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微量元素(土壤肥料科学通论-沈其荣)要点

大豆缺铁 烟叶缺铁
水稻缺铁
水 稻 铁中 毒
(二)硼
1. 生理功能:促进分生组织生长和核酸代谢; 促进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 参与酚代谢和木质素的形成; 与生殖器官的建成和发育有关
2. 失调症:缺乏症:茎尖、根尖生长停止或萎缩死亡
油菜“花而不实”、小麦“穗而不实”、 花椰菜“褐心病”、 萝卜“黑心病”等 过多症状:棉花、油菜“金边叶”
1. 生理功能:作为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的成分参与 氮代谢;
促进维生素C的合成; 与磷代谢有密切关系;
增强抗病力
2. 失调症:缺乏症:叶片畸形、瘦长,螺旋状扭曲,
生长不规则;老叶脉间淡绿发黄,有 褐色斑点,变厚焦枯 如花椰菜、烟草“鞭尾状叶” 豆科植物“杯状叶”且不结或少结根瘤 中毒症状:茄科叶片失绿等
或酸性土施用过量石灰时
缺B:
有效硼低的土壤
缺Mo:
土
我国微量元素缺乏面积和施用面积
营养元素 缺素临界值 低于临界值面积 施用面积
锌(Zn) 硼 (B) 钼(Mo) 锰(Mn) 铜(Cu) 铁 (Fe)
(毫克/公斤) ≤0.5 ≤0.5 ≤0.15 ≤5.0 ≤0.2 ≤45
中毒症状:老叶失绿区中有棕色斑点, 诱发其它元素的缺乏症
小麦缺锰 高梁缺锰 水稻缺锰
菜豆轻度缺锰
大豆缺锰—— 褐斑病
胡 萝卜
-Mn
+Mn
缺锰的马铃薯叶背
锰中毒的 马铃薯叶背
(四)铜
1. 生理功能:酶的组分;参与光合作用; 参与氮代谢;影响花器官发育
2. 失调症:缺乏症:生长瘦弱,新叶失绿发黄,叶尖
(二)直接用于植物
1. 种肥:Zn、Mo、Mn、Cu
(1) 拌种:用少量水溶解微肥,均匀喷于种子上, 边喷边拌匀,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
土壤肥料 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知识点总结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了解土壤肥料的知识对于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分类、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料的定义土壤肥料是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物质,它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生产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土壤肥料的作用土壤肥料的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土壤肥料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的抗逆性。
3.土壤肥料的成分土壤肥料主要由氮、磷、钾等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
此外,土壤肥料中还含有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等成分。
二、土壤肥料的分类1.按照来源分(1)化学肥料: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或提取的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铵等。
(2)有机肥料:是指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机物质转化而成的肥料,如腐熟堆肥、畜禽粪便等。
2.按照养分含量分(1)复合肥料:是指含有多种养分的肥料,如NPK复合肥。
(2)单一肥料:是指只含有一种养分的肥料,如硝酸铵、磷酸二铵等。
3.按照施用对象分(1)基肥:是指在播种前或栽植前施用的肥料,主要用于提供作物生长的初期所需的养分。
(2)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补充施肥,主要用于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养分需求的变化。
三、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化肥施用(1) 肥料施用量的确定: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品种和生长期需求等因素确定肥料的施用量。
(2) 施肥时间的选择:化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栽植后进行基肥施用,追肥则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施肥。
2.有机肥施用(1) 堆肥成熟度的判断:有机肥在施用前需要经过充分腐熟,通过观察肥料质地、气味、颜色等判断堆肥的成熟度。
(2) 施肥方法:有机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栽植后进行基肥施用,也可以作为追肥进行施用。
土壤肥料学通论-2

2.1.2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1、矿物分类:
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
的矿物,如各种盐类CO32 、SO42- 、Si 、Cl次生粘土矿物:次生铝硅酸盐和氧化物,是土壤粘 粒的主要组成
2、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
• O、Si、Al、Fe、Ca、Mg、K、Na、Ti、 C等
• SiO2、Al2O3、Fe2O3 占土壤矿质总质量75%
3、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据机械分析, 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划分土壤质地 的依据。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黏粒
粒径:由大变小 组成:原生矿物
地形因素
对母质在地表的在分配; 对水、热、气的再分配。
• 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 裸露,加速风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 如山体的向阳坡日照强,雨水多,风化强烈。
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
营养元素的生物积累,
腐殖质的形成。
时间因素
• 成土所需的时间:成土速率
次生矿物
常见的土壤粒级制
当量粒径 ( mm)
3-2 2-1 1-0.5 0.5-0.25 0.25-0.2 0.2-0.1 0.1-0.05 0.05-0.02 0.02-0.01 0.01-0.005 0.005-0.002 0.002-0.001 0.001-0.0005 0.0005-0.0001
岩石:一种和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1)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
• a砂.酸粘性适岩中:,S花iO岗2>岩65% 易风化,K丰富, • b丰.中富性,岩正:长S岩iO252-65% 大量粘土矿物,K • cF.e基盐性基岩,:辉(长碱岩性、)玄S武iO岩242-52% Ca、Mg、
