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作者:张娟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学说。

最初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以后形成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并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和文学批评理论等各个领域。

精神分析学批评是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创作的原动力、文艺的功用等重大问题的批评流派。

[1]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去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时,我们认为在看客形象上,具有弗洛伊德所创立的集体无意识的特点。

集体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

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它们处于最深处、最低层;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活动着,以求满足。

有人形容道:在弗氏看来,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由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被压抑欲望所组成的过去经验的大仓库。

[2]意识和无意识相比,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部分大而重要,隐藏着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

由于无意识是一个具有其自身愿望冲动、表现方法和特有机制的特殊精神领域,它比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更为深沉、更为复杂。

弗洛伊德是一个“绝对决定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及任何心理现象都离不开因果链条,最终都是由深埋在无意识中的人的真实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均可由此加以解释。

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期,是否接受过弗洛伊德的学说呢?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关于《不周山》(《补天》)创作时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首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3]不过这已经是1922年的事了。

弗洛伊德对于鲁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还可往前追述。

从史料上看,鲁迅在《阿Q正传》的创作过程中,就零星地吸收了有关“艺术是从上面的思量,进到那躲在低下的冲动里去的”性欲的冲动学说。

浅析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影响

浅析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影响

浅析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影响作者:张丁升来源:《卷宗》2020年第13期摘要:在20世纪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其不仅组成现代心理学的核心要素,而且也对其他的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本人也是心理学界和心理咨询界举足轻重的开拓者。

其中精神层次、人格结构、性本能以及释梦理论是其中最主要的几种理论,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些理论直接或间接启发了之后的一大批艺术创作者,并且持续的影响着文艺创作领域直到今日。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精神分析;艺术作品作为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创造该理论后对各个理论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在人文学理领域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思想体系的构建方面相对比较宏大,将民族、宗教等都包涵在内,因此在上世纪精神分析理论也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学说,该理论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学者在理论观点方面存在较大分析逐渐又衍生出三个不同的流派,首先是完全继承弗洛伊德本身的经典分析理论依据的前精神分析流派;其次是以弗洛伊德理论重构和重新解释为基础的后精神分析流派,该流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荣格、拉康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最后在距离近代三四十年的微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针对精神分析最初思想以及观点在前分析流派下得以传承,其中弗洛伊德本身就属于这一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无意识理论是该路流派最为关键的核心。

该流派主要是针对人自私、冲动、不符规矩的本能进行阐述,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种规则制度对人的无意识层面形成了抑制,因此,虽然很多冲动等意识虽然暂时被压抑,但是仍然会在人心意识层面保留。

根据相关的资料发现,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弗洛伊德本身的理论也被称为是早期理论,在这一时间段内弗洛伊德的思想正处于初步的形成阶段,而且主要涉及的是潜意识理论、驱力理论以及性欲等一些学说,他在后期针对前期的学说也在不断的进行修正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主要内容是生死本能、人格结构等的后期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艺术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艺术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艺术影响作者:胡晨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8期[摘要]这里将“史”与“艺”结合起来,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对中国文学所带来的内在需要和文化素养影响。

弗氏精神分析美学在20年代对中国小说创作有独到艺术功用,为创作提供许多艺术联想和感官刺激,在技巧和手法表现上切入全新视角;30年代其艺术传播和影响进入高峰,在艺术角度上超越个体、民族、时代局限,展示人性日趋完善的现代性整体认识;40年代进入沉默,例外便是上海名噪一时女作家张爱玲,让我们感受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背后强大艺术思想的深度、宽度和广度,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挖掘普通人在无意识状态支配下艺术心理活动。

[关键词]精神分析无意识非理性自由联想民族化中图分类号:V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18-01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内涵与特征弗洛伊德使无意识理论受到重视,并打破理性因素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影响作用。

他总结出三种研究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对日常生活的分析。

自由联想的方法,在艺术主体全身心放松状态下,不给予任何的思想限制和指导,自由表达自己所看所想事物。

梦的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把梦分为“隐梦”和“显梦”,显梦即形式,隐梦即内容,通过显梦表面形式分析隐梦本质内容,象征潜意识里被压抑了的欲望的满足。

对日常生活的分析方法,日常生活常出现意识与潜意识斗争过程,弗洛伊德认为此现象产生和梦产生的艺术形式类似,都是被压抑了的欲望的表达。

(一)内涵弗氏精神分析美学早期,把心理分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前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无意识,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主要对象。

