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四章-药物对免疫的毒性作用课件PPT
合集下载
药理学(药学导论)PPT课件

程的调节。
药理学实验数据分析
01
02
03
0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实 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药效学分析
分析药物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 影响,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分析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
浓度的动态变化。
毒理学分析
药物政策与管理
药理学为药物政策制定和药品 监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
质量和安全。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药物通过与靶点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这种结合通常是高度特异 性的。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类型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包括激动剂、拮抗剂和调节剂。
药物亲和性与效应的关系
药物的亲和性与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亲和性越高,效应越 强。
药动学相互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中发生的相互作用,影 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 作用时间。
化学相互作用
指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 生的化学反应,导致药 物结构变化或产生新的 化合物,从而影响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个体化给药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 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种类繁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生素;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 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糖肽类等。
药理学实验数据分析
01
02
03
0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实 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药效学分析
分析药物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 影响,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分析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
浓度的动态变化。
毒理学分析
药物政策与管理
药理学为药物政策制定和药品 监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
质量和安全。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药物通过与靶点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这种结合通常是高度特异 性的。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类型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包括激动剂、拮抗剂和调节剂。
药物亲和性与效应的关系
药物的亲和性与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亲和性越高,效应越 强。
药动学相互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中发生的相互作用,影 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 作用时间。
化学相互作用
指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 生的化学反应,导致药 物结构变化或产生新的 化合物,从而影响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个体化给药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 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种类繁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生素;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 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糖肽类等。
4.4 免疫学的应用(课件)-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学(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人教版 生物(高中)
第4章 第4节(建议1课时) 免疫学的应用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认识疫苗的作用原理和特点,应用所
1.了解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和特点。 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说出器官移植的原理和其所面临的 2.关注生物科技前沿成果,培养自主获
问题。
取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免疫学的进步对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4、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 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3.器官移植的原理
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 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它们是标明细胞 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 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 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
1、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2、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 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呢?
3、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4、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 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1、可能主要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免疫排斥问题。 2、这是因为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 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就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如果配型不 合适,发生排斥的可能性就大,就不适合移植。 3、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移植器官和受 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相同的,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很小。
