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皇上的名字那可金贵着呢。

比如说吧,皇上叫啥名儿,老百姓啊就得躲着这个字儿走。

就好像这个字儿是个超级敏感的炸弹,碰都不能碰。

要是不小心写了或者说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就像是在一个游戏里,皇上定了个特殊规则,大家都得遵守,不然就出局。

而且这避讳啊,可不光是针对皇上。

家里头长辈的名字那也得避讳呢。

这就像是一种对长辈的特别尊重。

要是你爹叫个啥名儿,你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就得小心着点儿,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这个字儿给蹦出来。

这就好比你在家里,对长辈得恭恭敬敬的,连名字都不能乱喊。

避讳这个事儿啊,还让好多字都改了名字呢。

就像有的朝代,为了避皇帝的讳,一些地名啊、官职名啊啥的都得换个叫法。

这可把当时的人折腾得够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字大冒险。

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忌讳的字儿,就像走迷宫一样。

有时候呢,这避讳也会闹出一些笑话。

有些人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一不小心就犯了讳,那可就惨咯。

可能会被打板子或者受到其他惩罚。

但是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呀,毕竟这些避讳的规矩又多又复杂。

就像一个特别难的考试,总有一些人会不小心犯错。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避讳制度就慢慢消失啦。

现在咱们可没有这些规矩啦,想叫啥就叫啥,想说啥就说啥。

这也说明时代进步了,大家都更自由平等了。

不像古代,一个字儿就能惹出那么多事儿来。

现在想想,古代的避讳制度就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印记,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人们对权力、对长辈的态度。

虽然它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偶尔了解一下,还觉得挺有趣的呢。

这古代的避讳制度啊,就像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独特标签。

它虽然有很多让人觉得麻烦和不合理的地方,但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要是能穿越回古代,一定要小心这个避讳的事儿,不然啊,可能连自己怎么被惩罚的都不知道呢。

哈哈。

避讳在历代中的地位与变化_林仕谋

避讳在历代中的地位与变化_林仕谋

WENSHITIANDI避讳,是中国古代十分突出的文化事项,有一套严密的规则。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避讳”释为:“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长辈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古代的社会风习、心理、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尊古卑今等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风习依然存在,渗透到了国民性格之中。

溯源避讳,有文字记载的,当推至周代,就已经出现了简易的避讳,到了战国末期,避讳还只是处于雏形阶段。

到了秦汉时期,儒学在上层建筑中逐渐占有统治优势后,避讳制度才日臻完备。

此后,五花八门的讳禁越来越多,越来越滥。

以至于臣民的言论行为、社会风习,稍有触犯,轻则降官贬职入监下狱,重则脑袋搬家并殃及三亲六戚。

因此,避讳之道自然成为人们必修之道。

同时,人们便把避讳分为“公讳”和“私讳”,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代统治者的需要,后来又增加了“圣贤讳”。

公讳,又称国讳。

指举国上下必避的国君之讳。

具体说来是要避当朝皇帝,以及类推至七世以内祖先的字号。

比如秦代时,日历中的正月原称为“端月”,这是为避秦始皇名“嬴政”而改的,“正”与“政”同音,犯了忌讳,便改为“端月”;又“十二月”原来称腊月,腊即腊祭,古人每逢一年终了,要猎禽兽来祭祀祖先,故称腊月。

但由于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原为庄襄王(即子楚)夫人,入吕不韦府为妃之前小名叫“腊梅”,因此秦始皇登基后下旨把“腊月”更改为“嘉平月”。

随着历史的变迁,“正月”一说到了清世宗(胤禛)即帝位后,再次遭遇厄运,因世宗年号为“雍正”,而“正”是多音字,为避讳下旨“正月”只准念“zhēng”,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把农历“正月”的“正”念“zhēng”。

