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之道》有感演讲稿

读《大学之道》有感演讲稿《大学之道》是一部由周恩来先生所著的著名散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大学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深刻思考。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大学之道》这本书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在书中,周恩来先生提到了许多关于学习、成长和人生的哲理,这些哲理对于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是非常宝贵的。
他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这些都是我们在大学期间需要牢记在心的重要道理。
其次,我想谈谈书中关于学习方法的一些观点。
周恩来先生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将来的人生道路做好准备。
最后,我想谈谈书中关于人生态度的一些观点。
周恩来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人生态度的哲理,他告诉我们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在大学期间,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总而言之,读《大学之道》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明白了大学教育的真谛,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牢记书中的哲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成长,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谢谢大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大学》有感

1.《大学》——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导语】读书若⽔,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声。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为您整理了多篇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欢迎您的阅读与关注! 读《⼤学》有感范⽂⼀ ⼀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的《⼤学》是深奥的,⾮⼀般⼈所能领悟,所以⼀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书中偶遇《⼤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学》,还是有⼀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学》中精华,核⼼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
这四者,乃是⼀⼀递进的关系,⽽修⾝⼜要先正⼼,正⼼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如何修⾝。
从这个⾓度来看,《⼤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学》中,也有它的⼀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真理来诚意。
意诚⽽后⼼正,正⼼⽽后⾝修。
的确如此,只有⼼意真诚才能够使⼼态端正,⼼态端正才能够修⾝养性,修⾝养性才能达到⼀定的境界,⼀种状态。
除了修⾝,《⼤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个⼈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的品⾏。
君⼦在⼈前⼈后的表现如⼀,⽽⼩⼈,却常常是在⼈前⼀套,⼈后⼀套。
《⼤学》中说:“⼩⼈闲居为不善,⽆所不知,见君⼦⽽后厌然,⼈之视⼰,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分有道理。
只有内⼼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学》中虽然⼤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性的。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读《大学》有感1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
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 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
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
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
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我总是这样觉得。
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
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
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
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
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
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
小学生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读《大学》有感(范文1)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
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
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
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
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读《大学》有感(范文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我想到了古代有个人叫周处,他小时候爹死了,没人管教他,他经常把邻居打得头破血流,大家都害怕他,称他为三害之一。
另两害是跛脚虎和蛟龙,害死了好多人。
人们受到了侵害,生活不得安宁,但大家认为周处是三害中惹祸最大。
周处知道后,就下决心要把老虎和蛟龙杀了。
他经过一番千辛万苦,终于把这两害杀死了,大家认为周处也不见了,很高兴。
哪知周处回来了,当他知道大家都在庆祝除了三害,他明白三害中也有自已,于是他下决心痛改前非,刻苦学习,后来做了大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我一定要刻苦努力学习,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以后才能管理好自已的事,才能管理自已的家庭,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献出一份力量。
《大学》读后感三年级范本

《大学》读后感三年级范本
抱歉,我不能查看或提供文档的内容。
但是我可以帮助您提供一篇关于《大学》的读后感范文,您可以参考:
《大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著的一本文化经典,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
作为一名三年级学生,读完《大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在《大学》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教育和人生的道理。
