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柳叶儿》教案1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教学设计 苏教版

《柳叶儿》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指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3、品味文章中“苦”“乐”,帮助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中一些“苦中带涩”的语句,正确理解童年时代的苦和乐。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1、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生活,说说自己的幸福快乐体现在哪些地方?(可形成板书)(丰富的食物,丰富的生活,父母的宠爱,生活的轻松等等。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苦恼。

3、检查预习。

一、就题设问,明确学习内容。

是呀,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

但时代不同,个人的处境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柳叶儿》,感受作者苦中带涩的别样的童年。

齐读文题,让学生就题目进行设问。

(可形成板书)1、作者为什么要写“柳叶儿”?2、文章围绕“柳叶儿”写了哪些事?3、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什么样的情感?4、“柳叶儿”做题目有什么用意?(猜猜看,有什么作用?)5、“柳叶儿”能吃吗?今天还有人吃吗?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解决就题设问所提的问题。

1、为什么要写“柳叶儿”?柳叶儿救过我的命、大家又抢柳叶儿、多亏了那些树叶、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引导学生说全)齐读第3、4、14段。

(指导:要读出感恩之情,几个“吃光了”要重读,感受物质的严重匮乏,“靠着”一词重读,蕴含无尽的感激。

)2、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什么样的情感?有着特殊的感情,感恩感激。

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引导品读1、2段和15段)关注“又是”、动作描写、对比手法,表现我对柳叶儿的关切之情。

提醒学生注意“抽芽”“打着卷”“慢慢舒展”,可见作者观察之细,也突出了柳叶儿的柔嫩。

(形成板书:爱柳叶儿、赞柳叶儿)味道如何?(苦中带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首尾呼应,突出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点明主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苏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苏教版《柳叶儿》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乐”“苦中带涩”的丰富内涵;2、体会文中描写以及语句饱含的感情;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乐”“苦”的具体内涵;【教学难点】结合背景理解文中语句饱含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候课:柳叶儿图片,音乐。

二、导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文化习俗,对于柳,人们或是吟诗,或是作画,或是感叹它的多情,或是赞赏它的多姿。

可,对于作家宋学孟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何等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柳叶儿》。

【投影】(板书:柳叶儿、宋学孟)三、背景介绍:要想理解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下文中的“我”所处的时代背景:【投影】(沉重的语气)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新中国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经历了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大饥荒。

中国科学院****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我从网上也收集了一些图片,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什么叫颗粒无收?什么叫饥不择食?什么叫衣衫褴褛?什么叫皮包骨头?什么叫苦涩的童年?而文中的“我”那时多大?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在当时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呢?我建议同学们这样来走进这个年仅8岁的孩子的童年世界。

【投影】速读课文,体会一个“乐”字;寻读课文,品味一个“苦”字;回味课文,感悟一个“情”字;四、速读课文,体会一个“乐”字:课文第6节中这样写到“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板书:最乐)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用心爱心专心方式快速朗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来体会一个“乐”字。

【投影】建议你这样去体会“乐”:那岁月,有一种“快乐”叫逞能(或:景美;或饱食),看……(用文中关键的字词或句子)1、预设:我在爬树时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

柳叶儿教学目标:1、理解“苦”与“乐”的内涵,懂得感恩生活;2、结合课文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3、初步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重点:1、理解苦与乐的内涵;2、赏析文中的生动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苦”与“乐”的内涵,懂得感恩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1、导入:同学们,此刻虽是寒冬,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确是这样,就像此时的小小柳枝,也能让我们想像到柳絮飘飞的明媚春色。

文人骚客常以柳作为表情达意的媒介,唐人贺知章曾撰文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同学们能回忆出写柳的诗句吗?(学生说诗)诗人眼中的柳,又多情,又多姿;那么在作家宋学孟的眼里,它会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和作者一起品尝柳叶的苦涩的滋味。

2、读题:同学们,课题中的柳叶儿,该如何读,指导发音:儿话音,同时引发思考:为什么儿化,不直接写成柳叶?(倍感亲切,可见作者对柳叶有种特别的情感。

)3、揭示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圈划生字新词并识记;(2)能简单复述一下课文内容。

2、交流:(1)生字识记、检查;(过字词关)a、正确拼读:b、能说说特别关注的地方吗?多音字:嚼蒙字形:涩攥(2)交流课文内容:(过内容关)a、谈文章内容:b、说课文思路:围绕课题“柳叶儿”而写,它是本文的线索。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三、再读课文,反馈交流;1、阅读要求:(过问题关)深入阅读课文,学会质疑,提出一到两个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展示:小组推荐问题,组长板书问题。

3、师生交流问题:本节课共同探究这两个问题:(1)、说说作者笔下的柳叶儿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柳叶儿是‘我’的救命恩人,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

为什么柳叶会救人的命?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的?——重点品味三个“吃光”。

补充背景:1958—1961三年自然灾害(2)、这些事在作者的童年时代被认为是乐事还是苦事?明确:其乐无穷:一“乐”上树爬高,满足表现欲;二“乐”抢柳叶儿,满足竞争欲;三“乐”是吃柳叶,满足口之欲。

