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等。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的生锈、蜡烛的燃烧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 液体药品:倾倒时,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2. 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 胶头滴管的使用:滴加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4. 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
-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 给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与桌面约成 45°角。
5.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二、氧气1.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1-4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 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 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相同点: 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 吸入气体: 氧气多呼出气体: 二氧化碳、水多结论: 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存放: 广口瓶。
②取用: 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存放: 细口瓶。
②取用: 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 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 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 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 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 加热用外焰, 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 试管口略下倾, 先预热再加热, 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 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 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要点1、化学是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的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判断物质的变化的依据是看它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是根据现象来判断。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都属于物理性质。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5、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上有水雾,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用澄清石灰水涂过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蜡烛的火焰由外到里分别是:外焰、焰心、内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最明亮的也是外焰6、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A: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B: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C:间接加热的仪器(通常垫上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1)试管用途:①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也可用做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③用于制取少量气体的发生器(2)胶头滴管用于移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3)烧杯主要用于: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4)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0mL、50mL、100mL的量筒,量取液体时要根据所需液体体积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筒。
九年级化学(上)第1-2单元讲义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要点梳理】要点一、常用的仪器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要点诠释】1.初中化学常用实验仪器简单分类:2.量筒仰视、俯视读数所造成的后果:1.取用药品的三原则:(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 ~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
(3)用剩药品的处理原则: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2.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3.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稍微扇一下,让少量气体飘到鼻孔。
要点三、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要点诠释】(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或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要点诠释】(1)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加热时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灯芯接触,以免玻璃仪器受热不均而炸裂。
.(2)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倾斜向上与水平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3)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药品平铺试管底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要点四、基本实验操作——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g。
【要点诠释】1.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2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2.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1,电荷为+1;中子质量为1,电荷为0。
3.电子的结构: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存在,电子层越靠近原子核,电子能级越低,能级数目为2n²(n为主层的序数)。
二、元素与物质1.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由原子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由一到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2.元素周期表:由物理学家门捷列夫提出,按照原子序数的升序排列,可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3.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原子不仅达到了稳定状态,还提供了一种用来研究原子的方法。
4.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按照元素的质量比例固定。
三、离子和离子键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正离子也称为阳离子,负离子也称为阴离子。
2.离子键:在离子之间通过电荷的吸引力结合而成的化学键,离子键通常形成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四、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1.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通常形成在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2.共价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化合物。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一、化学方程式1.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反应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左边。
2.生成物: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右边。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的关系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表示。
二、化学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反应速率。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三、化学平衡1.反应的平衡: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不再发生改变时,称反应达到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的比值为恒定值,称为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平衡常数大于1,反应向右进行;平衡常数小于1,反应向左进行。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基本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分布、化学性质等。
元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3.元素的符号:元素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简写方式,由元素的英文名称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组成,并且首字母大写。
4.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以能级和轨道的形式存在。
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周期指的是元素的一个横行,族指的是元素的一个竖列。
6.电子布居规律:电子首先填充在最低能级的轨道上,然后按照“能量低优先,一轨道一个,同轨道两个,同能级填满一个再回首轨道”原则依次填充到高能级轨道上。
7.价电子: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价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周期内元素的价电子数相同。
8.价壳层:原子中最外层能级称为价壳层,其中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
9.化学键:元素通过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10.共价键: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可以通过电子轨道重叠或电子吸引力来实现。
11.离子键:离子键是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的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的形成使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12.金属键:金属键是在金属元素之间通过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
1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生成。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14.化学式: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一种简写方式,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一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性质不固定。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如颜色、密度、熔点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参与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物质如水、盐酸、氧气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水可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盐酸可用于清洗金属表面,氧气可用于呼吸和燃烧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常见化合物的示例及性质常见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氢氧化钠(NaOH)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比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溶于许多物质中,具有良好的溶剂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的表格,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区有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三、常见化学反应1. 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反应。
3. 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示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四、化学能量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释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2. 化学平衡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保持着一定比例关系,称为化学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而物理变化则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包括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例如水沸腾、冰雪融化、干冰升华、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
化学变化则包括酿酒、酿醋、发酵、腐烂、生锈、物质燃烧、烟花爆竹的爆炸以及将泥土烧成陶瓷等。
需要注意的是,气球的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物理性质则是指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空气的组成。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且不活泼,主要用于保护气、做氮肥、制冷剂以及霓虹灯等。
氧气则占空气体积的21%,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和固态均为淡蓝色等物理性质。
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石油、钢铁、矿泉水、天然水、自来水、海水、盐水、牛奶、溶液、果汁等。
而纯净物则是指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如冰水混合物、蒸馏水、纯净水、纯碱、食盐等。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通过红磷燃烧实验来进行。
实验中,红磷点燃后会放出热量和大量白烟,同时烧杯中的水会由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瓶中水面上升的体积约为瓶内空气体积的1/5.根据实验结论可以得知,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需
要注意实验药品的选择,应选用可燃且生成固体反应产物的药品,而不可选用硫、木炭、蜡烛或铁丝等。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原因,以及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
收集气体的方法有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要注意导管必须放到集气瓶底部。
验满时,可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已经收集满了。
检验气体时,可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是氧气。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其他物质反应速率的物质,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使产物增多。
)催化作用指的是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
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例如,加热高锰酸钾会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
气;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反应也会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会分解为水和氧气。
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即一个反应物变成了多种物质。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
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有关。
通电后,水会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氢气是负极,氧气是正极(负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