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名的避讳

合集下载

地名忌讳

地名忌讳

地名忌讳在回师途中,路过柏人县(河北柏乡县西南)的时侯,天已经黑了,按行军时间表安排,应该在这里住宿。

<br><br>就在大家七手八脚地给老大铺床时,刘邦忽然觉得耳热心跳,血压不稳,莫名躁动,就问工作人员:“这个县叫什么名字?”<br><br>工作人员回答:皇上,这里是柏人县。

<br><br>“柏人,柏人!”刘邦反复咀嚼这两个字。

<br><br>“不住了,我们马上赶路!”深思中的刘邦忽的一下站了起来,下令连夜行军。

<br><br>“皇上,您应该好好休息呀!”手下人很是不解,但是不敢问为什么。

<br><br>“什么是柏人?跟迫人谐音,就是有受人胁迫的可能!”刘邦对此做出了毫无科学根据的解释。

<br><br>那个时候,逼迫的迫只有一个音,读迫击炮的迫,就如同学习的“学”,以前读“淆”,约会的“约”,以前读“腰”等等,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br><br>尽管刘邦对“柏人”的解释无科学根据,但却是科学的。

他躲过了一场谋杀,我们只能说,此事纯属巧合。

<br><br>在柏人县,刘邦下榻的宾馆里,埋伏着赵国丞相贯高派去的杀手,就藏在宾馆的卫生间里,这是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地方,刘邦也不例外。

所以,他们把下手的地方选在了这里。

<br><br>贯高因为气愤刘邦的无礼,想要出这口气,但是他没能如愿。

杀人计划在刘邦第六感觉的冲击下,流产了!可悲的是,流产的计划还是为他自己引来了灾祸。

由此我想起了古代的流氓皇帝汉刘邦。

曾经一次,在跟项羽决战中,大败而逃,当他带着随从逃到一个叫“柏人”的地方,天已黑了,本打算要住在那儿的,但鬼使神差的是刘邦竟然头脑里有了不祥的一闪之念,问手下人,此县何名,答曰“柏人”,刘邦立马由这个县名想到“迫人”,说此地不祥,有可能遭到他人挟持,便又落荒而逃。

古代地名的避讳

古代地名的避讳

古代地名的避讳
古代地名的避讳是指人们在古代命名地名时避讳某些字词或音节,以避免给人们带来不好的寓意或不祥的暗示。

在古代中国,地名避讳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代地名的避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最早源自对妖魔鬼怪的迷信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符号化的避讳文化。

这种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意识中,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

在古代,地名避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禁忌词”、“衰败词”的避讳,二是对“祥瑞词”、“吉利词”的追求。

对于禁忌词或衰败词的避讳,主要是基于人们对不祥之物的恐惧和痛恨,以避免给人们带来不吉利的寓意。

忌讳用“贫、死、孤、妻”等字词命名,因为这些字词都与不幸或不吉利有关。

对于祥瑞词或吉利词的追求,则是希望通过地名来寓意吉祥和好运。

许多地名中都包含有“富、贵、华、董、龙、凤、鹤”等字词,因为这些字词都代表着富贵和祥瑞。

古代的帝王将相们还喜欢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地名,以表现自己的权力和威严。

古代还存在一些对地名的谐音避讳。

避讳重名的问题,也就是不同地方不宜取相同的名字,以免产生混淆和混乱。

还有一些地名会避讳与神灵或祖先的名字相同的问题,以示尊敬和避免亵渎。

古代地名的避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信仰的尊重和畏惧,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宇宙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这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古代地名的避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这种避讳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值得我们继承和传承。

避讳

避讳

避讳一、避讳的几种情况封建时代,君主和尊长的名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来的,因此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回避。

常见方法是换字。

如:阴历一月叫正月,因避秦始皇嬴政的讳,称之为端月。

汉代人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把地名“恒山”该为“常山”,把“姮娥”改为“嫦娥”;又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把被人们尊为“荀卿”的战国思想家荀况称为“孙卿”。

