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日趋完备。
一、避讳的种类:中国古代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处罚。
如,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为田常,北岳恒山被改为“常山”,当然后又改了回来;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启”,古都启封改为“开封”,倒是沿用至今。
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观世音菩萨也被迫改名为“观音菩萨”。
“家讳”指避讳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诗鬼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为避讳“晋”,李贺终身没有参加科举进士考试,虽少年英发,才华横溢,却终不得志,郁郁寡欢,27岁就英年早逝。
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了千古名句,后来有人将其作为对联,来征集求对下联,直到北宋才被大文学家石延年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
当然,这是后话。
李贺死后,韩愈很是惋惜,义愤之中写下了《讳辩》一文。
文中说,因父亲名为“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如果父亲名为“人肃”,难道儿子终身不能为人?因“家讳”也闹出了许多笑话。
宋时有个大臣名“良臣”,其子在读《孟子》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时,改作“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圣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如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 。
因在清雍正年间,不少"丘姓"者因避讳孔子之名,改成了现在常见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皇上的名字那可金贵着呢。
比如说吧,皇上叫啥名儿,老百姓啊就得躲着这个字儿走。
就好像这个字儿是个超级敏感的炸弹,碰都不能碰。
要是不小心写了或者说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就像是在一个游戏里,皇上定了个特殊规则,大家都得遵守,不然就出局。
而且这避讳啊,可不光是针对皇上。
家里头长辈的名字那也得避讳呢。
这就像是一种对长辈的特别尊重。
要是你爹叫个啥名儿,你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就得小心着点儿,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这个字儿给蹦出来。
这就好比你在家里,对长辈得恭恭敬敬的,连名字都不能乱喊。
避讳这个事儿啊,还让好多字都改了名字呢。
就像有的朝代,为了避皇帝的讳,一些地名啊、官职名啊啥的都得换个叫法。
这可把当时的人折腾得够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字大冒险。
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忌讳的字儿,就像走迷宫一样。
有时候呢,这避讳也会闹出一些笑话。
有些人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一不小心就犯了讳,那可就惨咯。
可能会被打板子或者受到其他惩罚。
但是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呀,毕竟这些避讳的规矩又多又复杂。
就像一个特别难的考试,总有一些人会不小心犯错。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避讳制度就慢慢消失啦。
现在咱们可没有这些规矩啦,想叫啥就叫啥,想说啥就说啥。
这也说明时代进步了,大家都更自由平等了。
不像古代,一个字儿就能惹出那么多事儿来。
现在想想,古代的避讳制度就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印记,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人们对权力、对长辈的态度。
虽然它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偶尔了解一下,还觉得挺有趣的呢。
这古代的避讳制度啊,就像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独特标签。
它虽然有很多让人觉得麻烦和不合理的地方,但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要是能穿越回古代,一定要小心这个避讳的事儿,不然啊,可能连自己怎么被惩罚的都不知道呢。
哈哈。
古代犯讳规则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美其名曰“避讳”。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封建时代,皇帝是万民之主,一国之尊。
君父观念神圣不可侵犯,为人臣子在言及或书写君父名字时,必须避忌,以示尊重,违犯者则称为“犯讳”。
避讳分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主要是指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要避讳的皇帝和圣贤(主要是孔子和孟子)之名,又称“公讳”。
避帝王之名,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等字达五十多个!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避圣人之名,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
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
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有的却没改。
家讳主要是指家族内晚辈要避讳长辈之名。
家讳一般是指避讳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又称“私讳”。
如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
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
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1、改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
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
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
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
例如:“昏”字,原为“昬”。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姓名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
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
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
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
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
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制度起于周礼,但周代为防⽌避讳扩⼤化,仍作了种种限制,如“诗书不讳,临⽂不讳,⼆名不偏讳,已祧不讳”等等。
