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乙型肝炎的危害及疫苗预防

2 001 :1 ,3
5 汪金 ,等 . 跨世 纪传染 病动 向与对 策. 医学综述, 0 1 7 4 2 0 , : 6 丛黎 明. 新发 现 的传 染病和 防制对 策. 江预 防 医学, 0 1 浙 20,
1 :2 3
7 曾光 , 论 我 国现 阶段 卫生 防病工作 的重点 . 等. 中华流行病 学 杂志 , 9 8 9 1 0 1 8 , : 6 8 陈宁庆. 1 纪我 国疾病 的控制 问题 . 2世 中华 流行 病学杂志 ,
中 图 分 类 号 :R 2 . 2 1 6 3 5 1 6 ;R 8 .
病毒性 乙型肝炎是 由乙型肝 炎病毒 引起的疾病 ,具有传染 第二位 ,在 乙肝高发区总死亡人中,估 计有 3 ] %的死因归于与 性强, 发病率高的特点 , 呈世界性分布 , 我国是高流行区之 一。由 HV 染 有 关 的疾 病 , 且 每年 有 7 万 人死 于与 H V感染 有 关 的肝 B感 5 B 于其具有 “ 健康 ”带毒和慢性化过程的特点,在人群中不易被控 癌 。预 测 1 8 9 5年在 乙肝 高 发 区 出生 的 12 亿 婴 儿 中将 有 10 .2 3 万 制而 蔓延成世界性传播的疾病“,是世界范畴的社会性公共卫生 人 死 于 与 乙 肝 有 关 的 疾 病 。 ] 问题 。 ’ 3 乙型肝 炎 的传 播 途 径 1 乙型肝炎的感染状况 3 1母 婴 传 播 。 . 乙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在亚洲、非洲流行甚广,我 国和东 ① 宫 内传播 :H V可经卵子带给下一代 ,并且母血 、羊水 B 南 亚 地 区均 为 高 发 区 。据 估 计 ,全 世 界现 有 乙 型肝 炎 病 毒 (B ) 等含有大量的 H V H V B 。部分胎儿在宫 内感染后处于一 种 “ 潜隐状 的携 带 者 3 5亿 ,其 中我 国约 为 1 2 [。 . . 亿 2 _ 态” ,仅仅表现 为肝胎 H V N B D A阳性 ,用常规 的血清学方法监测 我 国 为 乙肝 高 发 区 ,其 病 毒 感染 率 随年 龄 而增 高 。据 不 到 H V感染 的标 志,胎儿 出生后 ,随着组织细 胞发育成熟 , B 19  ̄ 19 年全 国肝 炎 血清 流行 病 学 调 查结 果 , B 感 染 率 为 5. 潜伏的 H V开始大量复制和表达 ,在外周血中即可检测到感染指 9 2 95 HV 7 B 6 ,乙肝 携 带 者 为 9 8 ,69 人 已感 染 过 HV % .% . 亿 B ,其 中 12 人 为 标 。 .亿 6 携 带 者 _ 。 故 我 国将 乙 型 肝 炎 列 为 防 治 重 点 。 3 ②分娩过程 中感 染 :母体 阴道分泌物 中含有大量 H V B ,在 2 乙型 肝 炎 的严 重 危 害 分 娩 过 程 中可 感 染 给 新 生 儿 。 感染 H V后 ,除可 以引起 急性肝 炎外,还可 以导致慢性活 B ③ 产 后感 染 :在哺 乳喂养 过程 中 ,母亲 和婴儿 的 密切接 动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HV B 携带者中3% 5 将进展 触 ,通 过乳汁 、唾液 污染 ,将 H BV传 播给婴 儿。母 婴传播后 为慢 活 肝 ,这 3%的慢 活肝 患 者 中 有 6% 演 变 为肝 硬 化 。18 9 %可成慢性携带者 。 5 8将 93 5 年 2月 WO 明确提 出 , 0 的肝 细 胞癌 的病 因是 由乙 肝病 毒 引起 H就 89 6 3 2性传播 ,H V可经唾液 、阴道分泌物 、精液等传 播 。 . B 的 ] 。在全球所有肿瘤成因 中,由H V引起 者仅 次于烟 草, 占 目前,除 了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 资料 中得到证 实外,还从 乙 B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自然史和预防

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 年 8 02 月筮 鲞筮
蛋 白在肝 细 胞 内过 度 产生 并 积 聚 , 接 损 害 细 胞 , 直 从
sg前 S A 、 1蛋 白 和 前 S 2蛋 白的 抗 原 性 , 鼠 实 验 证 小 实 可 以诱 导 出 针 对 S 前 S 和前 s 抗 原 的强 烈 的抗 、 1 2 体 反应 。Maank 等【 j Bo eB( 种合 成 的 含 dl si ” 用 i p 一 i H 有 S S 腐 1 S 2抗 原 的疫 苗 ) 免 疫 1 健 康 儿 来 8名 童 , 果在 第 一 、 次 注射 后 ,0 % 的儿 童 出现 血 清 结 二 10 转化 ; 而且 含 有 前 S表 位 的疫 苗 引 起 的抗 体 反 应 比
l Trn A ta .jVi , 9 l 5: 5 6~3 7 1 a e 1 ml l 9 ;6 3 6 54
24 与新 型 疫 苗 的关 系 : . 前 S区 含 有 强 免 疫 原 性 的 表 位 , 能 引 起 比 可 H sg 强 的 免 疫 反 应 , BA 更 目前 已 开 发 一 些 包 括 了前
究, 全基因序列分析发现 , 母婴 间优势群存在高度的 同源性 (96 )证 实 为母 婴 传 播 ; 母 亲 和婴 儿 来 9 .% , 从
源 的 HB V基 因克 隆 均 观察 到 前 C区终 止 密 码 、 C启 动子 和前 s 2起始 密 码 变异 , 中前 C区终 止 密码 和 其 C启 动 子 的变 异使 HB A 失 , 前 s 始 密 码 变 e g缺 而 2起 异使前 s 2蛋 白不 能 合成 。 变异 株 转 染 人 肝 癌 细 胞 , 发现 变异 株合 成 与 分 泌 HB N 的能 力 与 野 毒 株 VD A 相近 或略 有 下 降 。因 此 , 他们 认 为 , 生儿 暴 发 性 肝 新
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是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 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和高风险职业群体。
