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驯化:生物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植物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植物个体的组合,即植物种群群落波动:短期内植物群落年纪变化不涉及新物种侵入围绕一个平均数波动可逆群落演替:一定地域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形成其它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群落类型所替代过程。
演替顶级:任何一类演替系列虽然发展速度不同最终结果是达到稳定阶段的植被终点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连锁关系。
食物网:生态系统内的食物链批次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生物量:任何一时间,一定面积的种群,营养级或生态系统有机质的总量生产量:一定面积经过一定时间,有机物质增加的总量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信息流:生态按系统功能整体性除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谁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之间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主要指城市的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特点:高度人工化特征、空间特征地域层次特征、环境污染特征。
生境: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总和。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各物种的遗传特性。
耐性定律: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下限,超过了耐性限度则生物种不能生存。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积温:指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根际效应: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明显多于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现象。
物候期:植物的器官(如芽,叶花,果)受当地气候的影响,从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P过多使部分生物大量增殖疯长所形成的污染外来物种:扩散或侵入到在其过去或现在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区域的物种乡土物种:原产本地的物种包括通过长期引种驯化已完全适应融入到本地生态环境中物种外来入侵种:外来种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生境中建立种群改变或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人为引种后成野生状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资料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效肥力:把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应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力称为土壤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
肥料:凡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须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为肥料。
土壤矿物质:岩石分化形成的矿物颗粒统称为土壤矿物质。
土壤粒级:根据各个土粒的当量粒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砾、粉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把土壤中各个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化合物的总称。
毛管悬着水:只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是的土壤含水量就是田间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重量含水量。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
土壤水吸力:质土壤水的负压力。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的流动的性能。
土壤热容性: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密度:单位容积的团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相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100nm。
土壤吸收性能:质土壤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阳离子交换量(或吸收容量)是指在一定PH条件下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里摩尔数。
《土壤肥料学通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狭义的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料土壤粒级:单粒直径大小不同,其组成和性质也随之变化,据此将土壤单粒划分为若干粒径等级,即为粒级(或称粒组)。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
(可归结为两个过程: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可分为化学的转化过程、动物的转化过程和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1 产生构成腐殖质基本组成的原始材料(简单有机物)氧化+氨基酸或肽、酶2合成阶段多元酚醌腐殖质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
(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土壤质量含水量(%)= ×100干土质量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又叫透气性。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热容量愈大,土壤温度变化愈缓慢;反之,土壤热容量愈小,则土温变化频繁土壤热容量大小比较:水分>有机质>空气>矿质土粒土壤导热率:指在面积为1 m2、相距1 m 的两界面上温度相差1 K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组成和原始成岩矿物。
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最高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水势:每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无限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移至土壤中某一点,所做的有用功。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每升高1℃(或降低1℃)所需热量的焦(耳)数。
土壤导热率:土壤在接受一定的热量后,除用于本身的升温外,还将部分热量传给临近土层或大气,这种性质叫土壤导热性。
离子间的颉颃作用:指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或过多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离子间的相助作用:指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吸收另一些离子的现象。
植物营养临界期:指某种养分缺乏、过多或比例不当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某种养分能够发挥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根际:靠近根系的那一部分土壤,也叫根-土界面,一般离根轴表面1mm至数毫米的范围。
土壤结构体:很少以单粒的形式存在,大多都是一些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复粒)——土团、土块、土片等。这些团聚体统称为土壤结构体。
土肥名词解释

吸湿量。当大气湿度达到饱和度时,吸湿量达到最大量时,称为最大吸湿量。
特点:1.土粒表面的吸附力极强;2.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能流动;3.相对密度很大,无溶解能力,冰点下降;4.它所受的吸力远大于植物根系的吸水力,植物无法吸收利用,属于土壤中的无效水;5.可用于帮助分析土壤水的有效性。
15. 毛管孔(贮水孔隙)——相当于水吸力150~1500Kpa,孔径为0.02~0.002mm。
16. 通气孔(空气孔隙或非毛管孔)——孔径>0.02mm,相当于水吸力150Kpa以下。
17. 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不含孔隙)干燥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标准状况水的质量之比,即:土壤比重=土粒密度/水密度。
11. 生物风化作用——指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12. 矿质化过程——就是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13. 腐殖化过程——是使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14. 非活性孔(无效孔)——以水吸力1500Kpa为界,孔径约为0.002mm以下。
39. 复混肥料——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
40. 阳离子交换量——是指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mol(+)/kg表示。
