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类词语语义泛化现象探究

合集下载

换一种思路看汉语中的“吃食堂”类语言现象

换一种思路看汉语中的“吃食堂”类语言现象

“ 吃食堂 ” 类 语 言 现 象 在 汉 语 中 的 存 活 问 题, 一直 受 到语 言 学 界 学 者 们 的广 泛 关 注 。最 近, 张智 义 , 倪 传斌 在 一 篇 题 为 … 吃食 堂 ’ 认 知
语 法 研 究 的反 思 ”的论 文 中 , 基 于转 换 生 成语 法
因而所 得结 论 迥 然 不 同 , 以致 “ 吃食 堂” 这 一 语 言现 象到现 在还 未形成 一致 的认 识 。 不可否认 , 动 宾 结 构 中宾 语 的 语 义 类 别 问题
杂, 并 且 没 能穷 尽 所有 动宾 结 构 , 也正 如 丁 声树
先 生 曾说 的 “ 动 词 和 宾 语 的 关 系 是 说 不 完 的 ”,
这一论 断得 到 了众 多语 法 学 家 的认 - n 3 。近 年来
现代汉 语动 宾关 系 的复杂性 也表 现 在语用 中 , 这
类 结构 不 断地 出现新搭 配 、 不 断 地 挑 战 现 行 的语 法规则 : 以前 被 认 为 是 不 能 带 宾 语 的 动 词 现 在 带
第3 3卷 第 2期
湖北师范学 院学 报( 哲 学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 关键词】 “ 吃食 堂” ; 动宾结构 ; 动名字组 ; 恩维方式 ; 民族性 ; “ 二点论” ( 中图分类号 】 H1 3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7 3 3 ( 2 0 1 3 ) 0 2 0 0 4 6 . 0 4

汉维店名词语的泛化研究

汉维店名词语的泛化研究
作者 简介 : 冯 治云 ( 1 9 9 2 一 ) , 男, 四川西充人 , 硕士 , 喀 什大学 中语学院 2 0 1 4级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汉维翻译理论与 实践。
种 头饰 , 因这类物 品是古代 妇女 的高 贵装 饰 , 人们便
例: 珠拉 + 大酒店 y l a q a w a q  ̄ a n i s i 、 旗外尔师傅 凉 称女 中豪杰为“ 巾帼英雄 ” , 后人又把“ 巾帼” 作为妇女 皮 i w r u s t a m r a p i z a  ̄ a n i s i 、 阿尔曼 a r m a n t a l l a b a z i r i 、 伊 的尊称 。 用 于店名后表达 出一种妇女在家政行业 中勤 合 拉 斯 i  ̄ l a s t a l l a b a z i r i 。 在这里“ 珠拉 ” 原 一 般 指 木 卡 劳, 细心能 干的品质 。 在樱花厨 卫中“ 樱 花” 本 来是蔷 姆 中一种舞 曲名 ,在 阿曼尼沙汗 的时代也用于人名 , 薇科樱属植物 的花朵统称 , 而在这里特指 由台湾建立 而现在现多指光 泽 , 是 有光泽 的意思 , 从 民族心理 角 并打造 的国际一线的厨卫品牌。 意在体现家用 电器如 度讲大部分维吾尔族更喜欢有光泽的东西 , 店主要表
上。 通 过 对 喀 什 店 名 词语 的 泛化 研 究 , 一 定程 度 上有 助 于推 动 喀 什 经 济 发 展 。
关键词 : 汉 语 维 吾 尔语 泛 化
词 义泛 化 又 是 词 义 变 化 发 展 的 方 式 和 途 径 之 一 , 樱 花般美丽 大方 , 干净整洁。
是 指把本适用于 甲事 物的词义推演 到 乙事物 或其他 事 物上 。或 由适用 于个别事物演 进到适用 于一般事

《2024年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范文

《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的特色,也蕴含了丰富的隐喻意义。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汉韩饮食词汇中的隐喻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二、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现象1. 汉语饮食词汇的隐喻现象汉语中,许多与饮食相关的词汇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意义。

例如,“吃醋”一词,原指因嫉妒而感到心酸,后来引申为对他人成功或幸福的嫉妒。

此外,“吃饭”一词也可以用来比喻做事或生活的条件,如“吃软饭”指的是依赖女性或他人的帮助生活。

这些隐喻都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人际关系、情感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2. 韩国语饮食词汇的隐喻现象韩国语中,饮食词汇的隐喻主要体现在对食物形象的描述和对食物所蕴含的情感上。

