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旅游规划_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_巅峰智业

合集下载

推进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推进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场 的 民族 文化 节庆 品牌 到 屯堡 文化 、 司文 化 、 土 地
发展 、 融共赢 的新模 式 , 互 而这 样 的新 模式 符 合 转
型发 展 的需要 。两大 产业 融合 后 文化 产业 的创 意 可 以直接 通过 旅 游得 以展 现 ,同时旅 游 产业 的魅
质文化 、 文化 等特 色 文化 , 一批批 国家 级非 物 酒 从 质 文化 遗 产到 《 彩贵 州风 》 享有 国家 文 化重 点 多 等 项 目名 录 的 品牌 ……无 疑都 是 助推 文化 与 旅游 深 度 融合 发 展 的核心 吸 引物 ,必将 成 为拓 宽 旅游 市
没有转化 为竞争优势 , 这就需要借助特色 民族文 化 的融 合 来提 升旅 游 产业 水 平 。文化 与 旅游 的融
合 不 仅 有 助 于提 高 旅 游 品位 , 有助 于旅 游 品牌 还 的树 立 , 进 旅 游业 可 持 续 发 展 。 只有 文 化 与旅 促 游 从 深 度 和广 度 上 紧 密 结 合 、 动 发 展 , 成 两 互 形
文化旅 游 提供 了坚 实基 础 。贵 州旅 游 及 相关 服 务
业 要转 型升级 , 要靠 文化 的力量 , 断增 加 旅游 就 不
的文化 内涵 , 文化激 活旅 游业 加速 腾飞 。 让 2 1年 , 第 十一 次党 代会 报告 指 出 , 省后 01 省 我 发赶 超 面 临既 要 “ ” 赶 又要 “ ” 双重 压 力 、 重 转 的 双
便 利 的交通 网络 增加 了我省 各 旅游 景 区及 文 化遗
产地 的可 进 出性 。
资金 方 面 ,贵 州对 文化 旅 游 产业 的招 商 投 资 力度 不 断加 大 。由政 府牵 头 , 引导 资金 流 向文化 旅 游 产业 , 立旅 游 融资 平 台 , 力 于景 点 开发 及 资 建 致 源 整合 , 造 文化 旅游 集 团是 一大 趋 势 。2 1 年 , 打 0 1

贵州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路径措施

贵州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路径措施

如 同全 国大多数地 区一样 ,在 贵州各地管理
机 构 的设 置 中 , 游 与 农 业 、 业 、 保 、 设 、 旅 林 环 建 文
扶贫开发 、 生态建设的突破 口, 探索创新“ 既管资 源保护开发又管经济社会发展 ” 的景区管理新模
式 ,于 20 年 7 将 涉及 杜 鹃花 资 源 的部 分 区域 07 月
将文化 、 体育 、 电 、 广 旅游合 二为一 , 导致旅 游管 理缺乏权威性 , 加旅游开发 协调 的难度 , 增 使得
旅 游 开 发 与产 品 、形 象 打 造 常 常 停 留于 口号 , 难 于纵 深 推 进 。
从 云南 、 四川旅 游 发展 现状 来 看 , 政一 把 手 党
新路子。这种体制创新形成 了明显 的政策优势 :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克 服 了 多 头 管 理 、 块 分 割 、 地 分 治 的弊 条 属
端 , 现 了统 一管 理 、 发 与保 护 , 够集 中力 量 实 开 能 做 大 做 强 旅游 产 业 ;二 是 统筹 景 区 内社 会 经 济 、
主 抓 旅 游成 为地 方 旅 游 业 快 速 发 展 的关 键 要 素 。
体制变迁理论经常用来研究宏观 、区域或产
业 经济 发展 问题 ,能 够很 好地 解 释 除技 术进 步 和 结 构 调 整 以外 的另 一 基 本 的经 济 发展 动力 来 源 。 因此 ,管 理体 制作 为影 响 我 国旅游 发 展 的决 定 性 和 基础 性 因素也 理应受 到人们 的重 视 。
住: 在服 务标 准化 的基 础上 , 游住 宿 设施 需 旅
要在功能上进行价值创新 , 体现以人为本。同时 ,
建 筑 风格 、 材料 、 具 与地 域 环境 相 协 调 , 现 地 用 体

贵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SWOT分析及对策

贵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SWOT分析及对策

贵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SWOT 分析及对策一、贵州风景名胜 SWOT 分析1、发展机遇(1)以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西部大开辟战略,为贵州风景名胜区体系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首先,长期以来限制贵州风景旅游发展的道路交通问题,有望在实施西部大开辟战略中得到根本解决。

其次,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的实施,全省生态环境将会得到不断改善,从而为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贵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扩大风景名胜区面积,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创造了条件。

