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合集下载

特色民居介绍

特色民居介绍
开头方式不同:
前文抓住读者的心;
后文带着读者走。
关于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 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 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 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 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 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 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关于傣族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 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 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 史的民族,“傣”为本民族自称。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 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 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 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 ──“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 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 “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 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 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 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 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傣家竹楼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 浓绿中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结构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 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 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
俭持家;平等互助
在闽西南和粤(yuè)东北的崇山峻 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 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pā)”的 客家民居。

傣族风俗建房方案

傣族风俗建房方案

傣族风俗建房方案1. 引言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文化。

傣族人民建房的方式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他们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考虑到社会交往、气候和实用性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傣族人民的风俗建房方案。

2. 地理环境与气候因素傣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和热带雨林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由于雨量充沛,傣族人民注重排水系统的设计,以应对常年潮湿的环境。

同时,建筑通风系统的设计也非常重要,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去湿。

3. 建筑材料的选择傣族人民建房的主要材料是木头和竹子。

这是因为木材和竹子是当地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傣族的建筑使用传统的榫卯结构,通过木榫和卯榫的连接方式,使建筑更加牢固。

4. 民居布局傣族人民的民居通常是独立的小木屋,庭院和室内分开布局。

庭院被用作集会和社交活动的场所,室内则是居住和休息的空间。

庭院和室内之间通常有一条从大门延伸到庭院的长廊,起到连接两者的作用。

5. 建筑装饰与雕刻傣族建筑注重装饰与雕刻,常常在建筑的梁柱、窗户、门等部位进行精美的雕刻工艺。

雕刻常常以傣族传统图案为主题,图案通常包括动物、花卉、人物等元素,呈现出傣族的独特艺术风格。

6. 建筑仪式和寓意在傣族传统文化中,建筑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和寓意的体现。

傣族人民会邀请一位具有建筑经验的长者,进行一系列祭祀和仪式,以祈求建筑的平安和吉祥。

傣族人认为,建筑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居所,更是象征着家族的荣耀和辈份的象征。

7. 建筑维护与传承傣族人民非常重视建筑的维护和保护。

他们定期对建筑进行修缮,以确保建筑的安全和耐久。

同时,傣族人也非常重视建筑技术的传承,他们会将自己的建筑技巧和经验传授给后代,以保持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8. 结论傣族的风俗建房方案在考虑到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通过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精美的雕刻装饰,傣族人民打造出了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报告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报告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报告
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建筑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是对傣族建筑方案的分析报告。

傣族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柱架结构和砖木结构。

房屋的建造根据地势和风向进行布局,采取高矮错落的方式,使每一栋房屋都能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和空气。

房屋的屋顶多采用斜坡式设计,可以有效排水,防止积水。

傣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房屋的外墙常常涂抹上鲜艳的颜色,与周围的绿树和花草形成鲜明对比。

房屋常常建造在高起的平台上,以避免洪水的侵蚀,并且在平台上种植花草,增添了美观和生机。

傣族建筑还注重功能和实用性。

房屋内部常常有多个房间,用于不同的用途,比如起居室、卧室和厨房等。

房屋的布局合理,使得每个房间都有足够的空间和光线。

另外,房屋的内部装饰也充满傣族特色,常常使用彩绘和木雕来装饰墙壁和家具。

傣族建筑方案还考虑到傣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

傣族人民信奉南传佛教,因此房屋内常常设置有佛龛和供奉佛像的空间。

此外,傣族屋顶的特殊设计也与傣族的信仰有关,屋顶常常设计成像莲花一样的形状,象征着纯洁和美丽。

总体来说,傣族建筑方案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充满了艺术和美学的元素。

傣族
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傣族文化的窗口。

希望通过对傣族建筑方案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傣族的文化遗产。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是白族先民们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沉淀及吸取各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结晶。

白族村庄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如照壁门楼、坡顶屋面、白墙灰瓦、流檐飞阁、大理石屏、淡墨彩画及精美木雕与石雕等,由此体现出白族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民族风格。

云南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为适应白族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所创造出的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也是白族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物质形态,因此白族民居从整体空间至细部装饰、从室外至室内及从选址至营造的方方面面均凝聚着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侧重谈论云南白族民居装饰的特点及风格,以期对现代室内设计有所启发。