晋人为避司马昭的讳把王昭君称为“明君”、“明妃”。

隋朝为避隋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把官职名“中书”改称“内史”。

唐朝人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把“民”字改为“人”,如《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又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将“治”改为“理”。

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讳,将“玄”改写为“元”,如把玄孙写作元孙。

不仅要避避帝王的讳,还要避官吏的讳。

宋朝田登做州官,不许人们说他的名字。

因为“灯”与“登”,全州人都须把灯叫作“火”。

到元宵节放灯的时候,布告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于是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放火”的成语。

在宗族和家族中,祖先和尊长是受尊敬的,他们的名字,家人不得再用,这叫家讳。

唐朝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晋”与“进”同音,连李贺参加进士考试都要受到非难,以致李贺终生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苏洵父名“序”,所以苏洵将文体“序”改名“引”。

《红楼梦》中,林黛玉每读至“敏”字都改读为“密”,就是因为她母亲名“敏”。

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也会引起字眼的变换。

或者因为在我国,也有避恶人名,有时是君臣、官民同仇敌忾而共避之。

如明太族顾忌元朝卷土重来,把“元来”一词改为“原来”。

而民间百姓也讨厌元朝。

唐肃宗讨厌安禄山,据《新唐书》,当时的郡县名凡有安字者十之八九都被改换。

如安定郡改为保定,安化郡改为顺化,宝安县该为东莞等。

隋大业四年,由于讨厌胡人,炀帝下令将胡瓜改为黄瓜,民间深受胡人骚扰之苦,于是也纷纷响应,黄瓜一名便辗转流传至今。

秦桧死后,据说天下再没有人叫“桧”的了,有谁愿意挨世人的唾骂呢?古代的管老虎叫“大虫”,管蛇叫“长虫”,管老鼠叫“老虫”或“耗子”,这些都是前者的例子。

中国古代的避讳

中国古代的避讳

中国古代的避讳日期:2009-08-14 作者:朱筱新来源:新民晚报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防火三日。

’”这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避讳的典型事例。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

“讳,忌也。

”(《说文解字》)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不只是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

避讳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3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端月,正月也。

秦讳政,故曰端。

”(《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的后羿之妻姮娥遂改称嫦娥。

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

清圣祖讳玄烨,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其二为空字。

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

如“秀,上讳”。

其三为缺笔。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制度: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忌讳就是不直表示君主或庶出的名字,凡碰到和君主庶出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叠字、缺笔等办法去正视。

忌讳,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就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避讳分类:《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就是古代忌讳的一条总原则。

忌讳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后。

1、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

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

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2、家讳:就是家族内部严格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并作文章时躲避以此名义的事物。

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展,同国讳一样就是封建制度等级、伦理观念的彰显。

又称私讳。

3、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

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

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

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

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

圣讳,即为“为贤者讳”,亦即为对封建社会所甚力的圣人贤者的讳。

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苛、那样广为。

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存有人们自发性的为圣贤忌讳。

圣讳各朝略有不同,通常存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

中国古代的避讳

中国古代的避讳

中国古代的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s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避讳的典型事例。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

“讳,忌也。

”(《说文解字》)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不只是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

避讳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端月,正月也。

秦讳政,故曰端。

”(《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的后羿之妻姬娥遂改称嫦娥。

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

清圣祖讳玄烨,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其二为空字。

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

如“秀,上讳”。

其三为缺笔。

如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

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如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丘”字,必须缺笔。

古代地名的避讳

古代地名的避讳

古代地名的避讳
古代中国人在命名和谈论地名时,有时会遵循一些特定的避讳规则,这些规则主要是基于对一些特定字音和意义的忌讳和尊重。

以下是关于古代地名避讳的一些规则和例子。

1. 避讳与皇帝姓名相同的地名:在古代中国,地名中不允许使用与皇帝姓名相同或相似的字或音节。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皇帝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使用与皇帝相同的字或音节可能被视为亵渎皇帝的名义。