另外,《礼记·曲礼》上有规定;双名不全部避讳,比如对李世民,只要不是碰到同样的这是一篇知识短文。

“避讳”造成的种种笑话甚至祸害,大约也只发生在我们这泱泱大国吧!在历代中的地位与变化□林仕谋避讳文史随笔WENSHITIANDI“世民”二字或两字都音同、音近的情况,就不必避讳;写诗作文不避讳;在朝廷里不避私讳(即家讳),在大夫家不避公讳(即国讳);在外不避家中妇人之讳;较远的大功、小功亲族成员不必避讳。

唐朝文书避讳制度

唐朝文书避讳制度

office opertions办公室业务・学科前沿134办公室业务2012・5文/张燕伟唐朝文书避讳制度研究【摘要】避讳制度是我国的特有现象,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期,这个时期的避讳制度与前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并写进法律的范畴。

文章对唐朝的文化避讳制度进行了研究,旨在指出唐朝文书避讳制度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唐朝;文书;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产物。

避讳制度大约起源于周,文书避讳制度始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善,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说文解字》里解“讳”为“忌也,从言韦声”。

“避讳”顾名思义,就是避开忌讳的意思。

具体来说就是,处于对国君、父祖和圣贤的尊敬和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在遇到和其名相同的字时,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代替。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期,各项制度都趋于完善。

这一时期的避讳制度与前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朝避讳制度的各种表现:1.把文书避讳制度写入法律,使其法律化,从而确立了避讳制度的法律地位。

《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

既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若兼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其中,“二名偏犯者不坐”的原则,是由太宗李世民确立下来的。

在此以前,两字兼避,动辄触讳犯禁,文书拟制中文字运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两字不兼避原则,被称为立法上的一项重要改革。

《旧唐史・本纪》记载有:高祖讳渊,皇祖讳虎,皇考讳昞,太宗讳世民,高宗讳治,则天皇后讳曌,中宗讳显,玄宗讳隆基,肃宗讳亨,德宗讳适,等等。

因此,文书工作者一旦触犯了这些名讳,就得遭受刑罚。

在一般文书如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都要求依避讳和平缺之式。

避讳和平缺制度其旨在维护皇帝统治的权威和神秘,这对公文格式和内容的合理规范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2.在避讳的方法上,除了前朝的改字法、空字法外,唐代又创造了缺笔之法。

略论历史上的避讳

略论历史上的避讳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宰相作 为皇帝的辅政大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朝代更迭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宰相制度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这些变革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调整、发展和完善。宰相制度也对中国政治体制、政府结构和整个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此外,武则天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成功地抵御了外来 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疆土,使国家保持了统一和稳定。
内容摘要
最后,武则天还在外交方面有所建树。她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周边国家建 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内容摘要
总之,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她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引发了很多争议,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她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和开展外交活动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被忽视的。
二、避讳的发展
皇帝对十三经和二十一史都做了避讳。宋代的避讳更是严苛而登峰造极, 《东都事略》记载:“(宋仁宗)天圣二年冬十一月癸卯朔,(中书门下)奏: ‘准敕,臣僚家讳与朝廷同者,今文武百僚其回避。’于是申严行下:应内直、 朝会、赐宴、对策及百司申状奏书等,切避御名及宗室名字;违者以违制论。”
Hale Waihona Puke 、避讳的发展4、社会效益优先:调制行为着 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 不是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4、社会效益优先:调制行为着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 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1、调制行为是法律行为:调制行为是政府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行为,具 有法律效力。政府机关在实施调制行为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3、调制行为是公法上的行为:调制行为是政府机关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的 行为,具有强制力。它不同于私法上的自愿行为,而是公法上的强制行为。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摘要:避讳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周朝起便存在避讳的风俗,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每个朝代的避讳文化特点不尽相同。

古代的避讳文化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避讳的分类、产生原因以及避讳的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一.避讳的分类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文字中的禁忌,即处于畏惧、迷信、憎恨等心理,也可能是由于礼制或者政治等原因,在语文生活中不敢直接成说某物或某人之名而作变异处理的言语替代行为。