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以防止潜意识随便进入意识中。

潜意识指人复杂个体的冲动和欲望。

它们共同构成无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但并不因压抑而消亡,找到契机在创作中不自觉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

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

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作者:武越秀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6期摘要:精神分析理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理论和批评方法影响了一大批作家,鲁迅就是最早介绍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的现代作家,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他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身上都带有潜意识、性欲本能等精神因子。

文章从精神心理学角度剖析其作品中人物阿Q的心理状态,除史学角度外,把阿Q作为一个原始意义上的人进行精神本源解剖,希望从中发现其独立的本体色彩,以延宕其在文学史上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性本能性欲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国民劣根性一、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小说创作苏联学者谢曼诺夫曾说:“鲁迅小说之吸引读者,是依靠朴素自然、匠心设计的结构、精选的典型细节和深刻的心理描绘。

”[1]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鲁迅小说中深刻的描写技巧之一——心理描绘,关于这一点,鲁迅颇受西方思潮影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涌入中国大地,对于一直奉行“拿来主义”的鲁迅来说,这一思潮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实,早在日本仙台学习医学时,鲁迅就接触到了这一学说,并且在其小说创作中首次实践了这一理论。

他曾说自己“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2]。

“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3]。

《补天》是鲁迅将原始人类的性欲本能和创造欲望注入文本中来激发人类摆脱外界束缚的性压抑,而性压抑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产物。

刘毓庆认为女娲乃女生殖器的生命化、人格化。

在《补天》中我们从文章来头“女娲从梦中醒来,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中看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因子,弗洛伊德认为“焦急神经病的最常见的原因为未经发泄的冲动。

基力的冲动已被唤起,但无从满足或实践;这种基力既失其用,于是焦急乃代之而起。

我且认为这未经满足的基力尽可直接化为焦急”[4]。

结合刘毓庆的考释和鲁迅对女娲压抑得不到释放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这种“焦急神经病”阐释为“性压抑”。

浅析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艺术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艺术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无意识”理论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 理论,它已经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领域,随着时间的变 迁越来越有价值,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一、“无意识”理论的内涵
“无意识”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说的核心理论。无意识也称下意识或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 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 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灵感、直觉都与它有着密切的 关系。
1999.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编辑 桂湘书
54
三、关于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评价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精神 分析肇始于一种治疗方法。但是我想使你们产生兴趣的却并不 是治疗方法,而是精神分析所阐明的真理;尤其是在与人类有关 的方面,即人类自身的本性方面,它为我们提供的知识,是它所

揭示的人类各种不同的活动之间的联系。”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 社会科学的很多门类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要理 性地、辩证地看待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看到它带给艺术 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短板,不能过分夸大无意识的 作用、把它当做决定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动力。如果把 无意识作为决定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动力,无疑是贬低了意识 和理性的作用,这必定会对艺术创作和文艺批评带来负面影响。
艺术的激情很多时候都是为无意识代言的宣泄动机。弗洛 伊德曾说:“艺术家也有一种反求于内的倾向,和精神病人相距 不远。他也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使;他渴望荣誉、权势、财 富、名誉和妇人的爱;但他缺乏求得这些满足的手段。因此,他 和有欲望而不能满足的任何人一样,脱离现实,转移他所有一切

兴趣和利比多,构成幻念生活中的欲望。” 不可否认,无意识的 冲动很多时候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它在艺术活动中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鲁迅手中的运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鲁迅手中的运用
维普资讯
中胃 观乡