明代的第三个皇帝朱棣,他的名字“棣”在地名中是不允许出现的。

2. 避讳与先人姓名相同的地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地名中也不允许使用与先人姓名相同或相似的字或音节。

这是为了避免伤害祖先的尊严和感情。

如果一个地方的祖先姓王,那么避免在地名中使用“王”这个字。

3. 避讳与神灵或圣贤姓名相同的地名:古代中国人对神灵和圣贤有着崇拜和尊敬之情,因此地名中也不允许使用与神灵或圣贤姓名相同或相似的字或音节,以示对神灵和圣贤的敬畏和尊重。

不允许在地名中使用和孔子同音的字。

4. 避讳与不祥或负面意义相关的地名:古代中国人认为一些字或音节具有不祥或负面的意义,因此不允许在地名中使用这些字或音节。

这是出于对于地名吉祥和美好的期望和追求。

一些寓意不好的字如“死”、“凶”等,在地名中是不被允许的。

古代地名的避讳是基于对特定字音和意义的忌讳和尊重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习俗。

这些避讳规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尊重祖先、敬畏皇帝、追求吉祥和远离不祥的价值观念。

这些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地名的命名和传承,使得古代地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色。

古代为了避讳修改的那些名字和地名,有些一直延用至今

古代为了避讳修改的那些名字和地名,有些一直延用至今

古代为了避讳修改的那些名字和地名,有些一直延用至今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

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

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

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

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

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

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地变为“郭太”了;叫“郑泰”的,也变为“郑太”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古代地名的避讳
作者:
来源:《华声文萃》2019年第05期
在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如有地名与帝王及皇族的名字相同,就必须更改。

中国历史上不但没有以人名为地名的传统,而且地名还要给大人物的姓名让路,避之唯恐不及。

在我国目前县级以上行政区地名中,仍有50个左右是封建社会避讳制度的产物。

; 这种避讳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

如隋炀帝杨广被立为太子后,全国有几十个含有“广”字的地名被改掉,如成都附近的广都县和广定县,分别被更名为双流县、蒲江县,并沿用至今。

; 历史上,有很多州郡县名称中原有“义”字,但因与宋太宗赵光义之名相重,遂取《孟子》“義者宜也”之意,改“义”为“宜”。

如湖南宜章县原名义章、陕西宜川县原名义川、江苏宜兴市原名义兴、四川宜宾市原名义宾,均在北宋太平兴国(赵光义年号)年间更名。

湖北省咸宁市,原名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以《周易·乾卦·象辞》“万国咸宁”与“永安”之意相近,故改名咸宁。

; 地名具体怎么改,最终改成什么样,归纳起来,有多种情形:一是改用境内名山大川或特产之名。

如:湖北省枣阳市,原名广昌,隋朝时为避杨广名讳,以境内有一多枣树的枣阳村为名改为枣阳。

湖南省平江县,原名昌江,五代后唐时,为避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国昌名讳,以昌江流经此地时河床平坦、水流平稳为由,改名平江。

二是改用音同义近之词。

这种方法比较简便,以此改变的地名也最多。

如山西平遥县原名平陶,北魏时为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遂改名平遥。

三是改用经典佳词。

这种方式历代均有运用,如:广东省惠州市,隋唐时为循州,五代时为祯州,北宋时为避仁宗赵祯名讳,以《汉书》“恩惠卓异”之意,改为惠州。

四是改用吉祥嘉词。

陕西省延安市,原名广安,隋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名讳而取延州、广安县之名各一字合为延安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唐朝时因“独守臣节”的故事命名为全义,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为兴安,寓“兴旺安宁”之意。

; 古代还有一种“憎讳”,即避恶人的讳。

唐肃宗最看不起小人安禄山,以其为国仇,进而恶闻其姓,甚至把当时有“安”字的城市名一律改掉,于是改了几十个城市名,如把安康改为汉阴,同安县改为桐城,绥安县改为广德,宝安县改为东莞,安昌县改为义昌等。

(摘自《中国古代地名》王俊著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