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学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初探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初探摘要: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联系实际利用案例教学方法三方面对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医学微生物学是主要研究引起人类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基本性状、致病物质和机制、免疫应答、检测方法、防治措施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1],为一门基础的医学课程,也是执业医师法中规定的所有临床、公共卫生、口腔执业医师必考的7门医学课程之一。
然而,课程涉及大量知识,内容繁杂,不易记忆,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医学微生物学烦琐、抽象、枯燥,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学工作者不断反思,不懈努力的目标。
现就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做初步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出现,使得该课程内容正不断增加,教学压力日渐增大。
而且,该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学科,基础学科中,与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密不可分,同时与临床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例如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外科学、内科学等。
按传统的方法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是学好医学微生物学的关键。
特别是学生接触该课程的第一节课,也就是绪论部分的内容,引人入胜的讲解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通过绪论的讲解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方法,并提出一些问题,逐渐揭开谜底。
比如通过讲解2010年爆发的甲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诊断、防治措施,使学生了解各论的学习方法,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而要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就要认识微生物的本质,让学生主动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医学微生物学内容复杂、知识量大,而且,微生物体积微小,肉眼又无法识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不高,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总结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总结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微生物学是生物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以研究微生物为主。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重点是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病原性影响。
在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是微生物学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应当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例如通过真实的病例或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理解。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微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对于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针对不同实验目的的实验项目,如培养和鉴定细菌、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生长等。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并观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以及应对策略,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真实的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疾病的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以及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不同病例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仪、计算机软件等,辅助讲解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细菌形态、结构图、病毒感染过程等图像,可以使学生对抽象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互相合作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结合理论与实践、实验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细菌与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大学二年级微生物学教学案

大学二年级微生物学教学案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的学科,对于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认识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3.掌握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技术,并能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4.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和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5.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结构1.3 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方式1.4 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 微生物培养与鉴定技术2.1 微生物培养与传代2.1.1 常见的微生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2.1.2 微生物营养需求及培养技术操作2.2 微生物鉴定技术2.2.1 形态学鉴定2.2.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2.2.3 分子生物学鉴定3.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3.1 发酵工艺与微生物产物3.2 微生物在污染修复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3 微生物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与实践应用4.1 微生物培养实验4.2 微生物鉴定实验4.3 生活中的微生物观察与应用实践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详细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鉴定技术和应用领域。
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培养和鉴定实验,加强学生对微生物学实践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3.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提高学术交流和思辨能力。
4.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进行生活中的微生物观察与应用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平时表现评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技能、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课堂小测验和综合测试:对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考核。
浅谈临床微生物学的教学策略

Ke o d : h a hn fteb scn rigs i s e c igrfr y W r s tet c igo a i u sn kl ; a hn eom e h lt
Hu n s a r e e h ia l g , a g h n 2 5 0 , h i a g h n Ca e r T c n c l Co l eHu n s a 4 0 0An u e
HE, 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护理程序 的思 维方法 , 而且考核将根据学生个人准备 、 态度和 回 答 问题 等多方 面给 出综合 得 分 , 考试 结 束 给予 具 体 讲解 , 明错 误 的操作 以及扣 分 的原 因。 指
到, 我们 对 原来 流 行 广 、 害大 , 经 多 年积 极 防治 危 但 已 消 灭 或基 本 消 灭 的微 生 物 由重 点 掌握 改 为 一 般
了解 内容 。对 近 年来普 遍 关注 的条 件致 病微 生物 和 医 源性 微 生 物作 为授 课 的 重点 ,讲 述 其 生 物 学 性 状 、 断 方 法 、 治 原 则 、 新 的 研 究 成 果 以及 进 诊 防 最 展 。注重 理 论联 系实 际 , 培养 学 生 运用 书本 知 识解 决 实 际问题 的能 力 , 强 实用性 。 增 4 改进教 学 方法 , 高教 学 质量 提 41 提 前 公 布 学 期课 程 计 划 课 前 充 分 的 知识 准 . 备, 不仅 可 以 精 简 教 学 内 容 , 可使 课 堂 讲 授 重 点 更 突 出, 能更 大 的 发挥 课 堂 的作 用 , 高 教 学 效 率 和 提 学 习效 率 [ 2 1 。然 而 , 以往 的教 学 过 程 中 , 生往 往 在 学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通过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
6.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撰写一篇关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生态角色的理解。
2.实践操作类作业:
-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微生物实验,如观察细菌菌落、制作酸奶等,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拍摄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照片或视频形式提交,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探究拓展类作业: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安排微生物实验,如无菌操作、微生物培养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强化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
4.案例分析,解决问题: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微生物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个性化作业: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种微生物进行研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制作一份手抄报。
-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发挥创意,结合微生物知识,设计一个创新实验或产品。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微生物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与微生物学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针对学生对微生物的认知偏差,通过生动的实例、实验现象等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

