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一说到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最为有名建筑有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金马碧鸡坊、云南大学图书馆等云南标志性建筑。云南,简称云(滇),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的简称是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云南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简介: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

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 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原金马碧鸡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现有的金马碧鸡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风格重建的。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文化象征:

明末担当和尚曾赋诗:

一关在东一关西,不见金马见碧鸡。

相思面对三十里,碧鸡啼时金马嘶。

金马、碧鸡二坊曾是昆明城内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标志。位于昆明城传统中轴线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与正义路交叉口,始建于明代宣

德年间。东为金马坊,西为碧鸡坊,二坊相隔约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马、碧鸡二坊建成后,屡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马碧鸡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拆除。旧时,金碧交辉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1998年,在金碧路改扩建过程中,昆明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金马碧鸡二坊。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建筑历史:

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据《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五凤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祀而致。于是汉宣帝封当时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为谏议大夫,持节前往求之。由于诸蛮叛乱,道路闭塞不通,王褒并没有到达云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带,写了一篇《碧鸡颂》进行遥祭,颂词为:持节使王褒,遥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归兮翔兮,何事南荒。王褒企图凭借汉德无疆,写一篇祭文,就将金马碧鸡召唤到内地

去,最后一无所获,而王褒自己不久也病死在返回的路途中。

清代名士赵士麟在《碧鸡诗》里这样写道,彩云一片舞天鸡,五色光中望欲迷。化作青山千载碧,王褒空自渡巴西。后来谪居云南的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移王褒的金马碧鸡文于昆明西山石崖之上,且题曰:爰纠汉字,用彪汉词,滇之文献,尚考于斯。

溯源

汉代,有关金马碧鸡的记述大都较为简单,且语焉不详。颜师古等人解释说:金形似马,碧形似鸡。意即滇中出产金玉。按今天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民俗学的观点来看,金马碧鸡很可能跟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动物图腾崇拜有关。到了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对金马碧鸡的描写:章帝时,蜀郡王阜为益州太守,治化尤异,神马四匹出于滇池河中,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碧鸡光景,人多见之。又传昔有凤鸣其上,土人呼为碧鸡,因以为名。又言:禺同山(今大姚、永仁一带)有碧鸡、金马,光影倏忽,民多见之。《华阳国志南中志》有关金马碧鸡的记述,表明了当时各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南中地区可能已出现了动物图腾崇拜的信仰。

古代的滇池和滇西广大地区气候温润,植被茂密,适宜各种飞禽

走兽繁衍生存。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此郡(益州郡)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各种飞禽如原鸡、箐鸡、野雉、锦鸡和孔雀等成群生活在山林溪谷之间,少数民族先民认为是吉祥美好的象征。碧鸡其实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凤凰。它的原型应该是南中所常见的孔雀之类的珍禽。少数民族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了碧鸡的美丽神话。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旅游攻略:

乘3路、4路、90路及62路公共汽车在金马碧鸡坊处都有停靠站。

更多相关云南标志性建筑、云南古建筑的建筑咨询敬请关注。,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 一说到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最为有名建筑有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金马碧鸡坊、云南大学图书馆等云南标志性建筑。云南,简称云(滇),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的简称是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云南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简介: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

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 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原金马碧鸡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现有的金马碧鸡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风格重建的。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文化象征: 明末担当和尚曾赋诗: 一关在东一关西,不见金马见碧鸡。 相思面对三十里,碧鸡啼时金马嘶。 金马、碧鸡二坊曾是昆明城内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标志。位于昆明城传统中轴线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与正义路交叉口,始建于明代宣