书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表明了一个人要以修养自己、管理家庭为起点,最终为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做贡献。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于学习和实践的热情。
《大学》中还讲到了“格物致知”、“明明德”、“止于至善”等重要观念。
这些观念告诉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并不仅仅是追求知识和技能,更要求我们以德为先,做到内外兼修。
这激励我要在学习上不断追求进步,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通过阅读《大学》,我也意识到要做到上进不仅仅需要学习上的努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其中提到了“识牛”,通过观察牛的品性和特点来引导和认识人类行为,这让我明白了人类行为往往有着深刻的内在规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和理解它们。
总之,读完《大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步,同时还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我希望能通过努力去实践《大学》中的思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大学 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子整理而成。
这本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核心思想,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学习和处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明德就是要求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要做到心中有道、言行有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注重学业的提高,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其次,书中强调了“止于至善”的观念。
至善即是追求最高境界、最高目标。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追求卓越,追求至善。
我们不能满足于平庸,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力求做到最好。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亲民”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亲民就是要做到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服务民众。
而治国平天下则是要求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我们要做到心系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注重学业的提高,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我们要追求至善,不断提高自己,做到亲民、治国平天下。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读一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到正能量,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学》有感•相关推荐读《大学》有感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大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大学》有感1本月共读的是《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说实在的,可能源于儿时的阅读习惯,对于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字一直都不是我偏爱的,所以这一本书也读起来很费劲,感悟也不是特别深刻,只能潦草记录。
《大学》中我最认同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向外的学习,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格物与致知,是由向外学习到自我的内在体悟;诚意与正心,主要是内在存养与省察的功夫;修身是具体的言行修养,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责任;后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实践与扩充。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不能“修身”,那么很容易被这些纷扰所左右,甚至走向偏颇的方向。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静下心,修身养性,只有丰盈自己的内心才能谈更大的远方。
中庸之道,几乎成为很多中国人标榜的行为准则,那么到底何为中庸?可能是言行不要偏激,态度力求温和,但中庸也可能变成表面的客套,以致失去一份真诚的心意,或为了息事宁人,以致不再坚持原则,但其实“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也就是说真诚到极点的人,行善没有片刻止息。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
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
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
天地万物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这也是我们本该在生活中的一种心态与智慧,这样才能面对那些生活的那些烟火气与恼人愁。
这本作品分为原文、译文、注解几个部分,特点是注解部分不是单纯的解释词句,而是融汇了傅老师的见地,这些属于大家的智慧与思考,读来还不错,但深入了解,还需细细品读。
回过头追随古之圣人的脚步,走一遍孔孟之道。
探索古之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或许能给迷茫的自己带来一缕希望。
读《大学》有感2九月,一个儿童欢乐喜庆的海洋,一段少年激扬文字的岁月,同时更是一条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人生事业的起跑线,一个起始站。
在这个九月的季节里,无数的大学毕业生,或从容,或坚定,或迷茫,或无奈地走出了曾经一度被忽略的校园,走上了他们终究要去的复杂繁华的社会。
此后,又将有一批批高中优秀毕业学子怀着神圣期待的心情走进了神往的大学。
上届大一的新生迈入了大二的行列,大二学生或许却被冠以了毕业生的头衔。
就这样,一切按着自然规律运行着。
那么我们这群大学生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规划顺利运行:去学一个好专业,拿一个优异的成绩,找一份体面地工作,赢得一份甜蜜完美的爱情?暂时抛下这个问题,我先和大家,特别是大学生们一起走进“专为我们写,专写我们”的经典著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从走近到走进,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而本书作者覃彪喜,却在书的开篇只用了“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仅9个字,就似乎让读者实现了从观众到主角的地位的转变。
当作者进而谈及“当所有的人都不把大学生放在眼里,你不妨用这句话来维护最起码的尊严。
进而用一个大学生所应有的标准要求自己,顽强进取,不懈追求,最终成为时代的主导者。
”时。
我们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的震撼!对,就是这样一句话,这就是当代大学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这就是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祖国的希望所在。
然而更令我们庆幸自豪的是现在还远不及“所有人都不把大学生放在眼里”这种恶劣环境,我们更应该有理由相信:顽强进取,奋勇拼搏的我们,理应而且必会成为时代的主导者。
