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差异和独特的区域特色。

这些差异和特色不仅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因为各地的气候、民俗风情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

本文将从北方与南方两个不同的地域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北方的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北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保暖与隔热。

在北方,典型的传统建筑是以庭院为核心的四合院。

四合院通常由四面围墙围合而成,院落中有花园、厢房等建筑构件。

四合院的设计使得建筑内部庭院可以起到隔热保暖的作用,同时又能够提供私密空间。

北方建筑常使用厚重的灰瓦作为屋顶材料,这种材料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另外,北方民居也常见于传统建筑中。

由于北方地区的风沙严重,传统建筑需要采用宽厚的墙体和低矮的外形,以便抵御强风的侵蚀。

同时,北方建筑因为长期受到战争的影响,通常采用较为坚固的建筑材料,如砖石。

这些特点使得北方传统建筑在形态上显得粗犷、稳重。

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南方的气候湿热多雨,建筑对防潮、透气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

南方传统建筑在设计上追求通风、降温和防潮。

木结构是南方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木材在吸湿透气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适合应用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南方传统建筑常见的代表是水乡建筑,如江南的河流和运河沿岸的民居。

水乡建筑通常采用水中建筑、水上建筑和水岸建筑相结合的形式。

水乡建筑不仅具有美观的景观特色,还考虑了水位的变化、排水和船只的通行。

建筑之间常通过拱桥、曲廊相连,营造出韵味独特的水乡风情。

区域特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特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不同地域历史环境的反映。

在现代社会,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致力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他们致力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将古老的庭院改造成会议场地、咖啡馆等现代化的使用功能,既能保留古建筑的风貌特色,又能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的特点●南北方民居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一、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一带气候温润,无严寒酷暑,房屋朝向均为南或东南。

这一地区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深,防热通风效果好。

另外在平面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门窗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

在造型和平面处理上变化繁多,非常自由灵活,悬山、歇山、硬山、四坡水屋顶皆应用。

民居墙身薄,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

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

南方民居,能让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一般的民居,进门口便是一个天井,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

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

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二、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在大家的印象里,多半是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其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西北地区的窑洞,是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生活环境,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1.1 北方建筑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1.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

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

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

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1.1.2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

南北方建筑差异

南北方建筑差异

南北方建筑差异南北方建筑差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各自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选用和装饰风格三个方面来探讨南北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形态南方建筑以水的元素为核心,在自然环境中融入了更多的水景和湿润的景观。

其建筑形态多呈现庭院式布局,如江南的园林建筑、岭南的民居等。

这些建筑一般采用矮墙围合,追求空间的舒适和开放感。

而北方建筑则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多重层次,往往以庙宇、宫殿、城堡等宏伟的建筑形式展现。

二、材料选用南方建筑多使用砖木结构,由于湿气较重,木结构能够吸收潮气,保持室内干燥。

同时,砖墙也具有保温、防潮的作用。

而北方建筑则主要采用砖石结构,能更好地隔绝寒冷气候的侵袭。

此外,北方建筑还采用了大量的瓦片,用以起到保温降温的作用。

三、装饰风格南方建筑追求自然和谐,讲究雅致、高贵的装饰。

房屋外墙往往以白墙为主,偶尔出现的彩色装饰多是以窗户、门框等作为点缀。

室内则常见精美的木雕和花鸟画,突出了艺术气息。

而北方建筑则更加注重雕塑和壁画的运用,给人以雄浑、壮观的印象。

建筑外观以红墙黄瓦为主,给人以深沉和厚重的感觉。

有了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方建筑在形态、材料选用和装饰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仅是由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的,也与地域文化、民俗习惯等有关。

南方地区多雨潮湿,空气湿度较高,因此南方的建筑形态更注重开放性和通透感。

而北方则寒冷干燥,由此影响了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形态的设计。

南北方建筑的差异既源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又承载了地域文化的不同。

这种南北方建筑差异代表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也为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无论是南方的园林建筑,还是北方的城堡庙宇,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探寻和研究。

这些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相互映衬、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的多元风貌。

通过对南北方建筑差异的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南北建筑文化差异概述(PPT49页)

中国南北建筑文化差异概述(PPT49页)

四合院的特征是以轴线 为主题,建筑序列从平 面铺开,左右对称,前 后呼应,围合成封闭的 院落,处处是以礼为本 的建筑特色。
北 京 四 合 院
北京四合院
窑洞式民居 还导致二者在建筑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装饰比较抽象。
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 我国南方民居建筑以江南水乡民居多,主要分布在苏州、杭州、湖州等地。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 南方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显得繁杂自由,北方表现在规整、简单、一致,由于人文传统的不同, 窑洞式住宅的结构以拱券为主,由于每部空间的封闭,所以主要装饰集中在门窗与墙面,以门画、窗花、门帘、炕围等贴花和绣花的 形式出现。 其主要形式有靠窑室和地坑窑。 因此,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十分统一。 四合院的特征是以轴线为主题,建筑序列从平面铺开,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围合成封闭的院落,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中国北方平原与高原分布广泛,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因此,聚落与建筑选址经常设在平坦的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 南方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显得繁杂自由,北方表现在规整、简单、一致,由于人文传统的不同,
展延、通透。 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中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

