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西洲曲讲课要点汇编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 解读
南朝乐府民歌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01
02
03
《子夜歌》
以爱情为题材,表现了青 年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 离别之苦。
《读曲歌》
多为女子口吻,表达对远 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
《碧玉歌》
以碧玉为象征,歌颂了坚 贞不渝的爱情。
同时期其他类型诗歌比较
宫体诗
与乐府民歌不同,宫体诗多为宫廷文人所作,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美色, 风格华丽繁复。
女性对家庭的责任感 《西洲曲》中的女子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承担着对 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
对当代社会现实意义
01
倡导纯洁爱情
《西洲曲》所倡导的纯洁爱情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中日益功利化的爱情
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02
尊重女性地位
修辞手法多样
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如“忆梅下 西洲”、“采莲南塘秋”等句子的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同时,“日暮伯劳 飞”、“风吹乌臼树”等句子的排比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结构严谨
全诗以女子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细节来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变化。同时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紧凑有序。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爱情主题思想阐述
歌颂纯洁爱情
展现坚贞不渝
《西洲曲》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 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洁而热烈的爱情,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西洲曲》中的女子对爱情的坚守和 执着,展现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念, 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珍视和尊重。
西洲曲

《大学语文》课件
【作品简析】《西洲曲》生动地塑造了一位 美丽、纯洁又多情的少女形象。此诗的显 著特点是在动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句为一节,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 “接字”法相勾联,形成回环反复、余味 无尽的韵致;音调悠扬,意境优美;风格 清新活泼。
《大学语文》课件
艺术特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 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 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 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这是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全诗 三十二句,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 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 声情摇曳。通过动作,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 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 表明季节的变换 。环环相扣,接字成篇,声情摇曳,情 味无穷 。
《大学语文》课件
【拓展阅读】 沈德潜《古诗源》:“续续相生,连跗接 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萧涤非:“汉乐府民歌普及于社会之各方 面,南朝则纯为一种以女性为中心之艳情 讴歌。”(《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大学语文》课件
【思考练习】 1、背诵全诗。 2、简要分析南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相关链接】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1]。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2]。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3]。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4]。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大学语文》课件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5]。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6]。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西洲曲》赏析汇总

南朝乐府与《西洲曲》一、关于“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
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
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
“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
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
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
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
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
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
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
西洲曲讲课

南朝乐府诗
南朝乐府诗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宋代郭茂倩 所编《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 主要分为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和“西曲”
• “吴歌”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 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 间歌曲称为“吴歌”; • “西曲”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 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 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城市, 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 间歌曲称为“西曲”。
• 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 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子夜歌》)
关于作者 关于《西洲曲》的作者, 目前难于确定。但从诗 歌的内容和风格看,它 应该是经文人润色加工 的一首南朝民歌,具有 浓郁的民间气息又精致 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 上邪(yě)! 我欲 与君相知,长命无 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 (yù)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3.相思 • 王维 红豆生南国, • 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 • 此物最相思。
• 4.唐代 元稹《离思》 (可联系白居易《长恨 歌》中的爱情诗句)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 • 半缘修道半缘君。
2、巧妙反映季节变迁,刻画终年相 思之情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 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 飞”,初秋“采红莲”,仲秋 “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 初冬“海水摇空绿”。诗歌巧妙 地运用富有季节特征的词语,表 明季节的推移变换,刻画出女子 对情人终年相思、始终不变的深 情。
3、顶针、谐音、双关等手法 大量纯熟运用 与缠绵缱绻的情思相适应,诗 中多用顶针、谐音、双关等表 现手法,形成回环往复,余味 不尽的情韵。
《西洲曲》课件1-优质公开课-人教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精品

《西洲曲》 - 诗词赏析
•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 “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玉台新咏 》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 ,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 个问题,目前很难成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 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 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西洲曲》
《西洲曲》
• 南朝乐府《西洲曲》堪称千古情诗绝唱,诗里描 画了一位年青少女对情郎一别之后的刻骨铭心的 想思,叙说了一场平凡而美丽的爱情故事。西洲 何处?江南人家,似水柔情,梦也悠悠,回环婉 转,韵味无际。首先在时间上从冬天“折梅”下 笔,穿越春、夏、秋,贯以日夜,吐露了无时不 是情意绵绵,望眼欲穿。想念之地,起于西洲, 终于西洲,其间有江北、桥头、树下、门前、南 塘、青楼以至于碧海高天,烘托出无处思念不在 ,望穿秋水。景物交替,物换星移,纵然海枯石 烂,玉壶冰心,此情不变,忠贞不二。
