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讲课

合集下载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 解读
南朝乐府民歌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01
02
03
《子夜歌》
以爱情为题材,表现了青 年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 离别之苦。
《读曲歌》
多为女子口吻,表达对远 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
《碧玉歌》
以碧玉为象征,歌颂了坚 贞不渝的爱情。
同时期其他类型诗歌比较
宫体诗
与乐府民歌不同,宫体诗多为宫廷文人所作,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美色, 风格华丽繁复。
女性对家庭的责任感 《西洲曲》中的女子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承担着对 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
对当代社会现实意义
01
倡导纯洁爱情
《西洲曲》所倡导的纯洁爱情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中日益功利化的爱情
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02
尊重女性地位
修辞手法多样
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如“忆梅下 西洲”、“采莲南塘秋”等句子的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同时,“日暮伯劳 飞”、“风吹乌臼树”等句子的排比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结构严谨
全诗以女子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细节来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变化。同时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紧凑有序。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爱情主题思想阐述
歌颂纯洁爱情
展现坚贞不渝
《西洲曲》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 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洁而热烈的爱情,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西洲曲》中的女子对爱情的坚守和 执着,展现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念, 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珍视和尊重。

《西洲曲》

《西洲曲》

《西洲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西洲曲》。

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古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洲曲》;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 学习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洲曲》;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习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阅读材料;3.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江南水乡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美丽。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文,回答有关诗文内容的问题。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西洲曲》江南水乡美景作者:热爱家乡七、作业设计1. 请将《西洲曲》朗读给家人听,并解释诗文内容。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请用古诗的形式,写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歌。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各异)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美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江南的美丽,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讲解诗文内容时,注重了生字词的讲解和诗中意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技巧。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巩固了所学内容。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家乡美景的古诗,如《江南春》、《忆江南》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西洲曲》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并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目录•引言•文本解读与赏析•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探讨•艺术特色鉴赏与比较研究•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解读•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引言《西洲曲》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具体作者不详。

该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

诗中采用了双关隐语等手法,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西洲曲》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与主题概述诗歌内容诗中描写了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以及她独自登楼远眺的情景。

通过描绘季节变化和景物描写,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期盼。

主题概述该诗以爱情为主题,表现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厚意和无尽的思念。

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水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西洲曲》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学习要求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诵读和背诵,培养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与赏析诗歌结构与写作特点诗歌结构《西洲曲》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古诗结构,每四句为一节,共五节。

整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写作特点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表现出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和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语言简练、质朴,富有民歌色彩。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意象描绘《西洲曲》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等,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审美体验诗歌中的意象和描绘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感受到了那里的清新、自然和宁静。

同时,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关键语句及修辞手法解析关键语句“忆郎不羞郎,转身就郎眠”、“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等语句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厚意和思念之情,是诗歌中的关键语句。

修辞手法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如“莲心彻底红”比喻女子对情人的爱意之深,“南风知我意”则拟人化地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期盼和等待。

西洲曲讲课要点

西洲曲讲课要点
西


西 洲 曲

朝 民 歌
教学要点
1. 体会女子对远方情人真挚而自然的思念之情;
2. 掌握谐音、双关、顶针勾连等表现手法;
3. “采莲”有关章句的背诵和内蕴。
南朝乐府诗
1.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一 首极为优美的民歌,属于抒 情诗,情真挚婉转,景细腻 清新,词语凝练;
2. 它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从春天 到深秋,从早晨到深夜,对 爱人不断思念
评价:本首诗一方面歌颂劳动,一方 面以莲来象征爱情,每一句都有莲字, 反复咏叹,令人感叹爱情的那种缠绵悱 恻。
?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 朝代:南北朝 ? 始欲识郎时, ? 两心望如一。 ? 理丝入残机, ? 何悟不成匹。
丝绸织不成布匹来,说明爱情不相配
? 《西洲曲》里莲字出现在各个句子里, 和丝、匹的作用一样,反复重叠,使人 感受到这种苦苦思恋的感情,从而窥见 女主人公那一往情深的内心世界
过渡语:作者知道描绘人物不仅要在静止 中进行描绘,更要在行动中、景物中去 展现内心世界!
? 西洲在何处,两江桥头渡
1.意思是:女子的家距离西洲不远,由桥 头渡船就可以渡船;
2.过渡句,虚设的,不需要正面回答, 上面与忆梅下西洲相承接,下面为写女 子的家做铺垫,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场所
?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3.仰首望飞鸿中的仰首二字把她那种急 切的心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此句也表现 出女子由夏季盼望到了深秋
?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1.飞鸿这种候鸟已经归家乡,情郎在哪?
2.一种盼归似箭心情催促女子走上青楼;
3.青楼,唐代之前指淑女美人闺房,和后 来的以青楼代指妓女住处有所不同;