(2)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22 年我国将占到国际旅游市场份额的 8.6% ,从而成为世界上接待量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又根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 2022 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 100 亿人次。

贵州风景资源丰富,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旅游大省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势必促进全省风景名胜区的快速发展。

(贵州省旅游局预测, 2022 年全省境外游人数将达到 68 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 6200 万人次)。

(3)进入十二五以后,各省市加大了旅游产业的投入,风景名胜区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开展,使得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管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保护理念得到了沟通与提高,实际工作得到了激励与促进,样板作用与全社会文明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贵州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世界级价值。

相信随着贵州申报世界遗工作区域位置分析的不断深入,将给贵州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

(4)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风景名胜区发展建设,风景名胜作为贵州省的优势资源正在为社会各界所普遍认识,保护风景资源,发挥其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2、发展优势(1)喀斯特景观的垄断性优势。

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内容

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内容

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内容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贵州省政府确定了六大产业基地,分别是经济特区、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奢侈品产业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区。

经济特区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主要包括贵阳市和遵义市。

这两个城市是贵州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贵州省改革开放的窗口。

在这个特区内,政府鼓励大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贵州经济的稳定增长。

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主要包括贵阳市和铜仁市。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服务业经验和资源。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服务质量,推动贵州服务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毕节市和六盘水市。

毕节市地处贵州省西南部,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政府将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企业投资,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包括六盘水市和铜仁市。

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条件,政府将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培育壮大农业产业。

奢侈品产业基地主要包括贵阳市和遵义市。

贵州省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手工艺传统,政府将推动贵州本土品牌的发展,培育奢侈品产业,打造高端品牌和产品,提升贵州省的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包括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

贵州省的自然风光独特而优美,政府将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推广贵州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贵州省政府确定的六大产业基地是为了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将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培育壮大产业,不断提升贵州省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将加强对基地发展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各个基地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贵州省经济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旅游目的地创新产业园区规划方案)

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旅游目的地创新产业园区规划方案)

依托贵州省丰富的历史、 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 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 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 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民 族歌舞、工艺美术等文化 旅游产品。继续大力支持 “多彩贵州风”等,大力 发展红色旅游。规划建设 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和文化 馆、博物馆、美术馆设施, 加快完善文化旅游综合配 套服务体系。
2、总体要求和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八大精神、 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为战略目标,创 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旅游要素集群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个性化、 进出便利化、环境优质化;深化生态、文化、旅游的高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保护一方 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后发赶超新路径,把旅游业 培育成贵州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创新引领战略 精品发展战略 项目带动战略 国际品质战略
7
4、四个模式创新
(1)全域统筹发展模式
落实涵盖9市州的旅游 精品项目、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生态保育与 文化事业建设,形成全 域统筹、梯度推进、重 点突出的全省旅游产业 生产力布局,构建全域 覆盖的生态景观格局。
8
4、四个模式创新
(2)四化融合发展模式
交通先行
13
“一中心十五门户”新格局
“一中心”——以贵阳市为极核, 以贵安新区为新增长点,涵盖黔 中经济区范围
“十五门户”——
兴义、盘县、威宁:对接云南入黔通
道,成为云南和东南亚市场进入贵州的门户。
七星关、赤水:对接四川入黔通道,成
为四川市场进入贵州的门户。

王志纲(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下半场在贵州)0502

王志纲(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下半场在贵州)0502

王志纲: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下半场在贵州文/金凌冰编者按:历史上贵州“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典型代表。

2012年的国发2号文从国家战略层面指导贵州整体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承接国务院2号文件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国家旅游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与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共同编制《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全新视角提出打造“国家公园省”概念。

近年来贵州省又提出了“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更加明确了贵州的发展道路。

本文作者是王志纲工作室广州中心总经理,跟随王志纲先生南征北战多年,此次作为世界遗产地荔波全域旅游突破战略的项目总监陪同王志纲先生在荔波实地调研,并将王志纲先生在荔波调研时演讲录音整理成此文,分享给关心贵州及中国旅游发展的朋友们。

话说的虽然是贵州,实则揭示了全域旅游发展的规律性,对中国星火燎原的全域旅游具有启发意义。

从事战略策划这个行业几十年了,我从来没有在一个县停留超过两天,这次进出四天这是第一次。

我们是手艺人,不是靠资本吃饭,是靠体力和脑力吃饭,耗费的时间越多机会成本就越高。

但我为什么愿意花那么长时间呢?因为贵州是我老家。

廿几年来王志纲工作室在中国做过数以几百计的旅游项目,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长白山万达国际旅游区等等,长白山历史悠久,但之前的经营却只靠景点门票收入。

当时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为了振兴旅游产业,用了很多行政手段,如投入资金、出台政策、提拔官员,最后还是收不抵支。

我们团队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仅帮助万达长白山项目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让人们对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的旅游产业刮目相看,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赢。