例如,“饭后一杯清茶”可以隐喻为“平静的生活”,体现了韩国人对于宁静、和谐的追求。

此外,韩国语中还有许多以食物命名的成语或俚语,如“米饭加汤”(指容易解决的事情)等,这些词汇都体现了韩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汉韩饮食词汇隐喻的对比分析1. 相似之处汉韩两国的饮食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在饮食词汇的隐喻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汉韩两语中,都存在以食物为喻体的成语或俚语,如“吃饭”、“喝茶”等,这些词汇都体现了对食物的重视和依赖。

此外,汉韩两国的饮食文化都注重和谐、平衡和养生,这也反映在各自的饮食词汇隐喻中。

2. 差异之处尽管汉韩两国的饮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在饮食词汇的隐喻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汉语中的“吃醋”这一隐喻在韩国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反映了汉韩两国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此外,韩国语中的许多以食物命名的成语或俚语在汉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这体现了韩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

四、结论通过对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共性和差异。

这些共性和差异不仅反映了各自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流行小吃名称内部语义关系及其文化传播功用

流行小吃名称内部语义关系及其文化传播功用

流行小吃名称内部语义关系及其文化传播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需求越来越高,各式各样的小吃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这些小吃名字就像是它们的门面,有些名字简单朴素,有些则极具创意,但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为了吸引顾客,更是承载了内部语义关系以及文化传播功用。

在小吃的名称中,体现出语义关系的最重要的就是“头尾”。

小吃的名称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小吃的名称,后面是小吃的类别或地区。

比如“酸辣粉”、“豆腐脑”等都是这种形式,其实这种由名称+类别或地区的命名方式体现出了小吃的用途和特色。

例如“豆腐脑”中,“豆腐”就是名称,“脑”表示的是韧性和光滑,强调了豆腐脑的独特口感。

而地方小吃的命名方式则更多的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如四川的“火锅”、“面条”等等,这些小吃的命名方式突出了地方的鲜明特色和文化味道,既方便人们点菜,同时也衍生出了地域文化的价值。

除此之外,小吃名称中还有一些常用方法——外文和造词。

外文的运用是要延伸小吃的更多内涵,以国际化的视角加以创新。

比如现在的煎饼果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在煎饼皮上放入各种口味的配料,如鸡蛋、豆腐、香肠、火腿等,再淋上各种不同口味的调料,如辣酱、芝麻醬、蜜汁等等,这就是“升级版”的煎饼果子。

在这个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延伸更多的命名方法,增加了小吃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气息。

另一种更常见的方式就是造词,一些有趣、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记住的词语可以很好地吸引到现代消费者。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时间十分宝贵,如果小吃名称越短能让人更快地记忆,也就意味着越受欢迎。

比如“肉夹馍”这个名字,就是最好的例子,它黏上情趣、活力、开朗、便民等,成功吸纳了众多年轻消费群体,成为了时代的代表。

总的来说,小吃名称不仅仅是为了描述食物,它还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播功用。

小吃名称中的语义关系和命名方式都能够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也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带来新的变化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流转,或许小吃名称会随之而更加实用,更加简洁,也许会更具有文化味道,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和实践。

中国菜名的认知语义研究

中国菜名的认知语义研究

中国菜名的认知语义研究中国是享誉世界的美食王国,中国人对吃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贯穿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

中国人非常重视菜肴的命名,认为一个美妙的菜名,既是菜品生动的广告词,也是菜肴自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愉悦精神,满足心理上的需要。

中国菜名的学问博大精深,它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个新的世纪,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改革以展示其新型的迷人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将介绍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其他国家之间互相交流,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餐菜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者集中在对中国菜名的翻译工作中。

除此之外,现存对菜名的研究是在某一理论基础上的认识,或是对单菜系菜名的研究,没有把八大菜系菜肴名称集中汇总当成一种语言现象来看待,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

此外,还没有哪一个研究系统连贯地讨论过下面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中国菜名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语义结构模式是什么样的?因此,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以中国八大菜系菜谱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系统地分析中国菜名的认知语义结构,并尝试以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三观,即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为框架来阐释菜名的命名,以期对中国菜名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

本文分五章,其中第一章是引言。

第二章回顾了之前学者对中国菜名的研究。

主要有三种视角,即文化视角,功能视角以及在翻译研究的视角。

相比较之前的研究,本文的独特视角可以明显发现,因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中国菜名的命名特征和中国菜名的语义结构。