德年间。东为金马坊,西为碧鸡坊,二坊相隔约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马、碧鸡二坊建成后,屡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马碧鸡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拆除。旧时,金碧交辉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1998年,在金碧路改扩建过程中,昆明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金马碧鸡二坊。 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建筑历史: 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据《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五凤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祀而致。于是汉宣帝封当时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为谏议大夫,持节前往求之。由于诸蛮叛乱,道路闭塞不通,王褒并没有到达云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带,写了一篇《碧鸡颂》进行遥祭,颂词为:持节使王褒,遥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归兮翔兮,何事南荒。王褒企图凭借汉德无疆,写一篇祭文,就将金马碧鸡召唤到内地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标签: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得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得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个地方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得进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得不断深入,新兴得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得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1],随着对外联系得媒介如交通、通讯等得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得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论文联盟样得“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得人尤其是青青年对这些新奇、时髦得文化产生了强烈得好奇心和浓厚得兴趣,如此一来,少数民族得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得受众群[2]. 一、传统文化得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得由历史上流传下来得文化,是每个民族得“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得物质文化,但更多得体现在无形得精神文化方面[3],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适应、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得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一辈子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4].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基本上一个民族得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得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得结果,各少数民族得文化基本上中华文化不可分割得一部分,她得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得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WwwM同时,各民族得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得凝聚力,关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得重要工具,依然维系本民族得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得传统文化也是那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得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得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得确实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得多变得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得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得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得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得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得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得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得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专门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得流通和交换所存在得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得一种威胁”[5],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爱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得现象并没有得到全然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得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得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得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得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得情况,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逝得可能[6].关于像白族如此没有自己文字得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因此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得同意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基本上要求一般话授课,如此一来,白语得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得交流与沟通[7],白语得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得服饰差不多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得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得周期相对来讲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得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得条件较差得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得民族服装,因此选择了汉服.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因此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常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特色规划探讨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特色规划探讨 摘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拥有数量众多的民族特色城镇,由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及地域差异性,这些城镇具有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风貌格局、民族建筑艺术和传统产业,拥有鲜明的特色。近些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民族特色小城镇凭借独具魅力的特色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本文以云南省极富特色的小城镇——西盟县勐卡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为实证,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如何进行特色定位及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小镇、勐卡镇、规划 1、引言 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在接纳农村人口转移方面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近年来小城镇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对象。然而,我国的许多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的,但城镇固有的历史文脉和山水风貌却逐渐消退。 城镇特色是城镇物质形态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小城镇符号系统所提供的差异性特征[1]。她不仅体现在城镇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中,更重要的是孕含在她的人文风俗,以至其与环境相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和空间形态及布局中。 在推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城镇化发展中创造性地探索出许多典型模式,采用灵活的策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步探索出中心城市带动型、资源开发带动型、大企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边贸带动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 勐卡镇地处西南边陲,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显著。一方面,国家及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旅游小镇被作为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新方向而获得更多重视;另一方面,旅游小镇是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模式,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边疆地区经济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勐卡小镇规划,对于探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规划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旅游小镇的类型 旅游小镇就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大多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并且极具地方特色。旅游小镇根据其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可分为自然风光型、历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 扬大禹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6 28页-41 干栏体系 干栏在壮语中,干是竹木的意思,栏是屋舍的意思。干栏合称为竹木结构的屋舍。 基本特征是屋分上下层,上层四周编以竹木制的墙壁围合成居住空间,下层架空,通过梯子将上下层贯通。上层住人,下层以圈养家畜家禽或对方柴草杂物, 建构程序:先于选好的地基上,根据大小需要栽立木桩柱,在桩柱上纵横两向捆绑搭建竹木梁架,然后铺上竹篾板或木板构成透空平整的居住层。再于桩柱顶部建屋架,搭接椽檐,最后编制作围护和分割作用的墙壁,盖上预制的草排顶。常在一天内完成。 傣族竹楼,干栏常临水边。既能遮风挡雨,又防潮防兽。 版纳型 平面接近于方形,自楼梯拾级而上先到前廊。前廊有顶无墙,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视野。 与前廊纵向连接的展,供日常冲洗、晾晒的露天架空平台,实用装饰性强。 与前廊横向连接的正房沿纵向中轴分隔为另列两间,左堂屋,右卧室。堂屋中设火塘,器具会客或客人留宿处,并有固定的位置和方位。卧室不加分隔,席地而卧,由长及幼,从里向外。前廊、堂屋、卧室三者用门联系,构成纵向并列,空间商由开敞到封闭。 歇山式屋面,坡度较陡,重檐居多,屋面交错组合,外形轮廓丰富。 版纳孟连瑞丽金平 景颇族矮脚竹楼 傈僳族千脚落地 德昂族 佤族 布朗 84页-91 气候 干缩湿涨 湿热气候—湿热地区特征雨量大、温度高、辐射强,日间和季节间变化少,需要最大遮阴和最小含热量。厚重的结构和封闭的布置,阻碍通风。要求开敞,低热含量和极大通风。 地形 云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山坡地。 平坝聚居 材料 就地取材—原始落后、经济水平低、交通运输困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材料的物质性。建筑材料所需数量多、所占造价比重大, 竹 濮竹,其高大粗直,直径一般由四五寸到八九寸不等,曾为古代濮人想皇帝进贡的贡品。竹的使用,布依族丧葬仪式上锁吟唱的殡凡经中层记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人们没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126680.html,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张梦倩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多层次 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我国在云南实行了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同时它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冲击的威胁。比如说旅游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使得当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同时旅游也可能会使得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使得该地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西部民居采风 (三) 辛克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 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 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 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 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无侧门或后门。平面及空间布局非常紧凑,形成灵巧内向,封闭式的外观特点。在昆明及滇中、滇南等地区的彝族常采用此种建筑结构和造型。 奇特的民居造型 各少数民族民居,在造型上最为典型的如景颇族倒梯形悬山屋面,德昂族歇山屋面呈半圆形如同毡帽的造型,元阳地区哈尼族民居中的脊短坡陡屋面,远望似菌子(蘑菇),哈尼族奇特的住房群 即一个家庭要盖一幢干阑式 大房屋 母房称 拥戈 ,为中心房屋。依照大家庭内成 41 ARCHITECTURE AND C ONS TRUC TION 2000-11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剖析