(1)免疫增强疗法:对免疫功能低下者。 (2)免疫抑制疗法: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 用免疫抑制剂。 (3)免疫调节: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调节免疫功能。 (4)免疫重建:将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转移给免疫缺陷 个体,以恢复其免疫功能。
第4章 第4节(建议1课时) 免疫学的应用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认识疫苗的作用原理和特点,应用所
1.了解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和特点。 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说出器官移植的原理和其所面临的 2.关注生物科技前沿成果,培养自主获
问题。
取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免疫学的进步对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4、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 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3.器官移植的原理
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 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它们是标明细胞 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 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 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
1、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2、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 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呢?
3、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4、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 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1、可能主要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免疫排斥问题。 2、这是因为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 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就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如果配型不 合适,发生排斥的可能性就大,就不适合移植。 3、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移植器官和受 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相同的,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很小。
(1)免疫增强疗法:对免疫功能低下者。 (2)免疫抑制疗法: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 用免疫抑制剂。 (3)免疫调节: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调节免疫功能。 (4)免疫重建:将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转移给免疫缺陷 个体,以恢复其免疫功能。
药物不良反应培训课件

(五)依赖性(dependence) 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停药时可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不适,从
而病人要求继续服药,这种现象称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为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停药后强烈要求继续服药
,以达到精神上欣快感。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镇静催眠药、中枢性镇痛药
、中枢兴奋药等可引起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为反复使用某种药停后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
• 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 坚决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食品药
•
品放心工程的通知”(2003年7月16日)。
当代ADR的特点
药物的ADR——全球关注的热点 发生率更多 受害人更广 淘汰率更高
机制更复杂 损失更严重
ADR发生率越来越高
• WHO评估:中国每年约有5000万人住院, 其中至少有250万人是因ADR而住院,50万 人是严重的ADR,每年约死亡19万人,从而 增加医药费40亿。
现代医学发现,母亲遗传过敏体质给孩子的情况 要多于父亲。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构成
(一)副作用(side effect) (二)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三)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四)特殊反应(unusual effect) (五)依赖性(dependence) (六)特殊毒性
停药以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治疗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效应。
有些后遗效应是短暂的(如巴比妥类催眠药在次 晨引起的宿醉现象),但有些后遗效应是持久的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停药后引起肾上腺皮
质功能减退 地塞米松、莫米松、甲泼尼龙 、氟轻松、氟氢可的松 )。
(四)特殊反应(unusual effect)
与药理作用无关的,难以预测的不良 反应,根据其发生机制可分为基因缺 陷引起的特殊反应和免疫反应异常引 起的变态反应(allergy)。
《药物毒理学》PPT课件

药物毒理学与生物学
01
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药物对生物大分
子、细胞和器官的损害。
药物毒理学与化学
02
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为新药设计和安全性
评估提供依据。
药物毒理学与环境科学
03
研究药物对环境的影响,探讨药物在环境中的降解、转化和归
趋。
药物毒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01
或染色体异常。
药物毒性评估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毒 性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
体外实验
利用离体组织、细胞或生物分 子进行药物毒性研究。
临床研究
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和 安全性数据进行药物毒性评估 。
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大规模人群调查和数据分 析来评估药物的危害性。
药物毒性评价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体外研究方法
细胞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通过培养细胞,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存 活和功能的影响。
检测药物对细胞或细菌DNA的损伤作用, 预测潜在的致癌性。
膜渗透性试验
酶活性抑制试验
研究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作用机制。
