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章 真空技术基础
真空技术及真空计量基本知识

第二章 真空计量基本知识一、真空1.1 真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地球的周围有一层厚厚的空气,称为大气,人类就生活在这些大气中。
空气有一定的质量,在通常状况下,大约为1.29g/l ,可以说是很轻的。
但地球周围的空气非常密,在几十公里以上的高空还有空气存在,这么厚的一层空气受地球引力作用,就会对地面上的一切物体产生压力,这就是大气压。
早在17世纪,托里拆利就通过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通常一个标准大气压约等于0.1MPa ,相当于760mm 左右的汞柱所产生的压强。
真空是指低于一个大气压的气体空间,但不可理解为什么都没有。
真空是同正常的大气相比,是比较稀薄的气体状态。
按照阿佛加德罗定律1mol 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有6.022×1023个分子,占据22.4L 的体积。
由此我们得到标准状态下气体分子的密度为319/103cm 个⨯。
在非标准状况下,当气体处于平衡时,满足描述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式中的N 为气体的摩尔数,P 为压力(Pa ),T 热力学温度,κ为波尔兹曼常数,κ=1.38×10-23J/K 。
因此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分子数密度与压力和温度有关。
每立方厘米中的气体分子数可以表示为: TP n 61024.7⨯= 式中n 为气体分子数密度(cm -3),由此可见,即便在Pa P 11103.1-⨯=这样很高的真空度时,T=293K 时,每立方厘米的空间中仍有数百个气体分子。
因此所谓真空是相对的,绝对的真空是不存在的。
同时我们也可知,气体分子数密度在温度不变时,与压力成正比。
因此,真空度可用压力来表示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
在真空抽气过程中,一般可认为是等温的,我们说容器中的压力降低了或气体分子数密度减少了都是正确的。
1.2 气体分子的热运动 从微观的角度看,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所有分子都处在不断的、无规则的运动状态。
分子的这种运kT V N p ⎪⎭⎫ ⎝⎛=动与温度有关,因此我们称之为热运动。
薄膜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

《薄膜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薄膜科学与技术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in Films课程类型:专业课(选修)学时:48学分:3开课学期:7开课对象:材料物理专业先修课程:固体物理导论;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参考教材:1.郑伟涛《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田民波《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3.杨邦朝《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4.唐伟忠《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薄膜科学与技术》是“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它也适合材料类其它专业学生选修。
学生在已具备一定的固体物理导论、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了解薄膜的基本概念、特殊性和重要性;掌握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形成过程、表征方法、性质及应用。
薄膜是材料的一种特殊形态。
薄膜科学是现代材料科学中极其重要和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已成为微电子学、光电子学、磁电子学等新兴交义学科的材料基础,成为了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要素。
通过对薄膜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关资料查询、阅读、专题报告及综合分析与讨论,逐渐使学生掌握薄膜基本概念、特殊性、制备方法、生长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薄膜材料及相关材料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和掌握薄膜的定义、分类、特殊性和重要性。
2. 掌握与薄膜制备和研究相关的真空基础知识。
3. 掌握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4. 掌握薄膜的成核和生长理论;5. 掌握薄膜的厚度、结构、成份、原子化学键合、应力、附着力的表征分析方法。
6. 了解薄膜材料的性质及应用。
本课程介绍薄膜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
重点要求掌握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技术。
课程较全面地介绍了薄膜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生长过程和表征方法,具有较好的广度和深度。
使学生基本具备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
