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绝句》公开课教案(优秀阅读)
绝句优秀教案

绝句优秀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绝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立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最喜爱的一种诗体。
通过学习绝句,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以《绝句》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绝句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掌握绝句的写作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欣赏绝句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授课引入(5分钟)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诗歌形式,了解绝句的概念并引起学生对绝句的兴趣。
2. 导入新知(15分钟)通过分析一两首经典绝句的结构和特点,向学生介绍绝句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3. 讲解练习(25分钟)让学生按照提供的题目,创作绝句。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修改意见,帮助学生改进诗歌的表达效果。
4. 练习评价(2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绝句作品,并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方向。
5.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绝句的写作要点和技巧,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资源和评价教学资源可提供一些经典绝句的范例,便于学生参考和学习。
教学评价可根据学生的创作和互评结果进行,评价学生的绝句创作能力和对绝句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了解绝句的诗意和文化内涵;2. 可以引导学生研读一些其他诗体的作品,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3. 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创作热情。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创作绝句,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诗歌欣赏视野。
同时,通过互评活动,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但需要改进的是,在讲解练习和评价环节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和思考的空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意识。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绝句》公开课教案(优秀阅读)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绝句》公开课教案(优秀阅读)《绝句》公开课教案1一、教材分析:1、[注释]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只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括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
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
755年“安史之乱”迸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
故世称杜拾遗。
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
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
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
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
古诗《绝句》公开课教案

古诗《绝句》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绝句》;(2)理解《绝句》的内容,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掌握绝句的基本知识,了解绝句的起源、特点及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绝句》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人生的信念;(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绝句》的原文及译文;2. 绝句的基本知识;3. 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绝句》的意象和意境;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 掌握绝句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绝句》原文、译文、诗人简介、相关图片等;2. 参考资料:关于绝句的知识、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绝句》原文,引导学生朗读,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绝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绝句》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讲解与示范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重点解析《绝句》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5. 实践与拓展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绝句》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以及诗人杜甫的思想感情。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熟记《绝句》,了解绝句的基本知识,收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绝句》教案设计范文

《绝句》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绝句》。
(2)理解《绝句》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绝句》的韵律特点,了解绝句的格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绝句》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绝句》。
(2)理解《绝句》的意象和意境。
(3)掌握绝句的格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分析《绝句》的意象和意境。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绝句》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等资料。
2. 诗词卡片:准备与《绝句》相关的诗词卡片,用于课堂互动。
3.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绝句》的参考资料,以便课后拓展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古诗的朗读技巧。
(2)简要介绍绝句的定义和特点。
2. 诗歌品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绝句》,感受诗歌的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引导学生分析《绝句》的意象和意境。
3. 内容解析:(1)分析《绝句》的每一句,解释生僻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互动环节:(1)开展诗词接龙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绝句》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拓展:(1)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绝句》,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2)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绝句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古诗《绝句》公开课教案

古诗《绝句》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绝句》。
(2)理解《绝句》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杜甫的创作背景,了解其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绝句》。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2)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绝句》。
2. 理解《绝句》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杜甫的创作背景,了解其诗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领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绝句》及相关杜甫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配乐,引导学生朗读《绝句》。
(2)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绝句》,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绝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欣赏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绝句》的韵律美、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欣赏感受。
5.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其他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诗句。
(2)教师推荐杜甫的其他诗作,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2)学生朗读《绝句》,巩固所学。
7. 布置作业(1)背诵《绝句》。
(2)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特点的短文。
(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对于本节课,教师应重点反思学生对《绝句》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领悟。
也要关注学生在合作探讨和自主学习中的表现,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绝句》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绝句》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常规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维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教学难点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教法设计情境导入法、朗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学法指导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画一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图文对照,自读自悟,合作解疑来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朗读、想象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创新发展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同学们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3、师板书课题,解释“绝句”4、学生交流诗人杜甫的.资料,师补充。
二、自读自悟,学习古诗。
(一)绘一幅彩画1、初读全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游戏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3、字正腔圆地读给自己听,指名读古诗,正音。
4、读词语。
5、小组合作,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
6、质疑,交流对这首诗的疑问。
带着疑问再读古诗。
解决一些疑问。
7、师解说诗句的意思,生接诗句。
8、古人说:“诗不离画,画不离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再读古诗并思考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认为都应该画上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二)品一幅彩画1、用波浪线画出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从中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亮丽色彩。
2、用单横线画出诗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体会动态画面的美。
3、用双横线画出诗中出现的数量词。
4、指导朗读,看动画听录音范读,指名读,挑战读。
5、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展一片天地1、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2、比较阅读。
绝句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绝句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绝句的基本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欣赏绝句的意境和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创作绝句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绝句的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规则。
(2)体会绝句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难点(1)掌握绝句的创作技巧,能够独立创作一首绝句。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绝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绝句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方法。
2、欣赏法:欣赏经典的绝句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绝句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练习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几首著名的绝句,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让学生朗读,感受其语言之美。
(2)提问学生对绝句的初步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1)介绍绝句的定义和分类,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2)讲解绝句的格律要求,包括平仄、押韵和对仗。
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平仄的规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等。
举例说明押韵的规则,如“香”“鸯”在杜甫的诗中押韵。
对于对仗,可指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泥融”对“沙暖”,“飞燕子”对“睡鸳鸯”。
3、作品欣赏(1)选取几首不同主题和风格的绝句,如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等,带领学生一起欣赏。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4、讨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所欣赏的绝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5、创作指导(1)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如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等。
(2)根据主题,启发学生构思诗句,注意格律要求和意境营造。
(3)提供一些创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用词精炼、形象生动等。
《绝句》教案设计

《绝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绝句》。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受。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
(2)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掌握诗歌中的对仗手法。
2、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春天的美丽图片,如盛开的花朵、飞翔的鸟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2)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们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3)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绝句》。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字词,如“迟日”“泥融”“鸳鸯”等。
(2)结合诗句,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3)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5、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深入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分析对仗(1)讲解对仗的概念和特点,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等。
(2)让学生找出诗中对仗的句子,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并分析对仗的妙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绝句》公开课教
案(优秀阅读)
《绝句》公开课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只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
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括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
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
755年“安史之乱”迸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
故世称杜拾遗。
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
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
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
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
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
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
他是俺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同学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同学汇报寻找春天
的收获。
2、导:今天,俺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同学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身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
(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
(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
)以同学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协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同学自由朗诵绝句(迟日),考虑诗句的含义。
8、同学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一起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
(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同学独立学习为主。
)
(三)、进入第二章《轻轻松松地听》,欣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
老师猜测,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同学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
(激发同学学唱的愿望。
)
(四)、进入第三章《开开心心地唱》,同学唱诗: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竞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认识诗人,了解诗作:
导:今天,俺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同学自由说说自身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身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同学说说自身知道了哪些知识。
(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实际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协助同学理解实际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同学课外积累。
六、设计意图: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同学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同学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俺改变保守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同学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
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同学漫游诗作的海洋。
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
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沛发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