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莫定了物质基础。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表格对比及分析材料,归纳概括新经济政策。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评价苏联模式。
1.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相关史实,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注重史料实证,通过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增强时空观念,归纳苏联在列宁、斯大林等领导者执政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时空观念)3.通过了解斯大林时期关于工业化,“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等相关史实,分析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辩证地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苏联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落实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学习列宁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主要问题和启发;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经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1917-1920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为了巩固政权,列宁颁布了新经济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不了需要,于是颁布新经济政策;学生分析材料,了解斯大林上台时期的工业化,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斯大林模式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苏联的基本情况,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
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材料研读和民间笑话说明了农业集体化给苏联带来了哪些不良的影响?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农民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致使苏联农业 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
内容:(1)农业上
(2)商业上 (3)工业上 (4)分配方式
一、新经济政策(内容及作用)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1921)
内容
作用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减轻农民负担,缓解了政 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 化
允许私人经营中 小企业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 较好的经济效益
——《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结合起来。(也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一、新经济政策(内容及作用)
材料一:
材料二: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1913——1926年工业、谷物生产情况
材料反映了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积极作用: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 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背景)
1.苏联的成立
时间: 1922年 全称: 底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
简称: 苏联
国
国
旗
徽
沙俄(古 —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今)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新经济政策1.实施: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内容(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1.背景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局限: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完成的。
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农业集体化: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四、苏联模式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和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苏联模式的特点以及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掌握工业化和集体化政策的推行,理解苏联模式的特点,认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和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
2.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和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苏联模式的特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初三历史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 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材料三:“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一)工业化
1.开始时间:1926年
2.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措施: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 计划
苏联民间笑话:美国人到苏联参观。 苏联人得意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当你听说哪里有面包卖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
5、评价: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
列
大
宁
林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 绩和存在的问题; 2.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和农 业集体化实施等的措施; 3.分析和评价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的利弊。
新课探究
一、新经济政策
情景探究: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 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依据是什么?
(1)内容: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 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概念(实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特点:经济方面---忽视商品经济,重视计划经济 政治方面---忽视民主法制,个人高度专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经历了数年战争,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开始时间:1921年
3.主要内容:
⑴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⑵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⑷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1922年年底
2.两个五年计划: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成就: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三、农业集体化
1.目的:解决粮食间题
2.内容:
⑴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⑵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评价:
⑴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