《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CL0527课程中文名称: 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英文名称:Thin film physics and technology课程性质:选修课程学分数:1.5课程学时数:24授课对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材料表面与界面》、《近代物理概论》、《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性能》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论述薄膜的制造技术与薄膜物理的基础内容。
其中系统介绍了各种成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蒸发镀膜、溅射镀膜、离子镀、化学气相沉积、溶液制膜技术以及膜厚的测量与监控等。
同时介绍了薄膜的形成,薄膜的结构与缺陷,薄膜的电学性质、力学性质、半导体特性、磁学性质以及超导性质等。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在薄膜物理基础部分,懂得薄膜形成物理过程及其特征,薄膜的电磁学、光学、力学、化学等性质。
在薄膜技术部分初步掌握各种成膜技术的基本内容以及薄膜性能的检测。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法制膜技术,了解其它一些成膜技术。
学会对不同需求的薄膜,应选用不同的制膜技术。
了解各种薄膜形成的过程及其物理特性。
理解并能运用热力学界面能理论及原子聚集理论解释薄膜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了解薄膜结构及分析方法,理解薄膜材料的一些基本特性,为薄膜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下分章节介绍:第一章真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真空的基础知识及真空的获得和测量。
课程重点、难点:真空获得的一些手段及常用的测量方法。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真空、平均自由程的概念,真空各种单位的换算,平均自由程、碰撞频率、碰撞频率的长度分布率的公式,高真空镀膜机的系统结构及抽气的基本过程。
理解蒸汽、理想气体的概念,余弦散射率,真空中气体的来源,机械泵、扩散泵、分子泵以及热偶真空计和电离真空计的工作原理。
了解真空的划分,气体的流动状态的划分,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超高真空泵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真空蒸发镀膜法课程教学内容:真空蒸发原理,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蒸发源的类型,合金及化合物的蒸发,膜厚和淀积速率的测量与监控。
第1章薄膜技术的真空技术基础-文档资料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1.2 真空的表征
1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分子平均自由程:气体分子在两次碰撞的间隔时间里走 过的平均距离。假设某种气体分子的有效截面直径为d, 则该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应该等于。
不同流导C1、C2、C3间可相互串联或并联,构成总流导C ——串联流导:1/C= 1/C1+ 1/C2+ 1/C3
——并联流导:C=C1+C2+C3
(就象描述气体流动的欧姆定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1.4 真空泵的抽速
为获得真空环境,需要选用不同的真空泵,而它们的一 个主要指标是其抽速Sp,其定义为 Q Sp p ( L/s ) 式中,p为真空泵入口处的气体压力; Q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真空泵 入口的气体流量。 真空泵的抽速Sp与管路的流导 C有着相同的物理量纲,且二 者对维持系统的真空度起着同 样重要的作用
由于气体分子的运动轨迹是一条在不断碰撞的同时不断 改变方向的折线,因此,尽管它的平均运动速度很高, 但是单位时间里,其定向运动的距离却较小。
由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与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数n 成反比,而压强p与n成正比,因此自由程随气体压力的 下降而增加。在真空度优于0.1Pa时,气体分子间的碰撞 几率已很小,主要是气体分子与容器壁之间的碰撞。分 子平均自由程的概念在真空和薄膜技术中有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在薄膜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薄膜的沉积主要是 通过气体分子对衬底的碰撞过程来实现的。
Q S p Q p S p p (1
薄膜制备技术:第一部分 绪论 田民波

教材: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 田民波 薄膜制备技术基础 麻莳立男
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 郑伟涛
真空镀膜 李云奇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薄膜发展史 第二章 真空技术基础 第三章 薄膜生长与薄膜结构 第四章 真空蒸镀(重点MBE,PLD) 第五章 离子镀和离子束沉积 第六章 溅射镀膜 第七章 化学气相沉积
薄膜压力传感器
薄膜可燃气体传感器
薄膜材料的功能分类
⑴ 电学薄膜
⑤ 薄膜太阳能电池
非晶硅、CuInSe2和CdSe薄膜太阳电池。
薄膜材料的功能分类
⑴ 电学薄膜
⑥ 平板显示器件
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和电致发光显示三大类平板显示器件所用的 透明导电电极(ITO薄膜)、电致发光多层薄膜(包括ITO膜,ZnS: Mn等发光膜,Al电极膜等)组成的全固态平板显示器件及OLED显示 器件。 ITO薄膜
第一章: 绪论
薄膜技术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鎏金工艺
