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自近代以来,《西洲曲》被译为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在国际上 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跨文化研究热点
在当代,《西洲曲》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挖掘了其跨文化价值。
2024/1/25
18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 解读
这些文化遗产?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5
27
2024/1/25
19
南朝乐府民歌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01
02
03
《子夜歌》
以爱情为题材,表现了青 年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 离别之苦。
2024/1/25
《读曲歌》
多为女子口吻,表达对远 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
《碧玉歌》
以碧玉为象征,歌颂了坚 贞不渝的爱情。
20
同时期其他类型诗歌比较
宫体诗
与乐府民歌不同,宫体诗多为宫廷文人所作,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美色 ,风格华丽繁复。
修辞手法多样
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如“忆梅 下西洲”、“采莲南塘秋”等句子的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同时,“日暮 伯劳飞”、“风吹乌臼树”等句子的排比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结构严谨
全诗以女子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细节来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变化。同时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紧凑有序。
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观点和看法 ,共同梳理思路。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
出不同意见。
2024/1/25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参 考 赏 析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形容江面宽阔,浩渺似海。
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与 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 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 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 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 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 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 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 前远景的观察。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 的纯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 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 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 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 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 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 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信的人。
创作特色
2.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 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 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 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 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 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 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 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 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 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 ”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 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 “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 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 树。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与《诗经》中的民歌比较:《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 含大量民歌作品。与《西洲曲》相比 ,《诗经》中的民歌更加古朴自然、 情感真挚;语言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 形式,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西洲曲》则在继承《诗经》民歌传 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意境的营造 和情感表达的细腻入微。
18
05
2024/1/26
5
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西洲曲》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学习要求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 诗歌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诵读和背诵,培养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江南古镇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石 雕、砖雕和木雕,风格独特,古色古 香,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4/1/26
20
民间歌谣传承和发展现状
2024/1/26
民间歌谣传承方式
民间歌谣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和民族特色。
当代民间歌谣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断层 、受众减少等。同时,一些民间歌谣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焕发出新 的生机和活力。
问题二
请分析《西洲曲》中的艺术手法和 表现技巧。
问题三
如何理解《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24
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和感受
2024/1/26
分享一
01
在阅读《西洲曲》时,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思念和留恋之情,仿
佛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分享二

《西洲曲》课件2

《西洲曲》课件2

《敕勒歌》
北朝民歌,描绘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的豪情。
《企喻歌》
北朝民歌,以马为喻,表现战士的英勇善战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 杂情感。
《读曲歌》
南朝民歌,描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 挚动人。
2024/1/26
24
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尝试
将《西洲曲》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音乐作品。例如,可以 尝试将《西洲曲》的旋律与现代电子音乐、摇滚乐等元素融合,打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 。
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 达真挚的情感,贴近人民 生活。
2024/1/26
民歌结构的运用
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承转 合结构,使诗歌更具韵律 感和节奏感。
地域文化特色
融入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 元素,展现独特的民俗风 情。
15
修辞手法运用
2024/1/26
比兴手法
01
通过比喻、象征等比兴手法,抒发内心情感,增强诗歌的意象
2024/1/26
25
谢谢2024/1/26THANKS26现女性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
《孔雀东南飞》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讲述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 分离并双双自杀的爱情悲剧,控
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长恨歌》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 诗,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悲剧,表达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
深刻关切。
2024/1/26
23
南北朝时期其他民歌欣赏
文化融合
尽管政治分裂,但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交流却日益频繁。佛教的广泛传播, 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2024/1/26
7
作者萧衍生平及成就