2. 病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了解病例的感染途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病例的病毒学检测结果:通过对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可以确定病例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从而判断病例的传染性。
二、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是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以下是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的重点内容:1. 发病率和感染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病例调查和抽样调查,可以计算出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感染率。
这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风险。
2. 传播途径: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确定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输血、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高风险人群: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确定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
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吸毒者等。
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是乙型肝炎防控的重要策略。
4. 疫苗接种情况: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疫苗接种情况。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了解疫苗接种情况有助于评估疫苗的覆盖率和效果。
通过乙型肝炎的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约有2.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实践经验,为临床医生、患者及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管理等方面的权威建议。
二、预防2.1 疫苗接种2.1.1 乙型肝炎疫苗概述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
乙型肝炎疫苗为基因工程疫苗,包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1.2 疫苗接种对象我国推荐对以下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新生儿- 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 乙肝病毒暴露者(如家庭内接触者、性伴侣等)2.1.3 疫苗接种程序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3剂次,分别为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应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检测。
2.2 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主要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2.2.1 被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立即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以提供即刻的保护作用。
2.2.2 主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程序,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未达到免疫保护水平(HBsAb<10mIU/ml),应加强免疫一剂乙型肝炎疫苗。
三、诊断3.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指标等。
3.2 临床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肝脏活检证实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证据- 持续或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四、治疗4.1 治疗原则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及抗纤维化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与分析

在 意外 接 触 HB V感 染者 的血 液 和 体 液后, 可按 照以下 方 法处 理 。 血清 学检 测 : 应立 即检 测HB A 抗 一 s L sg HB A T等 , 在 3 并
采 用描 述 流 行病 学 方 法 , 用 乙型 病 采
毒性 肝 炎的 预防 控制 措施 与 分析 。
料库。 12 方 法 .