《柳叶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柳叶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柳叶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柳叶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学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入研究,文学教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学生一些字词和诗词歌赋,而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柳叶儿》为例,介绍一种针对中学生的文学教育教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柳叶儿》的寓意,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2.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增进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柳叶儿》的主题和寓意。

2. 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柳叶儿》中的意图和寓意。

2. 帮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式教学。

老师通过介绍小说的作者以及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

2. 报告性阅读。

老师派学生在课前阅读小说,并让学生撰写小说的读后感。

3. 课堂讨论。

老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读后感和自身所获得的文学素养展开讨论,进行思想碰撞,促进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思考。

4. 写作指导。

老师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小说《柳叶儿》的主题和意图。

2. 小说《柳叶儿》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3. 基于小说《柳叶儿》的写作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讲、阅读、观察、讨论、交流等方面。

2. 书面作业。

学生需要根据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写作一篇小论文,包括对小说的评述和个人思考。

3. 全校参加的文学阅读比赛。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文学素养和知识,进行文学阅读比赛,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总结本篇文章通过教案教学设计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设计,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
2.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3.独立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
(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讨论交流: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
(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
(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
2.质疑解疑:(同桌讨论)
组织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重点语句,学生回答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但不能脱离当时和现在的特定时代背景,不能离开儿童的心理特点。

3.融合情感:(小组讨论)
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
(师作引导,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


4.积累学习: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柳的诗句。

(学生交流)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与你的童年吃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学习:
将“拓展延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整理成书面材料,写到练笔本上。

教后记:。

七年级语文教案柳叶儿

七年级语文教案柳叶儿

七年级语文教案柳叶儿七年级语文教案柳叶儿1教学目标: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生动的语段。

3.品位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1.辨别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

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

)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八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

请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

设计方法: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四、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4.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①“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②“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

”……“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五、放声朗读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六、再讨论练笔过去人们吃柳叶儿、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七、练笔交流教案点评: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把自己阅读的感悟直接与同学、老师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讨论练笔,更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

《柳叶儿》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柳叶儿》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尝试创新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反思教学实践
定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学科知识更新和拓展途径
阅读学科专业书籍
定期阅读学科领域的专业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 究成果。
参加学科研讨会和培训
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03
分享教育技术经验
与同事分享自己在使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THANKS
谢谢
要点一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要点二
依据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童 年时代在饥荒岁月中与柳叶儿相关的几件事,表现了生活 的苦涩与艰辛,抒发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因此,在教 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讨论,深入体会文章蕴含 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同时,通过情境 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时代背景和人物 形象。
05
CHAPTER
资源整合与拓展延伸
校内资源利用和共享策略
1 2 3
图书馆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引导学生借阅 与《柳叶儿》相关的背景资料、文学作品等,丰 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多媒体教室
借助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播放与《柳叶儿》相关 的视频、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 背景和人物形象。
教师团队合作
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研讨《柳叶 儿》的教学策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校外资源获取途径推荐
公共图书馆
引导学生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借阅相关书籍,拓宽阅 读视野。
网络资源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柳叶儿》教案

柳叶儿教学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生动细致描写的方法和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口头描绘一下你所能想象到的艰苦的生活。

提示:可从衣食住行角度来讲。

如捋槐树叶、吃地瓜叶子、榆树皮、抠树皮、挖野菜、草根充饥……当然,也有人吃柳树叶子来填饱肚子。

出示几枝柳条。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柳叶,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它吗?提示:学生具体描绘: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3、这就是我们江南随处可见的柳叶儿,文人墨客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从你的积累中回忆写柳的诗句。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初读课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与柳叶相关的散文。

这就是宋学孟的《柳叶儿》板书:十、柳叶儿散文宋学孟1、本文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叙事散文,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本文作者对小小的柳叶儿怀有怎样的感情?你的依据是什么?(可根据文中原话来回答)明确: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作者对柳叶儿有着无限的感激之情。

第14自然段,“多亏了那些树叶,……”“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总之,我们可以体会出全文感情的基调:苦中带涩。

②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明确:不好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叶儿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童年苦中作乐的生活;
2、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3、感悟过去的艰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感悟过去的艰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度过这难忘的45分钟。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都是地方人吗?举手看看。

好,我们大多生活在农村。

那么,你能想象,艰苦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吗?(用生活化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

评价学生,以激励为主。


先让我们重温历史,看看老师在网上查到的两个材料——
材料1: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
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

在此
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农民多达三千多万人,是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因战乱死亡人
数的一倍半。

在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短期内因饥荒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

材料2:1929年,23岁的堪萨斯青年埃得加·斯诺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右旗。

这里一片
死寂。

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连树皮也被剥净了。

所见尽是些已经不能称之为人的活尸首:“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每一根骨头……儿童
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
皮锯末像生了肿瘤一样。