[1]避讳分类较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避讳可以分为三种:敬讳、忌讳、憎讳。

由于古代封建等级森严,出于尊重的原因不敢直称长辈或者位高权重者的名字,甚至禁止使用与尊长名同形或者同音的字,因而产生了敬讳。

国讳即避帝王之讳,是敬讳的一种,同时受法律的保护。

比如避帝王之讳即国讳,也是法定的避讳。

古代等级森严,因此会存在帝主之讳,一旦触及,必然受到严厉惩戒。

雍正八年,清朝翰林官徐骏曾在奏章里把“陛下”写成“狴下”,皇帝将其革职。

后来朝廷又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由于诗句中含有“清”“明”二字,雍正觉得是对朝廷不满,心存诽谤,倾心明朝,将其斩首。

另外,对圣人名字的避讳即圣讳,也是敬讳的一种。

如孔子和关公。

《宋史》中《地理志》:“大官四年,以暇丘县为暇县,龚丘县为龚县”。

关羽到了元代确立了武圣的地位。

罗贯中在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对关羽也十分尊敬,始终不敢直呼其名。

[2]俗讳也叫作忌讳,是指民俗方面的忌讳或回避。

古代吴人忌离散,他们把“梨”叫做“圆果”,把伞叫做“竖笠”。

另外一提死亡,人们心理上都会有种不详的感觉,为了逢凶化吉、避免伤心难过,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便因此产生,如故、去世、不幸、殁等。

未成年人发生不幸时,由于不忍直言,“殇”便来指代未成年死亡,意思为早夭、悲痛。

《逸周书· 谥法》中说:“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制度起于周礼,但周代为防⽌避讳扩⼤化,仍作了种种限制,如“诗书不讳,临⽂不讳,⼆名不偏讳,已祧不讳”等等。

但⾃从秦始皇建⽴了君主专制制度之后,避讳的⾛向是趋于繁苛甚⾄形成法律;⽽且连带形成了皇帝的语⾔霸权。

例如“朕”字,本是古代的第⼀⼈称代词,⾃秦始皇后成了皇帝的专有代词。

极端的例⼦是《容斋续笔》卷四的《禁天⾼之称》:“周宣帝⾃称天元皇帝,不听⼈有天、⾼、上、⼤之称。

官名有犯,皆改之。

改姓⾼者为姜,九族称⾼祖者为长祖。

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帝、上、圣、皇等为名字。

于是⽑友龙但名友,叶天将但名将;……”这种情况历史上虽持续不长,但反映了帝王们被专制制度扭曲的灵魂。

避讳以名讳为主,故命名的学问随避讳制度同时发⽣。

《礼记·内则》说:“凡名⼦,不以⽇⽉;不以国,不以隐疾。

⼤夫、⼠之⼦,不敢与世⼦同名。

”前三点是针对所有⼈讲的,有普遍性,郑⽞注说:“终使易讳。

”⽇⽉与国名皆常⽤词,因难避讳⽽不可⽤;“隐疾”句郑⽞注:“难为医也。

”此条有不雅及使⽤不便之意。

世⼦即太⼦,将为天⼦或诸侯王者,与世⼦同名易于触讳。

汉语谐⾳字是个汪洋⼤海,名字联想的内容也可为⼈招来⿇烦。

欧阳修《归⽥录》卷⼀说:北宋词⼈宋祁与其兄宋郊布⾐时名动天下,时⼈称“⼆宋”。

宋仁宗时宋郊为知制诰,仁宗想重⽤他。

有⼩⼈进⾔说:“姓符国号,名应郊天”。

“郊”是冬⾄时天⼦南郊祭天之名,进⾔者的分析,是说宋郊之名有“践天⼦位”的潜在含义。

⼜说:“郊者,交也,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不详(祥)。

”此说使“宋郊”⼆字⼜成了宋朝灭亡的谶⾔。

结果宋仁宗暂未重⽤他,宋郊就改名为“庠”,字“公序”。

后宋郊仕途亨通,以司空职务退休,享福寿⽽终。

“郊”字的分析属于⼀词多义,“郊”“交”联想属于⼀⾳多词。

这样犯忌讳,是⼈起名时难以预料的。

雉是⼀种美丽的禽类动物,种类很多,孔雀就是其中的⼀种。

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雉,是指叫做野鸡的那⼀种。

高中文言文避讳现象研究

高中文言文避讳现象研究

高中文言文避讳现象研究吴伟伟南宋人岳珂在其著作《桯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件故事:承平时,国家与辽欢盟,文禁甚宽。

