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第3章 第1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年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生命起源的几种基本学说,如自然发生说、化学进化说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各种学说有直观的认识。
2.教师详细讲解化学进化说,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大气、海洋中的有机物生成过程,以及这些有机物如何演化为生命。
4.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2020年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探究生命起源的过程中,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2020年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命的起源及地球上生命发展的历程,掌握生命起源的基本学说,如自然发生说、化学进化说等。
2.理解生命起源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掌握地球早期环境对生命起源的影响,如原始大气、海洋等。
3.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如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命起源的基本学说、地球早期环境对生命起源的影响、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
难点:化学进化过程中有机物的生成与演化,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重点:科学探究方法在探讨生命起源及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难点: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新版

《地球上生命的发源》授课方案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连续和发展课题第三章生命发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发源一、知识目标1.能够描绘“化学发源说”中对于生命发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发源的不同样见解,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讲解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凭证和逻辑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授课目标经过对生命发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渐渐演化而来的,理解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一致性,掌握生命发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感神态度目标经过生命发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成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结合对原始地球及现在地球状况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授课重难点一、授课重点描绘“化学发源说”中对于生命发源的过程,关注生命发源的各样见解。
二、授课难点描绘“化学发源说”中对于生命发源的过程。
一、教材分析授课方案思路本节内容是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连续和发展》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认识了生物在生物圈中的连续此后,就很自然的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即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生命发源的过程,为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确立优秀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生命发源的知识素来是学生感兴趣、想研究的一个问题。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对于生命发源的有关知识,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是很清楚。
因此,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了关于生命发源资料的收集,并经过联系本质生活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科学的认识生命的发源。
培养学生敬爱客观事实的思想质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对于生命发源的有关假说。
三、设计思路利用人类进化历程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虑: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是由 400 万年前的古猿进化来的,那么森林古猿从哪里来的呢?在“资料分析”的活动中,让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文字以及图片,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在讲堂上沟通显现,让学生疏组阐述本组见解,进而引出不同样的见解和原始生命发源的过程。
八年级生物下册《7.3.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新人教版

7.3.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题授课班级初二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过程与方法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方法动手、观察、讨论、交流教具与学具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原始地球1.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2.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3.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
4.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阅读资料学生根据资料的形成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5.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6.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7.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8.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总结原始地球状况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
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
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名师精编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知识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2.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
【能力目标】 1.理解美国学者米勒模拟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2.通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重点】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难点】米勒实验装置原理。
【情景导入】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当时的地球火山爆发频繁,地球表面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火山喷出的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
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生物生存,那么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课堂探究】探究一:生命的起源问题1:阅读课本第51~52页的资料分析,讨论地球上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答案:现在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而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氧气。
问题2:你认为最初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不存在生命。
因为最初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总结过渡】原始地球上形成生命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看看米勒是怎么回答的。
探究二: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问题1: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样的推测?答案: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问题2: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部分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答案: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从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教师总结】生命起源的问题还有许多的难题有待研究和解决,而这些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合作,这就需要同学们学好各门功课,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也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探索生命的奥秘。