7世纪,溶液镀银工艺
1000多年前,阿拉伯人发明了电镀
第一章: 绪论-薄膜技术发展历史
19世纪中叶,电解法、化学反应法、真空蒸镀法等, 标志着薄膜技术的逐步成熟,但应用面仍很窄;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随半导体技术的兴起,涌 现了以溅射法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在学术和实际应用 中取得丰硕成果;
薄膜材料的功能分类
薄膜分类(按功能及其应用领域):
⑴ 电学薄膜
① 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中使用的导电材料与介质薄膜材料: Si、Al、Cr、Pt、Au、多晶硅 SiO2、Si3N4、Ta2O5、SiOF薄膜。
薄膜材料的功能分类
⑴ 电学薄膜
② 超导薄膜
铜基高温超导薄膜: YBaCuO; BiSrCaCuO ; TiBaCuO 铁基高温超导薄膜: LaFeOP;PrFeAsO0.89F0.11;FeSe。
真空技术的基本知识

例:2X一70 表示双级旋片式真空泵,抽气速率为70L/S。
利用真空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所产生的力可实现真空在下述 方面的力学应用。
具体应用: 1. 真空吸引和输运固体、液体、胶体和微粒; 2. 真空吸盘起重、真空医疗器械; 3. 真空成型,复制浮雕; 4. 真空过滤; 5. 真空浸渍。
中真空 1.33×102 ~1.33×10-1(Pa)
气体分子间,分子与器壁间的相互碰撞不相上下,气体分子 密度较小 。
1. 真空的含义及表征
1.1大气与真空 1.2真空度的表征及单位 1.3真空区域的划分
2. 真空的获得
2.1 真空获得设备 旋片泵 定片式真空泵 往复泵 罗茨泵 水环真空泵 分子泵 滑阀式真空泵 油扩散泵
2.2 真空泵的选型
第一章 真空技术的基本知识
3. 真空测量及其设备
3.1 什么是真空测量
高的压强;
1.3 真空区域的划分
划分依据:真空在技术上的应用特点、真空的物理特性、 真空获得设备和真空检测仪表的有效适用范围 (GB3163)
低真空 1.33×105 ~1.33×102(Pa)
低真空这种气体状态与常压状态相比较,只有分子数目由多 变少的变化,而无气体分子空间特性的变化,分子相互间碰撞频 繁。
2. 真空的获得
分子密度减小 分子数减少
抽走 化学反应
吸附 结晶 容积扩大
2.1 真 空 获 得 设 备
2018--薄膜材料与技术-第1章-真空技术基础

薄膜在基片上 形成,可分为
凝结 形核 长大
阶段
伴随复杂物理化学过程
涉及
材料学 物理学 化 学
薄膜材料与技术
制备技术
主要研究:各种薄膜材 料的
形成机制 成分结构
特性性能
西安理工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
1、不缺课,杜绝迟到,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2、要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作业要评分; 3、开卷考试,考核成绩 = 作业(10%)+ 课堂(10%)+ 考试(80%)。
西安理工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
薄膜材料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 ©
Thin Film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薄膜材料与技术 Thin Film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武涛 副教授 2018年 秋季学期
西安理工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
薄膜材料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 ©
■ 换句话说,由于液柱形成的压力与环境气压互相平衡, 可以用 水银柱产生的压力 作为 大气压 的量度 ! 把高度为760 mm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力定义为1个大气压 (1 atm) 1 atm = 760 mmHg(Torr,托)
西安理工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7-
薄膜材料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 ©
1 真空技术基础
真空技术基础

不需要油作为介质,又称为无油泵
1.3 真空的获得-抽真空
极限真空(极限压强Pu)和抽气速率
——是表示真空泵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极限压强是该系 统所能达到的最低压强;抽气速率是在规定压强下单位时间 抽出气体的体积,它决定抽真空所需要的时间。
理论上,一个系统所能达到的真空度:
Q V dP P Pu i S S dt
旋片式机械泵结构示意图和工作原理图
1.3 真空的获得-抽真空
玻-马洛特定律
V P P0 1 V V n次循环后
V Pn P0 V V
n
P0 V lg mt lg 1 Pi V Kt
lgP0/Pi
Pn达到极限值?
体分子的扩散系数;v油蒸气在喷口处的速度 扩散泵的实际抽速:
S (3 ~ 4)d
2
d是进气口直径
泵油要求:
化学稳定性好(无毒、无腐蚀) 热稳定性好(高温不分解) 抗氧化 较低的饱和蒸气压(小于等于10-4Pa)
工作时应有尽可能高的蒸气压
无任何阻挡的话,返油率高达10-3mg/cm2· s
1.3 真空的获得-抽真空
赫兹-克努曾公式
va 8k T 8 RT m M
P 2mk T
温度一定时, P
稀薄气体的基本性质
示例
气体分子密度
P n 7.2 10 (m-3 ) T
22
标准状态: P = 105Pa,n = 2.461019分子/cm3
P = 1.3 10-8Pa,n = 3.24105分子/cm3
1 1 nva 3.24 10 5 8.5 10 4 6.9 10 9 分子 / cm2 s 4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程讨论的对象:
什么是薄膜(Thin film)?