”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还导致二者在建筑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装饰比较抽象。
西
还导致二者在建筑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装饰比较抽象。 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岭南地区和湘黔滇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保留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与不同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风格。

由于地理和气候差异,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地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地理原因。

一、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以水乡建筑为代表,具有独特的水上特点和明显的层次分明的布局。

典型的建筑物包括江南的园林和福建的土楼。

江南园林注重自然景观的融合,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以小桥流水、假山和花草树木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环境。

福建土楼作为土家族人的居住地,具有强烈的军事防御功能。

这种围绕着一个中心庭院建造的建筑,既能防止外来入侵,又能满足近亲居住的需要。

二、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代表,具有宏伟壮丽的特点。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山西的木塔都展示了北方建筑的精髓。

故宫作为明清帝王的宫殿,采用了严谨的对称布局和精雕细琢的建筑装饰,表现了封建帝王权力的威严和尊贵。

山西木塔作为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高耸挺拔,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示了北方人民崇高的宗教信仰。

三、西南传统建筑的特点西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以藏式和侗族建筑为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藏式建筑在高原地区广泛使用,采用木石结构,厚重稳固,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

侗族建筑以“老寨楼”为代表,集合了传统居住、储粮、宴会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丰富的雕刻和彩绘装饰,展现了侗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东北传统建筑的特点东北地区的传统建筑以民居和民俗建筑为主,主要的特点是简约朴实和防风保暖。

由于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建筑采取了严密的布局和厚重的墙体,以保护居民免受寒冷的侵袭。

典型的例子是位于辽宁的“四合院”,以中心庭院为核心,四周是厚实的墙壁和有限的窗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差异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南方建筑注重自然景观和层次分明的布局,北方建筑追求宏伟壮丽和严谨对称,西南建筑彰显民族特色和功能性,东北建筑强调简约朴实和防风保暖。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南北方差异的主要体现首先,北方的强调的是阳光,而南方强调更多的是通风.虽然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但它却影响了建筑的体型设计、门窗设计和院落设计。

对阳光的利用、对通风条件的改善,都会影响到一系列平面图、剖面图、立体图的设计。

北方强调阳光,正因为阳光是它的优势所在。

所以说,北方的阳光,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能提供更高的舒适度,同时,又能塑造出一个建筑的阴影、轮廓,也即建筑学上常说的“阳光是真正刻画建筑特色的把式”;南方强调通风,主要通过大量的半室外空间解决。

在绿化植被方面,北方的庭院设计可以强调其四季变化的特点,这是南方做不到的,因为北方有很多具有鲜明季节特色的植物,如乔木、灌木等,一年四季,红、绿、黄,色彩变化很丰富;而南方,更多强调水的特点,如湖面、小溪、小河、甚至点状的池塘,同时,在绿化方面,多用花卉来体现其的绿化植被的特色。

在建筑细部,北方在强调阁楼的同时也可以强调地下室。

阁楼可以根据各种造型利用更多的空间,同时,由于北方气候比较干燥,所以,地下室也利于使用;而南方在这两个方面稍微处于劣势。

因为,南方的阁楼在夏天,日晒相当严重,所以,本身的使用是其次,其主要作用在于,为阁楼下面那层空间提供隔热。

所以,虽然需要阁楼,但主要不是为了使用,而用来隔热。

同时,它的地下室也比较少,原因是气候比较潮,而地下室防潮的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如果说绿化植被方面南方稍占上风的话,那么,就建筑细部而言,北方别墅理应稍占上风。

南方多风雨,房顶尖,北方冷,房顶平,房子矮总的来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木架结构为主要方式,合理运用建筑比例、尺度、节奏、均衡、层次等艺术手段,其总体风格是古朴、典雅和静谧,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美学倾向。

造成南北建筑差异的原因分析1 气候因素中国北方地区多处于中温带,气候比较寒冷,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内部构成也多为离散型。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用地就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寒冷的气候还要求建筑拥有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南北建筑差异汇总(new)

南北建筑差异汇总(new)

南北方住宅差异沈阳恒大绿洲为集团向东北拓展的第一站,但因为地域距离过远,在环境、气候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司各部门相关人员根据实践经验以及结合沈阳地区实际情况对南北差异作了全面性的总结,列举如下供集团参考。

一、设计方面〔一〕建筑、规划设计1、规划设计方面,南方由于常年平均气温高,太阳高度角大,住宅的规划布置重视通风,布置形式灵活多样;以为防晒为主;而北方由于常年平均气温偏低,太阳高度角较小,为了争取日照,以南北向的行列式为主,忌讳住宅东西向布置。

