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流行病学与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口。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全球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高感染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二、乙型肝炎的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亚洲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感染率最高。
非洲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洲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三、乙型肝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易受到母婴传播和儿童间的传播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在性别方面,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有关。
四、乙型肝炎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发展。
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引起重视。
五、未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未来,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乙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乙型肝炎高负担地区,是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天,某地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某地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某地区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和发生规律,为制定防治高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近年来该地区所有异性肝炎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单位的分布等,对其整理分析进行相关研究,来进一步了解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
结果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人群乙肝发病人数,在1999年至2000年占年度肝炎总发病数的40%~52%,自2001年至2002年占总发病人数的39%~48%,而从2003年至2004年肝炎发病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0%~40%,可见近年来预防乙型肝炎在的措施正在逐步的完善;在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总人数的83.4%,女性患者占16.6%,且全年皆有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同时该地区农村患者占总人数的56.4%~43.5%,城市地区患者占总人数的43.6%~38.6%。
结论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中分析,表明乙行肝炎患者的数量在逐年的下降,但在农村乙型肝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人口的患病率,表明农村地区的医疗防疫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乙型肝炎患病率城市地区农村地区表面抗原流行病学卫生部于2006年,将乙型肝炎列入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由于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群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与乙肝病毒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前已被确认的肝炎病毒有5重,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1]。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乙肝,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成世界性的分布,平均每年约有5%的世界人口为慢性感染,新近感染近5千万人,死亡100万人,有45%的世界人口在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的地区。
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的高流行区,有必要了解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已制定有效地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因此本文对某地区1999年至2004年内的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疫情资料均由某地区疾病监测中心疫情室提供,人口资料由当地政府提供。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 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并分别于2010年、2015 年和2019年进行了更新。
1. 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受到HBV感染发生年龄等因 素的影响,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较大。
2019年据WHO报道 全球HBV流行情况
HBsAg 流行率
HBV至少有9种(A型至I型)基因型和 1种未定基因型(J型)。我国以B基因 型和C基因型为主。HBV基因型与疾病 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应答有关。HBV突 变率较高,逆转录酶区的突变多与核 苷(酸)类似物[NAs]耐药有关, 前S/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前C/C 区的部分突变可能与发生急性肝功能 衰竭和HCC有关。
2022年版
消化内科
2023-03-22
背景
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 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新发感染率
减少90%
死亡率
减少65%
诊断率
达到90%
治疗率
达到80%
2022年重新制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现状:
诊断率
22%
治疗率
15%
为更好地规范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大幅度 提高CHB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从而减少相关的死亡 率,再次更新本指南。
不规范的血液净化
不规范的有创操作(如注射、 手术及口腔科诊疗操作等)
无防护的性行为
HBV 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
职业暴露
修足
文身
扎耳环孔 共用剃须刀和牙具
不经呼吸道 和消化道传播
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 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 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 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 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z血液 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医学专题乙肝的流行病学与

内容(nèiróng)总结
乙肝的流行病学与自然史。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HBsAg 携带率由1992年9.75 %下降为7.18%。其他: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意外暴露、共 用剃须刀和牙刷等。据WHO估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组的HBV感染率较未接种组下降77%。 ②持续免疫压力导致HBV变异株的选择(主要为前C区和C启动子变异)。非活动(huó dòng)或 低(非)复制期。非活动(huó dòng)或低(非)复制期的特点
第二页,共二十一页。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diào chá)表明, 我国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由1992年9.75 % 下降为7.18%。中国从乙肝高流行区过渡到 中度流行区。 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每年因HBV 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约30余万例,新发 乙型肝炎病例约50~100万例。
再活动期的特点(tèdiǎn)
HBsAg阳性,HBeAg阴性 HBV DNA载量高,但一般低于免疫清除期 ALT持续(chíxù)或间歇升高 肝组织学有坏死炎症 临床诊断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或乙型
肝炎肝硬化 肝硬化发生2-3%/年 可进行抗病毒治疗