辂客者往来,率以谈谑诗文相娱乐。

元祐间,东坡实膺是选。

辽使素闻其名,思以奇困之。

其国旧有一对曰:‚三光日月星。

‛凡以数言者,必犯其上一字,于是遍国中无能属者。

首以请于坡,坡唯唯,谓其介曰:‚我能而君不能,亦非所以全大国之体,‘四诗风雅颂’,天生对也,盍先以此复之?‛介如言,方共叹愕,坡徐曰:‚某亦有一对,曰:‘四德元亨利’。

‛使睢盱,欲起辩,坡曰:‚而谓我忘其一耶?谨閟而舌;两朝兄弟邦,卿为外臣,此固仁祖之庙讳也。

‛使出不意,大骇服。

(卷第二‚东坡属对‛条)辽使提出的上联,难就难在“数字”与其所限定的“事物(名词)”的搭配。

按照语法分析,出句是个同位词组,“三光”=“日月星”,换言之,即“(三)X”=“A、B、C”,“日月星”是并列结构,可以写作“日、月、星”。

对句也必须“结构相应”,构造同位词组“(非三)Y”=“M、N、O”(与X、A、B、C字面不同)。

对此,苏东坡充分显示出了其敏捷的文思和过人的才识。

“风”“雅”“颂”涵盖了《诗经》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而其中的“雅”又可分为“大雅”与“小雅”,故可以统称为“四诗”。

至于“四德元亨利”,按照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周易·乾卦》“乾,元亨利贞”的说法:“元亨利贞,谓之四德。

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

”显然,苏东坡的下联在内容上是残缺的,有遗漏的,这正是辽使“睢盱,欲起辩”的原因。

然而辽使最终恍过神来,“大骇服”,正是因为明白了苏东坡所运用的技巧——利用了宋仁宗的庙讳。

宋仁宗,名赵祯。

“祯”与“贞”属于嫌名,而这在宋代自然是要避讳的。

庙讳,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属于国讳,亦即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避讳现象在中国古代非常地普遍,所谓“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浅谈避讳——以宋代避讳为例