41. 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表示如下: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cmol(﹢) /kg] ∕阳离子交换量[cmol(+)/kg] ﹜?100。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与肥料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的学科。
它涉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与肥料的关系。
下面是一些土壤肥料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土壤:土壤是由骨架材料(矿物质)和孔隙(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地壳表层。
土壤中还有生物群落(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和有机质。
2. 肥料:肥料是供给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物质。
它可以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两大类。
有机肥料由动植物残体分解形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
无机肥料是通过工业生产得到的,提供一定类型和比例的营养元素。
3. 营养元素: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铜、锰等。
这些元素参与植物的生理代谢,并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4. 肥料的配方:肥料的配方是指根据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和土壤的肥力情况,确定适合的肥料种类和比例。
通过合理配方,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 肥料的施用方式:肥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施用到土壤中,包括表面施肥、沟施肥、穴施肥、叶面喷施等。
不同的施肥方式会影响养分的利用率和运移情况。
6. 肥料的速效性和缓释性:肥料的速效性指施用后能够被植物迅速吸收利用的能力。
速效肥料通常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养分。
缓释肥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逐渐释放养分,持续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7.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和提供养分给植物的能力。
高肥力的土壤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适当的pH值、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以及适当的通气性。
8. 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是改良土壤质地、改进土壤结构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有机质、石灰、石粉、腐殖酸等。
9. 施肥量:施肥量是指每单位面积施用的肥料质量或重量。
合理的施肥量能够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浪费养分也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10. 肥料效应:肥料效应是指施用肥料后对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的影响。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填空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名词解释1.土壤耕性:•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质的反映。
2.活性酸:土壤溶液中存在的氧离子数量,一般用pH值表示。
3.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物质或生物,导致土壤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并对土壤中生长的作物产生危害。
4.土壤缓冲容量:土壤溶液改变一个pH单位所需要的酸量或碱量,一般用酸碱滴定方法来测定5.单质肥料:只含有氮、磷、钾中的一种元素的肥料。
6.土壤质地:跟中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7.被动吸收:当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溶液的离子浓度时,外部溶液中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直至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8.根际:由于根系的分泌物和根系的死亡,在距根极近土壤与远离根的土壤性质差异很大,这个区域称为根际。
9.营养诊断:就是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
10.叶而肥: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材料。
1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产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12.离子扩散:土壤溶液中离子利用土体与根系表而之间存在的浓度差,向根系扩散到达根系表而的过程。
13.养分归还原理:土壤中的养分储量是有限的,随着作物每次收获,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通过轮作换茬不能完全补充,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即施肥,否则土壤肥力将下降。
14.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而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5.土壤有机质:指有机物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后,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土壤是有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经过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物变化而形成的产物。
土壤矿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衍生的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称为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通过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而新生成的矿物叫做次生矿物。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有机物质。
无机胶体:土壤的无机胶体又叫做矿质胶体,他是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的产物。
有机胶体:有机胶体是指土壤腐殖质以及少量的木质素、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多肽和氨基酸。
无机有机复合胶体:有机胶体很少单独存在,有50%到90%是与无机胶体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或物理化学作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永久电荷:有黏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替代或同晶置换。
可变电荷:可变电荷室友胶体表面分子或原子团解离所产生的电荷。
土壤溶液:含有溶质和溶解性气体的土壤间歇水。
2.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土壤剖面: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
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省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土壤形成过程。
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植物作用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黏化过程:土壤剖面中黏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
钙积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3.土壤的基本性状土壤相对密度:单位体积土壤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水质量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自然状态土壤的质量或重量。
土壤孔隙度:一定提的土壤,孔隙的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比例。
结构体(团聚体):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而是相互胶体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存在于土壤中。
土壤耕性:在耕种过程中土壤物理、机械、力学性质特别是土壤结构性的综合表现。
土壤粘结性:土粒之间相互吸引黏结的性能。
土壤黏着性:土壤黏附外物的能力。
土壤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以被外力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称为可塑性。
土壤胀缩性:土壤吸水后体积膨胀,干燥后土体收缩的性质。
土壤压实:耕种土壤在土粒本身的重量、雨滴冲击、人畜践踏、机具挤压等的作用下,土壤由松变紧。
孔隙度减小的现象。
缓冲性能:当加酸或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的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吸附和解吸各种阳离子的作用。
