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头饰分解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不同民族的已婚妇女头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从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下的头饰变迁我国的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在历史上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头饰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身份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头饰的种类和形式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蒙古族已婚妇女的头饰以“银花”为主要特征,表现出蒙古族传统的银饰文化;藏族已婚妇女则以“古贝”为主要头饰,象征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而在古代,已婚妇女头饰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和民族文化。
二、文化内涵与变迁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的变迁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
头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头饰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一些头饰则更加凸显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走婚制度地区的女性头饰便在封建时代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体现了当地宗教和婚姻制度的影响。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深入,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饰也在文化传承的被赋予了新的时尚内涵,成为了时尚界的宠儿。
三、现代社会中的头饰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信息的高速流通,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多传统头饰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所取代,传统手工艺头饰面临消失的风险。
但与此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努力将传统头饰融入现代时尚生活之中。
一些时尚设计师也将少数民族的头饰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头饰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结语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的变迁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和时代的变迁。
羌族少数民族头饰浅解

、
羌族头饰装束
羌族 服饰基本 上承袭 了袍服之制 , 面料 以皮裘 、 毛 和麻织 物
为主 。羌族服饰最具特点 的 , 就是其独有 的头饰 , 早在乾 隆年 间 的《 职贡图》 中就有关 于羌族缠 头之俗 的表现。头帕 , 俗称帕子 ,
供 了生命 , 因此 , 羌人们根据水 的形态创造 出了“ 水纹 ” 。
羌 族 手 工 艺 一 直 以 精 美 的挑 花 刺 绣 工 艺 名 扬 国 内 外 。 羌 族
羌族是游牧 民族 , 羊是羌族人们最亲密的伙伴 。 羊 肉可 以裹
腹, 羊 毛可以保 暖 , 羊皮可 以制衣。 因此 , 羊被视为能给人带来丰
的民族头饰纹样在形式上多 以二方连续纹样 、四方 连续 纹样和 几何 纹样的形式呈现 , 有横 向 、 纵 向和斜 向三种方 向。 在内容上 , 有起 源于宗教的图腾崇拜 ; 有 自然崇拜 的云 纹 、 火纹 、 山水纹 ; 有
关键词 : 羌族 头饰 ; 纹样 ; 文化 意 义 ; 色彩 ; 功 能性 中 图分类 号 . J 5 0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1 4 — 0 1 6 1 — 0 1
我 国西南地 区 , 有一个古老 的民族——羌族 。 这个 民族 至今 拜 。羌族也是 甲骨 文中唯一一个 关于被记载的氏族 称号。
一
火苗的启发。在刀耕火种 的岁月里 , 太 阳为羌 民们带来 了火种 , 命 勃勃的展示 ,于是羌人们就把看到 的和感受到 的火 用物化了 的形式 表现 出来 , 就形成了类似火苗的“ 火纹” 。 火 带来 了生命 , 水却延续了生命 。雨 水驱走了干涸 , 河 水提
仍信奉者最原始 的宗教信仰 ,他们坚 信万物有灵 ,信奉灵物崇 增 加了生命 的活力 。对羌 民们来说 , 火就是生命的象征 , 是对生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头饰是当地文化独特的体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是在流传民族传统文化及表现个人地位、婚姻状况等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头饰是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反映出民族历史及社会发展状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头饰的转变已然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我国几个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头饰的演变及文化背景。
一、傣族头饰傣族是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头饰为"罗汉帽"、"布癸"和"方巾"等。
在传统观念中,傣族女孩子到了18岁就需要带上大红罗汉帽,以表示成年。
而在婚姻之后,女性则会换上不同款式的头饰,如嫁妆中的"纱头"和"阳帽"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婚姻习俗的改变,傣族女性的头饰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传统的罗汉帽、方巾等头饰虽然仍然存在,但在婚姻礼仪中越来越少地出现。