• •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 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 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 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 ,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 ”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 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 ”,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 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 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 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 忆 郎 郎 不 至 , 仰 首 望 飞 鸿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熟悉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感。
讲解法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 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 该诗。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 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 技巧和艺术特色等问题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PPT课件、图片、 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 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 性。
02 《西洲曲》概述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
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 娶、节庆活动等,体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面貌。
探究地域文化对《西洲曲》创作 的影响,如语言、音乐、舞蹈等
方面的特色。
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
分析《西洲曲》所反映的历史 事件和时代背景,如政治、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与西方爱情诗比较
《西洲曲》与西方爱情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与日本和歌比较
《西洲曲》与日本和歌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诗歌比较
《西洲曲》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表现爱情的诗歌的共性与个性。
06 思考与讨论
主题意义及现实意义思考
《西洲曲》所表达的 爱情主题及其时代意 义
如何将《西洲曲》等中国传统诗 歌推向更广泛的国际舞台
谢谢聆听
艺术特色与风格
艺术特色
温庭筠的诗歌以婉约柔美见长,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抒发内心情感。
风格
《西洲曲》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语言简练明快。
03 诗歌赏析与解读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01
02
03
深情厚意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全诗以爱情为线索,通过描写女子采莲、登楼等 场景,将爱情主题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 的赞美和追求。
2024/1/27
12
离别相思之情的深刻描绘
2024/1/27
刻画女子孤独无助的心境
01
通过描写女子在离别后的孤独无助,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相思之
情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借助典型意象表现离别相思
02
运用典型的意象如明月、高楼等,表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无尽
《敕勒歌》
以北方草原为背景,展现了草原风 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西洲曲》 的南方水乡风情形成鲜明对比。
20
《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文学史地位
作为南北朝时期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西洲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文学评价
历代文人对《西洲曲》评价颇高,认为 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同时,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 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发。
2024/1/27
25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西洲 曲》,我可以借鉴其中的 艺术手法和意象运用,提 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2024/1/27
应用二
《西洲曲》中的爱情主题 可以引发我对现实生活中 爱情问题的思考,帮助我 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
应用三
通过学习《西洲曲》,我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 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 的文化素养。
创作意图
萧衍在《西洲曲》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西洲世界。他试图通过这首 诗歌传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期盼。同时,他也希望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目录•引言•文本解读与赏析•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探讨•艺术特色鉴赏与比较研究•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解读•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引言《西洲曲》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具体作者不详。
该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
诗中采用了双关隐语等手法,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西洲曲》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与主题概述诗歌内容诗中描写了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以及她独自登楼远眺的情景。
通过描绘季节变化和景物描写,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期盼。
主题概述该诗以爱情为主题,表现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厚意和无尽的思念。
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水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西洲曲》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学习要求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诵读和背诵,培养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与赏析诗歌结构与写作特点诗歌结构《西洲曲》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古诗结构,每四句为一节,共五节。
整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写作特点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表现出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和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语言简练、质朴,富有民歌色彩。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意象描绘《西洲曲》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等,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审美体验诗歌中的意象和描绘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感受到了那里的清新、自然和宁静。
同时,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关键语句及修辞手法解析关键语句“忆郎不羞郎,转身就郎眠”、“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等语句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厚意和思念之情,是诗歌中的关键语句。
修辞手法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如“莲心彻底红”比喻女子对情人的爱意之深,“南风知我意”则拟人化地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期盼和等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阐释:鸟儿本是无知的,现在就连无知 的鸟儿都是如此,何况是有着七情六欲 的人呢?
3.这两句:一方面暗示女子的孤单处境, 另一方面点出时令已经步入初夏。
•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1.翠钿,原妇女翡翠首饰,部分代整体;
过渡语:作者知道描绘人物不仅要在静止 中进行描绘,更要在行动中、景物中去 展现内心世界!