但⾃从秦始皇建⽴了君主专制制度之后,避讳的⾛向是趋于繁苛甚⾄形成法律;⽽且连带形成了皇帝的语⾔霸权。
例如“朕”字,本是古代的第⼀⼈称代词,⾃秦始皇后成了皇帝的专有代词。
极端的例⼦是《容斋续笔》卷四的《禁天⾼之称》:“周宣帝⾃称天元皇帝,不听⼈有天、⾼、上、⼤之称。
官名有犯,皆改之。
改姓⾼者为姜,九族称⾼祖者为长祖。
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帝、上、圣、皇等为名字。
于是⽑友龙但名友,叶天将但名将;……”这种情况历史上虽持续不长,但反映了帝王们被专制制度扭曲的灵魂。
避讳以名讳为主,故命名的学问随避讳制度同时发⽣。
《礼记·内则》说:“凡名⼦,不以⽇⽉;不以国,不以隐疾。
⼤夫、⼠之⼦,不敢与世⼦同名。
”前三点是针对所有⼈讲的,有普遍性,郑⽞注说:“终使易讳。
”⽇⽉与国名皆常⽤词,因难避讳⽽不可⽤;“隐疾”句郑⽞注:“难为医也。
”此条有不雅及使⽤不便之意。
世⼦即太⼦,将为天⼦或诸侯王者,与世⼦同名易于触讳。
汉语谐⾳字是个汪洋⼤海,名字联想的内容也可为⼈招来⿇烦。
欧阳修《归⽥录》卷⼀说:北宋词⼈宋祁与其兄宋郊布⾐时名动天下,时⼈称“⼆宋”。
宋仁宗时宋郊为知制诰,仁宗想重⽤他。
有⼩⼈进⾔说:“姓符国号,名应郊天”。
“郊”是冬⾄时天⼦南郊祭天之名,进⾔者的分析,是说宋郊之名有“践天⼦位”的潜在含义。
⼜说:“郊者,交也,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不详(祥)。
”此说使“宋郊”⼆字⼜成了宋朝灭亡的谶⾔。
结果宋仁宗暂未重⽤他,宋郊就改名为“庠”,字“公序”。
后宋郊仕途亨通,以司空职务退休,享福寿⽽终。
“郊”字的分析属于⼀词多义,“郊”“交”联想属于⼀⾳多词。
这样犯忌讳,是⼈起名时难以预料的。
雉是⼀种美丽的禽类动物,种类很多,孔雀就是其中的⼀种。
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雉,是指叫做野鸡的那⼀种。
古代避讳制度

《红楼梦》中有一段文字,说的是林黛玉在写字或做文章时碰到敏字总要以其它字代替,或缺上一两笔,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制度,这就是避讳。
什么是避讳呢?《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封建礼仪,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就叫做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会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所以在看古籍时怎么也看不明白时,就要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字被换掉了。
在古代,全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避讳。
皇帝本人需对其父祖名字避讳;故又称君讳、公讳。
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老百姓需用避讳的就更多了,上至皇帝,下至父母都需避讳。
有个笑话就是说的这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
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
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
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名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
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
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成语的由来。
可以说避讳制度影响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受其影响。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格,其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终于清,持续时间长达二千年。
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出于对国君和父祖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凡遇到和其名相同之字,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加以代替。
避讳的形成,究其深层原因,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避讳形成的原因1、民族恐惧心理从表面上看我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首先至终贯穿着“尊祖敬宗”的思想观念;若从深层次来分析,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理呢?据《说文解字·言部》:“讳,忌也。
”又《玉篇·言部》:“忌,禁也。
”又《说文解字·示部》:“禁,吉凶之忌也。
”“禁”这个字从“示”,“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
凡示之属皆从示。
”即人之行为动止,要根据“天神”的暗示来趋避,“禁”就是禁止做那些“天神”已示之不能做的事。
由此可见,避讳字的产生最初是源于恐惧的。
古人认为人死了还有灵魂,他可以保佑子孙避祸趋福,所以活着的人一方面在年节或死者的忌日生辰之时搞祭祀活动以示敬,另一方面忌讳说出先人名号以避免触犯先人而带来灾祸。
无论是尊者还是长者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其往往具有神秘的超人力量,叫了就会把魂招去。
2、权利崇拜心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人治”思想、皇权至尊的文化背景下,避讳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延伸。
中国传统社会向来以皇帝、皇族为权利的中心,中央集权制的本质就在于一姓之私的家天下传统。
在皇权至尊的文化背景下,封建统治者将“天”“龙”等美词据为己有,皇帝是不能被随意褒贬的,乃至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姓;皇帝不光是人,而且是神,他是昊天上帝的儿子,神人一体;皇权天然正确,皇帝的言行就是崇高的法律,避讳被统治者法制化,就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突出特征是以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以旧的伦理道德为支柱的封建家庭制度。
古代的避讳

古代的避讳“周人以讳事神。
名,终将讳之。
”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不讳嫌名;二名不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正,秦始皇讳政,以正月为征。
《月令》呼正月作平声,犹沿秦讳,宜作去声。
《史记·年表》又作端月。
”“邦,汉史凡言邦皆曰国,避高祖讳也。
”“恒,恒山汉曰常山,避文帝讳恒。
”“启,《史记》微子启作‘微子开’;《汉书》‘启母石’作‘开母石’,避景帝讳启也。
”“彻,彻侯为通侯,蒯彻为蒯通,避武帝讳也。
”“询,荀卿为孙卿,避宣常讳询也。
”“庄,老庄为老严,办庄为办严,庄子陵为严子陵,避明帝讳庄也。
”“师,师保为保傅,京师为京都,避晋景帝讳也。
”“昭,昭穆为韶穆,昭君为明君,《三国志》韦昭为韦耀,避文章讳昭也。
”……“广,广乐为长乐,广陵但称江都,避炀帝讳也。
”“改渊为泉,陶渊明为陶泉明,杨渊为杨泉,避高祖讳渊也。
”“世民,唐史中凡言世皆曰代,凡言氏皆曰人,民部曰户部,避太宗讳世民也。
”“治,唐史中凡言治皆曰理避高宗讳也。
”“照,诏书改为制书,懿德太子重照,改曰重润;避武后讳曌,即照字也。
