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少数民族配饰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头饰分解

中国少数民族头饰分解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 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 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 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 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 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德 宏 盈 江 、 梁 河 的 妇 女 头 饰
西双版纳的妇女头饰 元阳、红河 的妇女头饰
壮族的头饰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上可见早期壮
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 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 倒螺髻形的椎髻。
1.中国少数民族头饰的特色 2.典型少数民族的头饰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孕育了自己光辉灿烂的首饰文化。中国的少数 民族具有三大特色:
1.爱情象征 2.崇高自然 3.时尚之源
傣族男子的头饰:一般以白布、淡青、水红布或蓝布包 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傣族男子的传统头饰保存的已经不多,傣族的传统头饰 主要体现在傣族女子的头上。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 头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 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 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 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欢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 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 颈。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 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 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 银饰。三江侗族女子头上挽 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介绍
§少数民族服装配饰特点
§各少数民族传统服装欣赏
少数民族的服饰配件非常丰富,从头、肩颈、 胸、腰到背部、臀部均有相应配件,主要有帽、 披肩、围腰、背牌、胸兜、围裙、绑腿、足服。
一、头服、头饰 二、颈部装饰 三、腰部的装饰物
四、背部装饰
五、手臂装饰
六、足部装饰
七、佩戴物
头服与头饰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习俗、 审美心理和生存状态。各民族间其他部位的服饰装饰可 能有相似之处,但头饰一般不会相同。有的地区以头饰 作为一个民族或某民族支系的称谓,如平头哈尼、尖头 哈尼、红头瑶、大头花腰傣、大头苗等。
高 山 族
哈 尼 族
赫 哲 族
回 族
京 族
毛 南 族
蒙 古 族
畲 族
塔 吉 克 族
土 家 族
佤 族
维 吾 尔 族
乌 兹 别 克 族
锡 伯 族
瑶 族
裕 固 族
苗 族
还 有 … 本 人
谢 谢!
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帽式:彝族的鸡冠帽、白族的凤凰帽
哈尼族银泡帽童帽是母亲将祈求与希望汇集起来的精妙 之作,常饰以银币、银铃、银罗汉,以祈保佑儿童平安
颈部装饰:项圈、项链、围巾、领带、领饰
苗族颈饰
南方少数民族围腰
北方少数民族围腰
北方少数民 族以围腰为 衣饰的相对 较少。概括 简练的纹样, 显示了北方 民族强悍鲜 明的民族性 格。
苗族妇女中的鄂尔多斯人戴的冠帽
藏族妇女以戴“巴珠冠”为最高贵华丽,该冠 用藤条编成支架,缠上红呢条再缀满珠宝金银。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多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保安 族、撒拉族、东乡族,其男子头戴小白帽,称为号 帽或回回帽,其形制是按〈古兰经〉不露头顶的教 条制作的,有的帽子上还绣有文字。

欣赏漂亮的民族头饰

欣赏漂亮的民族头饰
花腰傣族头饰
• 花腰傣族头饰
的特征: 草帽上装
饰了美丽的羽 毛、丝线、小 镜子等饰物。
苗族头饰和服饰
• 苗族头饰和服饰
特征: 头饰是用纯
银制作,上面有 一对象牛角的东 西。
花腰彝族
• 花腰彝族的头
饰特征:
颜色以红 色为主,前面 的形状象一块 瓦片,上面的 花纹是自己动 手绣的,因此 每一个花腰彝 族的头饰都有 不同的图案和 不同的花纹。
傈僳族
• 傈僳族的头饰特征:
用黑色布为主要 颜色,加上红、黄、 白色等其它颜色的布 缝制,用左上、右上 的包裹方法,在左右 两还有两个用红色毛 线做成的缀子。
芝东汉族
• 芝东汉族的
头饰特征: 用黑
色裹头布横 着包裹,加 上鲜花和金 属发簪装饰。
大理白族
• 大理白族的头
饰特征: 以白色为
基本色,用红 色、黑色装饰, 并绣上美丽的 花边,在头饰 的左面还有一 根长长的缀子。
小结:
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中,头 饰是重要的一部分。充分展现了各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 审美追求,体现了各少数民族的勤 劳、智慧和创造才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分解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分解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综述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综述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1、壮族服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2、傣族服饰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中国少数民族首饰

中国少数民族首饰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 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 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 银饰。三江侗族女子头上挽 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 钗等。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 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 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 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 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 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 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 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 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 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 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 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
瑶族的头饰
• 妇女头饰——帽:瑶族妇女的头饰十分复杂,有戴帽的、 缠头的,有包帕的、椎髻的,有顶板的、戴银钗的等等。 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这种三角帽是先 用竹篾和麻藤编成帽型,然后蒙上布,精细地捆扎绣制而 成的。广西贺县盘瑶妇女也戴三角帽,但她们的三角帽比 龙胜的要高大、壮观得多,她们的三角帽呈塔形,层层叠 叠,共有十余层。她们也认为,戴这种帽子进密林、入草 丛,可以“打草惊蛇”,保护自身安全。与此恰好相反, 金秀县的部分瑶族妇女又喜欢戴一种小巧的梯形帽,这种 帽子也是先用竹篾扎成型,然后外包白布制成的。它比维 吾尔族的花帽还要小,只能顶在头顶。在普遍以富丽堂皇 为美的众多的瑶族头饰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的。
德 宏 盈 江 、 梁 河 的 妇 女 头 饰
西双版纳的妇女头饰
元阳、红河 的妇女头饰
壮族的头饰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 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 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古书上 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 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 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广西龙胜老年妇女把 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 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 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发型, 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 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桂南不大 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 于脑后。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 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欢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 股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 拔光,露出嫩白的脖颈。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20个少数民族服饰

