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布病血清学诊断

布病血清学诊断
布氏杆菌病(RBPT 、SAT) 依据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GB/T18646GB/T18646-200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简便、快速易行, 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有一定的敏感性, 检查牛的阳性率稍 高于绵山羊。 高于绵山羊。 该法可用于大面积 检疫。
弃掉0.5 弃掉0.5 0.5
菌液 1 2 3 4 5 6 7
0.5 0.5 0.5 0.5
结 果
试管凝集试验原理
布鲁氏菌试管凝集试验设计
单位:ml
比浊管的制备
管号 1 2 3 4 5 1:40稀释抗原 0.00 0.25 0.50 0.75 1.00 石炭酸 盐水 1.00 0.75 0.50 0.25 0.00 清亮度 100% 75% 50% 25% 0% 标记
布鲁氏菌的诊断
1:50—1:100++以上 50 1 100++以上 目前国内定1 100++,但国际定1 目前国内定1:100++,但国际定1:160++ 对半年内有菌苗接触史者,虽达1 100—1 对半年内有菌苗接触史者,虽达1:100 1: 160++, 160++,过2—4周应再次检查,效价升高1倍 4周应再次检查,效价升高1 以上方能确定,最好用补体结和试验检查。 以上方能确定,最好用补体结和试验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1 10++ ++以上 补体结合试验1:10++以上
评价:试管凝集试验是Wright Sample于1898年首 Wright和 评价:试管凝集试验是Wright和Sample于1898年首 先建立的, 先建立的,是布病诊断在国际上唯一的全标化 方法,使用广泛,经久不衰。特异性好, 方法,使用广泛,经久不衰。特异性好,也较 敏感,实用性强,诊断、流调、监测均适用。 敏感,实用性强,诊断、流调、监测均适用。 缺点: 缺点: — 有前带现象。 有前带现象。 — 不能区别人工免疫和自然感染。 不能区别人工免疫和自然感染。 — 产生一定的交叉反应。 产生一定的交叉反应。 — 慢,需要两天。 需要两天。

布病(20160330)

布病(20160330)
禁止食用未经消毒的羊奶、牛奶等奶制品,河源布病疫 情暴发应引以为戒。
防控措施
在职业人员中加强血清学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 疗;
1999年经省布病考核小组验收达到国家稳定控制标准 ;此后开 展3年一次的常规监测;至2007年共监测7274人,隐性感染者 15人,感染率0.21%;
2008年牲畜交易市场出现聚集性疫情;
防护用品使 用
临床症状及体征

村 检查编
(场、镇) (分场) 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接触动物 (羊猪牛)
接种史
工种(饲养 屠宰等)

发热时 间

发热 多汗 头痛 乏力
检查时 检查结


肌肉关 肝肿 节酸痛 大
脾肿 大
睾丸 肿大
淋巴 结肿
其他
填表者:
填表时间:
GZCDC 31
防控措施
2008年至2015年全市血清学共检测5808 人,其中161人感染,感染率2.77%。
白云区自2009年国家监测点以来: 流行病学调查共:9691人,共发现35人有 症状者; 血清学检测共1927人,其中126人感染布病 ,感染率6.54%
流行病学调查表
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
广东 省 广州 市 白云 区
临床症状
慢性期:多于急性期发展而来,不规范治疗和局 部病灶的持续感染造成。个别患者急性期无症状 或轻微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不典型、不 明显,可有不规则低热、疲劳、全身不适、精神 抑郁、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表现。
我国疫情概况
我国布病人间疫情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最 严重;
70年代及80年代显著下降;
600
500