”1、避形改字缺笔空围2、避音中,朗中只称郎,侍中为侍内,中书为内史,殿中侍御为殿内侍御,置侍郎不置郎中,置御史大夫不置中丞,以治书侍御史代之,中庐为次庐,避隋祖讳忠也。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得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进士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避讳的影响
▪ 对于帝王或圣贤之名,众所共讳,称为公讳。 公讳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如下几种:
▪ ⑴改姓 为避皇帝之讳而改姓。如东汉明帝 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 “严子”。师古注:“严子,庄周也。”
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 “严忌”和“严助”。
▪ 如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彦博,祖上本姓敬, 在后晋时,因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 “文”。至后汉,复姓“敬”。入宋,因 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赵匡胤称帝 后追尊为翼祖)讳,又改姓“文”。
▪ ⑹改干支 中国在汉代即已用干支纪年,纪 月纪时的时间更早。干支名称有固定的字。 唐高祖李渊父名昞,唐追尊为元皇帝,庙 号世祖。唐人修《晋书》、《梁书》、 《北齐书》、《北周书》等“八史”时, 凡“丙”字,都书作“景”,如“丙辰” 作“景辰”,“丙子”作“景子”等。
▪ ⑺改物名。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镠,因为 “镠”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 榴改为“金樱”;和钱镏同时代的杨行密 (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 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 把蜂蜜改为蜂糖。
嫌名
▪ 上古不讳嫌名。所谓嫌名是指和君主或尊长 的名字音同或音近似的字。例如汉和帝名肇, “肇”“兆”同音,由于不讳嫌名,所以不 改变“京兆”字。三国以后渐渐避嫌名了, 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中”同音, 所以连带避“中”字,“中”改为“内”, 官名“中书”改为“内史”,就是讳嫌名的 例子。又如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 “蒸”字就得改为“炊”字。宋高宗名构, 为避“构”而牵及“構、冓、媾、覯、購、 傋、篝、韝、逅、遘、姤、詬、鴝、句、軥、 怐、佝、雊、夠、鉤、呴、袧、岣、彀、穀、 搆、豰、鷇、瞉 ” ……避讳字达五十多个!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避讳及其他
避讳
什么是避讳
▪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 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 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 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起源
▪ 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 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 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 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 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 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 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 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 《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 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 景帝刘启讳所致。
▪ 一说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 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 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 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 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 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 “不讳嫌名”等,如《诗经·雝》“克昌厥后” 以及《诗经·噫嘻》“骏发尔私”中的“昌”、 “发”,’都没有避讳。
之□齐
,宅书
宋 本 讳 ﹂
。 ﹂
﹁ □
·
上 武 帝 启
﹂》
下:
注﹁
:
▪ 许慎《说文解字》,凡遇当朝 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
只写“上讳”二字。如《禾 部》:“秀,上讳。”
《艸部》:“莊,上讳。”
▪ 《尚书·金縢》:“惟尔元孙某。”《孔 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 某。” 《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 请建以为太子。”(景帝刘启)
▪ ⑷改地名 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 恒山郡为常山郡。三国时,吴黄龙三年 (公元234年),由拳县野稻自生,统治者 认为嘉禾,因改县名禾兴。孙权之孙皓即 位,避其父和讳,又称禾兴名“嘉兴”。
▪ 今之江苏省南京市在西晋时名建业,后改 名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 邺讳,改名“建康”。
▪ 清圣祖讳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 “煜”;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 其二为空字。若书写中遇应避讳 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 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 示。
▪ 梁武帝父亲萧顺之,字文纬, 《南齐书》为避讳,凡遇“顺” 字皆改为“从”,遇“顺之”名 则空之。
﹁前《
顺幸南
▪ 避讳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千多 年。历朝历代对避讳的规定和要求,也不尽
相同。有的朝代相对较松,有些朝代则十分
严格。如宋太祖即位后,规定自其始祖开始,
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讳。且与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音或
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赵匡胤的祖父名敬, 因此宋代不称镜子,只称鉴子;《广韵》“敬 韵”改为“映韵”。宋高祖赵构即位后,凡 “构”音四声的50余个字均不能使用。于是, 南宋时称沟为洫,称狗为犬。
▪ ⑶改官名 (包括改爵名)。此类事在西汉 时已出现,上述汉改“彻侯”为“通侯” 之事,即为改爵例。改官例如隋文帝杨坚 父名忠,隋时,将与“忠”同音官名一一 改名,如“侍中”改“纳言”,“中书”