检测药物对特定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了解 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计算毒理学方法
药代动力学模拟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 经营企业等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监测技术与方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分析 和评估,为药品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不良反应预警与应对
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防 止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023年版《免疫药物临床药学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作用机制
免疫药物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 、增殖、分化等环节,调节机体免 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应用
免疫药物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 病、移植排斥反应、肿瘤免疫治疗 等领域。
共识更新要点
新药纳入
随着研发进展,更多新型免疫药物纳 入共识,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用药规范
更新后的共识更加详细地阐述了免疫 药物的用药规范,包括剂量调整、给 药方式、疗程等。
血药浓度监测
通过定期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免疫药物浓度,确保药物在有效浓度 范围内,以实现最佳疗效。
基因多态性
考虑患者的基因多态性对免疫药物代谢和疗效的影响,制定个体 化给药方案。
药物相互作用
关注免疫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药物反应,确保 患者用药安全。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新型免疫药物研发与应用前景
2023年版《免疫药物临床药学专 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1-16
contents
目录
• 前言与概述 • 免疫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 免疫药物安全性与合理用药 • 免疫药物监测与评估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前言与概述
共识目的和意义
01
02
03
规范免疫药物使用
通过制定专家共识,明确 免疫药物在临床医学中的 使用规范,提高治疗效果 。
胃肠道反应
免疫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 不适,如恶心、呕吐、腹 泻等。
免疫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免疫抑制药物的相互作用
与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和药物的毒 性。
与抗生素的相互作用
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影响免疫药物的疗效,需要合理安排合用药物的 时机和剂量。
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04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精)

主要表现在免疫反应的双重性和作用的选择性。一
种外来化合物对机体可产生免疫增强或免疫抑制两种 效应,它取决于化学物质剂量大小、进入机体途径以 及检测时间。 很多外来化合物可选择性地损伤免疫反应的一个方 面或是某个免疫细胞的亚类。
二、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 (drug-induced immune-mediated disease)
可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发生再
次免疫应答。 3)识别“自己”和“非己”:个体发育过中 产生。
体液免疫 ——B细胞活化产生特异 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 ——特异性T细胞活化发 挥免疫效应
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特点:
反应的灵敏性 很多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造成不良反应的剂量 往往低于它们的一般毒性作用剂量。 反应的复杂性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组织 免疫细胞
中枢
骨髓 胸腺
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 抗体 补体
粘膜相关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外周
脾 淋巴结
淋巴组织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 囊(鸟类) 胸腺:T细胞发育成熟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
(二)免疫细胞 分类: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NK 细胞、树突状细胞、NKT细胞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
T细胞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表面标志 T细胞抗原受体(TCR); 簇分化抗原(CD);
T细胞亚群 辅助性T细胞(TH): CD4+ /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 CD4- /CD8+ 调节性T细胞(Ts) 初始T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性T细胞
B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主导体液免疫
药物的不良反应 PPT课件

(1) 住院病人:10%~20%;(2)住院病人因 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者:0.24%~2.9%;(3)因药物 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0.3%~5.0%。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 药物种类繁多 2.用药途径不同 3.体质又因人而异
1.药物方面的原因
1)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 些不良反应。 2)药物的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 3)药物的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剂型不同。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 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的浓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 6)药物的质量问题:同一组成的药物,可因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 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②致癌作用:不少药物能诱发癌症。
3)致畸作用:不少药物有致畸作用。反应停事件就是一起严重的不良反 应。 4)致突变作用:有些化学物质可能为变异源。
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特点