① 相对尺度:某一维尺寸 << 其余二维尺寸; ② 绝对尺度:在此维度上材料厚度 < 1~5 m,
厚度 > 5 m 的沉积层叫什么 ?
一般称为涂层 (Coatings)
本课程的讨论对象是什么 ? 具有结构/功能特性的固态薄膜(thin solid films)!
注意:真空,实际上指的是 一种低压的、稀薄的气体状态, 而不是指“没有任何物质存在”!
存在的真空 宇宙真空:宇宙空间内 因此,真空可分为 备获得的容器内真空 人为真空:利用真空设
现代真空技术的极限:每 cm3空间内仅有数百个气体分子 对应气压 10-11 Pa 思考题:常温常压下,每cm3空间内有多少个气体分子? 提示:可由Avogadro常数推算 (6.02×1023个/22.4×103cm3 2.7×1019 个/cm3) -4薄膜材料与技术
atm 1.316×10-3
(1/760)
PSI 1.9337×10-2 1.4504×10-4 1.4504×101 1.4696×101
10-5 105 1.013×105 6.8948×103 1.013 6.8948×10-2
9.869×10-6 9.869×10-1
(1/1.013×105)
制备技术 形成机制 主要研究:各种薄膜材料的 成分结构 特性性能
-2-
薄膜材料与技术
Thin Film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1 真空技术基础
真空与薄膜材料与技术有何关系?
几乎所有的现代薄膜材料制备都需要在真空或较低的气压条件下进行 都涉及真空下气相的产生、输运和反应过程 了解真空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真空的获得和测量技术基础知识 是了解薄膜材料制备技术的基础!
Avogadro定律: 一定温度、压力下,各种气体单位体积内含有的分子数相同。
4)气体分子的自由程():每个气体分子在与其它气体分子连续2次碰撞之间运动经历的路程。 平均自由程( ):气体分子自由程的统计平均值。 1) 与P成反比,而与 T 成正比; 式中: — 分子直径(m); 2)在气体种类和温度一定的情况下: P const
-6-
薄膜材料与技术
Thin Film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1 真空技术基础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1.1.2 真空区域的划分
真空区域:指不同的真空度范围;
划分目的:为了研究真空和实际应用的便利; 划分依据:按照各个压强范围内气体运动特征的不同进行划分; 划分准则:理论上,可依据Knudsen数的不同进行划分。
6.8046×10-2
说明:1、mmHg是人类使用最早、最广泛的压强单位;
1958年为纪念托里切利,用托(torr)代替了mmHg:1 torr=1 mmHg 2、早期的真空度计量常以 torr 或 mbar 为单位; 目前随着标准化进程的推进,SI(MKS)制单位应用日渐广泛 真空度用 Pa 作单位
1 真空技术基础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1.1.3 气体的吸附及脱附
真空下,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脱附现象总是存在的! 一、基本概念
气体吸附:固体表面捕获气体分子的现象
气体脱附:逆过程 气体从固体表面释出
二、为什么需要关注(意义?)
1)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脱附常常影响真空的实现和保持; 2)吸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还被用来制作各种吸附泵来获得高真空。
1 真空技术基础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1.2 真空的获得
真空的获得:就是所谓的“抽真空”!
利用各种真空泵把容器内的空气抽出,使其内部压强保持在 <1 atm的特定压强范围!
获得真空的主要工具 各种真空泵(Pump)! 真空泵的分类
气体输运泵:通过将气体不断吸入并排出真空泵达到排气的目的。 气体捕获泵:利用各种吸气材料和装臵将被抽空间内的气体分子吸除。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中学物理内容:1643年 托里切利 (Torricelli) 著名的大气压实验
为人类首次揭示了 真空 这个物理状态的存在! 管内水银柱上方空间内,因已排除空气的存在而形成真空 (托里切利真空) 图中A、B、C三点压力相等,A、C点:大气压;B点:水银柱产生的压力 换句话说:可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力 作为 大气压力 的量度! 把高度为760 mm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力定义为1个大气压 (1 atm) 1 atm = 760 mmHg !