的临 床 应 用 , 知 识 学 活 用 活 。先 引 入 典 型 病 将
例, 再介绍病原体特性 , 引发学生 的好奇心 , 增加学
习兴趣 , 高基 础 知 识 与 临床 实 践 结 合 的 能力 。例 提 如 , 炎双球 菌 生物 学特 性容 易记忆 , 叶性 肺炎 临 肺 大 床 也 比较 常见 , 往往 是青 壮年 在受 凉或 劳累后 发病 ,
床 实践 的 融合 , 高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能 力 , 善 教 学 效 果 。 提 改
关键词 : 医学微生物学 ; 教学 方法 ; 教学 改革
中 图 分 类 号 : 1 7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29 t 3 0 5—15 (0 2)9—04 0 D I1 .99 JIS 2 9 40 21 0 6 1— 2 O :0 3 6/ .S N.0 5—15 .0 20 . l 4 0 2 1.9 O
同时免 疫 细胞也 杀灭 病毒 , 这一 动 态过程 长期 持续 ,
与 临床联 系 紧密 , 临床 感染 与病 原微 生 物密 切关 联 。 教学 过 程 中根 据 教学 内容 本 身 特 点 , 合 临 床 发 病 结 机理 、 状表 现等 , 用 合 适 的教 学 方 法 , 枯 燥 的 症 采 将 知识 形象 化 、 体 化 、 味化 , 以帮 助 学 生 理 解 和 具 趣 可 记忆 , 高教 学效 果 。结合 近年 教学 方 法改 革实 践寒 咳铁 锈 色 痰 , 吸 急促 , 呼 通过
握 的是 , 医学 微生 物学 主要 学 习病 原体 的特 征 , 临床 表现 仅作 简要 介 绍 , 留下生动 的形 象记 忆 即可 , 能 不
可混 淆 重点 。
2 发 病 机理 延伸
探讨《微生物学》霉菌试验课的改进方法

探讨《微生物学》霉菌试验课的改进方法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课程是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微生物实验能力和微生物应用技术的有效途径[1]。
新的教学大纲中,试验内容较多、试验目的明确,但对试验方法、试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标准[2] [3] 。
如:在霉菌试验中要求学生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特征,但是霉菌产生复杂分枝的菌丝体,制成的标准玻片重叠多、形态模糊、不易观察。
因此,不仅要做好霉菌的培养条件、培养时间,而且要引导学生规范的制作标准玻片和认真观察霉菌完整的形态特征。
1 改良霉菌培养和接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紧密配合理论教学,对传统培养霉菌的培养和接种方式不断的进行改进和改良。
首先,对接种方式进行了改进,通过载玻片平板培养代替玻璃纸培养法:先把无菌载玻片放入无菌培养皿中,再把溶化后冷却至65℃左右的马铃薯培养基或马丁氏培养基倒在上述准备好的无菌培养皿的载玻片上(培养基的量应少许即可,越薄越好)。
待培养基冷却后,接种培养一改接种孢子为接种霉菌悬液:分别用无菌接种针,挑去青霉、曲霉及根霉试管斜面上的孢子,放入5mL无菌试管水中,制成饱子悬液。
用无菌接种针沾取少许孢子悬液,接在平皿底部的载玻片培养基上,接种量要少,为了防止水分流失,将其用保鲜膜包住培养,28℃条件下,根霉培养2天、青霉和曲霉培养3~5天,湿度保持在70%,待载玻片上霉菌的菌丝体长好后,就可以取出观察。
2 优化玻片制作过程由于霉菌的菌丝粗大而有分枝,在固体基质表面生长时,往往是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并形成较厚的一层菌丝体。
为了避免在制片过程中菌丝相互缠绕与断裂,故观察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常常不用挑取法而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或皿盖上贴玻璃纸培养法,在以往的观察霉菌实验中,需要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边缘处挑取少量已产孢子的霉菌菌丝,还需用50%乙醇清洗脱落的孢子并用解剖针将菌丝分散开,滴一滴石碳酸棉蓝、盖上盖玻片后,进行观察[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微生物学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一定学习目标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
化处理,形成案例,通过独立思考、分析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
案例可来自专业书籍、报刊、网络、新闻报道等多种信息渠道。
如教师介绍“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一章节时可设计案例:厨房必备的调味品,酱油、醋等等的由来;不时爆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相应疫苗的问世。
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益处及破坏性,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增强学生改造利用微生物的意识。
二、视频教学法
视频教学法采用动画、漫画、电影等模拟的方式将一些难于表达清楚的变化过程直观呈现出来。
现在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新颖的东西。
针对微生物的传染与免疫等内容,通过网上搜索下载动漫模拟的方式,将传染病和免疫系统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免疫系统的完整形成过程,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三、探究式教学法
在讲授微生物遗传也变异时,多用此法。
微生物的抗药性就是遗传变异的结果,变异来源于抗药性质粒,抗药性质粒来自于微生物的
基因组。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四、环式教学法
环式教学法是把知识点由点连成线,变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整体知识体系进行讲授。
比如,以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为两个环,辅之以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环,环环相扣的环式教学法。
该教学方法逻辑性强,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能量的产生与释放、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并提出如何做好食物的摄入与排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