弗洛伊德精 神分析学说在鲁迅手 中的运用
。 黄 守 友
鲁 迅 的 一 生 是 战 斗 的 一 生 , 作 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奠 基 天 》 ) 中,作 者 创 作 的 “ 意 ” ,是 “ 描 写性 的发动 和 创 原 在 人 ,其 贡 献 不 仅表 现 在 文 学创 作 方 面 ,更 重 要 的 是他 在 与 形 造 , 以 致 衰 亡 ” 的 。 ( 《 腔 北 调 集 ・我 怎 么 做 起 小 说 南 形 色色 的封 建保 守派 、复 古派 、伪 道 学 家 的斗 争 中 所体 现 出 来 》 )作 品 的 女 主 人 公 女 娲 是 古 代 劳 动 人 民 创 造 精 神 的 化
“ 的发 动 和创 造 , 以致衰 亡 ”。可 见 当 时 的作 者 对 弗洛 伊 性 学理 论撰 写 出 了传世 名 著 , 如施 蛰 存 的 《 阳》 , 张爱 玲 的 德 的精 神 分 析学 说 采取 的是 怀 疑 态度 ,因 为弗 的学 说 多 少有 春 < 锁记 》 以及 路翎 的 《 主底 儿 女 们 》等 ,无 不 从精 神 分 点 夸大 了 “ 爱 ”的 能 动力 。这 就 为后 来 鲁 迅 先生 批 判 性地 金 财 性 析 学 角度 深 刻 挖 掘 了金 钱 、财 富等 对 学 说 埋 下 了伏 笔 。
中找到有助于理解他 “ 精神生活 ”的证据。例如他认为达 ・ 的道 学 家们 进 行 揶 揄 。 芬 奇 之所 以成 为艺 术 家 , 就在 于 他 强烈 的压 抑 着 自己对 于母 当然 ,弗洛 伊 德 的 这种 理 论 只 是 看到 了人 的 生物 性 而 忽 亲 的性 爱 :说 他 画蒙 娜 丽 莎 的画 像 时 ,一 见 到 她 ,就 被 自 己 视 了人 的 社会 性 , 更准 确 地 说 是抹 杀 和 歪 曲了人 的 意 识活 动

浅析《精神分析引论》对我艺术创作的影响

浅析《精神分析引论》对我艺术创作的影响

浅析《精神分析引论》对我艺术创作的影响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通过对癔症病人思想及行为状态的长期研究,发现了人类潜意识的研究方法,从而提出艺术创作的神秘力量是來自于人类潜意识的驱动,这就是他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完美的解释了灵感的产生,转变了西方世界理性至上的固化思维模式,可以说,它是西方哲学和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艺术家受到弗洛依德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上,开始关注自身情感的真实表达,重视无意识和偶然因素的作用。

标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艺术创作绪论世人皆知弗洛伊德,将他高高摆在神坛,称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三个犹太人之一”。

最早接触到弗洛伊德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开始是大师级“泰山压顶”的感觉,当时觉得谁说话能提到弗洛伊德就等于超有学问。

我的心里自然把弗洛伊德高高抬起,仿佛到了神的位置。

西方美术史的学习中,因为方法论中有精神分析法,所以第一次翻开《精神分析引论》,发现竟然晦涩难懂,幸亏是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课堂探讨和老师的指导,现在对弗洛伊德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浅显的感悟。

一、《精神分析引论》及我的感受《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为心理学新生准备的讲稿,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卷是最过失心理学部分,第二卷梦,第三卷是神经病通论。

在结构上可以说前两部分是为第三部分服务,通过过失心理学为读者初步介绍精神过失的理论范畴,做个入门;通过释梦来解释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案例。

第三部分开始着手于第一二部分的目标,就是分析和发现各种神经病症的根源起因并试图找到解决之道。

《精神分析引论》作为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作品,其中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两个重要命题,也揭示了其本质属性。

第一个: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基本上是潜意识的,而意识的心理过程则是人都心灵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过去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就是意识,意识是心理活动的特征。

弗洛伊德在这里提到了潜意识,潜意识是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指潜藏在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V . 1 6 N 6 I ) 2 0 l 4
刘鞋慧
( 忻州师范学院英文系,山西 忻州 O 3 4 ”
摘 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将创作中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前意识以及意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 又分别在作家创作过程中起着不同 程度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这三个不同意识形态下相

而这种观察与发现就是一种产生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意识层 面的行为,它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用它来创作作品, 使读者可以对作家创作的作品主题有一 个 一致的认同,因 为意识层面是 人 们精神活动最为表层的东西,也最为人们 理解和感知。这种意识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 从而在它的指导下开始仓 0 作。

收稿 日期 :a 0 1 4 一∞- 一 l 8
作者简介 :刘星慧 ( 1 9 7 已1 2 ~). 女 山 沂 州 人 忻 《 射范学豌炎文暴游师 . : 学硕士。研 方向 : 英语教学法 , 英美文学 。

22 ・
安顺学院学报 2 0 1 4 年第 6 期
碍了真正的发展进程,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大仲马只是 在他 g 最初阶段才 堤_ 个艺术家。 喇
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潜意识是作家 创作前头脑中的蓄积库,进入前意识状态时作 家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
创作冲动,最后进入意识层面使最终作品浮出水面。这三种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创作,从而使
作品产生了 “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 莱特”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中图分类号: 1 0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 -9  ̄ ( 2 0 1 4 )O 6 —0 O 一O 2
因此,对于作家创作 . 理的前意识领域中必须摈弃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发表时间:2009-08-11T09:11:18.920Z 来源:《赤子》2009年第10期供稿作者:贺孝恩(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 563002)[导读]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摘要:精神分析美学派别的基本思想及对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鲁迅先生对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接受;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主题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鲁迅创作;影响1 精神分析美学派别的基本思想精神分析美学派别产生于20世纪初,奠基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Custay Jung,1875~1961)在许多方面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二人的主要美学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意识学说和三重人格结构。