?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一个门字与前文相连接,过渡十分自然

大学语文课件第三讲 《西洲曲》

大学语文课件第三讲 《西洲曲》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 地区,那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 商业发达,南朝民歌便是这种自 然环境和生活的反映。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郭茂倩 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本篇描写一位少女真诚 而热烈的相思之情。风光旖 旎的江南水乡是她的生活背 景,诗中仅用“单衫”、 “双鬓”、“翠钿”数语, 随意点染,勾勒出一位纯情 美丽少活动,深情的相思推动她 不断地行动,活动空间亦随之发 生变化,如折梅在西洲,寄梅在 家中,采莲在南塘,望郎又上青 楼,全诗寓不变于变化之中,在 富于动态的描写中,少女执著的 情爱贯穿始终。
艺术特点
“蝉联格”的运用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 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 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 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 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等。
全诗基本上四句一韵,读来 宛转流畅,清新自然,有一种回 环往复的音乐之美。
与缠绵缱绻的情思相适应, 诗中多用重字、顶针、谐音、双 关等表现手法,形成回环往复, 余味不尽的情韵。如“莲心彻底 红”,用谐音双关来表达她对情 郎坚贞不渝的爱情,含蓄而缠绵。
这种形式在一些民 歌中已出现,但此诗的 运用显得更加成熟和精 妙。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熟悉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感。
讲解法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 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 该诗。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 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 技巧和艺术特色等问题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PPT课件、图片、 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 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 性。
02 《西洲曲》概述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 娶、节庆活动等,体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面貌。
探究地域文化对《西洲曲》创作 的影响,如语言、音乐、舞蹈等
方面的特色。
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
分析《西洲曲》所反映的历史 事件和时代背景,如政治、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与西方爱情诗比较
《西洲曲》与西方爱情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与日本和歌比较
《西洲曲》与日本和歌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诗歌比较
《西洲曲》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表现爱情的诗歌的共性与个性。
06 思考与讨论
主题意义及现实意义思考
《西洲曲》所表达的 爱情主题及其时代意 义
如何将《西洲曲》等中国传统诗 歌推向更广泛的国际舞台
谢谢聆听
艺术特色与风格
艺术特色
温庭筠的诗歌以婉约柔美见长,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抒发内心情感。
风格
《西洲曲》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语言简练明快。
03 诗歌赏析与解读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01
02
03
深情厚意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全诗以爱情为线索,通过描写女子采莲、登楼等 场景,将爱情主题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 的赞美和追求。
2024/1/27
12
离别相思之情的深刻描绘
2024/1/27
刻画女子孤独无助的心境
01
通过描写女子在离别后的孤独无助,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相思之
情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借助典型意象表现离别相思
02
运用典型的意象如明月、高楼等,表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无尽
《敕勒歌》
以北方草原为背景,展现了草原风 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西洲曲》 的南方水乡风情形成鲜明对比。
20
《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文学史地位
作为南北朝时期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西洲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文学评价
历代文人对《西洲曲》评价颇高,认为 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同时,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 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发。
2024/1/27
25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西洲 曲》,我可以借鉴其中的 艺术手法和意象运用,提 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2024/1/27
应用二
《西洲曲》中的爱情主题 可以引发我对现实生活中 爱情问题的思考,帮助我 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
应用三
通过学习《西洲曲》,我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 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 的文化素养。
创作意图
萧衍在《西洲曲》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西洲世界。他试图通过这首 诗歌传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期盼。同时,他也希望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5
《西洲曲》在《乐府诗集》中归入“杂曲 歌辞”。题为古辞。今本《玉台新咏》中 有此诗,题为南朝江淹所作,应系后人窜 入,并非江氏之作。 明清有人认为是梁武帝之作,也是无据臆 说。此诗应是流传于长江流域的民歌,但 显然已经过了文人的润饰,是南朝乐府民 歌成熟的产物。
6
《西洲曲》属于南朝乐府民歌 中的西曲。它是南朝乐府民歌 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 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7
西洲曲(朗读)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8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 曾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与情 人在西洲相会,情人已去 江北,她思念情人,又来 到故地,引起她无尽的思 念与惆怅。
9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两桨”,用比较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相 距之近,反衬了相距之远。意境转到托物 起兴,慨叹自己的孤单与寂寞。 她把树叶声误认为是情人的脚步声,急忙 戴好首饰,探出头来张望。但是情人没有 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给她带来一层深似 一层的孤独与惆怅。
节序已进入了北雁南归的初冬,她却始 终没有盼来一只爱的使者。她望眼欲穿, 相思之情益加炽热,不由得登上青楼, 向江北眺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最后两句可谓是隽永至极,以有尽之 言写出了无穷之意,并与开头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遥相呼应。
• 总结 民歌《西洲曲》抒发的是民间女子对爱人
的思念之情,它写的诗句没有文人墨客 的矫揉造作,例如文中的女子望郎也上 青楼,但是却没有“无言独上西楼“的 孤独和软弱,因为她把莲子、飞鸿、南 风这些东西都当做了爱与恨的对象,读 后却并不觉得她幼稚可笑,而只觉得她 一往情深!
西 洲 曲
四川民族学院 孙东平原 创