相反,现在的傣族女性更愿意选择具有现代感的头饰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比如,现在的傣族新娘大多选择佩戴有钻石、珠宝和翎毛等装饰的头饰,这与传统的布癸头饰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和习俗闻名于世。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头饰是一种重要的饰品,不同款式的头饰反映了不同的家族、阶层和地域文化特征。
蒙古族女性的传统头饰一般包括戴子帽、黄帽子和扎瓦格。
戴子帽为长方形的帽子,多用于成年女性;黄帽子为圆形的帽子,多用于少女;扎瓦格则是没有帽子的头饰,由彩色丝带和各种装饰制成。
在传统习俗中,蒙古族女性需要依据婚姻状况、家庭阶层等因素在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的头饰。
然而随着蒙古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消逝和现代习俗的兴起,蒙古族女性的头饰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与传统。
其中,婚礼仪式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已婚妇女的头饰则是婚礼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也发生了转变。
本文将从文化角度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
首先,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的传统文化。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女性头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常常以头饰来突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个性。
尤其在婚礼仪式中,女性头饰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少数民族中,头饰的形状、材料和色彩都有所不同,以充分表现出当地民族文化特征和风貌。
例如,在瑶族中,新娘戴的头饰上有许多红色的珠子和绸带,寓意着新娘的喜庆和富足;而在蒙古族中,新娘的头饰则是由金色的花瓣和珠子组成的,代表着丰收和繁荣。
这些头饰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细腻情感和艺术品味,还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历史渊源。
其次,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和衰退。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同时,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已婚妇女的头饰也经历了一定的转变。
首先,头饰的种类和形状发生了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开始穿戴和盛行一些新式头饰,例如高贵的花环、鲜艳的发饰等等。
这些新式头饰不仅推陈出新,增添了时尚元素,而且更贴合现代妇女的审美需求和生活习惯。
其次,头饰的材料和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少数民族头饰多是在手工艺基础上,采用当地物料制作而成的。
如今,少数民族已婚妇女的头饰已开始借用其他地区的材料,如花边、丝带等,使得头饰在色彩和质感上有了更大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总之,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畲族头饰课件ppt

将畲族头饰开发为旅游产品,促进其商业 化发展,为传承人创造经济收益,激发他 们传承和保护头饰技艺的动力。
05
畲族头饰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艺术价值
畲族头饰的独特造型
畲族头饰的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通常由 竹木、绸布、绒线等材料制成,经过精细的工艺加工,展 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
丰富的文化内涵
04
畲族头饰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师傅传承
畲族头饰的制作技艺通常由母亲传给 女儿,代代相传,这是最直接和常见 的传承方式。
一些畲族村寨中会有专业的头饰制作 师傅,他们通过收徒或开办培训班的 方式传授头饰制作技艺给更多的人。
村寨活动传承
畲族村寨中的各种节庆和活动是传承 头饰技艺的重要场合,通过参与这些 活动,年轻一代可以学习并传承头饰 制作技艺。
畲族头饰上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纹样,这些图案和纹样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畲族的历史、信仰、生活 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传统工艺的传承
畲族头饰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手工 制作。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具有 重要意义。
市场价值
收藏与投资价值
畲族头饰具有较高的收藏与投资 价值。随着畲族文化的逐渐被认 识和重视,畲族头饰的市场价值
文化意义
社会地位象征
畲族头饰是畲族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 征,不同款式和装饰的头饰代表着不 同的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
婚恋标识
畲族头饰在婚恋中具有特殊意义,未 婚女性通常佩戴简单的头饰,而婚后 则佩戴更为华丽和复杂的头饰。
制作材料
天然材料
畲族头饰主要使用天然材料,如竹、麻、草、布等,这些材料取自自然,具有 环保和可持续性。
头饰设计--少数民族妇女的头饰(课件)-美术二级下册

8
谢谢!
9
2
维吾尔族妇女的头饰
小花帽是维吾尔 族妇女的主要头 饰之一,不同种 类和图案的花帽, 代表了不同的年 龄、地区和身份。 花帽上的图案都 是由植物的图形 演变来的。
3Leabharlann 哈萨克族妇女的头饰漂亮的哈萨克 少女用猫头鹰 羽毛和珍珠、 玛瑙装饰的来 装扮自己.
