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7篇

合集下载

读《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8篇)

读《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8篇)

读《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8篇)读《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

在这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

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

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读《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

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到达的目标。

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资料,还是有必须的现实依据的。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资料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资料,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1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学者王呜成读了《资治通鉴》后,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此书的白话版,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它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后人,所以这本书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资治通鉴》有不少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齐威王谈宝”的故事,魏惠王对齐威王说:“我国有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一颗便可照亮前后12辆马车。

”齐威王听后笑着说:“我国虽然没有什么宝贝,但是却有四个人,一个大臣叫擅子,他将南疆边城镇守得无人敢进;一个大臣叫田玢,他镇守着西部边境,有他在,谁也不敢犯;另一个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叫种首,他把盗贼抓得干干净净,他们难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吗?”魏惠王听后觉得十分惭愧。

魏惠王贪爱稀世珍宝,而齐威王觉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宝。

一个以“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为宝,一个以“国家的四位重臣”为珍。

明眼人一看即知两位君主之高下。

是的,有了人才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人才的故事历来数不胜数,古时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统军;管渡之战许攸投曹,曹操不顾不整衣冠急迫出门相迎。

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才的重视与争夺就更加不用说了,香港地区有“优才计划”,让有特长的人尽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术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优先入籍,而快速发展的祖国更迫切需要人才。

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齐威王一样,把人才视如珍宝,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汇聚人才,才能造就越发强大的中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2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

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

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优秀7篇)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优秀7篇)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优秀7篇)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1《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刻。

这本书透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是品质,在这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正因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

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

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

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2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非常有满足感。

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

《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够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

资治通鉴读后感10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0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0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我一直比较相信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仍在我们的昨天,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的明天。

生活中难免会有历史重演的成分,或是喜剧,或是悲剧。

阅读史书总是给我带来无尽的感想,无穷的惊叹。

阅读过很多的历史书籍,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但是最喜欢的一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因为那个时代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当然,关于这个时代有着不少的记载,或口诛笔伐、或赞扬有加。

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描述最清晰,最精彩的就属《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是对《资治通鉴》最好的评鉴。

它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了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回千年,烽火硝烟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争鸣,能人辈出。

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古往今来被人们一次次成功演绎的反间计。

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

魏居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虎视六国的大秦相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

2023年《资治通鉴》读后感14篇

2023年《资治通鉴》读后感14篇

2023年《资治通鉴》读后感14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

《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

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

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

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叙述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是说不能自以为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

”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

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与历史知识,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做人的真理。

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编年体通史,不仅让我了解了不少的历史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

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

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

这294卷为>5卷、>3卷、>60卷、>10卷、>40卷、>16卷、>10卷、>22卷、>10卷、>8卷、>81卷、>6卷、>8卷、>6卷,>5卷。

另外>30卷,>30卷。

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看了这本书,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最后断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为马的赵高;诸吕之乱,霍光揽技、王莽代汉、窦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龙床,不视天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大权在握,傀儡皇帝刘协,残暴无比隋炀帝,杀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乱安录山,杀李坤自立朱温……同时,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汉高祖,精励图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仁君刘备,强者关羽、张飞,奇才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卢史皇上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国土面积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宁,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贪污……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知道历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还让我知道有多少奸诈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一定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

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这是我的理想,我要为这个理想而学习。

《资治通鉴》读后感700字篇二悠悠中华史,上下五千年。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北宋司马光所撰写的《资治通鉴》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浩如烟海的史事,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即墨之战、四面楚歌、玄武门之变、甘露之变···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个个或可敬,或可憎的人物,时时让我流连在历史之海中,不忍离去。

《资治通鉴》在史学史、文学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称它:“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这部巨作让世人通晓前世之大事,转过头来,又能与当今作比。

在现代,它已成为人们书桌上离不开的经典。

《资治通鉴》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即墨之战了。

即墨之战,田单以智取胜,用他的谋略与创意摆出了“火牛阵”,千年之后的人们依然拍案叫好。

可以说,田单勇于创新,在关键时刻沉着应对的精神是大家都要学习的。

一部伟大的史书就像一条深沉舒缓的大河,人们可以临河照影,把它当做一面镜子,从其中撰取所需。

纵览《资治通鉴》,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了新的了解,新的认识。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赵简子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

