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头饰的欣赏
中国少数民族头饰分解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 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 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 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 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 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德 宏 盈 江 、 梁 河 的 妇 女 头 饰
西双版纳的妇女头饰 元阳、红河 的妇女头饰
壮族的头饰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上可见早期壮
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 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 倒螺髻形的椎髻。
1.中国少数民族头饰的特色 2.典型少数民族的头饰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孕育了自己光辉灿烂的首饰文化。中国的少数 民族具有三大特色:
1.爱情象征 2.崇高自然 3.时尚之源
傣族男子的头饰:一般以白布、淡青、水红布或蓝布包 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傣族男子的传统头饰保存的已经不多,傣族的传统头饰 主要体现在傣族女子的头上。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 头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 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 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 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欢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 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 颈。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 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 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 银饰。三江侗族女子头上挽 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头饰是当地文化独特的体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是在流传民族传统文化及表现个人地位、婚姻状况等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头饰是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反映出民族历史及社会发展状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头饰的转变已然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我国几个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头饰的演变及文化背景。
一、傣族头饰傣族是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头饰为"罗汉帽"、"布癸"和"方巾"等。
在传统观念中,傣族女孩子到了18岁就需要带上大红罗汉帽,以表示成年。
而在婚姻之后,女性则会换上不同款式的头饰,如嫁妆中的"纱头"和"阳帽"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婚姻习俗的改变,傣族女性的头饰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传统的罗汉帽、方巾等头饰虽然仍然存在,但在婚姻礼仪中越来越少地出现。
相反,现在的傣族女性更愿意选择具有现代感的头饰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比如,现在的傣族新娘大多选择佩戴有钻石、珠宝和翎毛等装饰的头饰,这与传统的布癸头饰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和习俗闻名于世。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头饰是一种重要的饰品,不同款式的头饰反映了不同的家族、阶层和地域文化特征。
蒙古族女性的传统头饰一般包括戴子帽、黄帽子和扎瓦格。
戴子帽为长方形的帽子,多用于成年女性;黄帽子为圆形的帽子,多用于少女;扎瓦格则是没有帽子的头饰,由彩色丝带和各种装饰制成。
在传统习俗中,蒙古族女性需要依据婚姻状况、家庭阶层等因素在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的头饰。
然而随着蒙古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消逝和现代习俗的兴起,蒙古族女性的头饰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盘点唐朝潮流头饰大全

盘点唐朝潮流头饰大全入选秀女剧照中,武如意初入宫闺,稚气未脱,身着一席粉色纱裙,灵动婀娜。
发型:双环垂髻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
在盛唐时最为流行,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
看得出来,范爷在剧中的造型十分符合唐代秀女该有的特点。
头饰:金色钗朵唐代开始流行使用金银打造首饰,剧照中,武如意所戴的是金钗雕花朵形,被称为钗朵。
每一对钗朵都是一式两件,结构相同而图形相反,可以左右对称插戴,这种金银钗以镂花图案最为多见。
唐鎏金银钗赐名“媚娘”晋封才人从剧照中看,凭发髻可猜测是如意刚刚被太宗封为才人,并赐名“媚娘”的时候,成为后宫女人的众矢之的。
虽珠翠点缀不多,但华美之姿尽现。
发型:双环望仙髻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
因为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为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时期。
头饰:髻饰花和鬓唇武才人所戴的是髻饰花和钗朵,髻饰花是采用金和翠鸟的羽毛制成翠勹盍叶,唐代点翠较少,主要以金色为主,别在髻上,在清代多见于点翠头饰,被广泛使用。
而插在头发边上,一串垂到鬓边的珠饰则是叫做鬓唇,摇曳的珠串衬得武才人娇美动人,惹人怜爱。
华美武昭仪武媚娘仪态华贵,被唐高宗李治从感业寺接回,这时被封昭仪的她已因宫斗而“黑化”,服饰一改曾经的稚嫩灵动,取而代之的是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发型:盘桓髻是指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向上盘桓而成,再把长发绕在头顶,顶部为平形。
髻前插上对梳,髻上装饰金钗与步摇,显得武昭仪端庄大气干练持重。
第二套造型的发型是双环望仙髻或是惊鹄髻。
头饰:梳篦,盛唐开始流行,在发髻上插几把梳篦,比较讲究的梳子用的是金、银、犀、玉、牙等材料制成,露出半月形梳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发饰还有步摇、簪、翠翘等。
步摇属于簪的一类,一般形式多为凤凰、蝴蝶等,或缀有流苏或是珠串,女子走路时,金饰会随着摆动,栩栩如生,故名取其行步则动摇,唐朝非常流行。
畲族头饰课件ppt