换算基础:1 N=105 dyne=0.225 lbf 1 atm=760 mmHg(torr)=1.013×105 Pa=1.013 bar -5薄膜材料与技术
Thin Film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1 真空技术基础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1.1.1 真空度的单位
不同真空度单位制间的换算关系:
1 kT 2 π 2 n 2 π 2 P
表明:
-8-
薄膜材料与技术
Thin Film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1 真空技术基础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1.1.2 真空区域的划分
5)真空区域的工程划分:空气在室温下满足 P (Pa) 105 6.667×10-8 数十nm <<0.01 粘滞流
-1薄膜材料与技术
Thin Film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凝结 材料学 薄膜在基片上 伴随复杂物理化学过程 形核 阶段 涉及 物理学 形成,可分为 化 学 长大
薄膜材料与技术
真空技术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前沿学科。 真空技术是最基本的薄膜制备技术,因制备过程 需要真空环境,所以首先需要掌握真空的基本知识。
相关物理:
定义:
1)Knudsen数(克努森)
D — 流场特征尺寸(如:管径) 物理意义:是描述稀薄气体流动状态的准数! 分子平均自由程大于流场特征尺寸时的气流称为Knudsen流,其 Kn 一般 > 10!
2)真空系统中气体运动特征的理论划分: 粘滞流(层流、Poiseuille泊肃叶流) 粘滞-分子流 流) Kn <0.01
大气状态 热运动剧烈 碰撞频繁
P 6.667 10 3 (m Pa )
10-1 10-3 6.667 若干米 10-6 6.667×103 数 km >>1 分子流
分子数更少 分子间无碰撞 器壁碰撞几率也低
102 6.667×10-5 不到1 m ≥0.01 过渡段
粘滞流 分子流 分子-分子 与分子-器壁 碰撞几率相当
Thin Film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1 真空技术基础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1.1.1 真空度的单位
真空的实质:一种低压气体物理状态 真空度采用气体压强表征 真空度的单位 = 气体压强的单位
注意:真空度和气压的意义相反 真空度 意味着 气压
国际单位制(MKS制,即SI制) 1 Pa=1 N / m 2 1 bar=106 dyne/cm 2 厘米克秒制(CGS 制) 主要单位制 1 PSI =1 lbf / in 2 英制(FPS制) 毫末汞柱制(mmHg 制) 1 torr =1 mmHg =1 / 760 atm
1.2.1 旋片式机械泵(Rotary Pump)
1、扩张(吸气) 2、容积最大
3、压缩
4、排气
(a)外观 分
(b)内部结构
(c)工作原理
机 械 泵:利用机械运动部件转动或滑动形成的输运作用获得真空的泵。 类:旋片式(最常见)、定片式、滑阀式 运转模式:吸气 压缩 排气 (不断循环) 基本特点:需加真空油(密封用);可从大气压开始工作; 真空度要求低 可单独使用;真空度要求高 作为 前级泵 使用 工作区间:单级:105~1 Pa;双级:105~10-2 Pa 优、缺点: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有油污染的问题。
-11-
薄膜材料与技术
Thin Film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1 真空技术基础
1.2 真空的获得
真空泵的分类及常用工作压强范围
气 罗茨泵(Booster Pump / Roots Pump) 体 输 油扩散泵(Diffusion Pump) 运 涡轮分子泵(Turbomolecular Pump) 泵 。。。 气 钛升华泵(Titanium Sublimation Pump) 体 捕 低温冷凝泵(Cyro Pump) 获 吸附泵(Sorption Pump) 泵 。。。 溅射离子泵(Ion Pump) 旋片式机械泵(Rotary Pump) 单级:105~1 Pa 双级:105~10-2 Pa 103~10-1 Pa 1~10-6 Pa 1~10-8 Pa 10-3~10-11 Pa 10-3~10-11 Pa 10-4~10-11 Pa 102~10-3 Pa
torr/mmHg 1 torr (1 mmHg) 1 Pa 1 bar 1 atm 1 PSI 7.501×10-3 7.501×102 760.0 51.7149
(760/1.013×105)
Pa 1.333×102
(1.013×105/760)
bar 1.333×10-3
(1.013/760)
10-9 6.667×106 几千km
(m)
尺度 Kn 气体分子 流动特征 气体分子 运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