浅谈避讳——以宋代避讳为例
安 徽文 学
ANH UI W ENXUE 文

浅谈避 讳
— —


以宋 代 避 讳 为 例
鼯 玄
江 苏安全 技 术职 业学 院( 筹)基础部
摘 要 : 《 史讳 举 例 》 一 书 是 避 讳 研 究的 经典 之 作 , 后世 研 究 多未 超 出其 范 围 , 然 而 后 世 研 究却 具 有 深 入 化 、 丰 富化的特点 . 此 外也 有 一 些研 究 则 在避 讳 学领 域 发 出 了新 的 声 音 。 在 避 讳 的 形 成 与发 展 过 程 中 。 宋朝 避 讳 为 最
严 。故 本 文 从 《 庆元条法事类》 一书对避讳的规定入手 , 对 宋代 文 书 避 讳 进 行 初 步 地 探 讨 , 以 求 窥 见 避 讳 之 一
隅 。
关键词 : 避讳
宋代
公 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 国后 避 讳 研 究 综 述
溥泉 《 古 代 中 医文 献 中 的避 讳 》 ( 山东 中医 学 院 学 报 ,
语词汇的影响》 ( 上饶师专学报 , 1 9 9 3 ( 1 ) ) 、 许元《 略论 二、 简 述 避 讳 制 度 的发 展
避 讳 在 太 平 天 国 史料 考 订 中 的利 用 》 ( 历史档 案. 2 0 0 5 ( 1 ) ) 等 。2 、 对避 讳 个 案 的深 人 化 研 究 , 主要表现在 : 1 .
先 秦 及 秦 的避 讳 。春 秋 时 . 开 始 出 现 避 讳 改 名 的 例子 , 如宋武公名司空 . 为 避 其讳 将 司 空改 为 司城 秦
断 代避 讳 研 究 .此 类 主要 是 对 某些 特 定 时代 的避 讳 制 度 进行 研 究 , 如 郭 晓燕 《 五代 的 避讳 及 其 利用 》 ( 中华 文 化论坛 , 2 0 1 0 ( 6 ) ) 、 《 论辽 、 金、 元 三代 避 讳 》 ( 贵 州 文 史 丛 刊, 2 0 0 2 ( 4 ) ) ; 2 . 对具体对象 的研究 , 是 指 对 某 一 类 载 体 中 的避 讳 现象 或 某 一避 讳 现 象进 行 研 究 .如 赵 彦 龙《 西夏 文书避讳 制度探略 》 ( 秘书 , 1 9 9 7 ( 1 2 ) ) 、 江 岚 《 唐代 墓 志 天干 中“ 丙” 字 的 避讳 》 ( 乐 山师 范 学 院学 报 , 2 0 0 6 ( 1 0 ) ) 等。 其二 , 理 论 的补 充 及 材 料 的 丰 富 。1 . 理论 的补 充 . 如王旭光 《 对 “ 史讳 举 例 ” 的一 条 补 充 》 ( 文献 , 1 9 8 9 ( 3 ) ) 一文 。 提 出 明季 刻 书 避 熹 宗 讳 除 将 “ 校” 改为“ 较” 外. 还可改为“ 校” 还 有 一 些 则 是 对 避 讳 产 生 原 因 进 行 剖 析 ,如 王 新 华 的 《 避讳研究》 ( 济 南 :齐 鲁 书 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载,《至正直记》有云:“丘字,圣人讳也, 来越严密。“《通典》一。四《礼篇》所载讳 朝达到了顶峰。康熙帝名玄烨,在文书中,
子孙读经史。凡云孔丘者,则读作某,以朱 议,大半出于晋人”翔l心。西晋的景帝,名讳 “玄烨”两字必须避讳。“玄武门”被改为“神
笔圈之,凡有丘字读若区,至如诗以为韵 “师”,为了避其名讳,“太师”改为了“太 武门”,南朝《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由于“晔”
的文件材料,它提供了原始凭证、科学依据 和完备真实的信息,因此它是博物馆一切 丁作的立足点。科学地利用藏品档案可以
简牍和丝织品上的文字,均记载着各个历 可以减少提取藏品的次数。古人对文物的 为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咨询、对外交
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 研究也是通过记载和实物来进行的,冈此 流等服务,从而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价值。
从材质上来讲,一般足指写在纸上的文
有更多的国家荸视文物的保护。而这些世
件。这些文件对于今后的实际工作或者
界遗产单位所藏文物不计其数,如沈阳故
某项科研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将这
宫博物院,是历经380年形成
藏有异彩纷呈的万件文物藏品,2004年被
档案。藏品档案是档案的一个分支和组
6.明代文书避讳制度。明朝由于开国
隐》对《史记·赵世家》中的‘张孟同’释为: 虽有避讳,却没有出现完备的避讳制度,比 皇帝朱元璋当皇帝前曾讨过饭、当过和
《战国策》作者张孟谈。‘谈’者,史迁之父 如周穆王名“满”,周襄王时代的王室子孙 尚,所以他特别避讳当代人提及自己以前 名,迁例改为‘同’。”【1呲外,还有人考察过 却有名“王孙满”者。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 的事情。“圣德作则”、“睿性生知”、“式君
3.藏品档案可以为博物馆各项工作提
案雏形,而纸张的出现是档案发展的飞跃。 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损坏就会造成不可 供依据。作为真实历史记录集中保管起来
一路走来,藏品档案有两种表现形式:①器 物上的铭文。档案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从 甲骨文、青铜器t:的铭文、石刻,到书写在
