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367【生物】2020年全国高考生物(高考考纲、考试说明)细化考点解读

第 3 页 共 14 页
2020 年全国高考【生物】Ⅰ卷高考——细化考点解读
刘华伟
2—1 遗传的细胞基础
1. 细胞的减数分裂(Ⅱ)
①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特点 ②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 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和行为的规律性变化
2. 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Ⅱ)
①精子的形成过程 ②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③精子和卵子形成的异同比较分析 ④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发生的实质和时期
5.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①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②遗传密码概念和特点,区分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反密码子 ③区分启动子、终止子、起始密码、终止密码概念辨析 ④RNA 的种类(3 种) ⑤比较分析 DNA 和 RNA、转录、翻译与 DNA 复制过程 ⑥掌握中心法则的内容与各种生物的信息传递过程(具体生物具体分析) ⑦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两种途径) ⑧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3.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Ⅱ)
① 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 ②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膜具有流动性的原因、膜中各种组分的作用、结构特点、功能特点) ③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④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 ⑤细胞膜功能对应的实例(关注细胞膜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⑥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材料及选材的原因
第 1 页 共 14 页
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 细胞的分化(Ⅱ)
①细胞分化的概念 ②细胞分化的特点 ③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例 ⑤细胞分化的意义
2. 细胞的全能性(Ⅱ)
①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原因、条件) ②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干细胞等实例 ③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选修 1) ④动物细胞核才具有全能性的原因胚胎干细胞特点和来源、研究的进展和应用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D.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2.(6分)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艾滋病B.类风湿性关节炎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D.抗维生素D佝偻病3.(6分)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时,可以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B.探究人体红细胞因失水而发生的形态变化时,可用肉眼直接观察C.观察细胞中RNA和DNA的分布时,可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D.用细胞融合的方法探究细胞膜流动性时,可用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4.(6分)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5.(6分)取某植物的成熟叶片,用打孔器获取叶圆片,等分成两份,分别放入浓度(单位为g/mL)相同的甲糖溶液和乙糖溶液中,得到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
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检测甲、乙两组的溶液浓度,发现甲组中甲糖溶液浓度升高。
在此期间叶细胞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组叶细胞吸收了甲糖溶液中的水使甲糖溶液浓度升高B.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C.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则乙组叶肉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D.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升高,则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乙组大于甲组6.(6分)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生物一轮课件:第33讲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栏目索引第33讲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栏目索引总纲目录知识1 植物的组织培养知识梳理教材研读知识 植物的组织培养1.培养基(1)成分: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成分(其中包括① 激素 和琼脂)。
(2)类型:② MS培养基 、发芽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
(3)作用:为植物组织或器官生长和发育提供③ 营养条件 。
(4)配制:称量、溶解、④ 调pH 、融化、分装(三角瓶)、加盖灭菌。
2.组织培养(1)含义:组织培养就是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如叶、芽、茎、根、花瓣或花粉等,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在三角瓶中的琼脂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⑤ 温度和光照 ,使之产生愈伤组织,进而生根发芽。
(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基本过程固体培养基 外植体的消毒:用⑧ 70%的乙醇 和5%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外 植体进行消毒,注意时间不能太长 接种:接种过程中插入外植体时⑨ 形态学上端 朝上,每个锥形(4)操作流程配制MS 瓶接种2~3个外植体。
外植体接种与细菌接种相似,操作 步骤相同,而且都要求⑩ 无菌 操作培养:应该放在无菌箱中进行,并定期进行 消毒 ,保持适宜的 温度 和 光照移栽:将生根的苗从锥形瓶中移至 草炭土或蛭石 中继续 生长,苗健壮后再移至土中栽培 1.菊花的组织培养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A.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接种时用镊子夹取菊花茎段插入培养基中即可C.幼苗要先移植到消过毒的草炭土或者蛭石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D.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一旦感染杂菌则前功尽弃解析 将分装好的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然后在室温下冷却,存放于阴凉干燥洁净处待用;接种时用镊子夹取菊花茎段插入培养基中,注意形态学上端朝上;幼苗要先移植到消过毒的草炭土或蛭石上进行锻炼;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一旦感染杂菌则前功尽弃。
2.(2018江苏单科,8,2分)花药离体培养是重要的育种手段。
2020浙江卷高中生物