赵简子想立继承人,但不知立谁好。

由于就把他日常训诫的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

并且叮嘱说:"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些。

”过了三年,赵简子再问他的两个儿子训诫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完全记不起,问他竹简在哪里,已经丢了。

再问小儿子无恤,盛熟练记起竹简上的内容,并且随身拿出那块竹简。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无恤为继承人。

1. 关于选择,让时间来验证抉择。

当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请不要做选择。

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35篇)

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35篇)

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35篇)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3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资治通鉴》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资治通鉴》有感篇1《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经典且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书。

由宋代的司马光编写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书)精华之大成作。

不但文笔流畅,且内容简洁非常适合人们阅读钻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设社会。

论古代的伟人,谁如大禹勤奋、能干,若无本领怎能治理全国水流,河道;谁如蔡伦机智,将更多的人拥有写字读书的机会,让人的书写成本降低;谁如岳飞关羽一类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谁如秦始皇,齐桓公懂得治国,把一块巨大的国土瓜分大半,称霸一方。

念韩信一代英杰,治国能臣,却落了个被主公杀死的悲惨结局;念杨玉环倾城国色,却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法一展宏图。

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难以活完一生,不能有个好结局。

李白、苏轼挥散笔墨成千古名作;关、岳二人马上冲锋,杀人无数;张良、孔明饱读经书只为建国大业。

华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不愧是东方的一颗明珠。

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万里长城绵延不绝,五岳壮观雄伟,长江黄河。

养育我们。

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在为祖国而奋斗。

愿祖国的明天更美丽!读《资治通鉴》有感篇2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源,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中间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玑的名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资治通鉴》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头的这本《资治通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治通鉴》,但正是它使我明白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处那样敢于“朝闻夕改”,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学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师益友”,拒交口蜜腹剑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贫贱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处事方面切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贵在坚持“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学习上不仅要怀揣“非学无以成广才”的理想,还要有“治乱民犹治乱蝇”的方法再加上“锲而不舍”的执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来”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怀有“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的信念,还要形成“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团结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7篇《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1《宋诗纪要》里这么写道:“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史明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而《资治通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哪怕是这个信息流飞速的时代,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师一样,教会我们信义、勇敢、执着等道理。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一本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多的一部巨著!在秦纪中,我看到了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壮举;在汉纪的泱泱文风中,我知道了两汉的兴衰;在三国纪中,我看到了乱世的演进;从唐纪中,我看到了国家的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看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它记录了各个王朝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它记录了各位优秀的帝王,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等;它记录了各位贤明的臣子,如商鞅等;它记录了各位英姿飒爽的武将,如霍去病等......可见它的知识范围多么的广泛。

各个朝代,各位名人,在这本书中为我们编织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让我忍不住为它沉醉,为它痴迷。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住坟墓附近,孟子就学着做丧事的人装神弄鬼,孟母见这情景觉得这里不适合他们居住,于是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孟子学着商人买卖的样子吆喝,于是孟母觉得这里也不适合孟子居住,就搬迁到书院旁边住,孟子学着学生们的样子读书写字、彬彬有礼。

于是孟母认为这里适合居住便定居在这里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家庭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的性格也就不同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去对我们身心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运动场等等,而不是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时间很快会过去,等到了人生的结局时才想到读书,纵使是后悔也没用了。

我们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智慧、阴谋、勇武,也能在其中看到残忍、人性的挣扎与固守。

无数精妙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和深深地思考,无数深奥的道理等着我们去理解,或许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吧。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2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曾看到一个视频感慨颇深,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身上长了肿瘤,仿佛全世界顷刻间轰然崩塌,在她高呼”滚蛋吧!肿瘤君”的同时,成百上千万的网友们也为之感慨,同时暗自决定从此健康生活,远离病痛。

人生似乎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从别人的悲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今人如是,古人也毫不例外。

我想宋司马光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应是一样的道理,名为”资治”,以古鉴今,实则是大智慧。