1.口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 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占很大比例。 2.中度不良反应:包括焦虑、不安、烦躁,此外还有皮疹(特别是广泛和 持久性的)、视觉障碍、肌肉震颤、排尿困难(老年男性多见)、精神或 心理的改变和某些血液成分(脂肪、脂质)的改变。 3.有些药物可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必须立即停止 用药并进行治疗,然而有时必须继续用药,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和器官 移植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用药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严重的 不良反应,如给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乙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
1)药物的因素:包括药物有效成份的分解产物、添加剂、增溶剂、稳定 剂、着色剂、赋型剂、化学合成中产生的杂质等,均可引起药物不良 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 药物种类繁多 2.用药途径不同 3.体质又因人而异
1.药物方面的原因
1)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 些不良反应。 2)药物的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 3)药物的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剂型不同。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 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的浓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 6)药物的质量问题:同一组成的药物,可因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 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②致癌作用:不少药物能诱发癌症。
3)致畸作用:不少药物有致畸作用。反应停事件就是一起严重的不良反 应。 4)致突变作用:有些化学物质可能为变异源。
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特点
1.口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 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占很大比例。 2.中度不良反应:包括焦虑、不安、烦躁,此外还有皮疹(特别是广泛和 持久性的)、视觉障碍、肌肉震颤、排尿困难(老年男性多见)、精神或 心理的改变和某些血液成分(脂肪、脂质)的改变。 3.有些药物可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必须立即停止 用药并进行治疗,然而有时必须继续用药,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和器官 移植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用药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严重的 不良反应,如给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乙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
1)药物的因素:包括药物有效成份的分解产物、添加剂、增溶剂、稳定 剂、着色剂、赋型剂、化学合成中产生的杂质等,均可引起药物不良 反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培训课件(共16张PPT)

药,观察给药后一周内的死亡率,发现其毒性具有明显的时辰节律,以中午12点给药 者死亡率最高,20点至次晨8点给药者死亡率最低。当然,有时药物的毒副作用有 时也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例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生半夏对胃粘膜 有强大的刺激作用,故致呕吐;熟半夏却显示镇吐作用。据研究从生半夏的95%
乙醇浸膏中分离出含有2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而成的甙,其甙元有强 烈刺激性;熟半夏中镇吐成分据称是葡糖醛酸的一种水溶性甙,没有刺 激性。乌头中含乌头碱,为对心脏的有毒成分,可致心肌纤维性颤动, 经过浸漂、煎煮而使乌头碱分解破坏,故毒性降低,但乌头中的强心成 分消旋去甲乌药碱耐热,故仍可保留其强心成分。
培训专用
• 中药的毒性除了和药品本身的结构和机理有关外,还和服用
的剂量有很大的关系。早在1583年,作为药理学家和学者的 帕拉斯尔萨斯就说过一句极其中肯而精彩的话:“只有剂量 能决定一种东西没有毒”,直到今天,这句话仍不失其意义。 五味子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 津、补肾宁心的作用,是中医常用的滋补强壮药。临床上用各种五 味子制剂治疗各种肝炎,一般无副作用,个别病人服药后有舌燥、 异味、胃部不适、全身发热感,极少数病人有恶心。有人曾做过这样 一个实验:用五味子5g/kg灌喂小鼠,二日内未见死亡,说明毒性
另外,还应避免用茶水服用中药。 中药多含生物碱,茶中 含有大量鞣酸,它们相互作用使药物产生沉淀。,影响药效, 甚至引起副作用。如治疗贫血的铁剂与祆酸结合沉淀,妨碍铁 剂的吸收,并刺激胃肠不适,甚至引起腹疼
培训专用
• 另外一些中药,如人参、党参、使君子、土茯苓、威灵仙、
麻黄、黄连、钩藤等。有些含铁剂(硫酸亚铁、碳酸亚铁、 枸橼酸铁胺等)、含铝剂(如氢氧化铝等)、酶制剂(如蛋 白酶、淀粉酶)等西药,都不宜用茶水送服,以避免茶叶中 的多酚类物质与这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化学反应中和或 降低药效,有的还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如妨碍肠胃吸收, 刺激肠胃道,严重的还会发生腹痛、腹泻等副作用。另外, 茶叶中的咖啡碱具有提神、兴奋心肌的作用,因此,服用镇 静、催眠、镇咳类药物时,也不宜用茶水送服。一般认为, 服药后2小时内不宜饮茶。
乙醇浸膏中分离出含有2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而成的甙,其甙元有强 烈刺激性;熟半夏中镇吐成分据称是葡糖醛酸的一种水溶性甙,没有刺 激性。乌头中含乌头碱,为对心脏的有毒成分,可致心肌纤维性颤动, 经过浸漂、煎煮而使乌头碱分解破坏,故毒性降低,但乌头中的强心成 分消旋去甲乌药碱耐热,故仍可保留其强心成分。
培训专用
• 中药的毒性除了和药品本身的结构和机理有关外,还和服用
的剂量有很大的关系。早在1583年,作为药理学家和学者的 帕拉斯尔萨斯就说过一句极其中肯而精彩的话:“只有剂量 能决定一种东西没有毒”,直到今天,这句话仍不失其意义。 五味子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 津、补肾宁心的作用,是中医常用的滋补强壮药。临床上用各种五 味子制剂治疗各种肝炎,一般无副作用,个别病人服药后有舌燥、 异味、胃部不适、全身发热感,极少数病人有恶心。有人曾做过这样 一个实验:用五味子5g/kg灌喂小鼠,二日内未见死亡,说明毒性
另外,还应避免用茶水服用中药。 中药多含生物碱,茶中 含有大量鞣酸,它们相互作用使药物产生沉淀。,影响药效, 甚至引起副作用。如治疗贫血的铁剂与祆酸结合沉淀,妨碍铁 剂的吸收,并刺激胃肠不适,甚至引起腹疼
培训专用
• 另外一些中药,如人参、党参、使君子、土茯苓、威灵仙、
麻黄、黄连、钩藤等。有些含铁剂(硫酸亚铁、碳酸亚铁、 枸橼酸铁胺等)、含铝剂(如氢氧化铝等)、酶制剂(如蛋 白酶、淀粉酶)等西药,都不宜用茶水送服,以避免茶叶中 的多酚类物质与这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化学反应中和或 降低药效,有的还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如妨碍肠胃吸收, 刺激肠胃道,严重的还会发生腹痛、腹泻等副作用。另外, 茶叶中的咖啡碱具有提神、兴奋心肌的作用,因此,服用镇 静、催眠、镇咳类药物时,也不宜用茶水送服。一般认为, 服药后2小时内不宜饮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导致免疫介导的疾病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
病的易感性增强
图4-1 免疫调节的可能结果
(一)免疫抑制
1.概念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组分损害, 引起免疫功能的低下,即抵抗力下降 2.毒性表现 抗感染能力降低;肿瘤易感性增加
3.免疫抑制的药物 ➢抗恶性肿瘤药; ➢抗HIV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性激素类; ➢免疫抑制药; ➢其他类。
