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课堂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通过描绘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和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短歌行》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1.1 唐朝战乱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战乱情况,如安史之乱等。
1.2 《短歌行》创作背景:说明《短歌行》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如何受到战乱的影响。
1.3 诗歌意义:解释《短歌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如表达人民苦难、对国家忧虑等。
二、诗歌结构与形式2.1 诗歌结构:分析《短歌行》的整体结构,如几何式的递进结构。
2.2 诗歌体裁:介绍《短歌行》所属的体裁,如长诗。
2.3 诗歌语言特点:探讨《短歌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诗歌主题与意义3.1 人民苦难:阐述《短歌行》通过描绘人民的苦难来表达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3.2 对国家的忧虑:分析《短歌行》中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耽心,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思量。
3.3 对人民的深情厚意:说明《短歌行》中诗人对人民充满深情和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为民情怀。
四、诗歌艺术特点4.1 真实感与写实性:解读《短歌行》通过真正的描写和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战乱时期的生活场景。
4.2 感情表达:分析《短歌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情厚意。
4.3 象征意义:探讨《短歌行》中的象征意义,如对燕子的描写象征着人民的命运。
五、诗歌影响与价值5.1 文学影响:说明《短歌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对后世诗人的启示和借鉴。
5.2 社会价值:阐述《短歌行》所传递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价值,如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量。
5.3 个人价值:探讨《短歌行》对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的启示和影响。
总结:《短歌行》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长诗,通过对战乱时期人民苦难的描绘和对国家命运的思量,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对国家的忧虑。
其真正的描写、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其成为唐代文学的瑰宝,并对后世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短歌行》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艺术之美。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作品被称为“李白体”。
1.2 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巅峰。
1.3 诗歌形式:《短歌行》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以四言句为主,节奏明快,易于吟诵。
二、诗歌内容2.1 描写对象:《短歌行》以描写美丽的风景和自然景色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2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2.3 意境构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诗人构建了一幅美丽、深邃的意境,引人入胜。
三、艺术特点3.1 语言简练:《短歌行》语言简练,字字珠玑,节奏明快,给人以清新、轻快之感。
3.2 意境深远: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蕴,引发读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
3.3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诗歌主题4.1 自然美:《短歌行》主题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4.2 生活感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领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4.3 人生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情感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启示人们珍惜生活、感恩自然。
五、诗歌意义5.1 文学价值:《短歌行》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5.2 教育意义:通过对《短歌行》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可以启发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5.3 时代意义:《短歌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诗歌创作的辉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一、引言《短歌行》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和人生态度的诗歌。
本课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正文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2)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3)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与方法(1)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探讨其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4)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其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2)难点: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其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教学过程与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引用名言,引起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3)分析讲解: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巩固练习:提供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5)课堂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练习题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作业布置与要求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背诵诗歌、完成练习册等,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献,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表现不够积极,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短歌行》教案【优秀5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5篇】篇一:教学目标篇一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篇二:短歌行教案篇二【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
2、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名作《短歌行》。
请大家先来回忆以前所学的曹操的另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胸襟宽广,壮志雄心)。
今天我们来看看《短歌行》中诗人的英雄气慨是否一如既往。
二、诵读。
1、生初读诗歌,师范读正音。
2、扫除文字障碍,生读诗感悟。
然后交流读诗的体会三、鉴赏。
1、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2、领会诗歌的主旨,关键在于抓住诗眼。
⑴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
诗人为何而忧?这个问题解决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
(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本诗意境忧而不伤,有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
⑵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⑶结构:感叹人生短暂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3、语言: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语言简洁、凝炼,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表达技巧:本诗托物起兴,巧用典故和引用古诗来抒发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写作。
从本诗主旨出发,联系自身实际,写下你的感悟。
《短歌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短歌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短歌行》说课稿1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二、说教学目标“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四、说学情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短歌行》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影响与价值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一、创作背景:1.1 历史背景:《短歌行》是南朝梁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于南朝梁武帝时期。
1.2 文学背景: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阶层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因此陈子昂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3 诗歌创作动机:陈子昂写《短歌行》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以期唤起人们的觉醒和改变。
二、艺术特点:2.1 诗歌形式:《短歌行》以五言绝句为基本形式,每首诗四句,字数有限,形式简洁明快。
2.2 语言风格:陈子昂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2.3 韵律节奏:《短歌行》的韵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有力,使整首诗具有强烈的音乐感。
三、文化内涵:3.1 崇尚正义:《短歌行》反映了陈子昂对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强烈愤慨,表达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和呼吁。
3.2 赞美英雄:诗中描绘了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们坚守正义、勇敢无畏,成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3.3 反思人生:陈子昂通过《短歌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影响与价值:4.1 文学影响:《短歌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来长篇叙事诗的重要典范和启示。
4.2 思想影响:诗中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的精神成长。
4.3 文化价值:《短歌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五、对现代文学的启示:5.1 创作形式:《短歌行》的形式简洁明快,启示了现代文学创作中追求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
短歌行说课稿(6篇)

短歌行说课稿短歌行说课稿(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短歌行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歌行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文新学院···级··班的···,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短歌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及其依据。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短歌行》是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著名作品,也是汉魏诗歌的杰出代表。
这是一首曹乐府诗歌,全诗运用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应以点拨为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汉魏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对诗歌大意的疏通以及对重点知识的讲解。
2、说学生情况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许多著名作品学生都能吟诵,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
但是,汉魏诗歌时代久远,语言精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读、背诵,还要了解诗歌特点,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新课标就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依据]:单元要求: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意象的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菁选优秀7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菁选优秀7篇《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设计的说明《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
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课堂说课稿短歌行课堂说课稿精选篇1教学目标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3、二读诗歌:指定一名学生诵读,然后讨论思路——提问:全诗围绕哪个字写的?(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明确:全诗围绕“忧”字展开,分别写了“忧的原因”“忧的方式”“忧的对象”“忧的解脱”)三、探究主旨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导学生找“诗眼”(明确:第一次压缩成四句,每层保留一句:参考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再次压缩成一句:参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诗眼”〉)四、个性解读1出示南朝钟嵘的片面评价(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操诗歌评定为下品,并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古雅质直,很有悲壮苍凉的句子)2列举两首代表作,体会“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①将《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与原诗作比较,讨论其优劣(幻灯出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②由古代评论家的评说引出教师自己的评价意见师生新解:(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结构上具有类似特点这种回环曲折,似短似连的结构,是诗人内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坚定等复杂状态的生动体现,沉郁顿挫结构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气”的又一反映(2)吴淇将曹诗回环曲折说成饮酒场合所致,失之片面;(3)锺嵘将曹诗归入下品之说已经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说也不够精当:曹诗语言率真可以说“直”,但布局谋篇上并不“直”……)③学生尝试评价本诗与诗中的曹操简介曹操概况(幻灯演示:目前学界对曹诗歌的权威评价,学生齐读学界评价)(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并朗诵: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调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五、练习巩固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很值得欣赏(见下表归纳),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角度加以鉴赏(字数100字以内)背诵这首诗歌短歌行课堂说课稿精选篇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背诵本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 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1.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三、分析诗歌1. 齐读诗歌2. 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
(三分钟)3. 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 鉴赏第一节: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明确:情绪“忧”)②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明确: 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 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
“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
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
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5.小结: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
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短歌行课堂说课稿精选篇3教学目标: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