西 洲 曲
朝 民 歌
教学要点
1.体会女子对远方情人真挚而自然的思念之情;
2.掌握谐音、双关、顶针勾连等表现手法;
3.“采莲”有关章句的背诵和内蕴。
南朝乐府诗
1.《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一 首极为优美的民歌,属于抒 情诗,情真挚婉转,景细腻 清新,词语凝练;
2.它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从春天 到深秋,从早晨到深夜,对 爱人不断思念
• 问:这样对爱情牵肠挂肚女子怎么样?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1.原来她是一个身穿杏子红单衫,双鬓像 鸦雏一样又黑又亮的楚楚动人的女子;
2.俄国画家列宾:色彩即是思想;
3.这里色彩是思想,更是性格:杏红色给 人热情、奔放感觉,而鸦雏色则是稚嫩 和秀美,暗示出主人公正处于美好青春 年华;
4.作者淡笔一挥,女子体态、衣着就 勾画了了,甚至连音容笑貌都跃然纸上
1.意思是:伯劳鸟习惯于孤栖,仲夏的夜 晚,经过晚风的吹拂,仿佛感到寂寞, 飞过乌臼树,去寻找自己的伴侣去了;
2.阐释:鸟儿本是无知的,现在就连无知 的鸟儿都是如此,何况是有着七情六欲 的人呢?
3.这两句:一方面暗示女子的孤单处境, 另一方面点出时令已经步入初夏。
•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1.翠钿,原妇女翡翠首饰,部分代整体;
评价:本首诗一方面歌颂劳动,一方 面以莲来象征爱情,每一句都有莲字, 反复咏叹,令人感叹爱情的那种缠绵悱 恻。
•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 朝代:南北朝 • 始欲识郎时, • 两心望如一。 • 理丝入残机, • 何悟不成匹。
丝绸织不成布匹来,说明爱情不相配
• 《西洲曲》里莲字出现在各个句子里, 和丝、匹的作用一样,反复重叠,使人
•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她不同一般的采莲女,把采莲当成一种
劳动,而是通过采莲来排解内心烦闷; 2.弄字很好,含有抚弄、玩弄,极为传神
地写出女子对爱情的回忆、遐想,还有 一抹羞涩,如果换一个折字,就全然无 味了;
3.莲子清如水,表面上写莲子的颜色, 又因为青谐音清白的清字,从而比喻女 子与爱人之间的爱情纯洁如水,像莲子 一样清香和高尚
《西洲曲》-地点
1.西洲曲地点:作品没有明确的指出;
2.温庭筠《西洲曲》:悠悠复悠悠,昨日 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
《西洲曲》-作者
有分歧,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1.魏晋南北朝诗人江淹所作;2.南朝梁武帝 所作;3.风格和语言是断定作品的主要依 据(西洲曲的语言清新活泼,无矫揉造 作;从风格上看和《子月歌》完全一致; 从文学史来看,包括最善于向民歌学习 的鲍照,也不能写出;从《西洲曲本 身》,长达32句、160字,自古未有)
过渡语:作者知道描绘人物不仅要在静止 中进行描绘,更要在行动中、景物中去 展现内心世界!
• 西洲在何处,两江桥头渡
1.意思是:女子的家距离西洲不远,由桥 头渡船就可以渡船;
2.过渡句,虚设的,不需要正面回答, 上面与忆梅下西洲相承接,下面为写女 子的家做铺垫,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场所
•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4.女主人公由爱情的甜美感受到了离别的凄 苦,但是她并没有因失望走下楼梯,而是徘徊 不肯离去,女主人公一直观望,从早到晚,一 直到落日的余晖照在楼栏上面,尽日写出执着
•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1.采莲的双手在摸遍了栏杆之后,终于垂 了下来,垂手这个动作暗示她对爱情的 焦灼与无奈;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初读西洲曲,感受情景交融
• 本首诗歌用不同的景物描写,表示季节 的更替,随着季节的变化展示了人物不 同的活动,各种感情也随之自然流露, 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高超 境界,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 因此,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哥德 巴赫猜想”,本诗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对于后世的四季相思曲调具有深远的影 响!(朗读)
1.白天到夜晚,仍不见情郎的踪迹,是不 是帘子遮住了自己的视线?
2.卷起帘子,但见碧空万里,海水摇荡;
3.自与空写得很妙,它把贴得很紧的人与 物突然分开了,天高不可攀,海空得人 内心发虚,它们好像都无情无义地把女 子抛开了,夜空自高,不近人事,海水 自绿,不近人情;