建筑装饰是一种以建筑实体为依附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建筑造型艺术的深化与发展,因此装饰对充分表现建筑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采用四合院式,因此白族人民十分重视对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建筑的用料、造型、结构及装饰均体现出白族的民族特色,且白族民居采用砖木结构,因此十分讲究对室外的装饰。

白族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具体由民居的重要装饰部位及装饰手法体现出来,同时建筑的庭院景观陈设、色彩搭配及用材也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侧重从装饰手法角度浅析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

(1)木雕装饰工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格子门、吊柱、横坡、走廊栏杆及板锯等部位普遍采用木雕装饰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雕刻饰艺术是一种运用多种技术及艺术手段对建筑形象进行雕刻加工与美化的雕饰门类。

木雕有贴雕、圆雕、浮雕、线雕、嵌雕、透雕等类别。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木雕艺术多由剑川木匠所创作,且从古至今,中原文化便影响着剑川白族木雕艺术。

白族民居的窗户、斗拱、梁柱、隔扇及横坡等部位均刻有剑川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各图案纹饰多取自中原地区的牡丹、龙凤、鹿及马等传统题材,但白族工匠融合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及生活情趣,由此创作出二龙抢宝等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饰。

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艺术探析

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艺术探析
第三,摩掌木楞房.木楞 房 是 由 摩 掌 人 所 发 明 的, 由于他们喜欢 依 山 傍 水 的 居 住 习 惯,木 材 就 成 为 了 搭 建房子最好 的 材 料. 木 楞 房 不 仅 冬 暖 夏 凉,其 防 震 效 果也非常好.房屋的 四 壁 是 由 一 节 节 圆 木 垒 落 而 成, 屋顶是用木板进行铺盖,然 后 压 上 石 头 即 可,整 个 房 屋 没有用钉子和砖瓦,仅仅只 用 木 材 搭 建 而 成,因 此 这 种 房 子 被 称 作 “木 楞 房 ”.
建筑装饰独具特色.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对建筑的 装修也独 具 特 色,主 要 包 括 木 雕、彩 绘、泥 塑、石 刻 等. 这些都是依据 地 域 特 色、民 族 风 俗 习 惯 和 增 教 信 仰 进 行装饰的,极具民族特色.总 的 来 说,西 南 民 族 居 民 在 进行建筑装饰 的 过 程 中,始 终 保 持 与 原 材 料 主 体 颜 色 相 接 近 的 风 格 进 行 建 筑 装 饰 ,具 有 浓 郁 的 自 然 气 息 .
1 云 南 民 居 建 筑 的 基 本 艺 术 类 型 概 述 第一,傣族竹楼.竹楼是 干 栏 式 建 筑 的 一 种,在 我
国西南地区 分 布 非 常 广 泛,是 傣 族 的 标 志 性 建 筑. 西 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丰沛 且 河 流 众 多,每 年 的 降 雨 非 常集中,容易 发 生 洪 涝 灾 害. 因 此 竹 楼 下 面 是 设 计 为 架空的,且其屋墙为留有空 隙 的 竹 子,这 使 得 其 能 够 有 效的躲避洪 水、并 维 护 居 民 的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西 南 地 区多雨的自然气候,为竹子 的 生 长 提 供 了 天 然 的 条 件, 因此竹子也成为了当地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竹楼的房 梁、房柱、墙和 家 具 大 部 分 都 是 用 竹 子 作 为 原 材 料 的. 其房子一般修建在平地和山坡的交汇处或半山腰处, 用竹子进行 搭 建. 竹 楼 冬 暖 夏 凉,且 具 有 防 潮 防 水 的 作 用 ,受 到 了 西 南 民 族 居 民 的 喜 爱 .

撒拉族建筑装饰艺术

撒拉族建筑装饰艺术

撒拉族建筑装饰艺术撒拉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地。

撒拉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建筑装饰艺术也是撒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撒拉族建筑装饰艺术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情感,展现了撒拉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对撒拉族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介绍,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一、建筑形式撒拉族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建筑形式。

撒拉族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采用榫卯搭建而成,具有稳固耐用的特点。

撒拉族建筑的屋顶呈折角形状,用厚实的木条作为支撑,覆盖以厚重的石板或木板。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还能够体现出撒拉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除了住宅,撒拉族的建筑还包括寺庙、祭祀场所等。

寺庙是撒拉族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建在山腰或者村庄的制高点,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