第十八页,共二十一页。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 感染的最有效(yǒuxiào)方法
社会经济状况改善:家庭内传播减少,医疗 服务项目增多,医源性传播增加
生活方式改变:静脉注射毒品、性活动等, 水平传播增多
多种药物治疗:HBV变异
第五页,共二十一页。
近年来,乙肝流行病学发生(fāshēng)了如下主要变化
母婴传播减少,水平传播增加 乙肝流行(liúxíng)率、发病率及肝癌死亡率下降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比率增加 HBV变异株增多 发现HBV基因亚型 存在HBV隐匿性感染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 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
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 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
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
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
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
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
1996年从美国引进的、分别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被批准正式生产,年产量为6000万支,可满足新生儿免疫的需要。
因此,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乙肝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起体制使用该疫苗。
长春市大学生中乙肝病人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

长春市大学生中乙肝病人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乙型肝炎(HBV)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因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据统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中国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也不例外。
而乙肝病毒携带者是HBsAg阳性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都可能成为乙肝传播的源头和危害巨大的传染源。
因此,对于本市的乙型肝炎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能够掌握本市的乙肝患病情况,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1. 确定长春市大学生中乙型肝炎感染的患病率和流行特征。
2. 评估长春市大学生乙型肝炎预防和防治工作的实施情况。
3. 分析长春市大学生群体中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范围和对象:选择三所高校,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工商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2. 样本与样本来源:抽取三所高校院内部分课程班级中的本科生进行乙肝病毒感染调查。
样本来源: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籍贯、家庭住址、母亲妊娠期HBV感染情况等。
3. 调查问卷:采用结构问卷调查法,涵盖个人基本情况、乙肝病毒感染情况(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疫苗接种情况、乙肝病毒传播途径、饮食卫生习惯、中药使用等。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得出长春市大学生的乙型肝炎感染患病率,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长春市大学生对乙肝疾病预防和防治的知识水平和态度,从而为本市乙型肝炎预防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染和疾病的发生。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的症状与危害
急性肝炎
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黄疸等症状,严重者
可出现肝衰竭。
慢性肝炎
症状较轻,可出现乏力、腹胀、 肝区疼痛等症状,长期慢性炎症 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增加 肝癌风险。
重症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骤,病情凶险 ,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
02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如输血、血液透析、共用注射器等。
母婴传播
母亲携带HBV时,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接 触传播给婴儿。
性传播
性接触过程中,HBV可通过生殖器官黏膜 或性器官接触传播。
其他途径
如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等医疗操作中涉及 的感染风险。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2023-10-28
目 录
• 乙型肝炎概述 •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 乙型肝炎的治疗与康复 • 乙型肝炎的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政策
01
乙型肝炎概述
乙型肝炎的定义
乙型肝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炎。
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主要侵犯肝脏,可引起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疾 病。
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和应对乙型肝炎的流行与防控问题。
经验分享
学习并分享各国在乙型肝炎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的防控工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常 用药物有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等。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肝脏移植和人工肝支持
03
对于一些严重的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移植和人工肝支持等治疗
方法可能会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公众教育
通过宣传画、宣传册、电视广告等多种 形式,向公众普及乙型肝炎的预防知识 ,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
VS
参与度提高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乙型肝炎预防和控制工 作,如主动接种疫苗、避免不安全行为等 。同时,加强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力度,为 公众提供更多的预防和控制资源。
05
乙型肝炎治疗现状与挑战
06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疫苗研发与改进方向预测
1 2 ,预计未来乙型肝炎 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会显著提高,特别是在高风险 人群中。
疫苗接种策略优化
针对不同人群和地区,可能会制定更加灵活和科 学的疫苗接种策略,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型 肝炎的传播。
新型疫苗研发
患者管理与随访工作挑战
01
02
03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 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治 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随访管理
建立完善的随访管理制度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 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出现的问题。
医患沟通
加强医患沟通,了解患者 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满意度。
切断传播途径措施及效果评估
传播途径及切断措施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包括加强血液制品管 理、推广一次性注射器、加强性教育等。
切断传播途径效果评估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评估切断传播途径措施的效果。结果显示,这些措施 有效地降低了HBV的传播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15岁以下儿 全国15岁以下儿 《中国成人乙肝 童乙肝疫苗项目实 免疫应用计术 施方案》 15岁以 施方案》对15岁以 指南》 指南》编写工 下人群补种乙肝疫 作在北京启动。 苗。
总结
我国HBsAg流行率已显著下降,达到中流行 我国HBsAg流行率已显著下降,达到中流行 区 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慢性HBV感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慢性HBV感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是治疗的适应症 免疫耐受期和低复制期应监测