对细胞免疫和胸腺依赖性抗原的体液免疫具有 较高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主要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使辅助T细胞明显减 少,并降低辅助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的比例; 抑制辅助T细胞表达IL-1受体,使其不能对IL-1 起反应;还可抑制T细胞产生干扰素。
西罗莫司
烷化剂环磷酰胺、白消安、噻替派
通过杀伤多种免疫细胞而抑制机体的免 疫功能,包括增殖期淋巴细胞及某些静 止细胞;对B细胞的抑制作用比对T淋巴 细胞强。还可明显降低自然杀伤细胞 (NK)的活性,从而阻断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反应。
抗代谢药:6-巯嘌呤、硫唑嘌呤、 乙酰唑胺
通过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而发 挥抑制T、B细胞及NK细胞的效应,故兼 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但不 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T细胞的抑 制作用较B细胞强,但对不同亚群的T细 胞敏感性有差别。
(3)效应阶段,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在此接触相应靶细胞 或抗原,可产生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效应。
二、药物对免疫系统毒性作用的类型与机制
1.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2.三种情况
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呈递; 抑制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
破坏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减少;
抑制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 抑制编码IL-2、IL-6、INF-γ和TNF-α
等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
代表药物: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环孢素
适用于预防同种异体肾、肝、心、骨髓等器官 或组织移植所发生的排斥反应;预防及治疗骨 髓移植时发生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初始T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性T细胞
(三)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后,分泌与抗 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即免疫球蛋白(Ig)。
Ig 由相同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以重链命 名,包括IgA、 IgB 、 IgC 、 IgD 、 IgE 五类。
补体系统: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 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
第四章-药物对免疫的毒性作用
定义:由于药物引起病理性免疫反 应,导致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低下, 以及由此引起的病理性反应。
一、机体的免疫系统与药物免疫毒性的关系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 能的一个重要系统,是机体维持内环境 稳定的重要的特殊系统。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 其一是滤过和净化作用 其二是免疫应答场所
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凝集素途径。
功能:溶解细胞与杀菌作用、促炎作用、中和及溶解病毒 作用。
细胞因子(cytokines) 概念: 是一大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
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 子多肽。 主要有: 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 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 子、其他细胞因子
储存和过滤作用 脾 免疫应答
分泌体液因子,合成补体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局部免疫作用
(二)免疫细胞
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免疫活性细
胞,即淋巴细胞; 第二类为免疫应答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单核—巨噬细
胞; 第三类则为单纯参与免疫效应的其他细胞。
1.T细胞
(1)T细胞表面标志: TCR-CD3复合分子、CD4+、CD8+ (2)T细胞亚群: 辅助性T细胞(TH): CD4+ T细胞活化巨噬
3)识别“自己”和“非己”:个体发育 过中产生。
体液免疫 ——B细胞活化产生特异性 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 ——特异性T细胞活化发挥 免疫效应
三个阶段:
(1)感应阶段:巨噬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处理和识别抗原 的阶段;
(2)增殖分化阶段:免疫活性细胞被抗原激活后分化增殖, 并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阶段;
细胞、Nk细胞,增强他们吞噬或杀伤功 能 细胞毒性T细胞(Tc) : CD8+ T细胞 抑制性T细胞(Ts): 抑制免疫应答
2.B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3.其它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有迅速杀伤和 溶解作用。
裸细胞:又称为无标志淋巴细胞,在抗体依赖细胞介 导的细胞毒作用上是活跃的。
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 (1)激活的免疫细胞; (2)基质细胞; (3)某些肿瘤细胞
功能: (1)介导天然免疫应答和效应功能; (2)免疫调节功能; (3)调节炎症反应; (4)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的细胞; (5)抗肿瘤生长。
➢免疫应答 概念 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
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过程。即 免疫细胞识别、摄取、处理抗原,继 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 的过程。
类型 固有免疫 (先天性免疫)
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cell-mediated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
1)特异性: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或 效应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2)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 系统可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 发生再次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这些细胞与异物接触时则进行吞噬,成为 活化的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富含水解酶,大多数的细 菌可被这些酶迅速消化。
B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主导体液免疫
T细胞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表面标志
T细胞抗原受体(TCR); 簇分化抗原(CD);
T细胞亚群
辅助性T细胞(TH): CD4+ /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 CD4- /CD8+ 调节性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