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摘要: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云南民居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云南上,保存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老建筑被损毁或拆除,古老的民居越来越少,我们应该加强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建筑,更是古老的中国居住文化的载体【摘要】云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一只拥有独特魅力的奇葩。
云南民居建筑在形式上自由奔放,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
艺术创造和细部做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云南民居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特色,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是地域文化、民间生活习俗的物质载体。
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民居的分析,挖据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民族文化引言:云南民居在结构和艺术上实现了统一,对于色彩和装饰的应用恰到好处,云南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风格和结构越来越关注。
在我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中,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结构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材料和工程的特点突显出来。
建筑结构是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的体现。
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
一、云南民居纹样与装饰艺术装饰是云南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民居中,门窗不仅具有通风和透气的作用,同时不同门窗纹样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门窗构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感受也最直观的装饰构件。
传统门窗的样式种类繁多、图案丰富,是民居住宅中最为突出的装饰构件和不可或觖的结构构件。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xx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是白族先民们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沉淀及吸取各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结晶。
白族村庄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如照壁门楼、坡顶屋面、白墙灰瓦、流檐飞阁、大理石屏、淡墨彩画及精美木雕与石雕等,由此体现出白族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民族风格。
云南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为适应白族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所创造出的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也是白族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物质形态,因此白族民居从整体空间至细部装饰、从室外至室内及从选址至营造的方方面面均凝聚着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侧重谈论云南白族民居装饰的特点及风格,以期对现代室内设计有所启发。
建筑装饰是一种以建筑实体为依附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建筑造型艺术的深化与发展,因此装饰对充分表现建筑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采用四合院式,因此白族人民十分重视对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建筑的用料、造型、结构及装饰均体现出白族的民族特色,且白族民居采用砖木结构,因此十分讲究对室外的装饰。
白族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具体由民居的重要装饰部位及装饰手法体现出来,同时建筑的庭院景观陈设、色彩搭配及用材也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侧重从装饰手法角度浅析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
(1)木雕装饰工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格子门、吊柱、横坡、走廊栏杆及板锯等部位普遍采用木雕装饰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雕刻饰艺术是一种运用多种技术及艺术手段对建筑形象进行雕刻加工与美化的雕饰门类。
木雕有贴雕、圆雕、浮雕、线雕、嵌雕、透雕等类别。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木雕艺术多由剑川木匠所创作,且从古至今,中原文化便影响着剑川白族木雕艺术。
白族民居的窗户、斗拱、梁柱、隔扇及横坡等部位均刻有剑川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各图案纹饰多取自中原地区的牡丹、龙凤、鹿及马等传统题材,但白族工匠融合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及生活情趣,由此创作出二龙抢宝等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饰。
云南传承民族建筑艺术特色

传承民族建筑艺术特色——关于少数民族环境建筑艺术特色及设计前景探讨本次云南考察的主题是《云南·印象》。
在这十四天中,我由美丽的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昆明。
十月的云南,几乎将所有的柔情蜜意都挥洒在这片土地上。
在这里,天空和白云如此接近,阳光和空气无比通透,明丽的青山绿水一如浓妆艳抹,绚丽的秋歌泛滥四溢。
站在旷达的草原上,领略着这美不胜收的风景,心中突然衍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来到云南我所要做的是什么,离开时又会有多少收获?从知道要到云南考察到出发,一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道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到底会有怎么样的经历亦或是我该如何充实的完成我的这次考察旅途。
直到到达香格里拉,看着那些藏族民居,看着那些颜色艳丽的壁画,看着远处的雪山······我突然明白了。
此次的云南之旅,我所要做的那就是研究云南各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百态及建筑艺术特色,使民族的建筑艺术特色与现代设计挂钩,从而面向市场,面向世界,使设计带上中国的标志与图腾,而不再是世界化的包豪斯风格。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的云南之行也就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
一.居民生活百态及建筑艺术特色(一)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境内雪山耸峙,草原广袤,河谷深切。
在这雪山深处,在这草原腹地,在这清幽宁静深邃神秘的地方居住着藏族人民。
神奇秀丽的山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积淀,孕育出这里的人民善良、淳朴的性格。
藏族民居建筑很明显的体现了藏民们对生活的态度。
藏族建房有六项仪式,即造址、奠基、立柱、封顶、竣工、乔迁。
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建筑设计大师、室内设计大师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建筑物不仅仅给人以舒适的享受,而且像音乐一样更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就环境保护而言,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它包括美观舒适,采光通风,环境污染,噪音隔声,保温隔热,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等等。
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艺术探析

建筑装饰独具特色.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对建筑的 装修也独 具 特 色,主 要 包 括 木 雕、彩 绘、泥 塑、石 刻 等. 这些都是依据 地 域 特 色、民 族 风 俗 习 惯 和 增 教 信 仰 进 行装饰的,极具民族特色.总 的 来 说,西 南 民 族 居 民 在 进行建筑装饰 的 过 程 中,始 终 保 持 与 原 材 料 主 体 颜 色 相 接 近 的 风 格 进 行 建 筑 装 饰 ,具 有 浓 郁 的 自 然 气 息 .