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所以历朝历代都有编撰史书的传统,现存的官修史书,影响较为深远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应当都能排的上秩序。

不过相比其他的官修史书,《资治通鉴》具有许多”异于他人”之处。

不同于《史记》、《汉书》的纪传体,《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线,”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这本书以史学求”通”思想寻求一种发展。

关于《资治通鉴》的创作意图,作者司马光曾有过非常明确的说明:”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可见司马光的修史目的是非常的明确,也正因为这样,在书中,作者在探讨历史盛衰的问题上体现出了明确的史学求通的思想,着重总结了历史盛衰的经验,关系秦为何亡、汉为何兴、隋为何亡、唐如何兴,以历史事件为轴,深入探析历史背后的运转规律,以指导当时的政治实践。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的发展是一段时间的时代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为谋划、运转的结果,只有知兴亡盛衰,才能从亡国的历史的获得教训,从兴盛的骄傲中获得经验,补实践之不足,亡羊补牢,永葆生机。

历史的事件与人物如此,我们今人同样,时隔几个朝代的我们,依旧可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知史,同时也在那些发人深省的故事中寻找智慧。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3《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编年史书,作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

这套书非常厚重,五号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页,虽然译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还是可见司马光在编此书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第一次看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在我六岁的时候,那时我在书房乱翻,无意间看到了外包装是金黄色的《资治通鉴》。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发现里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东西,我一点儿都看不懂,最后我还是找到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地图。

这张地图生动地向我展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势力的分布,非常好看,看完这一本,又接着看第二本……半天看下来,我对春秋、战国、汉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图都了如指掌,还了解了中国朝代的变化,这对以后的我有非常大的帮助。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对于《三国志》、《史记》等古籍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那本在我小时候帮了我很多忙的《资治通鉴》也被我重新诵读,里面那些我小时候还不怎么理解的字句现在都准确地知道了。

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实是“臣司马光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贵,地卑微,于是阳阴由此确定”。

我还发现了里面的许多非常好看的故事,比如汉高祖刘邦灭秦立汉的故事就很好看,那里面讲了楚汉相争的故事,日前在热映、我也看过的电影《鸿门宴》就是根据这里改的。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自杀、创造了四百年汉朝。

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老是杀人,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

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

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在我阅读《资治通鉴》的这里的时候,甚至是阅读原文时,都非常地流畅,我不得不佩服司马光。

他用词既简练又传神,让人一看就懂。

《资治通鉴》这本伟大的编年史书应该永远受到我们的热爱与敬仰。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4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众多的史书记载了其浩瀚的历史,描述了国家兴衰,朝代更替的过程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就是其中一部著名的史书。

它是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完成。

《资治通鉴》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的历史。

通观全书,我认为人民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是最强大的,民为国家繁荣昌盛之本。

中国历史上不乏许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它们能一统天下,就足以证明其强大,但也有一些存在时间非常短的大一统王朝,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王朝迅速灭亡呢——就是人民。

细读之后不难看出,这些王朝的君主都不重视人民,他们加重人民的徭役与赋税实行苛政,暴政,他们肆意敛财,挥霍无度,穷兵黩武,使无数百姓失去土地,失去家园,走上造反的道路,这个国家也迅速覆灭。

但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长久强盛的国家,他们屹立数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也是人民。

他们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注重节俭的政策。

他们还鼓励人民积极生产,粮食的储量也就多了,国家日益强盛起来。

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就如同人民而舟就是国家。

若是统治者重视人民,让人民过得幸福,富足,那么国家也就会更加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被人民所颠覆,走向灭亡。

宋朝时期,欧阳修,苏轼和范仲淹都有一种“民本”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宋朝的君主们较为重视人民,而宋朝也延续了几百年。

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田包产到户,给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再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富裕起来,而国家也日益强大。

孟子一直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而这也正是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所必须遵循的思想。

现在的中国应更重视人民,才会越来越富强!《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5“《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

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

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涑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

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

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

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

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

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

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

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

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

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

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

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

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

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

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

“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安,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击斩匈奴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6历史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

不管是在史学史上还是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

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