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预防论文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患病率比较高的传染病之一,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造成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严重的破坏患者的肝功能,还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还可以发生慢性乙型肝炎或是携带病毒,造成传播。

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生,降低患病率,本文总结了乙肝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期为防控乙肝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患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该病在我国的流行比较广泛,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比较沉重的负担。

全世界感染过乙型病毒者约6.9亿人,约3.5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研究显示,我国长期携带HBV者有1.2亿,约2000万人患有慢性乙肝,新发病120万人/年,约有28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我国在肝炎和肝病方面花费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亿元。

我国卫生部2005-2015年乙肝防治规划中明确的要求:至2015年<10岁的儿童HBSAg携带率要降至1%以下;全人群携带率<7%,对于全人群HBSAg携带率已经<7%的省份,进一步降低1.0-1.5个百分点。

因此,我国的乙肝防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笔者通过分析乙肝病原学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出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1乙肝病原学HBV作为嗜肝DNA病毒科的一种病毒,呈球形,具有不完全双链病毒。

HBV的唯一宿主是人类。

完整的HBV病毒颗粒直径约为42nm,由核心颗粒和蛋白质包膜组成。

病毒复制所必需DNA聚合酶与HBV DNA关系密切,均被壳蛋白包绕。

核壳体由核酸与壳体构成,也是病毒的核心颗粒。

HBV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强,在30-32℃的环境中存活>6个月,-20℃的环境中存活15年。

经过20min的121℃高压、1h的100℃干烤、煮沸10min的情况下可被灭活。

环氧乙烷、含氯制剂、戊二醛、碘伏及过氧乙酸等也有效灭活HBV。

乙肝防治措施范文

乙肝防治措施范文

乙肝防治措施范文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疾病,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

乙肝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乙肝的感染至关重要。

下面是乙肝防治措施的一些建议:1.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乙肝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通过注射疫苗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防御乙肝病毒。

乙肝疫苗通常需要多次接种才能获得最佳的保护效果,建议按照医生或保健机构的建议完成全程疫苗接种。

2.避免血液和其他体液的直接接触:乙肝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唾液、精液、乳汁和其他体液中。

为了避免感染,应尽量避免与感染者的这些体液直接接触,减少传播的风险。

在处理可能被感染体液的情况下,应佩戴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装备。

3.安全性行为:性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预防乙肝,应采取安全性行为,包括使用安全套、避免性伴侣过多、避免与感染乙肝的人发生性行为。

此外,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孕妇应尽早进行乙肝筛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避免使用共用的注射器和器械:共用的注射器和其他医疗器械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医疗机构和其他注射场所,应确保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器械,避免感染交叉传播。

5.定期体检和筛查:定期的体检和乙肝病毒筛查是发现乙肝感染和及早干预的重要手段。

根据个人的乙肝感染风险和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6.教育宣传:加强关于乙肝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媒体、互联网、社区和医疗机构等渠道,向公众传达有关乙肝的信息和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总之,乙肝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采取安全性行为、避免共用注射器和器械、定期体检和筛查以及加强教育宣传等措施,可以减少乙肝的传播风险,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与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与分析