在座的各位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市场是创造出来的,这里面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三个案例话说“彩云之南”1、为昆明世博会找魂: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王志纲工作室参与了贵州的邻居云南战略策划将近二十年,十八年前的云南昆明世博会,就是工作室帮助策划打造的,我相信很多贵州的老乡也去看过。

2024年贵州省旅游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贵州省旅游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贵州省旅游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本文旨在分析贵州省旅游市场的现状。

贵州省作为中国的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浓厚的历史底蕴。

旅游业在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贵州省旅游市场的规模、发展趋势、旅游产品和目标客户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贵州省旅游市场规模贵州省旅游市场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贵州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XXX人次,同比增长XX%。

旅游业收入达到XXX亿元,同比增长XX%。

这表明贵州省旅游市场的规模在逐年扩大。

3. 贵州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3.1 旅游产品多样化近年来,贵州省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自然景点旅游,例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贵州省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特色旅游产品,如苗族风情之旅、茶马古道文化之旅等。

这些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3.2 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贵州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在贵州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游客可以参观民族村寨,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这为贵州省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3.3 生态旅游的受欢迎程度增加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如大观河、贵州石林等,在国内外游客中享有盛誉。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的受欢迎程度也大幅增加。

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贵州省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提倡绿色旅游。

4. 贵州省旅游产品贵州省的旅游产品多种多样,适合各类游客的需求。

4.1 自然景点旅游贵州省拥有众多的自然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镇远古镇等。

这些景点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4.2 民族文化旅游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其独特的资源之一。

游客可以参观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村寨,了解他们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4.3 生态旅游贵州省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大观河、贵州石林等景点吸引了众多热爱大自然的游客。

5. 目标客户贵州省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不同类型的游客。

贵州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贵州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1、总则1.1 编制目的编制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的目的是:提出高起点、升级版、可操作的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的顶层设计,为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提交政策规定的立项依据与合格的建设方案。

1.2规划性质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规划,总体上是从这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的现状情况和实际要求出发,参照《旅游规划通则》相关规定,以项目发展规划为总体要求,同时侧重于控制性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复合型规划。

尚未编制旅游总体规划的景区,已经编制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但根据新的情况和要求需要进行调整或修编的,在复合型规划中增加总体规划与总体规划调整或修编部分的专章。

尚未编制控制性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景区,本次建设规划应包括控制性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可设专章,修建性详细规划为编制重点。

已经编制控制性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景区,但根据新的情况和要求需要进行调整或修编的,应进行控制性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修编。

1.3 相关规划衔接本次规划须与《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其中涉及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有专项管理要求的景区,要同时符合相应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定及规划要求。

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旅游景区规划,参照城镇规划标准编制。

如确需相关规划进行调整的,由规划委托单位提请同级政府协调解决。

1.4 编制依据1.4.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1.4.2《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1.4.3陈敏尔省长在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1.4.4《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1.4.5《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黔府办发【2013】13号)1.4.6《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1.4.7《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标准(试行)》1.4.8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与标准1.4.9各级相关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体系、土地利用、交通、环保等专项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巅峰智业凭借此次规划在“2012年度第二届中国旅游投资ITIA大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最佳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奖。

在第九届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设计竞赛颁奖盛典上,荣获最佳规划设计金奖。

2012年,巅峰智业受贵州省旅游局委托在贵州省域范围内对贵州进行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2012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贵州旅游业迎来了融合、创新、跨越发展的新机遇。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创新引领战略、精品发展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国际品质战略”四大战略;构建“全域统筹发展模式、四化融合发展模式、圈层保护开发模式、快进慢游模式”四大创新模式;打造“一套项目库、一套项目招商书、一套推进实施机制、一套全程化管理系统、一套专家智力支持系统”的“五个一”工程;通过“创新引领,描绘旅游强省新蓝图;科学谋划,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大旅游产业体系;强化特色,打造一流旅游精品和品牌;绿色转型,保护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强力推进,落实发展保障措施”六大篇章,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生态文化旅游强省跨越。

巅峰智业凭借此次规划在国际旅游投资协会举办的“2012年度第二届中国旅游投资ITIA(艾蒂亚)大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最佳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奖。

在2012年12月29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设计竞赛颁奖盛典暨人居发展论坛”上,荣获最佳规划设计金奖。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
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已发展成为行业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专业创新文旅产业引领者。

公司拥有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城乡规划甲级资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专项资质、土地规划专项资质、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等。

业务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共计完成2000余项高品质的规划设计成果,累计运管景区50余家。

公司遵循“资源有限智慧无穷”的服务理念,秉承“美丽中国巅峰智造”的使命,经过十余年发展,汇聚顶级专家智慧,构建专业特色团队,逐渐形成行业前沿技术优势及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一流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