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合集下载

云南民族建筑.doc

云南民族建筑.doc

云南民族建筑云南民族建筑云南民族建筑云南民族建筑有哪些呢?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建筑云南民族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的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这里有傣家干栏式竹楼建筑、有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庭院建筑,有普米族、纳西族就地取材,以圆木搭建井干房,又称木楞房;有小乘佛教重檐多坡平瓦的方形寺院建筑,形态各异,风格不一。

云南高山、峡谷、江河、湖泊、森林、草甸、坡地、平坝等立体地理环境,少数名族居住地区,气候环境差异,形成了少数民族对建筑结构、布局、工艺、装饰等各方面的不同认识和创造结果。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是云南民族的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异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居文化。

云南民族建筑云南各地都有民居建筑。

宁蒗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还有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族、景颇族的竹楼等,大力等地的白族、彝族由重檐瓦房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彝族的一颗印等。

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饿不断传人而不断改变。

我们对于这些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

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等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

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

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

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

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

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

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

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

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

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在凯里苗族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傣族曼飞龙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相传是由三个印度僧人设计,又由勐龙头人和高僧祜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

在西双版纳地区,曼龙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雄伟的宗教建筑。

不但在国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虔诚地敬献上自己心爱的礼物,表达对佛祖的祟拜和敬仰。

白族大理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

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

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

云南古建筑项目案例

云南古建筑项目案例

云南古建筑项目案例
1.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内,是一座古代建筑群体,建于明代。

大观楼是以木结构为主体,采用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拥有多个大殿和楼阁,规模宏大。

它是大理古城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云南古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2. 西双版纳傣家大院
西双版纳是云南省的一个民族自治州,傣族是当地主要的民族群体。

傣家大院是傣族传统古建筑,通常由多座木质建筑物组成,包括主楼、厢房、庭院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独特的傣族建筑风格,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表达了傣族人民的文化与艺术。

3.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古城之一。

古城内有许多古建筑,包括木质结构的民居、寺庙和宫殿等。

它们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纳西、白等多种民族的建筑特色,是丽江地区独特的建筑艺术。

4. 茶马古道马帮驿站
茶马古道是一条历史上重要的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和西藏。

在古道沿线,有许多马帮驿站,为旅行商人和马帮提供食宿和交易场所。

这些驿站是云南古建筑的重要代表,它们通常由多个建筑组成,如马厩、驿房、堡垒等,保留了古代贸易时期的建筑风格。

5. 石林
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一个以石灰岩地貌为特色的自然景区。

在石林中,有许多古建筑,如寺庙、牌坊等,展现了云南地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石灰岩和木质结构,融合了汉、藏、纳西等多种民族的建筑风格。

以上只是云南古建筑项目案例的一部分,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古建筑,每个项目都展示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文化魅力。

云南少数民特色族建筑

云南少数民特色族建筑

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
竹楼内部
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 合五天井 格式。 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 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 术。 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 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 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 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 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 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 力 。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 之小结
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具有 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对少数民 族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只有将古建筑及少数民族建 筑保存、保护得更好,才能对旅游业起到更好的帮 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大理、丽江古城的改造。 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原本的生活状态、生态系 统必然会改变,如何做到两全其美是值得我们认真 研究的 。
云南少数民主特色建筑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 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
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 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 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 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 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 天井”、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
• 四合五天井
• 即由正房、下房、左 右厢房组成一个封闭 的四合院,除中间一 个大天井外,四角还 有四个小天井,或 “漏角”
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
彝族的“一颗印”,最常见的 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 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 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 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 的空气,促成阴凉,采用了小 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 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由于住 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故称 “一颗印”。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西部民居采风 (三)辛克靖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

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

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

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

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

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

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

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

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

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

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

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

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

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

云南地标性建筑

云南地标性建筑

云南地标性建筑云南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有着许多独特的建筑群体。

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象征,也是文化的体现和历史的见证。

在云南这片多民族聚集的土地上,融合了汉族、藏族、纳西族、哈尼族、傣族等多元文化的建筑风格。

在以下的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索云南地标性建筑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一、大理古城大理古城是云南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古城建于公元738年,曾是南诏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对于大理古城的建筑风格来说,它是融合了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的独特之处。

在大理古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宗教建筑,如漾濞彝族傣族自治县的白族三塔、千年古刹崇圣寺等。

二、丽江古城丽江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古城之一。

从建筑风格上看,丽江古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纳西族传统建筑上。

纳西族是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也影响了丽江古城的建筑风格。

在丽江古城中,可以看到许多纳西族特色的建筑,如木质三层建筑、独特的纳西传统门楼等。

丽江古城的建筑风格与其石板街巷、小桥流水、古寺庙宇以及周边的雪山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三、傣族园林傣族是云南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位于西双版纳的傣族园林是典型的傣族建筑风格的代表。

傣族园林一般由多座联排的水上建筑组成,庭院中布置有花草树木、喷泉和假山等。

这些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延续了傣族人民热爱自然的传统。

在傣族园林中,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异域风情,体验到别样的宁静与美丽。

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之一,也是中国人工热带雨林的代表性建筑。

作为世界热带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这个园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动植物生态系统。