在 意外 接 触 HB V感 染者 的血 液 和 体 液后, 可按 照以下 方 法处 理 。 血清 学检 测 : 应立 即检 测HB A 抗 一 s L sg HB A T等 , 在 3 并
采 用描 述 流 行病 学 方 法 , 用 乙型 病 采
毒性 肝 炎的 预防 控制 措施 与 分析 。
料库。 12 方 法 .
反应 为 接 种 部 位 局 部 疼 痛 红 肿 少 数 有 发
可给 予加 强免 疫 。
热 对 疫 苗 中任 何 1 成分 过敏 者 可 出现 过 2 2 意 外暴露 HB 后 的预 防 种 . V 敏 反应 பைடு நூலகம் 敏 反应 发生率 极 低 。 过 2 1 5 免疫 效果 评价 .. 评价 疫苗 的
护。 2 1 8 加强 免疫 接 种 H p 后 有 .. eB
施 。 据 这 一情 况我 院 对于 2 0年 至 2 1 且 第 l《 与第 3 次 的 间隔 要在 4 月以 而抗 一HB 抗 体 出现 , 根 06 00 齐次 剂 个 s 可认 为 儿童 受 到 保 年 对 乙 型 病 毒性 肝 炎 采 用 了 预防 控 制 措 上 , 部 位 为上 臂外侧 三 角肌 中部 。 接种
医 学检 验
乙型 病毒性 肝炎 的预 防控 制措施 与分析
钟 吉波 ( 植县 人 民医 院 桑 湖南 张家 界 47 0 ) 20 0
【 摘要】目的 探讨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 制措 施与分析。 法 采用 方 描述流行 病学方法, 用乙型病毒 性肝炎的预防控 刳措施 采
与分析。 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后, 0年_21年乙肝的年均发病率为3. /0 , 2 6 -0 0  ̄ 0 36 17 与刚进行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 2 Y 时的发病率 ( ./ 0 ) , 5 8 1 f ̄ J T o 2 。 61 7 T降 4. % 结论 我院通过 对乙型病毒性 肝炎的预防控削措施取得 了 8 显著效果, 值得推 广。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摘要:近年来,⼄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个严重的公共卫⽣问题,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肝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排序中⼀直位居前三位,每年报告⼄肝患者百万⼈左右。

⾯对⼄肝病毒感染蔓延的局⾯,各国进⾏了⼤量研究以求从根源治疗⼄肝。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类依旧未找到有效治疗慢性⼄肝的⽅法。

⼄肝防治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探寻⼄肝活动的规律特点、把握⼄肝防治的宏观态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通过综述的⽅式对⼄肝的感染以及防治⽅⾯进⾏了分析。

关键词:⼄肝病毒;流⾏病学;⼄肝表⾯标志物;⼄肝疫苗⼄型肝炎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流⾏趋势。

慢性⼄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最为⼴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

我国现有9000万慢性⼄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肝患者。

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1]。

⼄肝的流⾏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给国家的卫⽣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同时给患者的⼼理和家庭带来了负⾯影响,造成了⽣活质量下降。

因此,解决⼄肝防治的难题,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各个国家对⼄肝的防⽌研究⼒度加⼤。

进⼊免疫时代以来,免疫预防控制⼄肝在世界各国均取得明显的成效。

1 ⼄肝病毒感染1.1 ⼄肝病毒简介及其基因型分布⼄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肝病毒,是⼀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是引起⼄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的病原体,其基因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约为3.2kb,在负链DNA核⽢酸序列为模板转录的RNA 上含有四个ORF,分别称为S、C、P、X区[2]。

⼄型肝炎是⾎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1988年OKAMOTO[3]⾸先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的标准将其分为A、B、C、D4种基因型,随后⼜根据这⼀标准将HBV基因型增加到8种(即A~H),每个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型,且存在基因型之间的重组现象。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措施论文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措施论文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467-02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在我国,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型肝炎传播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问题。

根据调查我国人群中有60%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10%的人为hbv表面抗原携带者,每年新发现乙肝病人数为50万,约占全国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4,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肝患者约为2000多万例,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还将发展为肝病、肝硬化,少部分患者还会转变为肝癌。

乙肝不仅严重的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会给家庭、社会造成经济负担。

我国政府从2002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为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将乙肝疫苗免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这将大大降低乙肝的发病率,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乙肝疫苗的发展与应用,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起重要作用。

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各地从城镇向农村逐渐铺开对新生儿的普种工作,已经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使hbsag携带率大幅度下降。

0~9岁儿童hbsag携带率在我国一些地区已从10%以上下降到1%~2%。

加强乙肝防治工作,宣传安全预防接种措施,是我国政府和卫生部门以及我们基层工作人员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责任。