弥补的损失,而藏品档案就是对藏品的安 全提供备查的证据资料。一旦藏品被盗或 受损则有案ir查。避免造成重大损失,而且
“忌也,从言韦声”。“避讳”,顾名思义,就是 ‘前侍幸口宅。”’印这里所空的地方,本来 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
避开忌讳。
是“顺之”二字,指萧顺之,是梁武帝的父亲 “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
一、古代文书避讳的种类和方法
的名讳。《南齐书》作者萧子显是梁人,避讳 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
8.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的结束。辛亥革 命的爆发,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避讳制度。 “1912年1月19日,南京fl【{}ia寸政府教育部 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要革除教 科书中‘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
课并避讳抬头字样’,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 和宗旨者,教员也可随时删改。1929年12 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 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 正”。至此,中国文书避讳制度完全结束。
稿、拓片、书籍等,其本身就是一种档案。这 但却证实了成化斗彩鸡杯的存在。这也说 清代宫廷历史文物陈列和多种类型的专题
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档案。由于它便于整 理,现在被我们广泛运用。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藏品和藏品
明文字记载对于我们还原历史、研究文物展览,并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
十分有价值。
和地区展览。受到中外观众的赞誉。
情况。这是人类社会出现纸之前,记录信息 也留下了不少笔记。在万历《神宗实录》中 近些年来,沈阳故宫博物院凭借藏品档案 的一种方式。②纸张上的文字。自从汉代发 就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 提供的资料及丰富的文物藏品,举办了清
明了纸,便被人们用来写文件。如信札、手 缸杯一双,值钱f万。”此记载虽文字简单, 宫史迹复原陈列、清代帝后生活文物特展、
和作文时要避开圣人的名讳。避圣贤讳源 时期,“避讳”主要还是避讳当代君主的御 琐的文书避讳,明代曾一度出现很多文字
于宋朝,宋朝皇帝崇信儒学,当时孔子的地 名。“魏武帝讳操,以杜操为杜度。蜀后主讳 冤案。
位被空前提高,于是文书中始讳孔丘之名。 宗,以孟宗为孟仁。”帮到了晋代,避讳越
7.清代文书避讳制度。文书避讳在清
理t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统华.避讳浅说【MW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 华书局。1983. 【2】陈垣.史讳举例【M】.中华书局,2004. 【3】周密.齐东野语【M】.中华书局.1983. 【4凋晓雯.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的演变【J】.文教资料,200414). 嘲黄才庚晟国古代文书避讳初探【J】.历史档案.198712). 【6】黄才庚.浅谈明清两朝的文书避讳制度【J】.北 京档案。1986(4).
师古又进一步解释:‘邦字日国者,臣下所 字代替或用吉利字代替等。不管其形式如 中书省向皇帝报告:‘拟作贺表章,原禁字
避以相代也。”’f11
何,最终都是达到相同的避讳目的。
样太繁,今拟除全用御名庙讳不考外,显然
(2)避家讳。汉代时出现了避家讳,即
二、历朝文书避讳制度的发展
恶凶字样,理宜回避,至于休祥极化等字,
成“万满数”。汉武帝名彻,故当时“彻”均改 者,徒三年。”不讳嫌名是唐朝的避讳法制
称为“通”,“彻侯”改为“通侯”。
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如果在文书中
口辽宁大学李晶
(2)空字,即在文书中遇到应避讳的字 写到“世民”两个字不是连续的,则可不避 讳。“武德九年,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
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
韩愈文集中无“益”字,欧阳修文集中无 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始 父以班爵禄”、“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等词 “观”字,王安石著《字说》不收“盖”字以及 皇帝赢政变“临文不讳”为“临文需讳”。常 句都是他的避讳。按当时的读音,“则”近