4
塔吉克族妇女的头饰
美丽的高鼻梁、大眼 睛的塔吉克族姑娘, 头饰华丽富贵,头饰 上镶有很多饰物,尤 其是头饰的前沿缀有 一排色彩华丽、熠熠 闪光的珠子和银链, 配以耳环、各种宝石 项链和称为“阿勒卡” 的圆形银胸饰,显得 娇美、艳丽,楚楚动 人。
5
蒙古族妇女的头饰
蒙古族妇女的头 饰玲珑多姿,轻 巧精致,除了在 帽子的绒布上绣 有图案外,在帽 子的边缘上还缀 有珍珠、玛瑙和 银片,显得华贵 而多彩。
6
满族妇女的头饰
满族妇女的扇 形冠帽,在黑 色绒布上缀以 金银花卉和银 簪玉珠,戴上 此帽,显得艳 丽端庄,富有 魅力。
7
作业要求
• 参考书中少数民族妇女头饰图片资料用各 种材料设计制作一件你喜欢的头饰。
头饰设计 --少数民族妇女的头饰
1
每一个民族妇女的头饰都跟本民族的生活环 境、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她们 生活在祖国西部边陲,但头饰的风格不一, 含义不同,各具特色。不过,也有相同的地 方,那就是爱用绚丽的彩线、丝绢装饰成各 种花卉,再用金、银、玉、玛瑙、珍珠、翡 翠等打扮和点缀自己,使新疆的美女锦上添 花,楚楚动人。
苗族头饰.ppt

头饰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 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 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 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 “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
尺余。
11
12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 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等 等。以下即对各种头饰做简单介绍。
5
三.历史性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 的“活化石”。民族配饰的历史性可以从象征性与地域性两方分析。 1、象征性。 服饰往往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 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配饰在 财富的象征意义上依然十分显著。 2、地域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构成特殊的文化环境,而历史 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所 处地理环境特殊,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地域性 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亦有不同的表现。
3、实用性的统一。 少数民族服制形式的产生常常是与其劳动生活密 切相关的,因此在服装中还有一类如披肩、背垫等等,因其常常与身 相随,事实上已成为民族服饰的—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实用 还是审美出发都可将它归为饰品的一部分。
4
二.文化性
民族饰品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宗教、社会与民俗几个方面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所佩戴的饰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 拜的意义。 祭仪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社会活动。祭仪活动中需要许多道具, 服饰特别是配饰是道具中最具强化神性的物质实体。祭仪中重要角色 巫师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饰体现,头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 是夸张的头饰。民间的祭仪活动更多的则是演变为一种社交活动,而 这种社交活动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数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对歌 开始,发展为互赠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带、手帕、荷包等随身的饰品。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56个少数民族。
在不同的少数民族中,妇女头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族群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也在不断地转变和演变。
本文将对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现象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分析,以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少数民族妇女头饰概述1. 蒙古族蒙古族的婚饰以头饰为主要标志,已婚妇女会戴上“何子桃”(一种由珍珠、银片等材料制成的头饰)和“长嘎拉”(一种由银片拼接成的大耳环)。
这些头饰代表着妇女的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是蒙古族妇女的重要文化标志。
2. 傣族傣族已婚妇女则会戴上“花头巾”和“金饰”,花头巾是用布或丝绸做成的头巾,上面还会绣上各种图案,而金饰则是在耳环、项链等位置佩戴。
这些头饰代表着傣族妇女的婚姻美满和家庭幸福,是傣族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藏族藏族的妇女头饰也十分独特,已婚妇女戴上“巴达”(一种具有藏式特色的头饰)和“珠宝”。
这些头饰代表着藏族妇女的婚姻和地位,同时也承载着宗教和文化的意义。
以上少数民族妇女头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婚姻头饰文化,这些头饰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
三、已婚妇女头饰的转变和演变1. 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妇女头饰也在不断地转变和演变。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进程,已婚妇女的头饰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一些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开始接触到外来文化,头饰的材料和样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婚姻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婚姻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有些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可能不再十分依赖传统的头饰来展现自己的婚姻状态,而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她们对头饰的选择和搭配也可能会更加倾向于个性化和时尚化。
3. 新型头饰的涌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型头饰开始涌现出来,其材料和样式也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和变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 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 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 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 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 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德 宏 盈 江 、 梁 河 的 妇 女 头 饰