将畲族头饰开发为旅游产品,促进其商业 化发展,为传承人创造经济收益,激发他 们传承和保护头饰技艺的动力。
05
畲族头饰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艺术价值
畲族头饰的独特造型
畲族头饰的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通常由 竹木、绸布、绒线等材料制成,经过精细的工艺加工,展 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
丰富的文化内涵
04
畲族头饰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师傅传承
畲族头饰的制作技艺通常由母亲传给 女儿,代代相传,这是最直接和常见 的传承方式。
一些畲族村寨中会有专业的头饰制作 师傅,他们通过收徒或开办培训班的 方式传授头饰制作技艺给更多的人。
村寨活动传承
畲族村寨中的各种节庆和活动是传承 头饰技艺的重要场合,通过参与这些 活动,年轻一代可以学习并传承头饰 制作技艺。
畲族头饰上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纹样,这些图案和纹样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畲族的历史、信仰、生活 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传统工艺的传承
畲族头饰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手工 制作。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具有 重要意义。
市场价值
收藏与投资价值
畲族头饰具有较高的收藏与投资 价值。随着畲族文化的逐渐被认 识和重视,畲族头饰的市场价值
文化意义
社会地位象征
畲族头饰是畲族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 征,不同款式和装饰的头饰代表着不 同的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
婚恋标识
畲族头饰在婚恋中具有特殊意义,未 婚女性通常佩戴简单的头饰,而婚后 则佩戴更为华丽和复杂的头饰。
制作材料
天然材料
畲族头饰主要使用天然材料,如竹、麻、草、布等,这些材料取自自然,具有 环保和可持续性。
民族头饰

彝族的头饰,特别是女性特定的头饰代表着其经 历的人生及年龄身份。彝族姑娘在婚前有戴鸡冠 帽的习俗,其帽状如公鸡冠,故又被称为公鸡帽, 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一样大的银饰镶嵌 而成。在彝族的传说中,说是很久以前,雄鸡曾 救过一对青年男女。后来,彝人们便要未婚姑娘 全都戴上鸡冠帽,既象征平安幸福,又寄寓着吉 祥如意。
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 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 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 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 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 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 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 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一只只美 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 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头饰: 有“龙盘”形、“A”字形、 “月牙”形、“飞燕”形等; 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 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壳。 广西贺县的瑶族妇女戴十馀 层的塔形帽子,颇为壮观。 湖南瑶族的女子以蜂蜡涂发, 椎髻于顶,无论寒暑,均以 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 的斗篷罩在上面,避风遮阳, 清秀大方,犹如“学士帽”, 又似宫妃绣冠,婚后则取下 蛾冠,表示已成家立业,开 始新的生活。
普米族女子头饰分两种,未婚女子留长辫,用 牦牛尾毛或丝线合拌搓辫成长发一根,先挽在头 上,再将一串丝辫挽在黑发之上,并放一根红线, 表示未婚。这种头饰简明美观,普米女子出外赶 集,或走亲访友,均系此种头饰。另一种头饰则 用一丈二尺长的黑布为料,做成头帽一圈圈缠上 头上,为一般已婚或老年妇女的头饰。
苗族头饰 PPT

服装花样有成百上千 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 可以与之相媲美。
银角
银冠
银帽
美丽的苗族姑娘—— 头饰设计
授课——刘老师
教学目标:
1、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 2、学会苗族图腾的运用和创想。 3、培养学生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 族自豪。
首先来讲银角头饰的绘制 方法。。
一、苗族头饰的外 轮廓
二、各个部位的花纹绘制。 苗绣纹样大多都是对称的,主要有上下对称、左右对称等。
错误的花纹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0
花纹欣赏
绘画步骤: 第一步、先画头饰的外轮廓 第二步、分割几块花样的部位 第三步、细致刻画 第四步、把痕迹印在刮画纸上 第五步、整理最后作品
作业要求: 1、构图合理 2、图画完整 3、线条流畅 4、纹样搭配合理
谢谢观赏
中国少数民族头饰