我们可以想见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惨状;这样的一种历史真实,带给我们的是何
等沉重的震撼!
今天,宋学孟先生将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我们走进他那“苦中带涩”的童年生活!(板
书课题:《柳叶儿》。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生词:在()内写拼音,在上写汉字。

苦涩.()咔嚓
..()兀.地()咯..()捋.()茬.()噌噌
嘣.嘣()chěng能凉sōusōu zuàn干duò碎(2)注意多音字:嚼(大吃大jiáo 咀jué)蒙(蒙蒙亮mēng 启méng měng古) 勒(lēi紧悬崖lè马)
(3)解释词语:舒展:不卷缩,不皱。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攥:握。

赞赏:赞美
赏识。

(以上生词,让学生做在学案中,指读并及时纠正。


2、理解文章,首先是理解它的内容。

老师相信,大家早已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了吧。

那么,谁能说说: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什么事情?
讨论,明确: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爬树抢柳叶儿的故事。

(意思
对即可。


3、读懂文章内容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力求读懂文章内容后面的情感与思想。

思考一
下:全文主要表现的情感是“苦涩”还是“快乐”?(无论学生怎么选择,不必明确回答。

让学生大致了解这种感情即可,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朗读。


怎么感受这种情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

让我们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这种情感。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为大家朗读。

(确定人选。

)请朗读的同学注意朗读时的语气与语调,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苦”或“乐”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注意理解内容,同时拿起笔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或词语。

三、内容探究:
1、从全文来看,我的家庭比较贫困,当时“我”为了什么事情会感到“乐”?(可以结合文中一句“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理解问题。


讨论,明确:(1)爬树逞能;(2)抢摘柳叶儿;(3)饱吃柳叶儿。

“我”年龄不大(8岁),还不懂事。

所以,爬树抢摘柳叶儿的时候他就觉得快乐。

2、我们继续看,作者有没有其他的感受?还会有什么感受?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看。

讨论,明确:
作者摘柳叶儿会有痛苦,如:“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扣住关键词:凉飕飕等。

有很多的词都能看出作者当时摘柳叶时的感受,像:“牙齿咯嘣嘣响”——可见天气何其冷;“冰凉的硬地上”——可见地面何其凉;“肚皮蹭着了树干”——可见作者身上穿的何其薄。


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

我想: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也一定掺进了作者太多太多的苦涩。

四、语言品味:
阅读散文,要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另外,还有学会品味文章语言。

下面,请大家出声朗读第13段——写“我”吃柳叶儿饭,画出你认为准确的词语、找出一种修辞,说说你的理解。

讨论,明确:圆鼓溜溜、薄薄的、像纸一样。

关键是从用词、修辞角度,体会“我”的瘦削、饥饿。

(欣赏的关键,要结合语境,体会出“苦中有乐”的特殊感情。

)点拨:品味语言,一要注意修辞,二要注意用词的准确生动,当然,关键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请你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讨论,明确:
学生理解正确即可,许多语句皆可赏析。

例如:
(1)第4段中“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三个“吃光了”反复强调、构成排比,显示饥饿的程度,揭示抢摘柳叶儿的原因。

“又抢”二字证明摘柳叶乃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2)第10段中,把一个太阳比作“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

”写出极端饥饿,流露出苦涩之味。

(引导学生想象:在饥饿的情况下,太阳还可能是什么?烧饼、鸡蛋黄、柿子……)
(3)第12段中,描写品尝柳叶儿的情形:“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上几口粥,吃到了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柳叶儿”的美好滋味,可见当时生活是多么艰难。

时间关系,好多同学可能意犹未尽,不过,我想大家只要有探究问题的精神也就足够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五、情感拓展:
咏柳的作品是很多的。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的诗前两句用生动的比喻描写了春柳袅袅婷婷、婀娜多姿的形态;后两句歌颂春风创造了绿色,创造了生命,创造了美丽的大自然。

的确是传诵千古的咏柳佳作。

而作者宋学孟对柳叶儿的感情与之似乎是不同的。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你会有什么感想?
讨论,明确:
(1)柳叶儿能救人;
(2)不忘过去的苦难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乐观地面对、顽强地生活下去……
(如果学生对(2)不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嚼一嚼”,思考为什么要“嚼”,学生应当理解“忆苦思甜”的意思。


最后,教师寄语:
好了,像这节课一样,美好的时光总会匆匆过去的。

现在来看,我们拿柳叶儿当饭吃的日子毕竟已经成为历史,今天我们或许会在吃腻鱼肉之余吃点儿野菜,当然绝对不是没有吃的,而是把野菜当作一种调剂、另类营养。

但是,老师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听一听人们“吃柳叶儿”的故事,这样,我们或许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
六、作业布置:
1、查找与“柳”相关的诗文名句。

2、查找并阅读作家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两篇文章。

3、完成课后练习二,写出自己对优美语言的赏析。

下课,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柳叶儿(宋学孟)
内容探究:快乐苦涩
语言品味:修辞用词(语境)
情感拓展:珍惜生活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