2、南方建筑的造型与装饰立面设计强调的是清新通透,立面多为浅色;而北方强调厚重、朴实。

假如在北方用浅色涂料,因空气污染较大易变脏。

建议根据北方特点选用色调较深重且耐脏的涂料。

3、南方外墙装饰可为涂料、湿贴外墙砖及干挂石材;北方因有保温节能要求,外墙面层装饰均在保温层外,所以北方外墙装饰大多为涂料和局部外墙砖,少用干挂石材〔局部龙骨保温不够〕,而湿贴石材是有限制的〔如①石材与其贴接浆料重量之和应小于30公斤/平方米,②石材边长应小于300,厚度小于15,③贴砖墙面高度一般不高于3米〕;可采用超薄〔5~8mm〕石材与保温层加工成一体的方法,其规格可满足设计风格;也有用仿石涂料的〔公建外墙可用干挂石材〕。

4、北方住宅建筑需做保温并要到达节能要求〔节能率65%〕,外墙〔含变形缝〕、屋面、外露构件、不采暖楼梯间及局部楼地面等均需做保温层,墙厚比南方大。

所以一样户型,北方住宅的实用率不如南方高。

5、玻璃幕墙在北方采用应考虑保温节能。

6、在南方住宅平面设计追求大面宽,利于散热;而在北方平面布置要规整,外外表越少越好,利于防寒。

7、南方窗户大利于通风;北方窗户小利于保温。

北方窗户必须采用平开窗且内开,高档住宅窗扇应具备平开上悬〔或下悬〕功能,选用LOW—E玻璃。

主材多项选择用塑钢或断桥铝合金材料。

8、南方住宅流行飘窗台;而在北方因飘窗台较易产生冷桥所以较少有飘窗台,在住宅北面应杜绝出现飘窗台,如在住宅南面做飘窗台需在设计及施工两阶段把好保温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的特点●南北方民居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一、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一带气候温润,无严寒酷暑,房屋朝向均为南或东南。

这一地区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深,防热通风效果好。

另外在平面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门窗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

在造型和平面处理上变化繁多,非常自由灵活,悬山、歇山、硬山、四坡水屋顶皆应用。

民居墙身薄,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

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

南方民居,能让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一般的民居,进门口便是一个天井,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

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

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二、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在大家的印象里,多半是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其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西北地区的窑洞,是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生活环境,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

从室内观察窑洞,屋顶是弧形的拱状,灶台连着暖炕。

阳光容易进来,风沙难以入内。

院内的枣树、柿子,石碾子,水井上的辘轳,显得淳朴而有生趣。

华北农村民居进屋是灶间和餐厅——堂屋,中间一个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左右两间卧室,灶台连着暖炕,优点是卧室与灶间有堵墙,避免了油烟进入卧室。

北方四合院延安窑洞三、南北方民居的不同差异南北民居的差异是较为明显的。

首先是屋面用料的差异。

南方民居均采用较大坡度的屋面,用小青瓦相扣铺就,而北方民居采用平屋面或采用稍平的坡屋顶,屋面材料有的采用三合土,铺瓦的瓦片厚而大。

南方雨水多,必需防漏,屋顶材料要求高。

北方干燥,屋顶材料要求不如南方高。

在外墙用料上,南方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而北方民居则采用三合土筑墙、土坯墙和砖实墙。

至于层数与层高,南方民居特别是在县城民居建筑中,以二层砖木结构为主,内墙隔断木板,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

北方民居一般为单层,顶多在正房后有后罩楼,材料以砖土为主,墙较厚,层高一般不高,开间也比南方民居小。

北京的民居基本是单层的,因为在天子脚下,总要谨慎一些。

山西平遥民居就不一样了,山高皇帝远管不了,两层就多了起来。

而且多是清末民初建房的,时代已开明,以银行商号为主,因为特别注意防盗,其设计的房高而墙厚。

四、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造成南北民居显着差别的原因是地域环境,而环境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天气和地理位置,总会影响到它们的建筑形式。

这种影响其实在远古时期的半坡和河姆渡就有所反映了。

北方的民居建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御寒保暖。

北方各种民居在保暖方面的设计有:单面窗向阳开,建暖炕、暖墙、火墙、地炉等。

一般灶台连着暖炕,做饭时,炕就热了,可以节约能源。

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洞,外砌砖墙显得厚重古朴;北京四合院(屋顶和墙体厚重,冬可挡风避寒,夏可阻挡热气);它们都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北方干燥缺水,需要造水窖,水井,山西乔家大院有的房子只有单边房檐,使水流入院内水窖,供人们使用。

同时外围形成高墙,起到防盗的作用。

北方寒冷、干燥、缺乏植被,因此在建筑的色彩上用大红大绿孔雀蓝加以弥补,但皇家的黄色是一种标志,老百姓不能大面积使用。

至于南方民居建筑,首先受到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可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制作人签字:2013年12月【参考资料】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1)(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1)(二)、内蒙民居 (2)(三)、宁夏民居 (2)(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2)(五)、山西与山东民居 (2)(六)、陕南居民 (2)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3)(一)、江苏民居 (3)(二)、上海民居 (3)(三)、福建民居 (3)(四)、云南民居 (3)(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 (3)三、少数民族民居 (4)(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4)1)、侗族鼓楼 (4)2)、傣族竹楼 (4)(二)、藏族碉房 (5)(三)、蒙古包 (5)(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5)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5)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臵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

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

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

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

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五)、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

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

故砖石住宅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