布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布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我国于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布病病例。
精品文档
4
临床表现及体征
精品文档
5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 发热、多汗、萎靡不振、食欲不振、头痛、肌肉/关节/ 后背痛、乏力;
其它症状 头疼、头晕、失眠、烦燥不安、自觉手足发烧。急性严 重病人可随受损脏器出现相应症状
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 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分离到布氏菌或血清学检查阳性。
隐性感染 有相应的流行病学史,分离到布氏菌或血清学检查阳性, 无相应的临床表现。
精品文档
25
鉴别诊断
风湿热 特殊的心脏改变、风湿性结节、红斑及舞蹈症。血沉加快, 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阳性。
肺、淋巴结核 全身中毒表现比较严重。肺结核病人痰中带血、可 检查到结核杆菌,胸部X线检查有特异性的改变。淋巴结核淋巴结 多粘连成块,形成瘘道及瘢痕。
亚急性期 发病在3~6个月,凡有低热和有其他症状、体征(即有 慢性炎症存在),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试验阳性者。
精品文档
14
慢性期 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或体征,并出现血 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反应试验阳性者。
残余期 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或功能障碍往往因气候变化, 劳累过度而加重者。
精品文档
15
临床分型
内脏型 心血管型、肺型、肝脾型 骨关节型 关节损害、骨损害、软骨损害、综合损害 神经型 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精品文档
16
精神型 出现精神病症状者。
泌尿生殖型 睾丸、附睾损害,子宫、卵巢、输卵管损害,乳房损 害,肾脏损害。
外科型 有固定的隐性病灶,需要外科手术者

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

“温”“症”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 分离 :
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 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 特有。
Company Logo
临床表现
主症2
多汗:
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 特别是晚上增多。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 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 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燥, 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
状体征反复出现或加重者 。血
慢性期:
病程超过一年
清学检查阳性。 相对稳定型:症状、体征较固定,功能障碍 仅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才加
重。但久病后体力衰竭、营养
不良、贫血。
Company Logo
临床表现
复 发 经系统治疗后约10%患者出现复发。 复发时间:初治后数月内;或数年后。
机制:布氏杆菌可在细胞内寄生有关。
Company Logo
治疗措施
抗菌药物的选择
一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 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链霉素肌注15mg/kg,1次/天,2~3 周。 二线药物: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多西环素合 用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或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复方新诺明,2片/次,2次/天,6周; 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妥布霉素肌注1~1.5mg/kg ,8小时1 次,1-2周; ③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左氧氟沙星200mg/次,2次/天,6 周; ④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环丙沙星,750mg/次,2次/天,6 周。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50%) 凝集:诊断符合率为 95.92%
皮内变态反应: 布氏菌素皮试后 24、48小时分别各观察一次, 皮肤红肿范围有一次在 2×2cm 以上(或4cm2 及以上)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三分。
人布病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 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等或生
?发热期短,高热患者明显减少,中毒症状轻微 ?肝脾肿大,关节、肌肉、骨骼等明显体征减少
? 周围神经的损害明显减轻
?神经丛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很少发现 ?生殖器官损害的发生率显著减少 ? 绝大部分病例的试管凝集试验是低效价,变态反应
强阳性者也大大减少。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三分。
病例 1
? 急性期可有严重的毒血症状
? 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血小板减少;
?慢性期可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失眠,烦燥 ?畏寒喜暖,四肢发冷,阳萎,遗精,自觉手足发热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三分。
主要体征
?皮疹:充血性皮疹,出血性紫斑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化脓 ?骨关节变化:关节肿大,关节粘
连,脓肿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三分。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
? 与人类感染主要的传染源是羊、牛及猪,其次是

? 感染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其次是损伤的皮肤、黏膜和交配感染 ?也可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而感染。 ?人类布病
?主要是由于接触带含有病原菌的各种污染物及 食品,经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三分。
主要症状 — 发热
? 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