瑶族银饰居多,亦有金、 铜、竹、木等饰物。妇女 有头簪、头钗、耳环、项 圈、串牌、链带、手钏、 戒指、银铃、银鼓等。男 子亦有银牌、银铃、银鼓、 戒指、耳环、烟盒等。乳 源过山瑶所戴的耳环呈三 角形,连南排瑶的耳环为 大圆并镶有穗花。过山瑶 妇女的盛装胸饰挂8-16块 有花纹的方形银牌,男子 衣扣16对,圆形银扣或铜 扣。排瑶男女喜戴大匝颈 项圈,银质或铝质、锡质, 过山瑶的颈饰挂长条银链。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国 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 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 手镯等。”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 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西林“惟 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 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 环”。壮族银饰 的种类,主要有银梳、 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 银镯、脚环等。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 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 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 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 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 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壮人银镯式样 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 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 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 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 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 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 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 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 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 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 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 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
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
饰等等。以下即对各种头饰做简单介绍。
银角 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 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 体均为凸花, 高出底面约1 厘米。佩戴时还要在银角 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 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 瓢逸之美。 银帽 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 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入 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 的印象。 银围帕 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 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 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 前后,均为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 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头饰欣赏

明代佛手如意银簪
碧玉簪
嵌宝珠翠发簪 镶珠宝鎏金银簪、金簪和鎏金银簪
和合二仙岫玉簪
玉分心 明 9×6厘米 其造型若群峰并峙的山岳,其 中主峰最高,两侧略低,下视如笔 架山。正面中间浮雕一端坐的仙人, 身著宽袖大袍,仪态安祥,左右为 肋侍弟子,四周衬以鹤鹿灵芝等吉 祥纹饰。玉分心的内侧平素,略有 横向圆弧,便于在狄髻上镶嵌。
玉挑心 明 长11.7厘米 用上等白玉做成花叶、花瓣 形托底,花瓣、花叶各自形成 深槽,尾部做成榫形柄,与定 陵出土的佛像挑心风格近似, 可惜托底上的镶嵌物已脱落, 但仍不失为一件俏丽的艺术佳 作。
明代镶密蜡凤簪
摇钱树镏金银簪(明)
平升三级白玉簪(明)
金凤钗 金凤钗,饰品,明,1972年1月 江西南城明益王朱佑槟夫妻合 付簪饰鳖甲 葬墓出土,通高22.8厘米,金, (明治末期华族所用发饰具) 江西省博物馆藏
水仙花银簪
民国的龙升贵子: 龙头发螂彩双喜银簪
民国的梅花银簪
头 饰 种 种
头 饰 种 种
发 簪 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 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 孔雀的形状。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 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 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 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 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之句。
头饰种种 历史沿革
能指和所指
异族风情 青丝典故
窥一斑见全豹: 通过小小的女子头饰透析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她的历史文明延续几千 年而不断,先进思想流传几千年而不枯,艺术精华播撒几千年而不散,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的艺术精华,是 先祖赐给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从“羊大为美”到美的真谛: 古人造字认为“羊大则美”。其实,把“美”字拆开来看时,会发现这 个简单的汉字中竟蕴含着复杂而又极其深刻的含义,这些含义却正是美的最 基本要求。 “羊”在是古代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性格温驯,自古以来,羊与人类 就和睦相处,它对人从不要求什么,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为人类做出了无 私的贡献。 在羊的身上,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博爱的精神、牺牲的精神,尤 其是“领头羊”的精神更是现代人所崇尚的精神。 “大”是象形字。古人在造字时已经赋予了“大”字丰富的内涵,四肢 撑开、正面站立的一个人则为“大”字,也就是做人要做“大”人,怎样做 一个“大”人?那就是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美是人们共同的追求,自古以来,人皆爱美,美给予人的是舒畅与欢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