“草木可以在校园里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尽管每次网到得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就是作者这看似伤感话语,却让我们这些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不得不去思考: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关于这个“欲说还休”,说不清却不得不说的问题,此书中作者也给了我们温馨的解答:读大学,必先读大师。
读大师就是要向老师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去,并在课前课后尽量抓住与老师交流的每一个机会,不断学习。
其次,除了读大师,最重要的便是读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方圣地,在那里,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感受到书香的气质!读大学,选对专业,学好本领自然就似乎成了我们重要的“赌资”。
我很赞同覃彪喜作者的观点:“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在当代,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肆意侵虐的今天,“一业不专”肯定找不到工作,但“只专一业”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大学生们,在“专一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专几业”……人生是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
我想属于我们的那杯“茶”现在该是苦的时候了。
相信吧,苦尽甘来!作者说,他给我们讲的这些,只不过是他给我们上的几道菜。
而我,也只是点了几道我自己喜欢的小菜,还有许多的美味等待我们一起去品尝!如果我们只吃菜,肯定解决不了我们的饥饿。
因此,在菜上来了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实践,从现在起,马上去捕捉自己的“猎物”——适合自己的大学计划,职业设想,人生憧憬。
“凡事预则立”。
相信自己,不断努力,现在赢在大学,将来赢定一生。
读《大学》有感3近日,在网上读到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的一篇演讲稿,他说,当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问题。
抛开演讲中的慷慨激昂之气,和过分夸大的语病(所有一词),这句话确乃肺腑之言,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为国际顶尖的科学家,用国士无双,灵蛇之珠来形容施一公教授,绝非溢美之词。
就是这位一个有担当,有忧患意识的人说出口,话才显得有分量。
但施教授也许碍于地位,也许碍于演讲环境,话并没有说透,说完,说露。
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出了什么大问题?我们不是有四纵八横的高铁,有GDP总量世界第二的大数据吗?有数不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还有能上月,能入海,能飞跃上万公里的东方系列吗?等等…这些只是浮在星空表面的烟云,璀璨浮华。
但掠过表象,剩下的只是严峻的岩石,和浓郁的雾霾。
因为这个国家,人民,时代,缺少了理想,浪漫,诗意,信念,还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而变的世俗,现实,冷峻,功利,浮躁,急功近利。
觥筹交错之下,璨绮繁华之后,光鲜亮丽之中,难掩苍白落寞。
再回到施一公教授那句话,重做解读。
他说,他最想培养的学生,告诉他,我想进金融公司。
还有,清华北大,70%的高考状元,都想干经济管理,金融。
而不愿意做基础研究。
金融是啥?其实就是看得见,来的快的经济利益,能迅速变现成名车,豪宅,爱马仕,LV,美女,劳力士,一身的名牌,和世人艳羡的成功眼光,掌声,花环。
其实也不必苛求世人,都不是清淡的圣人,亦都是芸芸众生,劳碌之辈。
但为啥施一公教授还要说,因为看见了社会,国家的弊病和导向偏差。
时代,是日新月异,变化是,光阴似箭,社会是残酷现实。
几千年来的社会演化,从没有像最近几十年来这样飞速,迅猛。
君不见,功能机时代的老大,诺基亚,几年之中就被安卓,苹果,扔到了历史的故纸堆里,曾经门庭若市的银行,被微信支付,支付宝,余额宝冲击的门可罗雀。
………这就是时代变迁。
无论你是人中发骐骥的优秀人才,还是平凡如初的普通人,在这个剧烈的时代,总要衣食住行,为阿堵物低头。
于是,时代压力,社会压力,生活压力,迅猛冲击每人,无人能置身事外。
所以,国人变得冷峻,现实,凤凰不为了歌唱,只为了炫耀羽毛。
千里马不为了奔跑,只为了槽中之草。
试问谁有擎天手,翻云覆雨,扭转乾坤?邓公去也,留下春天的故事。
毛公走也,留下每天,凡俗奋斗渴望的“毛爷爷”。
这就是社会。
作为国之基本的教育,承担了什么?遥想,西汉时太学,教育是传授知识,研究各色学问,为其纯也。
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为士人,平民打开了通天之门,无数的人才,荡漾在历史的天空。
宋朝的岳麓,应天,白鹿洞几大书院,虽然办学理念各不同。
但传道,求仁,从德,经世却一样,均反对教育为科举仕进之用,利禄富贵之器,而强调格物,寻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之途。
读《大学》有感4上周星期一,学校为我们征订了一本书——《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老师要求我们认真阅读。
周末,我把家庭作业做完后,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当我读到《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拂大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深深地被感动了。
一个无家可归女居然可以考上哈佛大学。
在她小的时候,她和哥哥就被染有毒瘾的继父和生母抛弃了。
由于家里没有钱,上不起学。
后来,伯恩斯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同意让她和哥哥一边打工赚学费,一边继续上学。
这个人就是洛金斯。
洛金斯到学校上学后,学习非常认真。
到了高中最后一年,洛金斯的成绩突飞猛进。
后来,洛金斯被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录取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无家可归女居然考上了哈佛大学。
我看完这个故事,不禁思索起来:“一个无家可归女居能考上哈佛大学。
那么我们21世纪的中国小朋友现在吃的、穿的、玩的、看的,应有尽有。
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关心我,爱护我。
每到周末,爸爸妈妈还陪我出去郊游,还可以和同学去溜旱冰、去爬山……。
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向爸爸妈妈、老师请教。
为什么我就不能刻苦读书,立下远大志向,将来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呢?”洛金斯洛金斯看看洛金斯,想想我自己。
从现在起,上课时我决心认真听讲,放学后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周末,还要多看一些课外书,多积累一些各科知识。
有时间,還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争取做一个新時代全面发展的四好少年。
在上课时,发言要积极,多动脑思考问题。
下课后,如果周围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要给予帮助,耐心给他们讲解。
做事也不能太粗心,有时,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都会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导致做错。
我现在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做事的毅力,缺乏耐心,遇到困难就想退缩。
譬如遇到自己认为有一定难度的题就不想去多思考思考,而是比较烦燥。
以后我一定要改正我的缺点。
不仅要做到更好,而且争取做到最好。
我相信我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定会做得最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大学》有感5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