1.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措施:最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措施就是及时有效地进行免疫接种1.1.主动免疫: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免疫作用持久,适用于所有的易感人群。

1.2.被动免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5篇(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血清和乳汁中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分析)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5篇(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血清和乳汁中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分析)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5篇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血清和乳汁中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分析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摘要: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流行区,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于乙肝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医护人员通过对于多年来的研究发现我们对健康体检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有了主要的途径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于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的乙肝感染的情况调查,来为我们更好地预防与治疗乙肝提供科学的数据。

关键词预防乙肝病毒感染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血清和乳汁中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血清及乳汁中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方法。

方法选取乙肝病毒携带产妇92例,采用ELISA检测法对产妇血清及乳汁中乙肝标志物进行测定,并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法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的HBV-DNA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92例患者中大三阳24例(26.09%),小三阳36例(39.13%),HBsAg以及HBcAb阳性32例(34.78%)。

各组患者乳汁HBV-DNA阳性率均低于血清检出率,但是差别并不明显(P>0.05)。

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乳汁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

且随着血清病毒载量的升高,乳汁病毒载量也相应升高,两者成正相关(r=0.853,P<0.05)。

结论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应各位谨慎。

条件允许时可以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病毒核酸进行检测以确定喂养方式,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放弃母乳喂养。

【关键词】乙肝;病毒感染;血清;乳汁;核酸检测;病毒检测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母婴途径是其重要的传播方式。

作为婴儿最为理想的食物,母乳是否具有传播乙肝病毒的作用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研究认为约有(30-50)%的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由母婴途径引起[1]。

本研究通过对92例血清HBV-Ag阳性的孕产妇血清及乳汁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携带产妇92例,年龄(28-43)岁,平均(29.17±3.82)岁;孕(37-41)周,平均(39.16±0.42)周。

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及乙肝病毒流行的现况分析文献综述报告

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及乙肝病毒流行的现况分析文献综述报告

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及乙肝病毒流行的现况分析一、乙肝流行状况与防控措施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和生存质量传染病,乙肝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乙型肝炎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前十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七位,每年因乙肝相关性疾病死亡有75万例【1】。

2002年我国发病前五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腹泻病、淋病和麻疹,根据1992年-1995年全国流调数据显示,我国是乙肝高、中流行区(HBV携带率大于8%为中流行区),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HBsAg阳性率为9.75%,表面抗原携带者约有1.2亿,慢性乙肝患者高达2000万人【2】。

每年我国因为乙肝相关性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263,000人,占全世界HBV相关性疾病死亡的37%-50%。

【3】**省是乙肝和肝癌的高发区之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10-16.5%【4】。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极易发展为严重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我国对肝炎防治工作十分重视,从国家“六、五”开始,直到“九、五”“十一、五”,关于乙肝防治研究始终是国家攻关课题的重要内容。

目前,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成为全球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策略。

我国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996年开始使用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来代替乙肝血源疫苗,200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乙肝疫苗的应用对于控制乙肝的传播与流行、减少HBsAg携带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4】。

另外大力加强预防和治疗乙肝的宣传力度,加强免疫和扩大乙肝疫苗免疫,也是乙肝防控的重要措施。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人群HBV感染率处于低水平,也已经制定并实施十分完善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5】,但是在一些落后国家,乙肝防控措施未能有力的实施。

因此乙肝的防控措施同样存在地域不平衡的状况,需要保持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措施实施,加强落后地区的防控。

二、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乙肝疫苗免疫取得了显著效果,为降低HBV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些疫苗效果监测地区如河北正定县、**省隆安县、湖南湘潭市乙肝血源疫苗的使用已将近20年,基因工程疫苗的使用也将近10年,在以往的疫苗效果长期观察数据中均体现出乙肝疫苗免疫取得良好效果【6,7,8】。

乙肝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策略研究

乙肝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策略研究

乙肝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策略研究乙肝病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