反应 为 接 种 部 位 局 部 疼 痛 红 肿 少 数 有 发
可给 予加 强免 疫 。
热 对 疫 苗 中任 何 1 成分 过敏 者 可 出现 过 2 2 意 外暴露 HB 后 的预 防 种 . V 敏 反应 பைடு நூலகம் 敏 反应 发生率 极 低 。 过 2 1 5 免疫 效果 评价 .. 评价 疫苗 的
护。 2 1 8 加强 免疫 接 种 H p 后 有 .. eB
施 。 据 这 一情 况我 院 对于 2 0年 至 2 1 且 第 l《 与第 3 次 的 间隔 要在 4 月以 而抗 一HB 抗 体 出现 , 根 06 00 齐次 剂 个 s 可认 为 儿童 受 到 保 年 对 乙 型 病 毒性 肝 炎 采 用 了 预防 控 制 措 上 , 部 位 为上 臂外侧 三 角肌 中部 。 接种
医 学检 验
乙型 病毒性 肝炎 的预 防控 制措施 与分析
钟 吉波 ( 植县 人 民医 院 桑 湖南 张家 界 47 0 ) 20 0
【 摘要】目的 探讨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 制措 施与分析。 法 采用 方 描述流行 病学方法, 用乙型病毒 性肝炎的预防控 刳措施 采
与分析。 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后, 0年_21年乙肝的年均发病率为3. /0 , 2 6 -0 0  ̄ 0 36 17 与刚进行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 2 Y 时的发病率 ( ./ 0 ) , 5 8 1 f ̄ J T o 2 。 61 7 T降 4. % 结论 我院通过 对乙型病毒性 肝炎的预防控削措施取得 了 8 显著效果, 值得推 广。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的症状与危害
急性肝炎
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黄疸等症状,严重者
可出现肝衰竭。
慢性肝炎
症状较轻,可出现乏力、腹胀、 肝区疼痛等症状,长期慢性炎症 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增加 肝癌风险。
重症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骤,病情凶险 ,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
02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如输血、血液透析、共用注射器等。
母婴传播
母亲携带HBV时,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接 触传播给婴儿。
性传播
性接触过程中,HBV可通过生殖器官黏膜 或性器官接触传播。
其他途径
如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等医疗操作中涉及 的感染风险。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2023-10-28
目 录
• 乙型肝炎概述 •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 乙型肝炎的治疗与康复 • 乙型肝炎的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政策
01
乙型肝炎概述
乙型肝炎的定义
乙型肝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炎。
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主要侵犯肝脏,可引起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疾 病。
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和应对乙型肝炎的流行与防控问题。
经验分享
学习并分享各国在乙型肝炎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的防控工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常 用药物有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等。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肝脏移植和人工肝支持
03
对于一些严重的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移植和人工肝支持等治疗
方法可能会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公众教育
通过宣传画、宣传册、电视广告等多种 形式,向公众普及乙型肝炎的预防知识 ,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
VS
参与度提高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乙型肝炎预防和控制工 作,如主动接种疫苗、避免不安全行为等 。同时,加强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力度,为 公众提供更多的预防和控制资源。
05
乙型肝炎治疗现状与挑战
06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疫苗研发与改进方向预测
1 2 ,预计未来乙型肝炎 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会显著提高,特别是在高风险 人群中。
疫苗接种策略优化
针对不同人群和地区,可能会制定更加灵活和科 学的疫苗接种策略,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型 肝炎的传播。
新型疫苗研发
患者管理与随访工作挑战
01
02
03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 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治 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随访管理
建立完善的随访管理制度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 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出现的问题。
医患沟通
加强医患沟通,了解患者 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满意度。
切断传播途径措施及效果评估
传播途径及切断措施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包括加强血液制品管 理、推广一次性注射器、加强性教育等。
切断传播途径效果评估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评估切断传播途径措施的效果。结果显示,这些措施 有效地降低了HBV的传播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流行病学预防自然史和诊断

05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如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缓解病情进展。
免疫调节剂
如胸腺肽、免疫球蛋白等,可增强患者免疫力, 降低复发风险。
抗炎保肝药物
如甘草酸、水飞蓟素等,可减轻肝脏炎症,保护 肝细胞。
非药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减轻精神 压力等。
传播途径阻断
避免血液接触
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剃须刀、牙刷等易造成血 液接触的物品。
安全性行为
使用避孕套可以有效地防 止性传播的乙肝病毒感染 。
健康生活
避免与感染乙肝病毒的人 进行密切接触,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医疗环境改善
提高医疗水平
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对医生的 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诊断和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23-11-04
目录
•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 慢性乙型肝炎预防 • 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 •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预后