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概念将在第三章中介绍。

第三章介绍理论基础。

本章主要列举了认知三观的基本概念,即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

此外,第三章分析了中国菜名和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对中国菜名的认知解释。

本章节阐释了中国菜名的命名特征和语义结构。

作者认为菜名的命名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动机的。

菜名涉及到七个语义成分,即生产/发明者,材料,地点,性质,烹调方法,喜闻乐见的物体(动物和植物)。

汉语名名式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分析

汉语名名式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分析

汉语名名式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分析作者:陶晴来源:《人间》2016年第30期摘要:在饮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词语随处可见,而由两个名词性成分组成的复合名词又是其中最多产的构词模式。

本文以汉语名名式饮食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考察这类复合词的语义合成模式。

关键词:名名式;饮食词语;语义合成;概念整合中图分类号:H3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191 -01一、引言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有俗语曰:“民以食为天。

”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对汉语言语汇的影响可谓巨大,与饮食有关的语汇处处可见。

而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是我们进行思维、表达的一种方式。

作为人们的生活基础的食物,也被用于隐喻表达,这些饮食词语自然就具有着丰富的语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语料来源,挑选出了其中的名名式饮食词语,试着对这些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进行分析。

二、隐喻型名名组合类根据Lakoff(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是我们借助对一个概念的已有认识来理解另一个新概念。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本文要分析的隐喻由两个名词组合而成,其隐喻意义在于把食物的外形特征或其他性质隐喻到目标名词之上。

下面详细论述这几种语义合成模式。

(一)N1隐喻型。

N1隐喻型名名复合词的特点是,合成结构继承N2的指称对象,N1隐喻性地描述N2所指事物的某个特征。

N1隐喻型复合词的语义合成程即N1N2是隐喻化的N1凸显N2所指称事物某个特征的结果。

在N1和N2合二为一之前N1被隐喻化。

合成时,N2所指事物的某个侧面有待被具体化,合成的过程就是N2所指事物未被具体化的某个特征被隐喻化的N1说明。

以“鹅蛋脸”为例,“鹅蛋”本指一种食物,即鹅产下的蛋,“脸”指人的面部,“鹅蛋”和“脸”作为名词,原本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都是独立的自主概念。

餐饮词汇的影响

餐饮词汇的影响

餐饮词汇的影响1.某一专用名词词义扩大,后成为生活某一方面现象或同类食物的代称;例如:大排档“排档”是个来自广东的词汇,指敞开式的简易大众就餐场所。

南宋时,宫廷侍官们有时自己掏腰包,请皇帝、贵族、大臣吃饭。

一下子竟形成风气,由于是轮流请客,排队当值,称为“排当”。

后来,“排当”被引进到民间,成为简易、廉价、大众消费的形式。

由于经常设在街边,摆有大量桌椅,同时广东人常称摊位为“档”或“档口”,也进而转变了“排档”。

2.被赋予新的含义后成为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事物;例如:酒吧“吧”英文为:`,Bar”,它的本义是指一个由木材、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长度超过宽度的台子。

中文里“吧台”一词是一个独特的中英文组词,因为,吧即是台,台即是吧。

顾名思义,酒吧也就是卖酒的柜台。

后来取代酒馆,成功出位并占尽风光。

在中国,“p巴”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意指几乎扩展到所有的公共消费空间。

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吧”:茶吧、网吧、影吧、泥吧、陶吧、书吧、氧吧、聊吧、说吧等等。

“吧”取代了“馆,,、“院”、“楼”、“坊,,、“店”等古老的空间场所词汇,使所有的消费空间场所附着上鲜明的西方色彩,成为一种风靡空间的流行风尚。

3.丰富生活词汇例如:法国在服饰、饮食方面执欧洲之牛耳,因此英语中很多借用法语。

建筑城堡和食用咸肉这样的事情都是从法国传到英国的,castle(城堡)和bacon(咸肉)因此被引入英语。

法语词语的语言“入侵”延续了好几个世纪,英国至今有不少饭店的整个菜单可能都是用法语写的。

直到现在,法语词在英语中仍有相当地位,常常带有“高雅”的含义。

4.是区别我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重要领域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特定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法,出现了表达真空。