寺庙的建筑通常由主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组成,外部装饰富丽堂皇,内部雕梁画栋,充满了深厚的宗教氛围。

二、装饰风格撒拉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撒拉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进行装饰,如木雕、石刻、彩绘等,使得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其中尤以木雕和石刻为最具代表性。

木雕是撒拉族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之一,它们常常出现在檐口、门窗、楣梁等部位。

撒拉族的木雕工艺精湛,常常采用榫卯结构,将各种动植物、风景图案等雕刻在木材上,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振奋。

石刻也是撒拉族建筑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撒拉族的祭坛、石碑、石狮等石雕作品,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特色,不仅体现出撒拉族人民崇拜自然的心灵追求,还展现了撒拉族文化的独特风貌。

彩绘也是撒拉族建筑装饰中的重要元素。

在撒拉族传统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彩绘的壁画、木构件等。

这些彩绘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为特点,往往具有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等题材,体现出撒拉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摘要: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居——这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物,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生活的需要利用固体材料为自己建造的,能遮风避雨,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个小空间。

它使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种空间秩序”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因此它必然是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和艺术审美观察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字:历史、傣族竹楼、哈尼族蘑菇房、藏族碉房、地域分布、文化内涵一、傣族竹楼独特优美的造型,古朴自然的风格,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居合一”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楼是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载体。

它反映着傣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建筑艺术。

傣族人民中流传着有关竹楼建造的各种传说,还有叙事的歌谣《造房歌》、《抬木头歌》、《洗房柱歌》和《斗楼梯歌》等。

在远古时,傣族的先民们多为穴居或栖于树上,这适于游居采撷植物和渔猎。

随着对动植物的家养和农耕的开始,人们便有盖造住房的需求。

傣族传说中的一位智者帕雅桑木底对于住房的设计与建造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民居采风 (三)
辛克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

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

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
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

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

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

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

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

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

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

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
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

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

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

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

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
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
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

无侧门或后门。

平面及空间布局非常紧凑,形成灵巧内向,封闭式的外观特点。

在昆明及滇中、滇南等地区的彝族常采用此种建筑结构和造型。

奇特的民居造型
各少数民族民居,在造型上最为典型的如景颇族倒梯形悬山屋面,德昂族歇山屋面呈半圆形如同毡帽的造型,元阳地区哈尼族民居中的脊短坡陡屋面,远望似菌子(蘑菇),哈尼族奇特的住房群 即一个家庭要盖一幢干阑式 大房屋 母房称 拥戈 ,为中心房屋。

依照大家庭内成
41
ARCHITECTURE AND C ONS TRUC TION 2000-11
年男子的数目,环绕 拥戈 ,盖若干干阑式或落地式小房子 子房称 拥扎 ,供成年男子寻偶和婚后使用 (引自云南民居续篇)。

澜沦、勐连勐海一带拉祜族独特的 大房子 草顶,呈椭圆形屋盖。

傈僳族 千脚落地 房所用木料直径较小,数量多,根根落地,层高低,出檐深,远望只见密密排列的立柱架着低矮的竹席墙和悬山草顶的奇特造型。

灵活多样的村镇布局
白族村镇,多位于傍山缓坡的溪流附近,常以本祖庙与庙前戏台,组成以广场为中心。

如大理周城,这里既是村镇市场交易活动中心,又是村民集合和文化活动中心。

房屋互相毗连,沿街巷修建,道路四通八达,地势许可的村镇还常将溪水引入。

在村镇入口处建照壁。

洱海之滨的渔村如喜州镇,其总体布局,随海岸线的变化而曲折蜿蜓,呈现向内凹的带状布局形式。

建筑物左右毗邻,背靠海岸,面向水面,许多巷道一端通海,一端通主要街道。

每户人家均可由自己的住房直接登船出港,以便于水上作业。

纳西族村寨,以水系而构成村寨。

纳西族多伴水而居,住房多建在溪流旁,有些村寨则筑沟引水,通过村寨,与街道平行。

余水则利用灌溉农田, 做到了村村寨寨有流水 , 家家户户有水流 。

如丽江古城,就是小黑龙潭流出的玉河泉水,至双石桥水被分为中、东、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观而更具民族特色。