八年级生物下册 7.3.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知识目标1.分析资料,认知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2.讨论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区别;能力目标1.分析资料,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推测,概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学说)的大致过程;2.分析有关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推测判断;3.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评价与推测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命起源的科学报道,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推测,体验探究推测活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体验探索生命奥妙的艰辛。
学习方法1.推测判断;2.小组讨论辩论;3.分类归纳学习工具1.图片资料;2.学生讲述有关生命起源的故事;3.Internet上的资源学习过程课前准备(事先1周安排)课前召开各班生物课代表和生物兴趣小组长会议,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等。
课时1:分析推测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候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天空中电闪雷鸣,或赤日炎炎,与现在的环境迥然不同。
那么当时或者几十亿年前、几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样出现的呢?关于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为关注,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个热点——生命的起源。
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不攻自破。
学生代表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做出推测判断学习结论: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没有科学的证据,只是一种传说,不攻自破。
[课堂讨论]推测判断二:化学进化论学说米勒实验。
子,物质形成氧化模拟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学习结论: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实现的。
然而,目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优秀教学案例

6.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和关键因素。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重点知识和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这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的核心内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节内容既神秘又充满好奇心,它涉及到生命起源的科学假说,如原始地球的条件、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等。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生命的起源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案例中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互动交流、总结提升等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基本概念,掌握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原始地球的环境与现在地球的环境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并总结出原始地球的条件。
3.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生命的起源过程中,有哪些关键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包括原始地球的条件、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等。
2017年春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知识目标(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⑶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 广袤的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设疑”: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他生物也是「经过这样的过程,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地球上的生命为什么这么繁盛?外星球上有没有可能出现生命?二、学习新课一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一一“俗话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那学生欣赏并进行质疑虺土JL上生命的绘1.神创论2 •自然发生论3.化学起源说4.宇生说5.热泉生态系统学生分组进行资料交流,了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导入本节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通过采用教师引导、讲解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 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分别将各组收集到的关于生 命起源的不同观点的资料进 行交流、汇报。
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推测判断一:“神创论” s|H|^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 理由是什么? 结论:神创论的观点是完全 不正确的。
推测判断二:宇生学说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小组1 :学生代表讲述“女 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 做出推测判断 不相信。
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生物知识,如对细胞结构、遗传学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存在对科学理论理解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生命的起源这一抽象的概念,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对于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他们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逐步呈现知识点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从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的成因开始讲解,让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环境基础。接着,我会介绍有机小分子和有机大分子的生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基础。然后,我会讲解原始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生命学基础。最后,我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地球环境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讲授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生命起源知识的深入理解。
1.利用多媒体教具,如视频、图片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生源自的起源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和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生命起源的过程和关键点。然后,我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同时,我还会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此外,我还会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生命的起源与环境的关联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本章是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最后一章,集中阐述了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发展。
从知识的角度看,前两章内容甚至前面所学的植物学和动物学方面的内容都是本章内容的基础,本章内容是本单元前两章内容的延续。
本章共分三节。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介绍了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后来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的过程。
教材在“科学方法”“技能训练”和“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呈现了“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和“宇生说”,这也体现出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即比较的方法,以及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通过模拟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最后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第一节知识内容,鉴于其复杂性和许多问题存在争议,故要求较低,第二节的内容实在学生生物类群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进化。
这两节都重在渗透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
第三节则从模拟实验角度出发,间接阐明了自然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模拟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领悟到自然选择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接受并建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进化观。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共4课时。
第1节,1课时;第2节,1课时;第3节,2课时。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本节分析····关于生物进化,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教师应该注重总结生物进化历程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有力的说服证据,并对证据做出符合逻辑的解释。