20个少数民族服饰
+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 上,多采用动物、植 物和几何纹样,充分 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 劳与智慧。
+ 满族服饰中白色是一 个重要的颜色,在满 族服饰中常在红色、 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 装上镶白色的花边, 因为,满族传统上有 尚白的习俗,以白色 为洁、为贵,白色象 征着吉祥如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 在头部。回族妇女常 戴盖头,盖头也有讲 究,老年妇女戴白色 的,显得洁白大方; 中年妇女戴黑色的, 显得庄重高雅;未婚 女子戴绿色的,显得 清新秀丽。
+ 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 艳、光亮的颜色,即 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 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 厚大度、粗犷坦荡的 性格
+ 苗族服饰多姿多彩。 银饰、苗绣、蜡染是 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 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 难的历史变迁,对美 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 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
+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 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 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 寸见方,围带即花带 均为五彩丝线织成, 一般二尺长,两头分 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 缓。显示出土家妇女 的心灵手巧。
+ 赫哲族妇女穿着的上衣 样式,相似于满族人的 旗袍,襟长过膝,腰身 窄,下身肥大,袖肥而 短,只有领窝没有衣领。 领边、袖口、衣边都饰 有染上各种颜色的皮条 云纹和动物花样,有的 还在衣下摆缝上海贝壳、 铜铃或缨络珠、疏绣穗 之类的装饰品,以示别 致美观。
+ 珞巴族的先民们认为,他 们自身与自然界的某些动 物、植物、无生物和使用 的工具有着一种神秘的关 系,并把它们视为自己的 祖先,于是产生了祖先崇 拜。刻有蛇头和蛇身田纹 的手镯;编织着蝙蝠,鸟 的图案的衣服;用羊毛编 织的各种彩色田案的腰带 等,除实用、装饰作用外, 还被视为铲身符,用来镇 妖避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个少数民族配饰
1、苗族配饰
(1)银项圈。

银项圈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

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

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

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儿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

(2)银压领。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

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

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

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缚,工艺精美。

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腆磷,可活动的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

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

(4)银胸吊饰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

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

2、壮族配饰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
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喜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

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

3、白族配饰
白族首饰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

历史悠久。

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女子手上多戴扭丝银镯或玉镯,指戴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坠。

4、蒙古族配饰
蒙古族的银饰品以多、以大、以重为美,从头到腰处处点缀,华丽而庄重。

妇女除了戴的头饰外,还有银头簪、银钗、银梳、银耳环、银戒指、银手镯、银手链、银项圈、银链、银髻扣、银发卡、银顶针、银扣、银香盒;男子佩戴的蒙古刀、火镰、银碗、银烟盒、银带扣、银挂件(牙签、耳勺、胡须梳、镊子)、图海、银帽顶;儿童佩戴的各种银锁;生活中用的银质酒壶、奶桶、茶桶、银制泯酒壶、银勺、银药具、马具鞍花等等。

蒙古族又根据地域的不同,部落的归属,银饰品的纹样和造型也会有所差异。

有的古朴
雅致,有的纤细复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粗犷大气,充分展示了蒙古族银饰品的蕴容华贵。

银饰品在蒙古族妇女身上体现的为突出,他们头戴银子镶嵌的头饰,颈挂银链,耳垂银质大耳环,腕配银手镯,手戴银戒指,腰挂银饰件,以多为美,以银为彩,以重为富。

5、傣族配饰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6、彝族配饰
彝族人民素爱打扮,彝族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

材料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特别是银器,使用之广泛,如餐具、马具、刀具和宗教用具中几乎都有银器。

7、佤族配饰
富岩佤族妇女的耳环,以银打制而成。

大小不同,造型各异。

有的似缩小了的象脚木鼓,直径3至4厘米,长6至7厘米,中间空心,朝耳背的一面加盖;有的象锣面,锣面直径达8厘米以上;有的还垂有许多银穗,走起路来窸窣作响,摇曳生姿。

佩戴耳环的妇女说,这些耳环是她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珍贵礼物。

过去,不仅妇女戴耳环,男子也戴耳环。

耳垂上之所以饰以环坠,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激发恋情。

现在,这些耳环不仅是为了吸引异性,而且还是财富的象征。

许多人为了能戴上漂亮的耳环,小小年纪就忍受穿耳的痛苦,起初是在耳轮上穿孔,并塞进去一块很小的木栓,以后逐渐用大一些的木栓替换,直至尾部塞进一块直径约4厘米的栓塞为止。

8、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

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上端缀有红缨穗。

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

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9、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

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

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

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

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

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

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

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
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10、珞巴族
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

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

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

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

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

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

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