• 西洲在何处,两江桥头渡
1.意思是:女子的家距离西洲不远,由桥 头渡船就可以渡船;
2.过渡句,虚设的,不需要正面回答, 上面与忆梅下西洲相承接,下面为写女 子的家做铺垫,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场所
•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这是爱情的力量,带着对爱情的向往。他 把莲子当做自己的爱人,大胆地把莲子 拥入自己的怀中,毫无保留地呈现出自 己的一颗红心,正表现她对爱情的忠贞 不渝。
•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1.场景:西洲转入家里
2.鸿雁是候鸟,深秋由北边飞往南边,在 我国古典诗词中,鸿雁是传递消息的信 使,女子寄希望于飞鸿,给她带来爱人 的消息;
• 推断: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经过文人加工润色的作品。
过渡语: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内容是男女恋 情,大部分是女主人公的感情,《西洲 曲》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读《西洲曲》,感受凝练
分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1.意思是:女主人公看见梅花盛开了,立刻跑到 与爱人相会的地方想要摘几朵寄给他,让他莫 忘梅下相恋的情景;2.江南三月,芳菲满眼, 百花争妍的季节,春天,容易惹人情思;3.作 者选取的景物既展现旖旎的风光,又衬托女主 人公独特的内心活动;4.忆下折寄,四个动词 紧凑,内心急切,简直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5.寄:两层含义:寄给和寄远(异地恋、一厢 情愿和幻想爱情长久)6.开头两句:点明题目, 揭示主题——离别相思,同时清楚交代时地人
5.从忆郎到望郎的变化、从飞鸿到鸿飞 的回环往复,女子思念之情一览无余。
评价:本首诗一方面歌颂劳动,一方 面以莲来象征爱情,每一句都有莲字, 反复咏叹,令人感叹爱情的那种缠绵悱 恻。
•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 朝代:南北朝 • 始欲识郎时, • 两心望如一。 • 理丝入残机, • 何悟不成匹。
丝绸织不成布匹来,说明爱情不相配
• 《西洲曲》里莲字出现在各个句子里, 和丝、匹的作用一样,反复重叠,使人
感到这种苦苦思恋的感情,从而窥见 女主人公那一往情深的内心世界
•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一个门字与前文相连接,过渡十分自然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1.点明季节已经由初夏变为早秋;
2.莲花过人头的环境极为优雅,四周静悄 悄的,只有自己一个人置身于莲花之中, 这不正是向心爱的人倾吐自己情怀的好 地方吗?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1.本八句总写女子的采莲活动,通过采莲秘 密地表达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2.莲,谐音恋爱的恋,也谐音怜爱的怜,这 种双关隐语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大特 色
• 例子:汉乐府《江南》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 鱼戏莲叶间。
•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3.仰首望飞鸿中的仰首二字把她那种急 切的心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此句也表现 出女子由夏季盼望到了深秋
•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1.飞鸿这种候鸟已经归家乡,情郎在哪?
2.一种盼归似箭心情催促女子走上青楼;
3.青楼,唐代之前指淑女美人闺房,和后 来的以青楼代指妓女住处有所不同;
4.登楼可以远望,这两句是前两句的继 续,还是写她切盼郎归的心情!
西洲曲讲课要点
南朝乐府诗
1.《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一 首极为优美的民歌,属于抒 情诗,情真挚婉转,景细腻 清新,词语凝练;
2.它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从春天 到深秋,从早晨到深夜,对 爱人不断思念
初读西洲曲,感受情景交融
• 本首诗歌用不同的景物描写,表示季节 的更替,随着季节的变化展示了人物不 同的活动,各种感情也随之自然流露, 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高超 境界,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 问:这样对爱情牵肠挂肚女子怎么样?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1.原来她是一个身穿杏子红单衫,双鬓像 鸦雏一样又黑又亮的楚楚动人的女子;
2.俄国画家列宾:色彩即是思想;
3.这里色彩是思想,更是性格:杏红色给 人热情、奔放感觉,而鸦雏色则是稚嫩 和秀美,暗示出主人公正处于美好青春 年华;
4.作者淡笔一挥,女子体态、衣着就 勾画了了,甚至连音容笑貌都跃然纸上
•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她不同一般的采莲女,把采莲当成一种
劳动,而是通过采莲来排解内心烦闷; 2.弄字很好,含有抚弄、玩弄,极为传神
地写出女子对爱情的回忆、遐想,还有 一抹羞涩,如果换一个折字,就全然无 味了;
3.莲子清如水,表面上写莲子的颜色, 又因为青谐音清白的清字,从而比喻女 子与爱人之间的爱情纯洁如水,像莲子 一样清香和高尚
• 因此,本诗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哥德 巴赫猜想”,本诗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对于后世的四季相思曲调具有深远的影 响!(朗读)
《西洲曲》-地点
1.西洲曲地点:作品没有明确的指出;
2.温庭筠《西洲曲》:悠悠复悠悠,昨日 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
《西洲曲》-作者
有分歧,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1.魏晋南北朝诗人江淹所作;2.南朝梁武帝 所作;3.风格和语言是断定作品的主要依 据(西洲曲的语言清新活泼,无矫揉造 作;从风格上看和《子月歌》完全一致; 从文学史来看,包括最善于向民歌学习 的鲍照,也不能写出;从《西洲曲本 身》,长达32句、160字,自古未有)
2.门中露翠钿,写得极妙,含蓄写出寂寞, 伯劳鸟鸣叫,风吹乌臼树飒飒声,让她 误以为门外有人,她急切想知道是不是 自己的爱人;
3.另外:本句暗示,女子不是千金小姐, 而是小家碧玉(民间妇女);
4.本句与单衫杏子红遥相呼应,不仅 知道穿着,还知道她佩戴的首饰,人物 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