该疾病具有广泛传播性,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卫生问题。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乙肝的传播,需要深入了解其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

本文将对乙肝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策略进行研究。

一、乙肝病的传播途径乙肝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 接触感染: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源,如血液、精液、乳汁等,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血液直接暴露、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是最常见的方式。

此外,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等传播。

2. 垂直传播: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即妇女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将病毒传给婴儿。

如果孕妇携带乙肝病毒,其新生儿有高概率感染。

3. 密切接触传播:乙肝病毒在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中也有传播的风险。

共用牙刷、剃刀、指甲刀等个人卫生用品,或者与患者共享注射器等物品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4. 医疗设施感染:医疗设施中,如果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规范,如手术过程中血液污染、注射器重复使用等,都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二、乙肝病的预防策略为了降低乙肝病的传播风险,以下是几个预防策略的参考:1.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有效预防乙肝的措施之一。

通过按疫苗接种程序,人们可以获得主动免疫,降低感染的风险。

尤其是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2. 保持卫生:保持个人和环境的良好卫生是预防乙肝传播的关键。

合理使用个人卫生用品,不与他人共用,不共享注射器等物品,能减少传播的风险。

3. 安全性行为:性传播是乙肝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使用安全套等避孕方法可以减少性接触中的传播风险。

4. 医疗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确保医疗器械和注射器消毒规范,遵循手卫生等操作规范,从根本上减少医院内的感染传播。

5. 乙肝病毒筛查:乙肝病毒的早期筛查可以帮助早发现感染者,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特别是对于孕妇和医疗人员,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乙型肝炎的预防
[关键词] 乙型肝炎;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12.6+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乙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同时引起多处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它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那么如何预防乙肝的传播呢?
1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共三针,按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一针、疫苗后、间隔1、6个月注射,第二及第三针疫苗。

对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的出生后12h内剂量应大于等于100u,同时不同部位接种10us乙型肝炎疫苗。

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间隔1、6个月可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

对hbsag 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ug。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u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u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管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次数,对三针免疫程序、无应管者可再接种三针并于第二次接种三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的远期保护
率要达93.65%,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管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小于10u/l可给予加强免疫。

2 hbv垂直传播的预防垂直传播包括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针对垂直传播的预防,需要采取多种干绕阻断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免疫失败,具体方法:(1)实施孕期、产对、产后、hbig被动免疫。

与hbv疫苗主动免疫联合阻断措施,可以明显减少携带hbv的宫内感染,使母婴传播的阻断率达到95%以上,是目前效果最好好的保护措施。

(2)通过婚前、孕前进行hbv标志物检测、女性孕前检查hbv-dna,最好在hbv阴性的情况下考虑怀孕,hbv-dna阳性母亲的孩子出生后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越早越好,并按程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成功率约95%,应及时检查是否产生抗体,hbsag 阳性的男性,其配偶进行配偶进行hbv疫苗接种可减少配偶hbv感染。

3 献血员、器官捐献者的管理国内一项调查显示hbsag阴性献血员hbv-dna阳性检出1.44%。

窗口年期病毒变异,隐匿性hbv感染以及检测试剂盒的敏度和特异性等因素均可导致hbv漏检,因此有必要提高对献血员抗原抗体检测手段。

对器官捐献者,除了对其器官组织hbv抗原抗体的严格筛查外,还应重视隐匿性hbv感染的可能,防止受体获得hbv的隐匿性感染,加上术后大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而诱发活动性hbv感染,导致移植肝损伤。

4 传播途径预防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窥镜及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用具均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患者的血液、液体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

服务行业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对公共场所和饮食服务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管理,坚决遏止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活动。

5 医务人员自身的保护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业中有感染hbv的可能,可通过针刺、锐器割伤或者是病人血液溅到医务人员的眼睛、口腔或者皮肤,长期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尤其是从事手术操作有关的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的操作时,均应戴手套,动作要慢,防止误伤。

对医务人员实施hbv疫苗接种等积极的保护措施,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