1 云 南 民 居 建 筑 的 基 本 艺 术 类 型 概 述 第一,傣族竹楼.竹楼是 干 栏 式 建 筑 的 一 种,在 我
国西南地区 分 布 非 常 广 泛,是 傣 族 的 标 志 性 建 筑. 西 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丰沛 且 河 流 众 多,每 年 的 降 雨 非 常集中,容易 发 生 洪 涝 灾 害. 因 此 竹 楼 下 面 是 设 计 为 架空的,且其屋墙为留有空 隙 的 竹 子,这 使 得 其 能 够 有 效的躲避洪 水、并 维 护 居 民 的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西 南 地 区多雨的自然气候,为竹子 的 生 长 提 供 了 天 然 的 条 件, 因此竹子也成为了当地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竹楼的房 梁、房柱、墙和 家 具 大 部 分 都 是 用 竹 子 作 为 原 材 料 的. 其房子一般修建在平地和山坡的交汇处或半山腰处, 用竹子进行 搭 建. 竹 楼 冬 暖 夏 凉,且 具 有 防 潮 防 水 的 作 用 ,受 到 了 西 南 民 族 居 民 的 喜 爱 .
论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人文环境的关系

论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人文环境的关系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以及老挝、泰国等国家。
傣族建筑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设计特点和深厚的人文环境关系。
本文将从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入手,探讨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傣族文化。
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是建筑形式。
傣族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房屋多为单层或二层木质悬楼,采用斗拱和榫卯结构连接,整体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和层次感。
屋顶多为瓦顶或斗拱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古典风格。
其次是建筑材料。
傣族建筑多使用竹子、木材等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建造,不仅环保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傣族建筑的外墙和地面多以彩绘或铺装植物纹样,装饰风格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
最后是建筑功能。
傣族建筑一般分为正房、侧房和厨房等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符合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
与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密切相关的是其人文环境。
傣族是一个热爱自然、尊重传统文化的民族,其建筑设计风格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是自然环境。
傣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和热带雨林地带,其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采用了通风透光、防水防潮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使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舒适地生活和工作。
其次是宗教信仰。
傣族人民信仰上座部佛教,其建筑多以佛教寺庙和宫殿为蓝本,外观典雅壮观,内部装饰也多以佛教题材为主题,体现了傣族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崇敬。
最后是文化习俗。
傣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和传统习俗,许多建筑设计都与其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如水灯节、泼水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给予了傣族建筑更多的灵感和创意,也使建筑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化的影响,傣族传统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部分傣族传统建筑因为材料老化和维护成本高昂,已经逐渐被混凝土建筑所替代,导致古老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由于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傣族传统建筑被改造成为商业化的景点或者酒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展现了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1. 彝族建筑文化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
彝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其中,彝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头和木材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2. 白族建筑文化白族是云南省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也非常独特。
白族建筑以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为代表。
三坊一照壁是指由三个主要建筑组成的庭院式住宅,分别为前坊、中坊和后坊,中间是一道高大的照壁。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白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对称和美学的追求。
3. 傣族建筑文化傣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
傣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傣族木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多层组成,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祭祀等。
傣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彩色的壁画和雕刻,展示了傣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4. 哈尼族建筑文化哈尼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文化独特而富有特色。
哈尼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哈尼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土坯和石头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5. 布朗族建筑文化布朗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独特而精美。
布朗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与传承元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与传承元素摘要: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是伴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而来的。
具有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它的民居特征也是探索云南传统少数民族民居在新时期的保护与改造中的重大突破。
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概述,其次提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最后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传承保护云南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民族众多,地形特殊,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宅建筑风格。
在新时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抗震民居建设,加剧了民居建设的新高潮,加之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云南的传统少数民族住宅已不能适应当地居民的居住要求,“特色化”的传统住宅逐步被“规范化”所替代,正在走向消亡的危机境地。
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宅,是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在云南民族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继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元素(一)云南特有风情设计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产品,而这两者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产生的、不可逆转的传承。
建筑装潢也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纳西族的大门上精美的青铜门闩,以及精美的雕刻工艺制作的灯饰。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特有的环境和艺术气氛,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中,民间匠人放弃了陈旧的设计手法和原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因材施艺,使建筑材料的颜色和纹理都保留了原有的风格[1]。