四下品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设计 狮岭学校许敏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的一个部分。本单元突出了民族团结、共创文明,由“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三部分组成。以“民族长廊”为编写主线,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这部分内容对于本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师生的生活体验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课前有充分的学习和感悟,介于本人在云南旅游时有心收集了一些资料,对云南有了充分的教学准备,所以选择了这个内容。这一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自己介绍它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的原因,“智力冲浪”活动了解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节日特点以及云南民族的风情,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云南地理位置的了解,知道为什么云南被称为是少数民族之乡。 2、了解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节日风俗。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民族特征的缩影。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通过搜集资料、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明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少数民族建筑

竹民俗:云南少数民族竹楼建筑 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竹制民居建筑,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哈尼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拉祜族等聚居区,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 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云南不同民族的竹楼大小、内部设置有差异,但以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竹楼分上下层,上屋顶呈四面坡形,犹如“孔明帽”,下层呈方形,极富立体感;竹楼与竹楼之间高低起伏不平,富有层次感。

历史文献对云南民族竹楼有明确记述,《唐书?南平獠传》有“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阑”之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上设茅屋,下豢牛棚。棚上编竹为栈,下施椅桌床榻。”元?李京安《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也有“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之载述,说明其历史源远流长。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现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竹楼用纯竹建造则较为少见,竹柱、竹地板、竹梯、竹隔板多被木制品替代,但仍然保留着“竹楼”的形状和名称,“竹楼”无疑已成为云南民族民居的符号,展示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 到云南民族村最大的收获是每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各异,区别非常明显,就是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大多在1~2万人左右,但是却能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化传统,真是感叹祖先的智慧和历史长河留下的文化脉络。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我们是2014暑期赴云南调研团队,本次调研主要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此次调查问卷目的是提前了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及相关问题,非常感谢您的配合!祝,假期快乐! 1、请问你是少数民族吗? (若选不是,跳转至第5题开始作答) A、是 B、不是 2、若是少数民族,请问你是什么民族? 3、请问你是否参加过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或者节日? A、经常C、有过一两次经历 B、偶尔D、从未 4、请问你是否依旧保留你的民俗习惯? A、完全按照民族风俗生活 B、大部分保留 C、只参与少数重大的民族节日和活动 D、已经完全汉化

5、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你曾经到过云南吗? A、去过C、没有,但比较想去 B、没有,并不感兴趣 6、你知道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 A、不知道C、52 B、36D、56 7、你知道哪些云南少数民族?比如(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白族D、独龙族G、景颇族J、我都不知道 B、傣族E、傈僳族H、哈尼族 C、纳西族F、佤族I、彝族 8、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哪些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比如(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东方的狂欢节”——火把节 B、傣族的新年——泼水节 C、“昔日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大理三月街民族节 D、上刀山、下火海——刀杆节 E、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木脑纵歌 F、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G、基诺族的成人礼 H、以上我都不清楚 9、你知道关于云南的哪些影视、音乐、艺术作品,比如(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彩云之南》C、《阿诗玛》E、我并没有听过这些 B、《五朵金花》D、《云南印象》(大型舞台剧) 10、你听过或吃过以下云南特色小吃吗(请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过桥米线D、傣族竹筒饭G、滇池麻鸭 B、大理三道茶E、宣威火腿H、昭通天麻炖鸡 C、乳扇F、丽江粑粑I、这些我都没吃过 11、若您为汉族,请问你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是 A、少数民族与汉族无明显区别,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B、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比不上汉族,需要汉族的帮助 C、少数民族落后于汉族, D、其他* E 12、若您为少数民族,请问你对于少数民族这一身份的态度是 A、有优越感C、没有特别的感觉E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有26个世居民族,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所以,文化的发生或早或迟,发展或快或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但都独立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特色文化,并归属于中华大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汉语言文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蔡梦月吕唯蓉 摘要: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关键词: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 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苦扎扎节" 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 ~ 5天,