过去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弗洛伊德在自己精神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确认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的心理领域,建立了系统的无意识学说。

无意识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它是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创造的根本动力,只不过这种动力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人自己不能觉察。

在无意识学说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的理论,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指的是原始本能的我,主要由性本能等原始冲动组成,完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能量和活力最大。

本我实行的是快乐原则,也就是说人在潜意识里把快乐当作自己生命的最高的、唯一的价值准则。

自我指的是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他必须调节、压制自己的本能活动,使自己不违背现实社会的要求,这种压制,不是废弃快乐原则,最终是指向快乐。

超我又称内部道德机构,它使一个人把本能的能量全部转移到对至善至美事物的追求上。

实际上,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基石就是潜意识和人的性本能,正如弗洛伊德自己说的那样: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1](2)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创作是白日做梦,是替代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性本能的需要;艺术的价值就是为原欲提供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对艺术作品的形象进行了大量的精神分析,由此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审美方法和美学思想。

李醒尘先生认为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贡献主要有三:“第一,促进了对艺术和审美领域中无意识现象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第二,引发了对情欲、性与文艺和审美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第三,他有关梦和幻想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有关形象思维问题。

”李醒尘先生的观点对下面论述正题至为重要,这里暂且不展开论述。

(3)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

这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2]由于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和文学有先天的血缘关系,它们都关心着同一个对象——人的心灵,它们都力求去洞悉隐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秘密;同时,精神分析作为系统理论,它本身有不可辩驳的合理因素,作家们在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人的本身、人物的感觉和精神状态。

他们在写作技巧上突出表现为意识流写法,劳伦斯、茨威格、海明威、福克纳……这些著名文学大师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浅不同地显现着精神分析色调。

2 鲁迅先生对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接受鲁迅先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可以通过他的文章略知一二,在《故事新编》序言里他说:“…虽然也不过取了弗洛特(弗洛伊德)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3]在《听说梦》中他写道:“《东方杂志》记者在《读后感》里也曾引弗洛伊特,以为‘正宗’的梦,是‘表现各人的心底的秘密而不带社会作用的’。

但弗洛伊特(弗洛伊德)以被压迫为梦的根柢——人为什么被压抑的呢?这就和社会制度、习惯之类连结了起来,单是做梦不打紧,一说,二问,一分析,可就不妥当了。

记者没想到这一层,于是就一头撞在资本家的朱笔上。

但引‘压抑说’来释梦,我想,大家已经不以为忤了罢”。

[4]鲁迅先生的这些话表明在批判的基础上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

鲁迅先生主要是通过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来系统了解精神分析学思想的。

厨川白村(1880~1923),本名辰夫,他潜心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说,注意文学与潜意识的关系。

鲁迅于1924年翻译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等作品,从而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鲁迅之所以对弗洛伊德感兴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他早年学医的经历有关。

作为医学院的的学生,他一定会对精神病学产生兴趣,他早年翻译了日本小说家森欧外的《沉默之塔》,接受了一些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自称他开始写小说“所依仗的全在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5]“这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也明显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2)与他那段时间苦闷的生活有关系。

鲁迅早年的婚姻家庭生活和人生理想都受到了很大的挫折,长时间生活在苦闷之中。

弗洛伊德的思想正好符合那段时间他的创作心态:用文学创作来排遣自己的苦闷压抑。

(3)与反封建有关系。

鲁迅先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到封建压制,人格产生了严重的扭曲变异,而弗洛伊德的某些思想恰能作为反人性压制提倡人性解放的利器。

3 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主题的影响3.1鲁迅文学作品对潜意识和梦的描写鲁迅先生早期的小说大多带有精神分析的影子,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刀”去解剖潜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贫弱的、黑暗的、被严重压抑而异化了的呻吟着的灵魂。

这与西方现代派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狂人日记》中一文,鲁迅基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凭借他的医学知识,通过对狂人病态的错觉、幻象、妄想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压制潜藏在人心灵深处的对于“吃人”的惊悸、恐惧心理。