阳离子交换能力: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的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的ph条件下,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4.土壤肥力狭义土壤肥力:土壤供给给植物养分的能力。
广义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速效养分:能够直接被植物吸收李永红或通过便捷的形态转化后就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形态。
缓效养分:不易直接被植物吸收,但可以缓慢释放出来转化为速效养分。
无效养分: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且较难向速效养分形态转化的养分。
土壤绝对含水率:土壤中水的实际含量,又称为自然含水率。
土壤储水量:一定面积和厚度的土壤中水分的绝对数量。
田间持水量:在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玩1到2d之后,排除土壤不能吸持保存的水测得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与大气压下同温度和同高度的自由纯水相比其自由能必然不同,二者势能的差值用来表征土壤水势。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量状态。
土壤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土壤,在温度升降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土壤传导的热量。
土壤热扩散率:单位时间流入单位容积土壤的一定热量,导致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的程度。
土壤保肥性:土壤保蓄养分的性能。
土壤供肥性:土壤向植物供应养分的数量强度和持续性。
土壤肥力因素制约:各肥力因子水平的不相适应,其中供应水平较低的因素限制植物生长和其他因素发挥应有的作用。
土壤肥力因素胁迫:当某个或某几个土壤肥力因素供应严重不足或过量的情况下,植物通过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在土壤肥力因素严重不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勉强度过某一个生长阶段和完成生育周期。
5.土壤培肥与利用改良土壤培肥:通过科学耕种、合理施肥以及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并使之成为高产、稳产的肥沃土壤。
6.植物营养概论、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植物吸收和运输养分的机理截获:由于植物根系的生长而接近土壤养分的过程。
被动吸收:离子随着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过程。
拮抗作用:某一离子的存在会抑制另一离子的吸收。
协助作用: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
最小养分率:田间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最缺少的养分限制,增加该养分的供应作物产量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报酬递减现象:从一定土地上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单位劳动和资本量所获得的报酬却在逐渐减少。
7.大量元素营养与肥料以及中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当季利用率:当季作物吸收的来自肥料中的养分占施入肥料中该养分的比例。
积累利用率:一次施用磷肥后,连续种植各季作物吸收来自肥料中磷的总量占施入肥料中磷总量的比例。
8.复混(合)肥料与有机肥料复混肥料:在肥料养分标明量中至少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中的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
复合肥料:物料通过化学反应而成的肥料,具有确定的分子式,可通过分子式计算出各养分的含量。
微生物制剂:由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含有能够改善作物营养条件,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肥料效应的活体微生物制剂。
根外营养(叶面肥):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堆肥:采用秸秆等有机废物或其他植物残体在好气条件下堆腐而成的有机肥料。
沤肥:以植物茎秆、绿肥、山青湖草等植物性物质与泥炭、人畜粪尿、化学氮肥和石灰等材料混合堆积、经嫌气微生物分解腐熟而成的肥料。
绿肥:利用绿色植物直接翻压到土壤做肥料的称为绿肥。
饼肥:各种含油较多的种子,压榨去油后剩余的残渣所做成的肥料叫饼肥。
二.解答题1.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因此,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的土壤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壤肥料学的发展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②气候:主要决定着成土过程中水热条件③生物:通过生物小循环作用于土壤的形成,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它使母质飞跃成土壤。
④地形:(1)影响母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2)影响水分和热量分布(海拔、坡度、坡向)⑤时间(年龄):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加深。
3.各级土粒特性石砾:多为岩石碎块,直径较小,山区和河漫滩土壤中常见,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一致,速效养分很少,吸持性很差,通透性极强。
砂粒:矿物组成主要是石英等原生矿物,颗粒较粗,比表面较小,吸持性能较弱,矿质养分较低,无粘结性和粘着性,表现松散,粒间孔隙较大,通透性良好。
粉粒:颗粒中次生矿物含量增加,石英含量减少。
比表面比砂粒大,吸持性能增强,养分含量比砂粒高,具有一定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和涨缩性,通气透水能力比砂粒差。
粘粒:是化学风化的产物,矿物组成以次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表面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和吸附能力均很强,矿质养分丰富,粒间孔隙小,通透性能差,粘粒多的土壤常表现为湿时粘韧,干时坚硬。
4.砂土,壤土,粘土的肥力特点(1)砂土类质地特点:松散的土壤固相骨架,砂粒多,粘粒少粒间空隙大;肥力特点: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蓄水弱,抗旱能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温变化快;对植物生长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
(2)粘土类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肥力特点: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而不发小苗”。
(3)壤土类质地特点: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肥力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适宜种植各种植物,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5.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①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还田②掺砂掺粘、客土调剂(遍掺、条掺、点掺)③翻淤压砂、翻砂压淤④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出水口的调节)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残体: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
(2)动物、微生物残体:包括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
二.土壤有机质的类型:(1)新鲜有机质:指土壤中未被分解的动.植物残体(2)半分解的有机质(3)腐殖质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碳水化合物:占有机质总量的15-27%,包括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甲壳质等。
(2)木质素: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芳香族的聚合物。
(3)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
(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7.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的关系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即相对立,又相联系,即相独立,又相渗透的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有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8.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凡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1)土壤温度微生物活动响应于温度变化无分解:≤0℃;分解随温度而加强:0-35℃;升温10℃,分解速率提高2~3倍;最适分解温度:20~35 ℃。
(2)土壤水分(3)土壤通气状况(4)植物残体的特性(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5)土壤特性(酸碱性)9.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一.、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
(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二.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
(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