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 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 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 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傣族其他重大节日 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K 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 俺摆"。 规模比较大的件T' 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逬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 族 除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秦头人、家族 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S 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又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 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伦理文化有所差异,对其他异质伦理文化蕴含的传统理解流于表面,也 会导致误读、误解。 差异被外界误解为少数民族恋爰作生开放‘‘的表现。房,,本是少数民族青年 自由恋爰.社交娱乐的场所,景颇族在村集旁盖有"公房"■专供未婚男女唱歌. 跳舞。"公房”是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淳朴的婚恋方式■有看伦理道德 的制约上匕如已婚者.有恋人者不得〃串公房”,未成年人也禁止进入"公房”。 从少数民族流传的"公房歌"可看岀他们的质朴和深情「'人受大自然的启示才 学会生儿育女,要生儿育女得先结为夫妻,为此要先学会串姑娘”。该习俗曾经 在哈尼族、壮族、独龙族等18个少数民族中盛行,1949年以后,严格意义上 的"串公房"11慢消失了,"串姑娘"还以不同形式存续,是青年男女相识交往 的一个平台,随看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这一习俗也在发展演变。 "走婚” ——摩梭人称为"阿夏婚”,普米语称为"阿注婚",指男不娶、 女不嫁,男访女家,夜合晨分,怀孕生子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也就是由孩子的 舅舅抚养。在玉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祭"舅父山"的习俗,是母系氏族留下 的历史印"赶摆" "公房",'姑娘房” '‘串公房"〃串姑娘"是汉语的说法,因为语言的

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地

云南彝族鬼节又称“摸奶节” 女孩上街以没男人摸奶为耻 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每年阴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正是送鬼的日子,也叫鬼节,因而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神秘节日呢。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窝家彝族乡的"摸奶节"就是其中之一。每逢到了这几天,双柏,还有邻近的新平,思茅的景东等地的人,特别是青年男女都蜂涌而至到小镇赶鬼节。 彝族鬼节起源于哀牢山。 双柏县窝家的"鬼节"还有另外一个叫法----"摸奶节".据传当地的未婚男女会在这一天出门赶集,找对象。一旦对上了象,就会手牵着手钻进山坡上的松树林子里……而更多的人,包括外来的游人,如果在街上遇见喜欢的姑娘,都可以摸一摸姑娘的胸部。在这一天里,被摸了的姑娘是不会生气的。 鬼街上,青年男女们追逐嬉戏打闹,弹琴跳舞狂欢,把个小镇闹个天翻地覆,不亦乐乎。对于认识不认识的姑娘,小伙子们都可以肆无忌惮地上去摸奶。姑娘们表面躲躲闪闪,但决无责怪之意。小伙子以摸到奶为吉祥,姑娘们以被摸奶为吉利。 原来哀牢山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隋朝年间,连年征战,许多少年男子连女人都没碰过就战死沙场,枉死的亡魂在故乡四处游荡,如果得不到祭祀,他们不散的怨气将给彝家带来灾难和悲剧。 这几天是祭祀亡魂的时候,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来唤醒他们生前的情感记忆,化解他们的怨气。他们享受了祭祀,便不会危害乡邻。但亡魂们有一个最强意念:物色一个女子到阴间去做老婆,尝尝女人的滋味…… 这是祭祀无法消除的!由于死得太冤,连法师都拿他们没办法,好在亡魂们很单纯,也很挑剔,凡是被人摸过奶的女子它们就不会要,而被多个男子摸过的则更无鬼问津!姑娘们要是不想去阴间当鬼婆,只有在赶鬼街这几天,到鬼街上任由人摸,别无它法。 三)彝族三道酒介绍: 彝族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 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