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其词汇进入英语交际。

现代汉语行业用语泛化规律研究

现代汉语行业用语泛化规律研究

淘宝网上经常能见到“某某旗舰店”的店名,“旗舰”在
三、泛化特点分析
BCC 词典语料库中出现了 42 次,该词是一个汉语词语,
关于行业语泛化的特点,有较多讨论,主要集中在
指载有海军将官的舰队、分舰队司令官并悬挂其旗帜的 以下几点:
军舰,引申代指同类中起主导作用的产品,如旗舰店、
( 一 ) 泛化的类型
旗舰品牌。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
增多和范围的扩大,产生出了非专业语义的新义,而成 之中有往往有联系,利用这种关系用甲事物的名称代替 为多义词,也即行业语在保持。[1]3 它突破了原行业的限 乙事物。其内在的思维关系不是相似关系而是联想关系。
制,指称另一个行业里的其他事物,从而产生新的词义。 例如“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打了个擦边球,并不符合真正
一、泛化原因分析
过 本 义 或 基 本 义 引 申 发 展 而 来 的。 例 如:“病 态 发 展 ”,
针对行业语泛化原因的研究成果,主要根据体现在 “病态”在 BCC 语料库中出现了 701 次,原指不正常、
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不健康的情形、表现;也可形容心理上的不健康 ( 如嗜
( 一 ) 内因——行业语自身的特点
国外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
二、泛化方式分析
具体有如下几类:
关于行业语泛化的方式,我们主要从隐喻和引申两
1. 在词义泛化研究方面,主要是对词义泛化理论进
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行总体概括的研究 ( 其中有使用隐喻、转喻和双关,增减
许倍倍,张虹,宋春淑等都认为在现代汉语行业语 字词等方式 ):如许倍倍《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医学用语
周静芳,刘芳,许倍倍,冯子薇都认为语言使用者 保持较高速度跑步。移用之后的词义更偏向于“长”,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餐饮类词语语义泛化现象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事物、新现象不断产生。

为了弥补新生概念与表达之间的空白,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新造词语,即用新形式表达新内容;一是旧词赋新义,即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

相对而言,后一种方法更省时、省力,也备受使用者青睐。

词义泛化即属于后者,而专有词语的语义泛化又是词义泛化的主要形式,正如冯子薇(2000)所说“在词汇系统内部,借用具有固定涵义的专门用语实现词义的泛化增添新义,这是由单义走向多义的词义演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普通用语词汇数量增加和更新的有效方法,这历来是各种语言里普遍的语言现象”。

餐饮类词语的语义泛化是专有词语语义泛化现象中较为突出的一类,但目前却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鉴于此,我们考察了《现代行业语词典》中的622个餐饮类词语,得出有泛化用法的为62个。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分析这些词语的泛化表现、特点、语义抽象类型、方式及泛化条件、语用效果等。

文中释义除特殊说明外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

一、餐饮类词语语义泛化的表现及特点本文所谈的餐饮类词语较为广泛,指有关烹调、饮食等餐饮行业所使用的词语,既包括经营性的,也包括非经营性的。

餐饮类词语语义泛化指餐饮行业内部的一些词语泛化使用到其他领域,从而产生出非餐饮类意义的新义。

例如:(1)这种订制化生产带动着快餐化消费,带动着出版界与媒体界对诗歌的包装、营销,甚至是促销,再然后,更多诗歌以外的东西杂烩进来……(《人民日报》)“杂烩”原指“用多种菜合在一起烩成的菜”,后突破餐饮行业泛化到其他领域,指“比喻杂凑而成的事物”。

就泛化现象的产生和泛化程度而言,餐饮类词语有不同的表现,在泛化过程中也体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泛化的产生形式从餐饮类词语泛化现象的产生来看,主要表现为自源性和他源性两种形式。

1.自源性泛化自源性泛化指一些餐饮类词语不是受外民族语言的影响而产生出非餐饮类意义的新义,而是在本民族语言内随着使用的增加而产生。

例如“套餐”,《现汉》第5版只收录一个义项“搭配好的成套供应的饭食”,第6版增加泛化义“借指搭配好的成套供应的商品或服务”。

“套餐”由餐饮领域泛化到一般商品或服务领域。

类似的还有“炒、涮、菜、套餐、快餐、大餐、串烧、小灶、火候、煎熬、杂烩、蛋糕、奶酪、埋单、炒鱿鱼、夹生饭、菜篮子、米袋子、当家菜、大锅饭、满汉全席”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埋单”“涮”“炒”都与方言有关,但又情况各异。