《西洲曲》优秀课件

《西洲曲》优秀课件

相同或相似的字或词把前后两句衔接起来 的方法叫做钩句法,如果用顶针的手法使 前后句衔接起来,就叫做顶针钩句。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 ——沈德潜《理丝(思)入残机,何怪不成匹(匹配)。
——《子夜歌》
2、雾露隐芙蓉(夫容),见莲(怜)不分明。
——《子夜歌》
3、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西 洲 曲
1、这首南朝民歌能够口耳传唱, 在语音上有什么特点?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运用双关、顶真的表现手法。
教师练笔
南塘复采莲,莲花已凋残。 莲子味涩苦,藕断丝亦连。
西洲抒怀
西洲南曲吴音暖, 单衫翠钿玉手纤。 南塘采莲弄莲子, 鸿飞思梦越海天。 大谢参省顶真句, 若虚慎悟孤唐篇。 绵绵思念遥相续, 经典西洲永流传。
学习中审美 审美中弘扬 弘扬中传承
作业
1、阅读南朝民歌《子夜歌》。 2、推荐阅读: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比较南朝民歌与北朝民 歌的异同。
——《子夜四时歌·夏歌》
4、必得莲(怜)子时,流离经辛苦。
——《读曲歌》
5、春蚕不应老,昼夜长怀丝(思)。
——
——《作蚕丝》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 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 “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 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 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 体现了这种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 信的人。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参 考 赏 析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 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 绪满怀;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 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 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涉想新奇,是因为 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 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 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 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 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到。 西洲:地名。 折梅寄:六朝人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 江北:地名,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 发乌黑发亮。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 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 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 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于道泉翻译的现代诗形式
译文二: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曾缄翻译的古诗形式
相思十诫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衣带渐宽,怨秋风悲画扇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相思枕畔,但凭见泪痕湿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别是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此情可待,记忆里一个你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重门深居,难独上画楼西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再相会,岂知吾谁与归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负尽苍生 负尽蓬山万重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续断之间,听一夜梧桐雨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东劳西燕,天欲晓各自飞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曲终人散,念去去伤别离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见与不见,何须悲何须怨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相思无益,十诫说与君知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熟悉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感。
讲解法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 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 该诗。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 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 技巧和艺术特色等问题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PPT课件、图片、 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 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 性。
02 《西洲曲》概述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 娶、节庆活动等,体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面貌。
探究地域文化对《西洲曲》创作 的影响,如语言、音乐、舞蹈等
方面的特色。
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
分析《西洲曲》所反映的历史 事件和时代背景,如政治、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与西方爱情诗比较
《西洲曲》与西方爱情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与日本和歌比较
《西洲曲》与日本和歌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诗歌比较
《西洲曲》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表现爱情的诗歌的共性与个性。
06 思考与讨论
主题意义及现实意义思考
《西洲曲》所表达的 爱情主题及其时代意 义
如何将《西洲曲》等中国传统诗 歌推向更广泛的国际舞台
谢谢聆听
艺术特色与风格
艺术特色
温庭筠的诗歌以婉约柔美见长,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抒发内心情感。
风格
《西洲曲》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语言简练明快。
03 诗歌赏析与解读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01
02
03
深情厚意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 的大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清新
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大量运
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凡42
首)、《子夜四时歌》(凡75首)、《华 山畿》(凡25首)和《读曲歌》(凡89 首)最为重要。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 应空中诺。(《子夜歌》)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主要分为吴 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和“西曲”
“吴歌”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
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 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 “西曲”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 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 (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 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 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 “西曲”。
(清)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fū接萼è ,摇
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