动物布氏菌病的诊断

动物布氏菌病的诊断

和D NA 探针 技 术有 望不 久 成为 病原
L等 报 道 了用 P R 一 步 法 快速 检 测 C
软 质 干 酪 和 牛 乳 中 的 布 氏 菌 。2 0 00
确 诊 、 隐性 感 染 诊 断 标 准和 鉴 别 诊
断 要 点。 布 氏 菌 病 检 测 标 准 ) )GB 1 8 5 9 7是 卫 生 系统 起 草 和 解 释 6 8 —1 9 的 国 家 标 准 ,对 监 测 点 的 选 择 、监
诊 断 标 准 是 得 到 官 方 认 可 的技
术 ,具 中 , 各 国都 有 其 诊 断 标 准 , 国
际组 织也 有 其指 定 的或 推 荐的标 准。 各 国 的标 准有 的是 相 同 的 ,有 的 不 同 ,其 差 异 主 要 在 于 技 术 研 发 的 不
则描 述 了 流 行特 点 、临 床 症 状 、病 临 床 表 现 和 实 验 室 检 查 ,
表 1 欧盟成 员国布 病筛选 和确诊 试验
筛选和新 技术 研究方 面 ,包括 脂多糖 (P ) L S 、蛋 白抗原 的筛 选研 究 ,酶联
免 疫 吸 附 试 验 (LS E I A)诊 断技 术、
流 行 种 可 以 全 部 检 出 。 19 9 9年 S r e ep
CF T、抗 人 免 疫 球 蛋 白试 验 ,以 及
分 离细 菌 ,规 定 了诊断 原 则 ,疑 似 、
病 诊 断 标 准 中 可 以 看 出 ,对 于 布 病 诊 断 都 采 用 了筛 选 试 验 与 确 诊 试 验
测 内容 、监 测方 法作 出 了规定 。
相 结 合 的 标 准 规 定 ,并 且 都 以 缓 冲 类 平 板 凝 集试 验 ( 括 R T) 作 为 包 B 主 要 筛 选 试 验 方 法 ,在 确 诊 试 验 中

布鲁氏菌病诊断实用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实用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8-20071 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

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

2.2 临床表现2.2.1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 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B。

2.3 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C)2.3.1 实验室初筛2.3.1.1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结果为阳性或可疑。

2.3.1.2 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Ocmn2以上)。

2.3.2 血清学检查2.3.2.1 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l00++及以上,过2周-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2 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1:lO++及以上。

2.3.2.3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C. 1.5)滴度l:400++及以上。

2.3.3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3 诊断原则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

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 诊断4.1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l中任一项者。

4.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项者。

布病培训参考答案

布病培训参考答案

布病培训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C3、B4、C5、A二、简答题1、简答布病实验室检查阳性判定标准。

(1)病原分离:检出布氏菌。

(2)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

(3)补体结合试验:1:10(++)及以上。

(4)抗人球蛋白试验:1:400(++)及以上。

(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0.03毫升,出现可见凝集。

(6)平板凝集试验:0.02(++)及以上。

2、简答布病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症状或体征,且血清学初筛试验任意一项阳性者。

确诊病例: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症状或体征,且血清学确证试验任意一项或细菌分离阳性者。

隐性感染: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且血清学确证试验任意一项或细菌分离阳性,但无临床症状或体征者。

3、简答暴发点调查处理程序。

处理暴发点的各项工作,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成立临时指挥机构,制定出具体计划,并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实施。

暴发原因调查:对布病暴发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收集有关暴发时间、地区、人群和畜群分布,特别是首例病人(病畜)出现的时间、地点及可能的原因等方面的资料。

采用血清学和细菌学方法检查人和牲畜,要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对所获得的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引起暴发的来源和主要的传播因素,确定本次暴发波及的范围。

控制措施:如暴发是由病畜引起,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处理。

如果是由奶制品所致,应对未食用的奶制品消毒处理,并追查来源,通知有关地区和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对病人进行及时治疗,病房、病人的衣物、用过的物品等,按规定进行消毒。

总结报告:处理暴发点的工作结束后,写出暴发疫情处理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
皮肤过敏试验:
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
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
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

凡检出的阳性家畜均应立即屠宰(或隔离饲养)。

至少在一年内停止向外调运牛、羊、猪。

畜产品均应在原地存放和消毒,暂不外运。

4.3 消毒:被病畜的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及尚未食用的奶制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4.4 免疫:经两次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区周围村受威害的畜群,应连续3年以畜用菌苗进行免疫,每年免疫覆盖率不应低于90%。

4.5 临床监测及治疗:对疫区内接触家畜及畜产品的人员进行血清学及皮肤过敏试验,查明人群感染情况,凡确诊的病人均应进行系统治疗。

4.6 宣传教育:对疫区的居民及职业人群进行布病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4.7 疫区处理效果验证:在疫区处理后的第二年始,连续三年对疫区及疫区周围地区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按照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布病疫区控制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

3
液中加入1%~3%的高价布鲁氏菌免疫血清,混合后,置37℃温箱2h,高速离心沉淀,取沉淀物0.5mL接种在选择性培基上培养,或注射豚鼠,用生物学法分离布鲁氏菌。