在热带植物园中,可以看到许多具有独特造型和结构的建筑,如玻璃温室、木栈道等。

这些建筑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之中,让人仿佛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五、昆明滇池石林滇池石林被誉为中国石林之冠,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傣族竹楼——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傣族竹楼——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傣族竹楼——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傣族竹楼是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之一,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傣族聚居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

傣族竹楼以其别致的造型、优美的线条、丰富的装饰、独特的建筑技艺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傣族竹楼建筑大多采用竹子、木材、稻草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却稳固,构造精巧却容易组装拆卸。

傣族竹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外观呈方形或长方形,常常有三层以上,每层的房屋结构都与下面的不同,通过一些奇妙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包容了当地的气象、民族风情以及环境生态。

外面则常常借助斜屋顶和悬空建筑,使建筑的外观更具修饰和美感。

从整个建筑的外形来看,傣族竹楼被誉为“泼水节的盛宴”。

在造型上,傣族竹楼在原始、自然的材料上,融入了浓郁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表现。

主要表现在屋顶上,多数采用圆形、方形、角形、梯形等不同形状的屋顶装饰,结合着雕刻、彩画、绘画等花饰,使顶部的设计具有了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装饰上,傣族竹楼以花丝、花带、宝龙为主要装饰材料,采用彩画、瘦金体、线刻等多种手法装饰屋面、檐口、门窗、柱子等部位,加强了建筑的整体装饰效果,增强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和辨识度。

在技艺上,傣族竹楼注重洛阳大智、由简入繁的运用。

建筑篇幅、墙面装饰、屋脊造型、庭院布局、门窗风格等构成了傣族竹屋的美学特点。

每个竹楼内部的房屋都是有着独特的设计,满足不同居住需求,并加上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优防护设施,能够起到保温、遮阳、防雨、防火等作用。

在文化上,傣族竹楼融合了傣族的深度文化底蕴,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以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方式,展现了傣族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了傣族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傣族文化。

同时,傣族竹楼还是傣族民间舞蹈“泼水节”的主要活动场所,让游客从那里领略到了差异化魅力和文化独特性。

总之,傣族竹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是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它的独特风格、精湛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能够感受傣族文化和欣赏历史文化的场所。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一说到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最为有名建筑有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金马碧鸡坊、云南大学图书馆等云南标志性建筑。

云南,简称云(滇),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

云南的简称是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云南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简介: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

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
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

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

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

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 60年才能出现一次。

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

原金马碧鸡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现有的金马碧鸡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风格重建的。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文化象征:
明末担当和尚曾赋诗:
一关在东一关西,不见金马见碧鸡。

相思面对三十里,碧鸡啼时金马嘶。

金马、碧鸡二坊曾是昆明城内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标志。

位于昆明城传统中轴线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与正义路交叉口,始建于明代宣
德年间。

东为金马坊,西为碧鸡坊,二坊相隔约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

金马、碧鸡二坊建成后,屡遭兵燹,又多次重建。

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马碧鸡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拆除。

旧时,金碧交辉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

1998年,在金碧路改扩建过程中,昆明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金马碧鸡二坊。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建筑历史:
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

据《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五凤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祀而致。

于是汉宣帝封当时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为谏议大夫,持节前往求之。

由于诸蛮叛乱,道路闭塞不通,王褒并没有到达云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带,写了一篇《碧鸡颂》进行遥祭,颂词为:持节使王褒,遥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

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

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

归兮翔兮,何事南荒。

王褒企图凭借汉德无疆,写一篇祭文,就将金马碧鸡召唤到内地
去,最后一无所获,而王褒自己不久也病死在返回的路途中。

清代名士赵士麟在《碧鸡诗》里这样写道,彩云一片舞天鸡,五色光中望欲迷。

化作青山千载碧,王褒空自渡巴西。

后来谪居云南的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移王褒的金马碧鸡文于昆明西山石崖之上,且题曰:爰纠汉字,用彪汉词,滇之文献,尚考于斯。

溯源
汉代,有关金马碧鸡的记述大都较为简单,且语焉不详。

颜师古等人解释说:金形似马,碧形似鸡。

意即滇中出产金玉。

按今天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民俗学的观点来看,金马碧鸡很可能跟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动物图腾崇拜有关。

到了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对金马碧鸡的描写:章帝时,蜀郡王阜为益州太守,治化尤异,神马四匹出于滇池河中,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

碧鸡光景,人多见之。

又传昔有凤鸣其上,土人呼为碧鸡,因以为名。

又言:禺同山(今大姚、永仁一带)有碧鸡、金马,光影倏忽,民多见之。

《华阳国志南中志》有关金马碧鸡的记述,表明了当时各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南中地区可能已出现了动物图腾崇拜的信仰。

古代的滇池和滇西广大地区气候温润,植被茂密,适宜各种飞禽
走兽繁衍生存。

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此郡(益州郡)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各种飞禽如原鸡、箐鸡、野雉、锦鸡和孔雀等成群生活在山林溪谷之间,少数民族先民认为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碧鸡其实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凤凰。

它的原型应该是南中所常见的孔雀之类的珍禽。

少数民族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了碧鸡的美丽神话。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旅游攻略:
乘3路、4路、90路及62路公共汽车在金马碧鸡坊处都有停靠站。

更多相关云南标志性建筑、云南古建筑的建筑咨询敬请关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