土壤肥料学通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壤概念2、土壤肥力四因素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2、成土岩石的种类(三种)3、风化作用及三种类型4、五种成土因素5、土壤机械分析、土壤质地概念及土粒分级(分为哪几级)6、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化作用(2)腐殖质化过程(3)土壤呼吸(微生物学解释及通气机制解释)(4)腐殖物质(5)腐殖质化系数8、腐殖质的种类及其人为分离方法9、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0、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2、通气的两个机制13、土壤热特性、热导率、导温率等概念1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概念15、水分进入土体时所受的三种力16、土水界面的三种吸附力17、土壤水分的类型特点18、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四种)19、土壤水分能态:(1)四种水势(2)土壤水吸力概念(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及意义20、水、气、热等的调节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1)孔隙度(2)相对密度(3)土壤容重(4)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性:五种结构,其中团粒结构为重点,包括其形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概念(1)粘结和粘着性(2)可塑性(3)胀缩性4、土壤胶体概念、种类:(1)2:1型粘土矿物和1:1型粘土矿物、同晶代换5、土壤胶体的结构:微粒核、双电层6、土壤胶体电荷:永久电荷、可变电荷、可变电荷零电点(pH0)7、土壤的吸收性能8、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影响因素9、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饱和(不饱和)土壤1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1、阳离子非交换吸附中的晶格固定1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潜性酸的分类13、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第四章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及其培肥措施2、土壤污染源及其防治。
土壤肥科学通论--3第三章

(一)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以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为创始人,1840年出版了名为 《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土壤是植物 养分的贮存库,植物靠吸收土壤和肥料中的矿质养分 而滋养,植物长期吸收消耗土壤中的矿质养分,会使 土壤库中的矿质养分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土壤库养分 储量的减少,可以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和轮栽等方式如 数归还给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不衰。这就是 农业化学土壤学派的主要观点。
(二)农业地质土壤学观点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地质学家法鲁、李希 霍芬、拉曼等用地质学观点来研究土壤,提 出了农业地质土壤学观点,土壤是岩石经过 风化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是岩石风化的产 物,是变化、破碎中的岩石,土壤的类型取 决于岩石的风化类型。这就是农业地质土壤 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土壤发生学派
(一)土壤中的原生矿物 (1)硅酸盐类 包括长石类、云母类、闪石类、辉石类。 (2)氧化物类 主要有石英类、其次是赤铁矿类、氧化钛类 (3)硫化物类 主要有黄铁矿类。
(4)磷酸盐类 主要有氟磷灰石、氯磷灰石。
(二)土壤中的次生矿物-粘土矿物 (1)结晶次生层状铝硅酸盐类矿物 (2)二、三氧化物类矿物 土壤中粘粒的主体,主要 有1 :1型的高岭石组和2 :1型的蒙脱石、伊利石组。 有针铁矿(Fe2O3 .H2O )、褐铁矿 (2Fe2O3 .3H2O)、三水铝石( AI2O3 .3H2O )、水铝石 (Al2O3 .H2O )、水锰矿(MnO(H2O))、软锰矿( MnO2)等, 有结晶态的和非结晶态的。 (3)简单盐类 盐类等。 土壤中最常见盐类有碳酸盐、硫酸盐类、氯化物
土
粒间孔隙(约 50%)
壤
岩石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风化作用 母质 成土作用 土壤
一:地壳的元素组成
《土壤肥料学通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狭义的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料土壤粒级:单粒直径大小不同,其组成和性质也随之变化,据此将土壤单粒划分为若干粒径等级,即为粒级(或称粒组)。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
(可归结为两个过程: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可分为化学的转化过程、动物的转化过程和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1 产生构成腐殖质基本组成的原始材料(简单有机物)氧化+氨基酸或肽、酶2合成阶段多元酚醌腐殖质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
(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土壤质量含水量(%)= ×100干土质量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又叫透气性。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热容量愈大,土壤温度变化愈缓慢;反之,土壤热容量愈小,则土温变化频繁土壤热容量大小比较:水分>有机质>空气>矿质土粒土壤导热率:指在面积为1 m2、相距1 m 的两界面上温度相差1 K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 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 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一一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8.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
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
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
9.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的有机质(有机质已被分解,多成分散的暗黑色小块)、腐殖质(有机残体在土壤腐殖质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主要元素组成:C、O H No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H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
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
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
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
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
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喝色沉诚一胡絃酸(糧惴削:分离方法:11.腐殖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 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 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 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15. 土壤水分的类型(土壤水分受力:吸附力、毛管引力、重力 )[土一水界面吸附力:氢键、静电场、毛管力 ]㈠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