A1.3 其他病原材料培养
由乳,脑脊液,关节液和滑囊液分离布鲁氏菌,将液体标本无菌地接种到琼脂斜面上,或培养平板上,涂布于培基表面,参照血培养法观察结果,15天仍无可疑菌生长,定为阴性。

A1.4 生物学分离布鲁氏菌法
为了提高对布鲁氏菌的检出率和从污染的材料中分离布鲁氏菌,将被检材料(固体标本加灭菌的生理盐水研碾成浆液态)经皮下或腹腔注射豚鼠或小白鼠,豚鼠接种1 mL,小鼠接种0.5mL,接种豚鼠,即可观察血清变态反应情况,又可作细菌分离培养,小鼠感染后二十天解剖取脏器培养,豚鼠接种后三十天解剖取脏器培养。

A2 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A2.1 平板凝集试验(PAT)
A2.1.1 器材及试剂
赫德逊氏凹玻板或一块清洁无油脂玻璃板,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已知阴性和阳性血清,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


A2.1.3 判定
人血清0.02mL出现++及以上凝集程度判为阳性,人血清0.04mL出现++及以上凝集程度判为可疑。

A2.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A2.2.1 器材及试剂
清洁脱脂玻片或有凹型孔的玻片,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

A2.2.2 操作方法
在玻片上加0.03mL被检血清,然后加入虎红平板抗原0.03mL,摇匀或用牙签混匀,在5min内判定结果。

A2.2.3 判定
判定凝集程度(-至++++)同平板凝集反应亦可只分为(+)阳性,(-)阴性两类。

A2.3 试管凝集试验(SAT)
A2.3.1 器材及试剂
试管凝集抗原,被检血清,0.5%的石碳酸生理盐水,吸管,凝集试管,温箱和试管架等。

10
0.5
出后放室温2h,然后以比浊管为标准判定结果。

A2.3.3.3 记录结果:根据各管中上层液体的清亮度记录结果。

特别是50%清亮度(++)对判定结果关系较大,一定要与比浊管对比判定。

++++:完全凝集,上层液100%清亮。

+++:几乎完全凝集,上层液75%清亮。

++:显著凝集,液体50%清亮。

+:有微量凝集,液体25%清亮。

-:无凝集,液体不清亮。

确定每份血清滴度是以出现十十及以上的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

A2.4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
A2.4.1 器材及试剂
除试管凝集试验所需的一般器材及试剂外,还需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及普通离心机。

A2.4.2 操作方法
A2.4.2.1 试管凝集试验阶段:按A2.3进行试管凝集试验。

A2.4.2.2 抗免疫球蛋白的反应阶段:选取试管凝集试验的可疑反应管及全部阴性反应管,记录管号,经4000r/min离心15min,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三次,然后向各管中加入生理盐水0.5mL、一定稀释度(一般是1∶20倍稀释)的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混匀,将反应管置37℃温箱中20~22h,取出放室温2h后判定结果。

A2.4.2.3 判定:判定结果的标准,程度均同试管凝集试验。



(即
A2.5.2.3 被检血清灭活:人血清灭活补体的温度是56℃,时间为30min。

A2.5.2.4 本试验:灭活后的被检血清从1∶5稀释开始,然后作倍比稀释,每管中稀释血清量为0.2mL,再向各管中加2个单位抗原0.2mL,2个单位补体量0.2mL,混匀,置37℃水浴中30min,取出后,向各管加0.4mL的溶血素,再放37℃水浴中作用30min,判定结果(见表A3)。

表A3 CFT本试验程序mL
A2.5.3 判定
++++:无溶血,SRBC沉于管底或悬浮。

+++∶25%溶血。

++∶50%溶血。

+∶75%溶血。

-:100%溶血。

以50%(++)及以上不溶血确定CFT的滴度。

为防止判定的错误,可配制标准溶血管(见表A4)。

表A4 标准溶血管的配制mL
A3 皮肤过敏试验
A3.1 器材及试剂
布鲁氏菌素,75%酒精棉球,结核菌素注射器,皮内注射针头,测量尺。

A3.2 操作方法
于被检者前臂内侧1/3处,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晾干,皮内注射0.1mL布鲁氏菌素,在注射后24和48h作两次观察。

A3.3 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