“埋单”来源于方言,进入普通话之后才逐渐产生泛化义,《现汉》解释为“在饭馆用餐后结账付款,泛指付款”;“涮”则是普通话原有成员,指“把肉片等放在开水里烫一下就取出来蘸料吃”,后由表示“戏弄人、开玩笑”的方言词“开涮”而增加了新的泛化义“耍弄、骗”;而“炒”有两个不同的泛化义“炒作”和“解雇、辞退”,其中“炒作”是由原义引申而来,“解雇、辞退”义则由具有“解雇”意义的粤方言“炒鱿鱼”而来。

除受方言影响外,一些词语还受网络的影响增加了泛化义。

例如“菜”,原指“蔬菜”或“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品、鱼、肉等”,《现汉》第6版增加了新的泛化义“质量低、水平低、能力差”。

这个泛化义是因网络用语“菜鸟”的广泛使用而为人熟知进入普通话,并成为一个独立义项。

2.他源性泛化他源性泛化指一些餐饮类词语由于受外民族语言的影响,使用范围扩大,从而产生出非餐饮类意义的新义。

例如“菜单”,原指“餐厅开列有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多标有价格”,与英语“menu”对应,但是“menu”除此之外还指计算机领域的“选单”,这一义项后引入汉语,随之“菜单”从餐饮类扩大到计算机领域,后又泛指各种各样的选单,成为“选单的俗称”。

类似的还有“麻辣”。

(二)泛化的程度表现就泛化程度而言,餐饮类词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语用泛化,即已经泛化到其他领域,但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泛化义;二是语义泛化,即已经形成固定的泛化义,且被词典收录。

从语用泛化到语义泛化,程度由浅入深。

例如:(2)好动的他还坚持每天给自己“加餐”: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跳绳一类,强度适中,对于生长发育很有利(《人民日报》)(3)一边是《武媚娘传奇》因暴露镜头“回锅”进行画面技术处理引发热议;另一边是《老农民》、《二炮手》等获得收视和口碑双赢。

(《人民日报》)(4)高考前夕,他向常给自己开古文“小灶”的班主任刘屏山夸下海口:“我要考北大!”(《人民日报》)(5)这些省份在过去一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未来对西北内陆省份来说,要尽快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机遇,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做大蛋糕。

(《人民日报》)上例中“加餐”“回锅”分别泛化到体育、影视剧等领域,但是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泛化义,只属于语用泛化,使用时往往加引号予以提示;而“小灶”“蛋糕”均已泛化出固定的非餐饮类意义的新义,并被词典收录。

“小灶”指“比喻享受特殊的照顾”,《新华新词语词典》将“蛋糕”解释为“比喻共有的社会财富”。

此时,提示符号——引号的使用是较为自由的。

当然,泛化是个动态过程,语用泛化也会随着使用的增加而变为语义泛化。

除了“加餐、回锅”外,“拼盘、自助餐、点菜、烹调、水煮、乱炖”等均有可能由语用泛化发展为语义泛化。

(三)泛化的特点餐饮类词语在语义泛化过程中体现出如下特点:1.通俗化黄瑞琦主编的《现代行业语词典》中收录餐饮类词语622个,但并不是都有泛化用法,凡是出现泛化用法的词语均是生活中常用、常见,为人熟知,比如“串烧、拼盘、快餐、套餐”等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生活中常用的,甚至有时我们已经感觉不到它们的行业性。

而像“对镶、盐发、煀、窝贴、吉列、刺身、炟 ”等专业性较强或不太常用的词语,很少发生语义泛化,所以餐饮类词语的语义泛化体现出通俗化的特点。

2.词群化刘叔新(1990)提出“同语素词语族”,指因含同一语素而聚合在一起的成群或成组的词,也就是我们这里的“词群”,即有共同的构成材料,在意义上相关的一组词或短语。

一些餐饮类词语泛化后,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而且还经常作为材料,构成意义上相关的一组词或短语,即产生词群化现象。

例如“菜单”又构成“菜单式、主菜单、对话菜单、快捷菜单、图文菜单”等,“套餐”构成“文化套餐、音乐套餐、旅游套餐、体检套餐、包季套餐、培训套餐”等,“快餐”构成“精神快餐、文化快餐、的士快餐、电视快餐、科普快餐、快餐文化”等,“水煮”构成“水煮三国、水煮三十六计、水煮春秋战国”等。