西双版纳的妇女头饰 元阳、红河 的妇女头饰
壮族的头饰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上可见早期壮
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 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 倒螺髻形的椎髻。
1.中国少数民族头饰的特色 2.典型少数民族的头饰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孕育了自己光辉灿烂的首饰文化。中国的少数 民族具有三大特色:
1.爱情象征 2.崇高自然 3.时尚之源
傣族男子的头饰:一般以白布、淡青、水红布或蓝布包 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傣族男子的传统头饰保存的已经不多,傣族的传统头饰 主要体现在傣族女子的头上。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 头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 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 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 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欢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 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 颈。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 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 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 银饰。三江侗族女子头上挽 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
钗等。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 女最讲究的装饰品。 她们擅留长发,用红 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 包黑纱帕,脑后别上 银簪、银梳,头戴银 盘花、银头冠,耳吊 金银环;领口两组银 扣对应排列,外加钭 襟扣两组;颈戴五只 大小不同项圈;胸佩 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 用以镇魔压邪;手腕 戴上银花镯,四方镯 等。银饰品中有雕龙 画凤,鸟虫花草等图 案,均为当地匠人所 制造。此装古朴繁杂,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 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德宏盈江、梁河一 带傣族妇女婚前梳发辫盘于头顶。婚后束发于顶,外裹毛 巾。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元阳、红河 两地傣族头饰大同小异,包头为黑色,前额上端装饰有一 块十寸宽的五彩刺绣,末端的三角形直竖着暴露于上方。 未婚者的包头末尾两截是五彩刺绣,披垂于脑后,已婚者 的则无。金平傣族妇女发式或盘髻,或盘发辫。
瑶族银饰居多,亦有金、铜、 竹、木等饰物。妇女有头簪、 头钗、耳环、项圈、串牌、链 带、手钏、戒指、银铃、银鼓 等。男子亦有银牌、银铃、银 鼓、戒指、耳环、烟盒等。乳 源过山瑶所戴的耳环呈三角形, 连南排瑶的耳环为大圆并镶有 穗花。过山瑶妇女的盛装胸饰 挂8-16块有花纹的方形银牌,男 子衣扣16对,圆形银扣或铜扣。 排瑶男女喜戴大匝颈项圈,银 质或铝质、锡质,过山瑶的颈
瑶族的头饰
妇女头饰——帽:瑶族妇女的头饰十分复杂,有戴帽的、 缠头的,有包帕的、椎髻的,有顶板的、戴银钗的等等。 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这种三角帽是先 用竹篾和麻藤编成帽型,然后蒙上布,精细地捆扎绣制而 成的。广西贺县盘瑶妇女也戴三角帽,但她们的三角帽比 龙胜的要高大、壮观得多,她们的三角帽呈塔形,层层叠 叠,共有十余层。她们也认为,戴这种帽子进密林、入草 丛,可以“打草惊蛇”,保护自身安全。与此恰好相反, 金秀县的部分瑶族妇女又喜欢戴一种小巧的梯形帽,这种 帽子也是先用竹篾扎成型,然后外包白布制成的。它比维 吾尔族的花帽还要小,只能顶在头顶。在普遍以富丽堂皇 为美的众多的瑶族头饰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的。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国廿二年(1934)
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
簪及指约、手镯等。”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
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
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
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壮族银饰 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 排、戒指、银镯、脚环等。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 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 重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 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 以银链挂在脖子上。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 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 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 饰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 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 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 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广西龙胜老年妇女把 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 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 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发型, 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苗族头饰 苗族头饰
苗族的头饰有苗族的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冠等。 银冠是流行在施洞式、西江式、雅灰式等服饰盛装 中的头部银饰之一。施洞式银冠造型仿佛由银角演 化而来,远视呈倒插的巨大木梳
边缘为一整块银片连成弓状又似牛角状,角尖为方孔 钱式的放射纹装饰,银片表面为二龙戏珠浮雕图案, 凹弓内以条状银片镶接。每条银片的顶端立有银蝴蝶 或银蜻蜓,作欲飞欲立状。两龙头中央的一蝴蝶支起 的球状图案,球中镶一小圆镜象征龙珠,与二龙相配 成二龙戏珠的画面。两龙头上为乘飞凤双人图,再上 为两只飞凤,飞凰中央及两侧银片间空旷处为3只正 面站立嘴含银坠的凤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