常见表现手法梳理

合集下载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汇总(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汇总(全)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地作用.容易混淆地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地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地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八种常见地修辞手法地作用:.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地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地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地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地印象,产生强烈地感情,引起共鸣..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地效果..夸张:可以引起丰富地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地特征,引起读者地强烈共鸣..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地、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地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地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地作用..反问:以否定地形式表示肯定,目地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地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地经历和事件地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地转换所作地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记叙文地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描写:是把描写对象地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地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地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地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地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地艺术感染.()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地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地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地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地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地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地审美改造,达到心灵地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地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地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地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地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地辅助表达手段.()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地观点和态度.它地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地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地文字,把事物地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地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地对象,有地是实体地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地是抽象地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地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地内容采用不同地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地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表现方法(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一)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借景抒情: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地爱憎之中,要借物品地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地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融情于景:人要表达地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地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地富有哲理性地思想.、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地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地立场和态度、个人地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地基础上融入作者地感情,寄托作者地心志.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地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地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地观念地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地事理表现为具体地可感知地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地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地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衬托(烘托):指地是以乙托甲,使甲地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地某个特征.y6v3A、抑扬:把要贬抑否定地方面和要肯定地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地目地.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地艺术效果.M2ub6、(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地作必要地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0YujC●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地深度.、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地直接地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地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地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地人物或景物地特点更加鲜明、突出.eUts8。

10种表现手法

10种表现手法

10种表现手法
以下是10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直接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能够迅速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衔接和过渡,使得文章结构严
谨,前后呼应。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增加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

4.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
垫;照应则是与伏笔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

5.线索:通过时间、空间、人物、事物等线索,将文章的材料贯穿
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文章结构紧凑。

6.烘托(衬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7.对比(对照):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
突出各自的特点。

8.欲扬先抑:先贬低或否定某一方面,再强调或肯定另一方面,以
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9.正侧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侧面描写则是
通过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描写,来突出描写对象。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含蓄地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哲理。

以上这些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文学中常见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

《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

《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

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

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

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

《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

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言: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情感、揭示主题或展示故事的艺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丰富语言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之具有人的形象和特征。

拟人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夸张: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极端放大,以突出该特点的重要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对照之下更能凸显主题。

五、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象征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六、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设问: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设问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共鸣。

八、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使句子结构平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九、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之与正常语序相反。

倒装手法能够增加句子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十、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事物。

描写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十一、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感、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十二、叙述:通过叙述事件的经过、发展和结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述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连贯流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十三、抒情:通过深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共情、感同身受。

表现手法总结

表现手法总结

表现手法知识总结1.表达方式: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 种,即: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2.表现手法:指在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3.修辞手法: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表达方式---写作内容表现手法---具体技法修辞手法---语言润色效果【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间的区别一、对比1、概念:将相反的事物或事物相反方面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

2、分类:①两体对比②一体两面对比3、作用: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②突出主题③加深读者印象二、衬托1、概念:用次要事物或环境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2、分类:①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似的次要形象或景物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

②反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或景物,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3、作用:①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②强调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突出主题【注意】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象上有无主次之分三、抑扬法1、概念:文章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或者作者投射在人物身上的认识、态度或情感前后出现了鲜明的变化或落差。

2、分类:欲扬先抑:先说不好的,再说好的。

欲抑先扬:即先说好的,再说不好的。

3、作用:①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对象的特征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突出主题,抒发情感四、托物言志1、概念: 作者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个特征来表达自身的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

2、作用:①所托之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五、借物喻人1、概念: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某人或一类人的某种品质2、作用: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注意】托物言志最终言明的是作者自己内心所得到的、感悟启示;借物喻某某作者借助某物来比喻他人的品质六、联想1、概念: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常见 的几种表现手 法
(一)、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 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词中只要提到景,就 可以将其归为借景抒情一列。尽管有时关于 表现手法的提问重心不同,但答借景抒情至 少是不错的。试举例: 其一:武昌阻风 (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船,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近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问: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相思和 愁绪
答: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百姓以“萧管” 迎龙祈雨与朱门恐春雨潮湿“管弦”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深刻含蓄,讽刺性强。
(七)、衬托法
衬托也叫烘托、烘云托月、侧面描写,也就 是平常所说的渲染。作者不惜笔墨对描写对 象周围的自然景物大事铺排渲染,让读者在 浓烈的自然 景物中或倾听历史的回音,或感受作者自己 的情境。试举一例: 楚城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百五十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是,“梅花落”的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 风吹的笛声化作满地落花。景象虚实相生,视听相 通,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配,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使一种思乡之情感而不伤。
(六)、对比法 对比又叫正反对比,作者往往将两种截然相 反的事物对照列举而出,以使读者在鲜明而 强烈的比较中体味到含蓄深刻的寓意 。试举 一例: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问:诗中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互文
答:运用典故法。①中“门外楼头”语

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表现手法或表现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表现手法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意义。

下面是八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 描述描述是表现手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

它通过对人物、场景、环境、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内容。

描写可以是生动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隐喻性的。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描写都有助于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更加生动清晰地呈现出来。

2. 对话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和思想的最有效的手法之一。

通过人物之间的口头交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

而且对话也可以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式,比如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矛盾、人性弱点和舌战群儒的机智反应等。

3. 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都是文字表达中常使用的隐喻手法。

比喻是通过比较和类比来显示事物之间的相似处,而象征则是通过符号来表示一个抽象概念或情感。

比如,用“月亮”来比喻女子的美丽、用“蜘蛛网”来象征陷阱等等,这些手法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丰富意义、深化主题的作用。

4. 叙述叙述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最直观的描写手法。

通过故事情节的顺序描述来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跟随作品的节奏,全景式了解作品中的情节。

同时,叙述也可以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提供基础,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深层次的含义。

5. 比较比较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对性的描写手法。

它可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和特征,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主题。

比如比较大和小、重和轻、嘈杂和寂静等等,这些比较可以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6. 反讽反讽是通过贬低、讽刺或反串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表面和实际含义之间的冲突。

通过反讽,作品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的性格、阐明主题和深层次的意义。

对于讽刺性强的作品,反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技巧。

7. 暗示暗示是通过巧妙的措辞、符号和场景,透露人物的内心状态和情感。

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思想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使用暗示技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表现手法梳理
一、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二、表现手法认知
1、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2、以小见大
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

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

再比方写爱国,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

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

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

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4、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

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

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

”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

”原来如此!
5、讽刺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6、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陋室铭》《爱莲说》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7、借景抒情
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江南的冬天》《荷塘月色》等。

借景抒情还是唐诗宋词惯用技法。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8、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如秦观《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即通过描述郴江与郴山的关系,寄寓误入仕途的痛悔和对故土的思念。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

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

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9、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