(二)云南少数民族多元化建筑云南少数民族聚落的传统建筑,包括汉族、彝族、傣族与哈尼族,以及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多种文化。
虽然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设计者都在努力地想要跳出传统的影子,去建立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但是,传统的影子却始终跟随着他们,无处不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
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
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
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
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要及神圣的地方;“土掌房”的炕是标志社会地位的地方,等等。
二、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丰富性(一)建筑分布的丰富性少数民族在云南分布很广,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枯、侃、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
另外,各民族居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
白、壮、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枯、仇、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或边远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傈、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枯、低、景颇、布朗、纳西瞥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25个少数民族。
在民族分布上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在聚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例如大理白族、彝族、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元江哈尼族、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等,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筑样式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杂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而衍生出的很多新的建筑样式。
(二)建筑样式的丰富性从建筑的样式来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可谓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宁菠纳西族和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还有白族、彝族由重檐瓦房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彝族的“一颗印”等等。
这些建筑样式按照今天的建筑标准来看也是相当科学的,它们之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备通风、透气、透光、保暖等功能,有的还具有冬暖夏凉,防潮、抗震等功能。
三、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原生性(一)建筑材料的原生性炎热多雨潮湿的云南南方地区竹木繁茂,各民族以充足的竹木材料建造竹楼,凉爽、防湿,是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良好住房。
.傣族竹楼高寒山区森林茂密,气候寒冷,各民族就地取材,建造了保暖性良好的木楞房。
滇南山地建筑土掌房,所需泥土木材多,这种房冬暖夏凉,通风透光好,屋顶做晒台晒粮食,便于生产生活。
重檐式瓦房和“一颗印”式房屋保暖和防风性能好,适宜温带地区人们居住并可防风和抗震,适合云南大理、丽江等地的自然条件。
滇池、洱海地区是云南经济文化中心,彝、白、回、纳西、汉等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各民族建筑“三颗印”式、三合院、四合院、三坊一照壁等,造价和技术要求高。
而云南东南、南方的木柱房、土掌房、竹楼等造价低,技术不高,适合这些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状况。
(二)建筑样式的原生性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境,自古以来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就不多,除了云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大理、昆明以外,基本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充分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建筑特色。
即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样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得益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
四、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景观独特性除了满足建筑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以外,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还突显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特色—景观独特性。
白族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
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的“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
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
不过这种古老而又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
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
.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可以确定其主人的经济地位,精华部分。
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志。
它通常使用泥雕、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彩绘、凸花砖和青砖重叠、玲珑剔透、雄厚檐、花仿轻巧、斗拱筑。
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照壁是白族居民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院内有照壁,大门外要性。
照壁均用泥瓦砖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石砌成。
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土掌房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平顶,一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
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
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
“人之所。
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上铺竹条,否则认为不吉。
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
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
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
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宁菠纳西族和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典型的平面有单间式、双间式、三间式三种。
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
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
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镇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
,傣族的“竹楼”等,除此之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建筑还有哈尼族的“蘑菇房”使这些建筑样式和周围的环境融合起来,形成非常好的景观效果,由于建筑材料的原生性,得少数民族的建筑和环境看起来很和谐。
是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综上所述,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建筑结构等方面,进行更深一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针对其形成原因、文化特征、步的探究。
我们才能够将这些少数民族建筑保存、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了解,只有这样,护得更好。
这样,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才能够传承、发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