特点:受土粒的吸力大,排列紧密,不能自由移动,无效水(当空气相对湿度94~98%寸,达最大值称最大吸湿量)㈡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特点:外 层膜状水对作物有效性高。
最大分子持水量:当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
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
㈢土壤毛管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水分不再受土粒引力的左右成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
特点:可以自由移动;溶解氧分能力;植物有效。
① 毛管支持水:地下水层藉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支持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含水量称 土壤毛管持水量。
② 毛管悬着水: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 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㈣土壤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 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16. 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H I * Nf i f 三 ------- xt O K) ----- 」tit 嵐豪含出电5/1爭} 壤干重)的分数,单位g/kg 。
②土壤容积含水量:水层厚度"土填崛墜含水吐* 土壌弃尊空选_摊厦④水层厚度: --------- 「一 ---------- —亠…-一指一定深度土层中的水分总量相当于若干水层厚度。
17. 土壤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
18.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因受土壤基质的吸附和毛管作用,表面形成一个凹形弯月面,形成土壤水的负压力。
19.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它是指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
它能表征 土壤水分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意义:首先,可利用它进行土壤水吸力和含水率之间的换算。
其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的分布。
第三,水分特征曲线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第四,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20. 土壤空气的组成: 组成与大气相似,但有差别。
表现在:CO 含量高;02含量低;相对湿度高;含还原性气体; 组成和数量处于变化中。
特点:1、C02高于土壤几倍-几十倍;2、02含量低;3、湿度高,常达 99%; 4、还原性气 体(CH4 H2等);5、数量和组成常发生变化。
21.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22. 土壤呼吸:土壤空气与大气间通过气体扩散作用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使土壤空气得到更新的过程。
土壤呼吸(微生物学解释及通气机制解释):①土壤质量含水量: 是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一般为土 ③土壤相对含水量:数称为相对含水量。
卜壤和时含木量x loo%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 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
S r + & -j i is *ii 1 h ' J» Wj, ■ ■ ■ ■ ««・ tm ・11®* 一微生物学解释:土壤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释放CO2于空气中。
23. 土壤通气的机制①土壤空气扩散: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
②土壤空气整体交换:也称土壤气体的整体流动,是指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的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交换,是土体内外部分气体的整体相互流动。
24.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 1 C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5. 土壤导热率: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相差1 C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26. 土壤导温率:指在标准状况下,当土层在垂直方向上每cm距离内,1J的温度梯度下,每秒钟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nf)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27.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是指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
28. 水、气、热等的调节㈠土壤水分调节:①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③合理灌溉;④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⑤多余水的排除。
㈡土壤空气调节: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孔隙度;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渍涝,控制通气状况。
㈢土壤温度调节:包括土壤热量平衡调节和热特性调节,措施主要有:①合理耕作与施用有机肥;②以水调温;③覆盖与遮荫。
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调节:核心是水、气关系,通常通过排灌和施用有机肥等来实现。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质1.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类型。
2.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密度(土壤比重):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干重与 4 C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孔隙比:是指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 土壤孔径(当量孔径): 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
4. 土壤孔隙类型:非活性孔、毛管孔隙、通气孔隙。
5. 土壤结构性:块状结构、片状结构、柱状结构、核状结构、团粒结构。
6. 团粒结构:通常指土壤中近于圆球状的小团聚体,直径0.25-10mm。
团粒结构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松散者称为水稳性团粒结构,它对调节土壤中水肥矛盾作用较大。
7. 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