 3.以偏正式为主出现泛化用法的餐饮类词语在结构上以偏正式为主。

在我们考察所得62个有泛化用法的餐饮类词语中,33个为偏正式,占%。

例如“套餐、快餐、营养餐、菜单 菜篮子、大锅饭、串烧、大餐、当家菜、米袋子、低价菜、免费汤、速餐、主食、大灶、小灶、杂烩、外卖、小菜”等均为偏正结构。

二、语义抽象与餐饮类词语的语义泛化语义泛化实际上是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刘正光(2006)认为“语义泛化指体现概念的词或固定语的A义在演进到B义的过程中发生了部分概念内涵消失的现象”,又指出“语义泛化实现的根本方式是减少原来的概念内涵”。

这里的“概念内涵”主要指词义的一些具体对象、特征或细节,而“部分概念内涵消失”和“减少原来的概念内涵”则指这些具体对象或特征在泛化过程中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内涵减少或消失使得泛化义比原义的包容性更强,也更抽象。

例如“菜单”,原指“餐厅开列有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这里[+在餐厅]和[+菜肴名称]便是“菜单”的具体特征。

在使用过程中这些具体特征逐渐消失,“菜单”的包容性加强,意义由具体变为一般,成为“选单的俗称”。

餐饮类词语在语义抽象过程中概念内涵减少或消失的具体表现不同,即语义抽象类型不尽相同。

(一)抽象类型刘正光(2006)认为,词义一般由中心意义和限定意义构成,词义概念内涵的减少或词义由具体到抽象就是通过这两种意义的变化来实现的。

我们认为,词义抽象除了表现为这两种意义的变化外,还表现为词义某一性状、特征等的提取或突显。

餐饮类词语在语义抽象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限定意义消失、中心意义不变一些餐饮类词语在语义抽象过程中,中心意义保持不变而限定意义减少。

限定意义的减少使得原本只用于餐饮领域的词语扩大了使用范围。

上述“菜单”即为此类。

再如“埋单”,原指“在饭馆用餐后结账付款”,随着使用的增多,限定意义[+在饭馆用餐]消失,只保留中心意义[+付款]。

限定意义的消失使得“埋单”的使用范围扩大《现汉》解释为“泛指付款”。

2.限定意义不变、中心意义扩大有些餐饮类词语是通过扩大中心意义来扩大使用范围,限定意义基本保持不变。

例如“套餐”,原指“搭配成套按份出售的饭食”,在使用过程中[+搭配成套][+按份出售]基本保持不变,中心意义由[+饭食]扩大到商品、服务项目等,“套餐”由餐饮行业扩大到一般领域。

类似的还有“快餐、大餐、速食、杂烩、外卖、加餐、低价菜”等。

3.提取某一性状特征有些餐饮类词语的限定意义较多,在泛化过程中并不像前两类一样简单的全部消失或保留,而是只提取其中的某一显著性状或特征,通过突显这一特征来扩大使用范围。

当然,这一特征既可能是显性的,即作为词义的构成部分,也可能是隐性的,即虽然不是词义的构成部分,但可以通过联想概括而来。

例如“串烧”《全球华语新词语词典》解释为“用竹签、铁丝等串起肉类烤熟”,在使用过程中只提取并突显显性的特征意义[+串起来],只要符合这一特征的事物均可使用,逐渐产生泛化义“各事物以串联形式结合起来”。

类似的还有“出笼、拼盘、当家菜”等。

另一些餐饮类词语提取的性状特征则是隐性的。

例如“小灶”,本指“集体伙食标准中最高的一级”,往往只有少数人可以享用,隐含了“特殊待遇”的特征,而泛化义“比喻享受特殊的照顾”正是在提取并突显这一隐性特征的基础上扩大了使用范围。

类似的还有“夹生、小菜、煎熬、回锅、饭碗、大锅饭、吃干饭、一锅粥”等。

餐饮类词语的抽象类型为什么有的是限定意义消失、中心意义不变,有的是限定意义不变、中心意义扩大,而有的只是提取某一性状特征呢?这与其抽象方式有关,又受目标域的制约。

(二)抽象方式餐饮类词语的语义抽象方式主要体现为转喻和隐喻两种。

1.转喻转喻(metonym)指从词义中分离出某一显著特征,并用这一特征转指与它邻近的、相关的事物或现象。

转喻是一种指代手段,侧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例如“菜篮子”指“盛菜的篮子”,由于其显著特征[+盛菜工具],所以人们常常用它来指称与之相关的蔬菜等副食品;“米袋子”本指“装米的袋子”,也往往因[+装米工具]而转指“粮食”。

例如:(6)河北供京津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