0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全球流行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的疾 病。
更容易感染慢性乙型肝炎。
02
慢性乙型肝炎预防
疫苗预防
01
02
03
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可以 显著降低乙肝的发病率。
接种时间和剂量
乙肝疫苗需要在出生后 24小时内接种,并在出 生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 接种第2和第3针。
接种效果
接种乙肝疫苗后,可以产 生保护性抗体,有效预防 乙肝病毒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预防措施包括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意外暴露HBV后预防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1:9-23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现有的国产及进口基因重组乙肝疫苗
生产单位 大连汉信 天坛生物
慢性HBV感染者3.5~4亿,占 全球人口> 5%,其中亚洲 占2/3,中国占1/3
全球60亿人口
每年因乙肝相关死亡100 万例,占死因第7位
WHO and CDC facts sheets, available at and www.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Van Damme P. Vaccine,2004, 3:249-267
《全国15岁以下儿 童乙肝疫苗免疫项 目实施方案》:对 全国15岁以下人群 补种乙肝疫苗
《中国成人 乙肝免疫应 用技术指南》 编写工作在 北京启动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1992年和2006年两次血清流行病学 调查人群HBsAg流行率比较
1992年人 群HBsAg 携带率%
2006年人 群HBsAg 携带率%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Van Damme P. Vaccine,2004, 3:249-267
全球HBV 流行分布
WHO/CDS/CSR/LYO/2002.2:Hepatitis B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 病学调查结果: 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 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2005版与2010版比较修改要点
流行病学部分
我国HBV流行率:2010版采用2006年调查数据。
预防部分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 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免疫低下或无应答者的接种程序: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mg)和针 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或1针60m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并于第2次接种3针或1针60mg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 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m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1992.01.01 2002.01.01 2005.06.01 2009.04.09 2010.12.10
新生儿HBV疫 苗纳入计划 免疫管理, 但疫苗需自 费
HBV疫苗纳入 计划免疫,疫 苗免费,但需 支付手续费, 约10元人民币
新生儿HBV疫 苗接种完全 免费
乙肝疫苗免疫前是否需要筛查HBV感染标志物,主要是从成本效益考虑, 而不是从安全性考虑。自1982年全球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普遍接种以来的实 践证明,该疫苗在接种前不筛查是安全的。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全球HBV感染流行状况
20亿人曾感染HBV, 占全球人口1/3
15%~25%最终将死于 与HBV有关肝病
不同地方性流行区人群 发生HBV慢性感染的年龄比较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HBV传播方式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 母婴及性接触传播[14]。
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 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 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 别是注射毒品等。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1:9-23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HBV传播方式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 (产) 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
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Ⅰ),随着乙肝疫苗或
和HBIG联合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18] 。
1~4岁人群 9.67
0.96
5~14岁人群 10.22
2.42
15~59岁人群 9.80
8.57
全人群
9.75
7.18
1992~2001年为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时期,期间出生儿童年龄为5~14 岁;2002年起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2年以后出生到调查之日满 1岁的儿童年龄为1~4岁
HBV传播方式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 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 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 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19]。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1:9-23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华药金坦 国内
深圳康泰
北京华尔盾
益可欣 进口
葛兰素史克
疫苗名称(种类) 重组乙肝苗(汉逊酵母) 重组乙肝苗(酿酒酵母) 重组乙肝苗(CHO)
重组乙肝苗(酿酒酵母)
重组乙肝苗(CHO) 重组乙肝苗(汉逊酵母) 重组乙肝苗(酿酒酵母)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
剂型 10μg/0.5ml/支 5μg/0.5ml/支 10μg/1.0ml/支 10μg/0.5ml/支 20μg/1.0ml/支 10μg/0.5ml/支 5μg/0.5ml/支 60μg/1.0ml/支 10μg/支 20μg/支 10μg/0.5ml/支 20μg/ml 10μg/0.5ml/支 20μg/1.0ml/支
我国HBV感染流行情况
约5.4亿人曾感染过HBV,占 全国人口41.3%
15%~25%最终将死于与 HBV有关肝病
慢性HBV感染者9300万,约 占全国人口的7.18%
全国13亿人口
每年因乙肝相关死亡30万 例,占传染病死因第1位
Liang X, et al. Vaccine, 2009,27:6550-7
性接触传播: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
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工作中的意
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Ⅲ)。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1:9-23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