苏洵、苏轼因为要为其父、祖父苏序避家 见的是为避讳其“政”而改“正”为“端”。汉 “贼”,“生”、“僧”同音,“式君父”可读成
(1)改字,即以同义字、近义字等代替 国讳被正式写入法律,从而使其法典化。
应该避讳的字,这也是避讳最常用的方法。 《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
汉惠帝名盈,因此文书里的“盈”不能称 须避宗庙讳。有误犯者。杖八十。若奏事口
“盈”而称“满”。《史记》中“万盈数”也都写 误及文书误犯者,各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
者,皆读作休,同义则如字。”
宰”,“京师”改为了“京都”或者“京邑”。
与“烨”同音,后人因此改称他的字“蔚宗”。
2.文书避讳的方法。
3.唐代文书避讳制度。唐朝避家讳、避 为了避讳乾隆皇帝的名讳“弘历”,“乾隆二
困勰黉晷
万方数据
函国鼠萄
博物馆藏品档案是文物藏品的信息 载体,所以我们在保护藏品的同时,要强 化对藏品档案的管理。
避国讳。在汉代时,同样避讳汉高祖刘邦的 弘字书写时则缺“、”。
中不准使用极、尽、困、归、化、夭、折等160
“邦”字。“《汉书·高帝纪》中,东汉人苟悦的
古代文书中的避讳方法除以上最常用 余字。”141由于上奏文书表章避讳字过多,文
避讳解释为:‘讳邦,字季。邦之字日国。’颜 的三种外还有直接改名、改年号、同音同义 武大臣书写表章时非常不便。“延祜元年,
靠性,是研究我国卉代历史的宝贵材料。 二、藏品档案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679处,自然遗产174处,世界文 坛”、“沈阳故宫建立380年学术研讨会”、 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分布在145个国 “现代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明
十二年三月,‘陈弘碟授东阁大学士’,‘奏 请将原名弘字改为宏”…。末代皇帝溥仪, 登基时只有三岁,在风雨飘摇的宝座上只 维持了三年,皇室也没有忽略了避讳。宣统 登基后,即改江苏“仪征”为“扬子”,改四川 “仪陇”为“宜陇”。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和直接凭证, 然而众多的文书避讳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史料的真实性。虽然文书避讳的使用, 给我们查考利用古籍造成了种种人为的障 碍,但是这些避讳的用法也成为后人考证 古籍的佐证。例如,由鲜明的时代标志判定
其成文时期,或者由不同时期的避讳要求
判定古籍真伪等。这些对于我们研究、整理 和利用历史文献。加强历史研究与古籍整
并不须避’之令。”[21“9 4.宋代文书避讳制度。宋代避讳制度
最严、内容最多,范围更加扩大,不仅避讳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有现 时,或空一格,或画一个方框,或干脆将此 当代君主。而且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也在
象。查阅古字典,“讳”在《说文解字》里释为 字省去不写。“《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 避讳之列。政和八年,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有完整的档案才能
成部分。
让我们更加了解院藏文物的基本情况。起
从某些角度上来讲,有些文物藏品本
1.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减品 到为文物的管理、保护、利用提供参考的作
身就是一种历史档案。如果要追溯档案的 档案的记录对于我们保护文物安全、复原 用,使古老文物永远焕发青春。
形成,甲骨文应该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档 文物、发挥文物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文物
2.藏品档案使我们对院藏文物心中有
4.藏品档案可以为社会各有关部门开
档案兼有双重性的特点。这些原始的档案是 数,确保文物生命永存。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展多学科理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历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真实记录,它们本身既是 文物,也是记录历史的档案,具有真实性、可
是全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 史学术研究不断升华。仅以沈阳故宫博物 2008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78处,其中 院为例,先后举办“沈阳故宫与世界遗产论
1.避讳的种类。
“顺之”,就采用了空缺的办法来表示。
等字为名。避家讳在宋代最为盛行,“国朝
(1)避国讳。主要指避讳本朝当代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