狂人正是由于本能欲望受到了不合理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压抑而发狂,他的狂是潜意识与社会意识格格不入的结果。

《阿Q正传》中阿Q 的: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色欲的奇怪想法。

以及他对男女相会时“怒目而视”,在冷僻处从后面扔石块的行径,都应该视作他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压抑而扭曲的性心理行为。

但潜意识中强大的性本能心理又使他对女人有强烈的渴望,他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掩盖自己的性饥渴,从而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摸过尼姑的手指上的油腻感使他难以入睡。

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潜意识与现实的社会意识矛盾冲突中产生的畸形儿。

《白光》中的主人公陈士成深受功名利禄的腐蚀,科学考试失败的强烈刺激和沉重打击使他产生了幻觉和幻想,灵魂出窍,在一道“摇曳飘忽”的白光引领下,他四处挖掘,最终葬身在万流湖中。

这一道“白光”正是陈士成被科学制度极度异化了的潜意识,因为只要考中功名,应能当京官或地方官,享尽荣华富贵,要地位有地位,要女人有女人。

鲁迅先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作品都大量写到了梦,明显也是受到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的影响。

弗洛伊德指出:“由本能的推动,我们可以说,梦一定有某种晦涩的‘隐意’用以取代某种思想的过程。

因此我们只要能正确地找出此取代物,即可正确地找出梦的‘隐意’”。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多处写到了梦,他正是通过写梦来探寻来表现这种“隐意”的。

如《秋意》写了小红花和树叶的梦,《失掉的好地狱》完全是在写梦,作者竭力表现的就是那种“隐意”。

3.2鲁迅小说对“本我、自我、超我”主题的挖掘鲁迅先生多篇小说的主题都有“本我、自我、超我”的影子。

如《补天》中“女娲忽然醒来了。

伊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然而已经记不清做了什么梦,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

煸动的和风,暧暾的将伊的气力吹得弥漫在宇宙里”。

[6]“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伊的气力”,女娲为什么会感到不足和太多了,是什么样的气力?这正是女娲本我的表现;女娲感到自己的无聊而造人是自我的表现;女娲已经很累了但仍然顽强炼石补天这是超我的表现。

再如《伤逝》中的涓生,他没和子娟同居时便是浑身的不舒坦,这其中很难说没有“本我”的因素存在;子娟和他同居后,完全就变成了一个平常的庸俗的太太,涓生逐渐腻烦了这种生活,在子娟面前由过去的激情似火变得冷漠和虚伪,最后终于向她坦白自己已经不爱她了,他希望他们两人都去寻找新的生活。

涓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克服自己的本能欲,不能不说是他“自我”的表现。

子娟自杀后,涓生陷入了痛苦和自责的深渊,但他最后还是振作起来了:“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中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向导……”。

[7]这正是涓生超我的写照。

鲁迅先生通过对“本我、自我、超我”主题的开掘,展示了人性深处的黑暗和光辉,体现了作家对自我灵魂和人类心灵的观照。

3.3鲁迅先生通过对性本能的揭示,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和封建阶级的无耻、虚伪、荒淫《祝福》中祥林嫂最开始因为受封建礼教毒害太深不愿再嫁,被她婆婆硬绑着嫁给了贺老六,祥林嫂不肯拜堂,拼命反抗,一头撞在了香案上,头上撞了个大窟窿,流了许多血。

但她和贺老六圆房后,不久脸就白胖、红润了,很快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这说明正是祥林嫂的长期被压抑的性本能得到了满足,她麻木的灵魂才有苏醒的迹象。

《肥皂》中的“正人君子”四铭,因在大街上看见了一个埂八九岁的女乞丐,又听有两个光棍说如果她“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8]触动了他的性本能,他也买了香皂回家来给他的老婆想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最可笑的是四铭在家里用封建礼教的标准老是说这年轻的女子是孝女来掩盖他的肮脏的性变态心理。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很不喜欢蓝皮阿五,但她被蓝皮阿五揩油后浑身却燥热起来,这正是她由于生活困难孩子生病性本能受到压制的表现。

4 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可以这样说,鲁迅先生使中国的白话小说在它产生时就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结下了渊源,他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开拓性的贡献。

首先,他用精神分析法去挖掘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被封建意识而严重扭曲的国民麻木可悲的灵魂;其次,他创造性地使用了意识流、内心独白等小说表现技巧,为中国白话小说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面我们已经作了探讨,在这里我们就不举例说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