证据和逻辑的运用是本节探究技能训练的重点。
教材给出了多样的资料,比如46亿年前地球的情况,让学生知道生命起源的物质、能量和场所;通过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独特而奇妙的实验设计来模拟当时的情况并得到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
教材通过这样的资料帮助学生对化学进化学说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并将其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生命层次、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等知识建立起框架联系,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内涵。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的层次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掌握,生命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复杂的组织,形成器官,形成系统、生物体,这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在生物学中有多个观点并存的领域,学生可能或产生困惑,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困惑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空气、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空间,可以将现在生物生存环境与原始海洋环境进行比较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生物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命起源的猜想和讨论,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收集和分析资料,提取资料中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2.能区分科学的推测、事实和假设,能运用证据和严密的逻辑作出科学的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运用辨证的认识生物的起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了解“生命的起源”的不同观点的争论,形成重视证据,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想品质和批判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出生命起源的内容,建立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的意识。
○教学方法····1.资料分析法。
安排学生阅读资料,并在之后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主动探究法。
根据课本提供的资料分析,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性的探究活动。
根据资料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讲述,使学生所得到的概念更完善、更系统,完善化学进化学说。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设计者于永:省优质课二等奖获得者)●导入新课播放地球46亿年前环境的模拟视频,介绍当时地球温度很高,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原始的大气层。
提出问题: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探究新知【师】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蛋白质是由哪种小分子形成的?【生】思考回答。
【师】如果要形成细胞膜,必须有蛋白质,要形成蛋白质必须要有氨基酸,在原始的大气中能够形成大气吗,我们应该如何做?【生】通过实验证明。
【师】是的,只有实验才能最终证明生命的起源。
PPT展示自然发生说:Helmont ,“在一个黑暗温暖的角落里孵化一瓶小麦和一块破布,老鼠就会产生。
”板书:自然发生说【师】引导思考:你能根据这些来推测“自然发生说”的观点吗?“自然发生说”是人们根据事实和“实验”作出的推测,那么它的观点正确吗,这说明了什么?【生】讨论。
【师】让人意外的是自然发生说在科学界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奇怪的是为什么这种破布加小麦的说法会持续这么久。
显然这个猜测很容易验证,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能够验证老鼠不是从破布和粮食里生出来的。
直到17世纪后期,列文虎克发明了划时代的显微镜,2这才有人开始质疑自然发生说。
【生】模拟设计实验检测自然发生说。
【师】1668年意大利,弗朗西斯科·雷迪,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证明苍蝇不是从腐肉里自发产生出来的。
他听说猎人夏天会用布盖在肉上,防止肉生出苍蝇,他使用了各种不同的肉。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开展实验设计,相互评价。
【师】组织小组活动,适度点拨、评价。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师】自然发生说仍然坚持到了18世纪,其中约翰·尼达姆是主要的拥护者,他的实验室这样进行的:他把煮沸的肉汤灌入烧瓶,随即用软木塞盖住,并加封粘胶剂,以防止外来微生物进入。
过了不几天之后,他发现,烧瓶充满生命有机体。
【师】展示PPT,尼达姆的实验存在哪些漏洞?【生】讨论交流。
【师】科学家斯帕兰扎尼提出了质疑:短时间的煮沸未能杀灭全部微生物,有孔软木塞甚至在用粘胶剂加封后,仍不可能阻止外来微生物进入。
为了检验这些可能性,他进行了大量实验,实验中采用密封的烧瓶,延长煮沸时间。
实验结果没有生命产生。
板书:斯帕兰扎尼实验【师】可是尼达姆和自然发生说的支持者们反驳斯帕兰扎尼说,在密封的曲颈瓶的时候夺走了生命产生必须的有机分子,论战以僵局收场。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自然发生说还是被推翻了。
1862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加入论战,他设计了一个对照实验,向世人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师】现在约翰·尼达姆的认为反对完全隔绝空气,阻碍了生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那么巴斯德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方法:即允许样本与空气接触。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实验装置能够接触空气,但是又能够阻止细菌进入。
【生】讨论。
【师】巴斯德要找到一种方法即允许样本与空气接触,这样就能反驳尼达姆的刁难,又必须清楚空气中漂浮着的细菌,这些随空气进入烧瓶的细菌就会导致细菌滋生。
巴斯德用了3个烧杯,第一个烧杯是完全密封的,第二个烧杯是完全敞开的,第三个烧杯是开口的但瓶口很窄而且是扭曲的。
甲乙丙几天后甲、丙里的溶液还是清的,乙烧杯里的溶液完全浑浊了。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实验,巴斯德终于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这是自然发生说提出以来,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实验证据。
板书:巴斯德实验【师】在这个实验中,巴斯德解决了哪些问题?【生】讨论。
【师】巴斯德的实验也有了一些副作用,因为他的实验太有说服力了,大家完全相信了生命是不会自发产生的,所以三四十年过去了人们才开始重新思索生命的起源。
因为当时大家都被他的实验说服了,认为生命是不会突然自发产生的。
如果不是自然发生的,那么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化学物质是怎样形成了有生命的物质?如果生命不是自然发生的那么在化学物质转变成生命体的过程中,究竟又隐藏着何种玄机呢?随着19世纪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自然发生说动摇了。
【师】展示PPT:达尔文提出了另外一个概念,他对生命起源进行了猜测,如果我们把地球想象成一个温暖的小池塘在那里面有氨、水、硫酸盐、光、热量、电流等全都有,那么3化学物质可能随时经历着一些更复杂的变化。
达尔文暗示说,化学和生物都是微观的,是相同的,化学和生物殊途同归,而他们的交点就是生命的起源。
生物起源是什么,达尔文没有说,这需达尔文之后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大胆猜测。
达尔文的小池塘也就是20世纪二十年代原始汤的概念,也就是生命的摇篮。
展示PPT:俄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奥巴林提出对生命起源的假设,并提出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所具有的环境,他提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长期的化学进化逐步演化而来。
那么触发这一演化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利用但是所有的信息,当时地球的空气中没有氧气。
主要是氨、甲烷、氢气和水蒸气等气体组成,太阳的紫外线赋予有机化合物能量。
谁能想到科学家能够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一锅原始汤呢?播放视频,对照教材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板书:米勒实验1.米勒实验提出的问题是什么?2.米勒实验提出的假设是什么?3.米勒设计这个实验装置的根据是什么?4.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条件是什么?具体而言物质条件是什么?能量条件是什么?场所是什么?米勒如何模拟这些条件的?5.米勒采用了什么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6.米勒在实验中输入什么气体?7.实验的结果是什么?【生】自学教材,讨论解释。
【师】米勒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我们已有的生命层次的知识,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师】科学家将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物质放在一定的溶液中,这些物质能够自动浓缩聚集为一个个球状小滴,小滴周围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并且能够从外界吸收某些分子,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
【师生】共同归纳:1.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2.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
3.从有机物大分子到原始细胞。
【师】似乎我们已经初步解开生命起源的秘密。
板书:无机物→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大分子化合物→原始界膜→原始细胞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数据显示地球的原始大气含有很少的氨气和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