2020年全国统一生物考试浙江卷试题分析一、考纲分析:1.考试范围高考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两部分,必修∶必修1,必修2和必修3,选修部分∶选修1和3。
对考试内容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2.试卷结构满分 100分,分为选择题、非选择题(综合题),其中∶选择题共25道,每题2分,共50分;综合题共5道、共50分.二、试题特点分析:1、生物基础理论:近两年生物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占比有所下降,这部分内容整体考查侧重基础和部分拔高。
主要集中在细胞器、内环境稳态、酶的特性、中心法则、呼吸作用、基因表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2、生物计算:考试分值一直在逐年增加,重难点的考查基本不变。
侧重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识别和迁移能力,难度较大,考点集中在DNA计算、遗传学等3、生物实验:分值在逐年增加,侧重考查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难度中等,题目结合热点,创新题型,更加趋近生活联系生活,注重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验主要集中在:生长素、体液调节、遗传实验、光合作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三、近三年知识点横向对比四、题目详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A.臭氧层破坏B.酸雨形成C.水体污染D.温室效应答案:A解析: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破坏臭氧层。
本题选A。
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蔗糖B.胆固醇是人体所需的物质C.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D.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RNA答案:B解析: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葡萄糖,A项错误。
胆固醇属于脂质,是人体所需的物质,B项正确。
蛋白质通常不作为能源物质,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有糖元、淀粉和油脂,C项错误。
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D项错误。
2024年6月浙江新高考生物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学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1.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 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 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 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 作图时可先使用2B 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选择 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B. 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C. 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物多样性D. 通过立法、宣传教育,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2. 野生型果蝇的复眼为椭圆形,当果蝇X 染色体上的16A 片段发生重复时,形成棒状的复眼(棒眼),如图所示。
野生型棒眼Br6Ak6A棒眼果蝇X 染色体的这种变化属于()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3.在酵母菌、植物、昆虫等不同生物类群中,rDNA (编码核糖体RNA 的基因)的碱基序 列大部分是相同的。
这一事实为“这些不同生物类群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了()A.化石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D.分子水平证据4.同一个体的肝细胞和上皮细胞都会表达一些组织特异性的蛋白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肝细胞和上皮细胞没有相同的蛋白质B.肝细胞和上皮细胞所含遗传信息相同C.肝细胞的形成是细胞分裂、分化的结果D.上皮细胞的形成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5.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现象。
2020年高考浙江省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考浙江省⽣物试题(含答案解析)2020年⾼考浙江省⽣物试题⼀、选择题1、氟利昂⼤量逸散到⼤⽓层中会直接导致()A. 臭氧层破坏B. 酸⾬形成C. ⽔体污染D. 温室效应2、下列关于⽣物体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蔗糖B. 胆固醇是⼈体所需的物质C. 蛋⽩质是⽣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D. ⼈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RNA3、某DNA⽚段的结构如图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①表⽰胞嘧啶B. ②表⽰腺嘌呤C. ③表⽰葡萄糖D. ④表⽰氢键4、溶酶体是内含多种酸性⽔解酶的细胞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B. 中性粒细胞吞⼊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C. 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包被的⼩泡D. ⼤量碱性物质进⼊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改变5、对⼈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B.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C. 接种破伤风疫苗⽐注射抗破伤风⾎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D. 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清可⽤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6、下列关于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的厌氧呼吸产⽣的ATP⽐需氧呼吸的多B. 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嵴上进⾏C. 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丙酮酸D. 若适当提⾼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会增加酒精的⽣成量7、下列与细胞⽣命活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癌细胞表⾯粘连蛋⽩增加,使其容易在组织间⾃由转移B. ⾼等动物衰⽼细胞的线粒体体积随年龄增⼤⽽减⼩,呼吸变慢C. ⾼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编程性细胞死亡实现的D. 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相同8、⾼等动物胚胎⼲细胞分裂过程中,发⽣在同⼀时期的是()A. 核糖体的增⽣和环沟的形成B. 染⾊体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C. 染⾊单体的形成和着丝粒的分裂D. 中⼼体的复制和染⾊体组数的加倍9、⼈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意图如下,其中TRH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促甲状腺激素,“+”表⽰促进作⽤,“-”表⽰抑制作⽤。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2019-2020 年高考生物全国统一考试大纲I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及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1. 理解能力(1)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实验与探究能力(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 获取信息的能力(1) 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4. 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n •考试范围与要求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选考部分在课程标准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
必考部分的试题是考生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需要考生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选择。
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
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I和n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生物一轮课件:第10讲 细胞的分化、衰老及凋亡

栏目索引第10讲 细胞的分化、衰老及凋亡知识1 细胞分化知识2 细胞癌变知识梳理知识3 细胞衰老和凋亡考点一 细胞分化考点二 细胞癌变考点突破考点三 细胞衰老、凋亡与坏死教材研读知识1 细胞分化1.细胞分化的概念、时间、结果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① 分裂 后,逐渐在② 形态、结构 和生理功能上发生③ 稳定性差异 ,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时间:发生于④ 整个生命进程 ,但在⑤ 胚胎 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结果:形成不同组织和器官。
2.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及实质特点:持久性、⑥不可逆性 、普遍性、稳定性。
意义 实质:⑨ 基因选择性表达 。
3.细胞的全能性知识2 细胞癌变1.癌细胞的概念在某些① 致癌因素 的作用下,有的细胞会变得不受机体控制而② 无限增殖 ,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细胞的癌变可看作是细胞③ 异常分化 的结果。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癌细胞最重要的特征是有④ 无限增殖 的能力;(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3)癌细胞容易在体内⑤ 转移 。
3.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如各种⑥ 射线 )、化学致癌因子(如吸烟时烟雾中的物质)和病毒致癌因子(如HIV)。
4.原因(1)外因:⑦ 致癌因子 的作用。
(2)内因:⑧ 原癌基因 和⑨ 抑癌基因 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3)机理: ⑩ 致癌因子正常细胞 生长和分裂失控 癌细胞5.预防(1)避免接触 致癌因子 。
(2)保持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
知识3 细胞衰老和凋亡一、细胞的衰老1.与个体衰老的关系(1)单细胞生物:① 细胞 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2)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② 细胞普遍衰老 的过程。
2.特征(1)水分减少→③ 细胞萎缩、细胞代谢速率降低 。
(2)多种酶活性降低(如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头发变白)。
(3)色素沉积:如出现老年斑。
(4)呼吸速率减慢,④ 细胞核体积增大 ,染色质固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浙江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2016年浙江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5年版)》制定本考试说明。
知
识点的考查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2012版·2014年8月第4次印刷)规定的教学要求。
生物学科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对考
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
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一)理解与表达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
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提出或完善实验思路,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调查、实验、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三)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综合运用能力
1.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为必修1、2、3模块的内容。
考试内容以“生物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
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
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知道所列知识点的含义,并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应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