4.女子怨啊,恨呀!这两句写出女子无 比失望,无处诉说的痛苦心情。
• 推断: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经过文人加工润色的作品。
过渡语: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内容是男女恋 情,大部分是女主人公的感情,《西洲 曲》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读《西洲曲》,感受凝练
分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1.意思是:女主人公看见梅花盛开了,立刻跑到 与爱人相会的地方想要摘几朵寄给他,让他莫 忘梅下相恋的情景;2.江南三月,芳菲满眼, 百花争妍的季节,春天,容易惹人情思;3.作 者选取的景物既展现旖旎的风光,又衬托女主 人公独特的内心活动;4.忆下折寄,四个动词 紧凑,内心急切,简直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5.寄:两层含义:寄给和寄远(异地恋、一厢 情愿和幻想爱情长久)6.开头两句:点明题目, 揭示主题——离别相思,同时清楚交代时地人
5.从忆郎到望郎的变化、从飞鸿到鸿飞 的回环往复,女子思念之情一览无余。
•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1.这两句的感情变化很大: 2.楼高便于远望,起初的心情是激动的;但是望
不见对她是多大的打击;她的希望和幻想都破 裂了,这在诗歌的结构艺术上是一次波澜一次 转折;
3.如果说前面的格调清新欢快的,下面是悲 凉和哀伤;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1.海水悠悠,渺远无边,现实如此,梦境 亦是如此,梦悠悠既是海水的实况,又 是女子如痴如醉,朦胧渺茫的内心写照;
2.失望之余,任然不忘推己及人,由自己 的痛苦推想到对方的痛苦,两人一样忍 受着别离的煎熬
•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1.这两句同上两句一样,可以理解为是女子 的自述,是她在向人们诉说着执着深邃的 爱情,是她大胆幻想的执着,是她在求天 天不应之后毅然将自己的心意拜托给南风, 让南风把梦境中的爱人吹向西洲,让他们 在梦中相会吧!
3.仰首望飞鸿中的仰首二字把她那种急 切的心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此句也表现 出女子由夏季盼望到了深秋
•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1.飞鸿这种候鸟已经归家乡,情郎在哪?
2.一种盼归似箭心情催促女子走上青楼;
3.青楼,唐代之前指淑女美人闺房,和后 来的以青楼代指妓女住处有所不同;
4.登楼可以远望,这两句是前两句的继 续,还是写她切盼郎归的心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1.本八句总写女子的采莲活动,通过采莲秘 密地表达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2.莲,谐音恋爱的恋,也谐音怜爱的怜,这 种双关隐语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大特 色
• 例子:汉乐府《江南》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 鱼戏莲叶间。
•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感受到这种苦苦思恋的感情,从而窥见 女主人公那一往情深的内心世界
•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一个门字与前文相连接,过渡十分自然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1.点明季节已经由初夏变为早秋;
2.莲花过人头的环境极为优雅,四周静悄 悄的,只有自己一个人置身于莲花之中, 这不正是向心爱的人倾吐自己情怀的好 地方吗?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这是爱情的力量,带着对爱情的向往。他 把莲子当做自己的爱人,大胆地把莲子 拥入自己的怀中,毫无保留地呈现出自 己的一颗红心,正表现她对爱情的忠贞 不渝。
•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1.场景:西洲转入家里
2.鸿雁是候鸟,深秋由北边飞往南边,在 我国古典诗词中,鸿雁是传递消息的信 使,女子寄希望于飞鸿,给她带来爱人 的消息;
2.门中露翠钿,写得极妙,含蓄写出寂寞, 伯劳鸟鸣叫,风吹乌臼树飒飒声,让她 误以为门外有人,她急切想知道是不是 自己的爱人;
3.另外:本句暗示,女子不是千金小姐, 而是小家碧玉(民间妇女);
4.本句与单衫杏子红遥相呼应,不仅 知道穿着,还知道她佩戴的首饰,人物 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