(清)陈祚明则谓之“摇曳青飏yáng ,六朝乐府
之最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言古诗皆从此出, 言情之绝唱也”(《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
秋冬,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 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 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感情色彩, 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民间特色和 纯熟的艺术技巧。
• 北朝:
• 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 代表:《木兰辞》
大子夜歌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慷慨歌谣绝不传, 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
也到阴山敕勒川。
南朝民歌
• 南朝民歌今存近500首,全部编入宋代郭茂 倩《乐府诗集》。 • 其中485首收入《清商曲辞》,分为《吴声 歌》(326)、《神弦歌》(18)、《西曲 歌》(142)。此外,还有《西洲曲》、 《东飞伯劳歌》、《长干行》收入《杂曲 歌辞》,《苏小小歌》收入《杂歌谣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北朝:
• 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 代表:《木兰辞》
南朝民歌
• 南朝民歌今存近500首,全部编入宋代郭 茂倩《乐府诗集》。 • 其中485首收入《清商曲辞》,分为《吴 声歌》(326)、《神弦歌》(18)、 《西曲歌》(142)。此外,还有《西洲 曲》、《东飞伯劳歌》、《长干行》收入 《杂曲歌辞》,《苏小小歌》收入《杂歌 谣辞》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 的大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清新
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大量运
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解题
《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的
《玉台新咏》。它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 抒情诗,被视为代表作,可以和北朝民歌 《木兰诗》媲美。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秋
冬,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 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 气息和真挚的感情色彩,表现出 鲜明的地域民间特色和纯熟的艺 术技巧。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全诗大意
她思念那个梅花盛开的季节,很想能再去 西洲,折下梅花寄送给长江北岸那个他。 她轻盈的衣衫像杏子一样红,头发如小乌 鸦羽毛那般黝黑闪亮。 西洲在哪里?坐着小船摇起桨儿,很快就 到了桥头畔的渡口,那里就是西洲了。 暮色渐浓,伯劳鸟儿飞走了,只有风儿轻 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口பைடு நூலகம்约可见戴着翠玉钗钿的她。
她把门打开却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日的南塘采摘莲子,人影淹没在亭亭的莲花丛中。 思念心上人,她百无聊赖,低头拨弄采摘到的莲子,莲子 的颜色就像眼前的江水一样清澄可爱。
她把莲花藏在衣袖里,花儿那般粉红娇艳,似乎代表着她 那颗因思念情人而炽热的心。 思念着他,他却一直没来,她只能孤独地仰望天上的飞鸟。 鸟儿纷纷夜归,挤满了西洲江畔,思念的人儿却还没来,她 走上青色的楼台盼望情人。 楼台虽然那样高耸,却依然看不见心上人儿出现,她只能就 这样寂寞地依靠在栏杆边等待,一天又一天。
伯劳鸟,嘴尖上有钩,以捕食昆虫为主,又称“屠
夫鸟”。仲夏开始鸣叫,喜欢单栖。我国台湾有红 尾伯劳、棕背伯劳、红头伯劳和虎纹伯劳。
伯劳鸟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
为黑色并带有白色的斑,眼睛周围是一圈明 显的黑色。欧洲的伯劳鸟多为红色和褐色。
乌桕树原产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西洲曲》的作者
《西洲曲》,《玉台新咏》作江淹诗,郭茂
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 认为是“古辞”。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 认为是“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关于《西洲曲》的作者,目前难于确定。但 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看,它应该是经文人润 色加工的一首南朝民歌,具有浓郁的民间气 息又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宋代郭茂倩 所编《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主要 分为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和“西曲”
“吴歌”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
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 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 “西曲”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 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 (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 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 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 “西曲”。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思想的开放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
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 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 为人们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也 往往逾矩不驯。干宝《晋纪·总论》说, 晋时女子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 故皆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之恶”。 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风气。在这样的风 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 易被人们喜爱和接受。
栏杆儿弯弯曲曲,似乎像女孩愁肠百结的心绪,女孩垂下的 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她卷起帘子,天空显得那样宽阔高远,楼前江水荡漾,呈现 一片深绿。 江水梦一般地悠悠然荡漾,仿佛像你我彼此的不尽思念。 祈祷上苍明了我对你的情意,在来年春天,南风将一个好梦 吹拂到西洲,让我能在梦中与你相聚。
开始的六句,追述女子曾在去年早春梅花盛
开的季节和情人相会定情于西洲,现在又到 了春天,女子思念恋情,折梅寄给江北的恋 人。 沉浸在爱情中的女孩如此美丽,“单衫杏子 红,双鬓鸦雏色”。杏子和鸦雏都能让人联 想到春日可爱的事物,由此可想见春天陷入 恋爱中的女孩楚楚动人的姿态。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南朝民歌”是产生于
三国吴和南朝时期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民歌的统称。
那里山明水秀,经济发达, 民众情感细腻而委婉,社 会观念较为开放,加之帝 王和贵族追求歌舞艺术的
享受,南朝民歌便是在这
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产
生的。
南朝时期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
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 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 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 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 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 分裂的时期,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 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南朝乐府民歌
《西洲曲》
中国文学的发展简介
• 诗经(《氓》)、楚辞(《离骚》) • 汉赋(司马相如《上林赋》)、乐府 ( 《上邪》) • 南北朝民歌 • 唐诗(初、盛、中、晚) • 宋词(豪放派、婉约派) • 元曲(元曲四大家) • 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南北朝民歌 • 南朝:
• 文学特征:题材狭窄、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 代表:《西洲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