乙肝流行率、 乙肝流行率、发病率及肝癌死亡率 下降
据WHO估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组的HBV感染率 WHO估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组的HBV感染率 较未接种组下降77%。 较未接种组下降77%。 我国两次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9.75%降至 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9.75%降至 HBsAg 1992 9.75% 7.18%,即由高地方性流行地区降至中地方性流行 7.18%,即由高地方性流行地区降至中地方性流行 地区水平。1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下降更 地区水平。1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下降更 为明显,1~4岁儿童为0.96%,5~14岁为2.42%, 为明显,1~4岁儿童为0.96%,5~14岁为2.42%, 15~19岁为7.21%。 15~19岁为7.21%。
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的特点 非活动或低(
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 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 HBV DNA检测不到或低于检测下限 DNA检测不到或低于检测下限 ALT/AST水平正常 ALT/AST水平正常 肝组织学无明显炎症 临床诊断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临床诊断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肝硬化发生很少 应进行监测
免疫清除期的特点
HBsAg、HBeAg阳性 HBsAg、HBeAg阳性 HBV DNA载量高于2000 IU/ml ,但一般低 DNA载量高于2000 于免疫耐受期 ALT持续或间歇升高 ALT持续或间歇升高 肝组织学有坏死炎症 临床诊断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或乙型 临床诊断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或乙型 肝炎肝硬化 肝硬化发生2 肝硬化发生2-4%/年 可进行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乙肝流行病学发生了如下主要变化 近年来, 母婴传播减少,水平传播增加 乙肝流行率、发病率及肝癌死亡率下降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比率增加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比率增加 HBV变异株增多 HBV变异株增多 发现HBV基因亚型 发现HBV基因亚型 存在HBV隐匿性感染 存在HBV隐匿性感染
母婴传播减少,水平传播增加 母婴传播减少,
免疫耐受期 免疫清除期 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 再活动期
免疫耐受期特点
HBsAg、HBeAg阳性 HBsAg、HBeAg阳性 HBV DNA载量较高 DNA载量较高 ALT水平正常 ALT水平正常 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 临床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 临床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 肝硬化发生很少 应进行监测
1岁以下婴儿HBsAg阳性率由1992年9.02%, 岁以下婴儿HBsAg阳性率由1992年9.02%, 降至0.69%; 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11.7% 降至0.69%;5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11.7% 降至1.2%。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和肠道 降至1.2%。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和肠道 外传播(如静脉内注射毒品等)明显上升。 WHO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型肝炎患 WHO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型肝炎患 者中,约有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 者中,约有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
HBV变异株增多 HBV变异株增多
①S区和前S区变异 区和前S ② C区和前C区变异 区和前C ③P区变异
发现HBV基因亚型 发现HBV基因亚型
HBV基因型的分布(表1 HBV基因型的分布(表1)具有明显的种族 和地域性差异 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基因亚型也呈现出一定 的地域分布 HBV变异与基因型有关 HBV变异与基因型有关 HBV基因型与疾病进展有关 HBV基因型与疾病进展有关 HBV基因型与干扰素治疗效果有关 HBV基因型与干扰素治疗效果有关
再活动期的特点
HBsAg阳性,HBeAg阴性 HBsAg阳性,HBeAg阴性 HBV DNA载量高,但一般低于免疫清除期 DNA载量高,但一般低于免疫清除期 ALT持续或间歇升高 ALT持续或间歇升高 肝组织学有坏死炎症 临床诊断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或乙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或乙 型肝炎肝硬化 肝硬化发生2 肝硬化发生2-3%/年 可进行抗病毒治疗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 国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由1992年 国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由1992年9.75 %下 %下 降为7.18%。中国从乙肝高流行区过渡 降为7.18%。中国从乙肝高流行区过渡到中 过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每年因HBV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每年因HBV 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约30余万例,新发 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约30余万例,新发 乙型肝炎病例约50~100万例。 乙型肝炎病例约50~100万例。
HBV的传播方式 HBV的传播方式
血液传播:不安全注射等 母婴传播 性接触传播 其他: 其他: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意 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
近年来, 近年来,乙肝流行因素发生如下变化
人口流动增加 :HBV流行率和基因型分布 HBV流行率和基因型分布 发生改变 乙肝疫苗免疫:母婴传播减少,新感染率 减少 社会经济状况改善:家庭内传播减少,医 疗服务项目增多,医源性传播增加 生活方式改变:静脉注射毒品、性活动等, 水平传播增多 多种药物治疗:HBV变异 多种药物治疗:HBV变异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比率增加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比率增加
①HBV长期持续感染导致HBeAg血清自动转 HBV长期持续感染导致HBeAg血清自动转 化(即HBeAg阴转,抗-HBe阳转)。 化(即HBeAg阴转,抗-HBe阳转)。 ②持续免疫压力导致HBV变异株的选择(主 ②持续免疫压力导致HBV变异株的选择(主 要为前C区和C 要为前C区和C启动子变异)。 ③由于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急性HBV感 ③由于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急性HBV感 染比例下降(因急性HBV感染者多为 染比例下降(因急性HBV感染者多为 HBeAg阳性)。 HBeAg阳性)。 ④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高。
存在HBV隐匿性感染 存在HBV隐匿性感染
HBV S基因的突变 S基因的突变 HBV整合 HBV整合 PBMCs感染HBV PBMCs感染HBV HBV免疫复合物 HBV免疫复合物 机体免疫状态 HBV 与HCV联合感染 HCV联合感染 监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HBV感染的自然史 HBV感染的自然史
乙肝的流行病学与自然史
乙肝的流行病学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 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 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 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 全球肝癌患者中,75%以上由HBV所致。 全球肝癌患者中,75%以上由HBV所致。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1992.01.01
2002.01.01
2005.06.01
2009.04.09
2010.12.10
新生儿HBV 新生儿HBV 疫苗纳入计 划免疫管理 但疫苗需自 费。
HBV 疫苗纳入 计划免疫,疫 新生儿HBV 新生儿HBV 疫 苗免费,但需 苗 接种完全免 要支付手续费 费。 约10元人民 10元人民 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