改“内史”等。《旧唐书·高宗纪》: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书为户
部尚书。七月,改治书御史为御史中丞, 诸州治中为司马,治理郎为奉礼郎。
▪ 秦始皇正月出生,取名“赵政(赵正)”, 《史记索隐》在《秦楚之际月表》“端月”下 注称因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
▪ 宋钦宗名赵桓,故齐桓公宋代成为齐威公。
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 或“明妃”。
▪ 晋简文帝郑后小字阿春,用作书名的春秋 改为“阳秋”。晋人孙盛所撰史书因名 《晋阳秋》。
▪ 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 考·避讳》主张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 是,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 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 造成晋废司徒的官职,宋改司空为司城, 鲁国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 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 么要为他们取那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 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 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其子苏轼 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 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 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 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 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 名有时也称圣讳。
▪ 南齐谢超宗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 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 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子都以书法见称 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 “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 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 “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超 宗因此狼狈而退。
▪ 李贺,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 “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 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 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韩愈 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 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 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
▪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 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 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分类
▪ 《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 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 原则。
▪ 避讳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 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 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 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 在中国古代社会,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建立, 就有新的国讳。之后,新皇帝即位,又要 增加一两个避讳的字。如果是短命王朝, 到改朝换代时,避讳的字数还不是很多。 但如果是延续时间很长的朝代,到朝代结 束前,累积的避讳字数就往往很可观。直 到一个朝代结束,所有曾避讳的字,才可 以重新使用。
▪ 避讳这种习俗,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 不便。国讳,更反映了专制统治的特点,也 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 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一个讳 字的出现和消亡,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定。这 也为后人对史料的辨伪,特别是文物的鉴定,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其三为缺笔。如遇到应避讳 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 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如清圣祖讳玄烨,“玄”; 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 “丘”字,必须缺笔。若姓 名或地名中的“丘”字,一 律改为“邱”字。
▪ 这三种避讳的方法都有问题。改字和空字, 常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甚至理解错误; 缺笔则更易造成错读成其他字。如唐睿宗 李旦,若省去最后一笔,就变成“日”字。
▪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 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 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 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 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 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 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 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 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 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 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