傣、景颇、哈尼、德昂、傈僳、佤、布朗等少数民族村镇多采用了散点型的灵活布局。

一般均有寨界、寨门,以佛寺和几个木鼓房为村寨的活动中心。

拉祜族的村寨中的广场中间立寨神桩,不仅是村民集会和祈祷平安的活动中心,而且是村民唱歌跳舞的文化活动中心。

围绕村寨的房
屋均不互相毗邻,以不规则的小道连
接各户,在户间行走如同穿过小道,
最为典型的如傣族村寨,各户干阑竹
楼四面临空不相互拼接,呈独立形式
掩映在绿树丛中,以网状或不规则的
棋盘式道路连通各户及通往佛寺。

拉祜族民居则是围绕设有寨神
桩(以三根木桩象征一雌一雄、寨神)
的中心广场分布,每户住房一栋,独
立修建,互不相连,分层排列,朝向没
有一定的规律而自由布局。

寨内道
路以广场为中心,作十字形的基本布
局,其中三条道路通向三个寨门,一
条道路通向寨子东北部高地上的佛
寺。

村寨中的水井建筑以傣族最为
典型,有宫堡式水井、大象水井、孔雀
井、佛塔井、蹲兽井多种造型,其装饰
也绚丽多彩。

绚丽多彩的建筑装饰
各民族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
风格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审美观念
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具鲜明浓厚的
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很注意实用
与艺术,结构与审美的结合,综合运
用各类艺术之大成和构图形象上的
丰富层次与统一和谐,呈现出丰富的
民族特色。

如佤族民居,在屋脊交
叉,顶端刻燕子或在搏风板上雕刻芭
蕉花纹,在主火塘交叉点上木刻骑马
式裸体男像,在大房子的大门上雕刻
裸体男女;房屋四壁木板用牛血、石
灰、木炭等画壁画。

这些装饰都与他
们原始宗教信仰分不开,因为燕子是
佤族崇拜的飞禽之一;男性裸体像是
他们信仰的祖神;男女裸体是他们崇
尚的生殖。

边种原始粗犷的装饰美,
充分显示其民族特色。

傣族竹楼外墙围以精编花纹竹
席的装饰,呈现出纯朴淡雅的韵味和
民族风格。

傣族佛殿上的各种脊饰
彩塑,佛塔四周的彩塑蹲兽,具有丽
而不俗的装饰美。

彝族重檐式瓦顶民居,在山墙及
前后檐下以白灰粉刷,用通俗的手法
描画黑白彩绘,群众喜闻乐见的麦
穗、花卉、动物等形象,在凹曲状的屋
面和屋脊两端高翘的鼻子相辉映,使
外观显得活泼优美,具有曲直对比的
韵律。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民居装饰中,
以白族最为精细华丽,重点是大门、
照壁,内院隔扇窗木雕,大门常采用
三滴水大门 。

在高翘如飞的檐下,
设斗拱至六垛六跳之多,并在斗端头
雕饰龙、凤等各种纹饰。

斗拱有木质
和灰塑,木质斗拱有用木质本色施以
油漆,以突出木雕素质的精妙,更为
华丽者,在其上施彩色油漆。

斗拱下
是重重镂空花枋和在八字翼墙的砖
砌格框内嵌以风景大理石,或彩塑翎
毛花卉、山水、或题诗名句,把一座门
楼装饰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照壁
在正房对面,也为 三滴水照壁 ,比
例匀称,屋顶呈现曲线美,斗拱、泥
塑、大理石、书画等装饰壁画,疏密得
体。

内院门窗、梁枋均施雕刻,尤以
堂内六扇格子门雕工最为精美,用三
至五厘左右厚的柯松、楸木或青皮树
板材,分二层,三层,四层甚至五层透
雕,并掺用浮雕、圆雕等多种手法,雕
刀有四十余种之多。

雕刻内容多为
西厢故事 、 八仙过海 、 红楼梦人
物 、 渔樵耕读 、 四景花卉翎毛 及
博古陈设 等等。

雕刻技艺之高超
被誉为鬼斧神工。

至于山墙的装饰,白族民居常在
与前檐高度相应的山墙面上设一腰
檐,腰檐部即山花部位,用六角、方形
或长方形面砖排列组合成图案贴画,
中间嵌以灰塑花饰,施以桔黄为主调
的色彩,使其雄浑古朴,气派十足,或
用黑白彩画图案装饰,气势奔放流
畅,自成风格,通过各种装饰手法,把
一座白族民居,装饰得象一座艺术殿
堂。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42ARCHITECTURE AND C ONS TRUC TION 200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