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布病流行概况

合集下载

布病临床与防控 (2)

布病临床与防控 (2)
2024/6/19
(4) 感觉器官:眼的主要病变是视肉膜血栓性静脉 炎,葡萄膜炎,钱串状的(Target)角膜炎,视神 经炎和视神经萎缩等。也可以侵犯听神经而造成听 力减退或耳聋,个别病例可发生乳突炎。
(5)软组织:主要临床所见是纤维组织炎和脓肿。 布病性脓肿一般位于组织浅层,经过缓慢,局部组 织反应不明显,多见臀部,腰部和大腿前侧。
感染者。全市除白银区外其他四县区均有人布病病 例报告,会宁8例,景泰7例,平川区3例。
2024/6/19
疫情上升的原因
1、对布病防控工作重视不够 2、牲畜调运频繁,流通环节监管困难 3、基层防疫体系不完善,人间布病监测覆盖面小 4、卫生状况不良,饲养方式落后,群众防护意识 淡薄 5、集市贸易活跃,皮、毛、乳、肉大量上市,布 病检疫工作跟不上。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
度l∶400 ++及以上。
2024/6/19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 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 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 期阳性率较低。
2024/6/19
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 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 常。
2024/6/19
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 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 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 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 及以上者。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

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

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㈠传染源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㈡传染途径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

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粘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

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

㈢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

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乃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

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见。

布病防治工作总结

布病防治工作总结

布病防治工作总结布病,亦称为“牛皮癣病”或“野牛皮癣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家畜传播给人类。

近年来,布病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的传播,各级卫生部门积极开展布病防治工作。

本文将对我国的布病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布病的流行状况布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我国也不例外。

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区都存在布病病例报告。

特别是农村地区和牧民群体中,由于其与家畜的密切接触,布病的发病率较高。

据统计,我国每年布病感染者大约有数千人,并且还有未被及时报告的病例存在。

因此,针对布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布病的传播途径布病主要通过家畜传播给人类,其中以牛、猪和羊为主要传染源。

人类在接触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或其分泌物时,容易被布鲁氏菌传染。

此外,食用不完全加热的生肉、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也可能是人类感染布病的途径之一。

因此,布病的防治重点是要控制病源动物的感染,并做好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

三、布病的防治措施1. 加强布病的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布病的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病情和疫情信息,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2. 提高兽医技术水平:加强兽医队伍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兽医人员的诊断和防治能力,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处理布病病例。

3. 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农村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畜舍和周边环境,防止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4. 强化饮食安全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农民的养殖和饲养行为,做到养殖场和食品加工环节的全程监管,确保食品不受布鲁氏菌污染。

5. 加强宣教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布病的防治知识,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公众健康。

四、布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在布病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基层控制能力有待提升:目前,基层卫生机构在布病防治工作中的力量较为薄弱,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导致病例的及时报告和防控工作的不到位。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危害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危害
疫 病 防 控
中国畜牧兽 医文摘
2 1年 01
2卷 7
第2 期
布鲁 氏菌病 的流行情况及危 害
赵 凤 菊
( 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沈 阳 10 6 ) 辽 1 14
布鲁 氏菌病 ( rcl ss ( bu e oi) 简称 布鲁 氏菌病 )是 由布鲁 布鲁 氏菌病 主要 集 中于 美洲 、非洲 北部 和 欧 洲南 部 等 。其 l 氏菌 ( rcl )引起 的一种人畜共 患的慢性传染 病 。布鲁 氏 中 ,以牛种布鲁 氏菌感染 牛 的布鲁 氏菌 病为主 ,占家畜 布鲁 bu el a
踏 ,导致脱 毛。
在 温度 、湿 度适 宜 情 况下 ,开 窗 门 ,通气 孔 ,保 持 空
2 1 2 平养 每 间育 雏室 2 3 纳一批 鸡苗 I50 .. 5 0m容 0 ~2 0 0 ,0~2 龄用 篱笆 围成 5~6 0羽 周 小群 ,每群3 0~4 0 。2 0 0羽 周龄后根据气温高低适 当合并群或分群扩 大到其他 育雏 室。 2 2 合 理 饲 料 配 合 . 配合饲 料应是全 价饲 料 ,尤其 是配有 足够 齐全蛋 白质 、 矿物质 、各种 维生 素 、蛋 氨酸 、食盐 、钙 、磷及无 机硫等 微 量元 素。 同时添加适 量沙 粒 。总之 ,肉鸡根 据不 同 日龄 的生 长阶段 配合饲 料 ,种 鸡根 据育 成鸡 ,产蛋前期 、产蛋期 、换
2 布鲁 氏菌病 的危害
布鲁 氏菌 主要感染 巨噬细胞 和胎盘滋 养层细胞 。在急性
+ 2 0 年 07
2 0 年 08
20 笠 09
感染期 ,布鲁 氏菌可侵 袭胎盘 绒毛膜 的滋养层 细胞 ,引起 流 产 ;持续 性感染 时 ,布鲁 氏菌可在生殖 器官 、乳腺 和淋 巴结 定居 ; 慢性感 染时 ,布鲁 氏菌 可随奶排 出 。布鲁 氏菌病 的危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03
布病的预防和控制
制定预防控制策略
加强动物疫苗研发
研发高效、安全、廉价的动物用布病疫苗,提高动物免疫覆 盖率,从源头上控制布病传播。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对各地区布病传播风险进行评估,依据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 防控措施,实现精准防控。
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01
动物检疫与监管
加强动物进出口检疫和动物产品流通监管,防止布病跨区域传播。
诊断标准不统一
不同地区和不同实验室的布病诊断标准不统一, 影响病情监测和防治效果。
缺乏大数据支持
缺乏布病相关的大数据支持,导致难以准确预测 和分析流行趋势。
疫苗接种覆盖率低
部分地区的布病疫苗接种覆盖率较低,导致疫情 控制效果不理想。
未来研究方向
01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布病流行病学合作,共 同应对布病疫情挑战。
疫苗应用范围
布病疫苗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人类感染防控等领域,特别是在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疫苗免疫效果
不同种类和剂型的布病疫苗在免疫保护效果、免疫持续时间和接种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 的疫苗。
疫苗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布病疫苗的推广和应用有效降低了布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提高了公共卫生水平,并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
我国布病流行情况
分布范围广
人群易感性
防控意识提高
布病在我国广泛分布,主要集 中在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 山西、陕西等地区尤为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部分地区的人 们仍以畜牧业为主,使得布病 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布 病的防控力度,通过宣传教育 、疫苗接种等方式,提高人们 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课件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课件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课件
目录
• 布病概述 • 布病流行情况 • 布病防治措施 • 布病研究进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布病概述
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 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 病。
它主要影响生殖器官、关节和 神经系统,导致流产、不孕、 关节疼痛和神经异常等症状。
布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04
布病研究进展
布病病原学研究
布病病原发现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布病病原体被发现。这些 病原体包括布鲁氏菌、巴氏菌等,它 们是布病的传染源。
病原基因组研究
通过对布病病原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这些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机制 。
新药研发
针对布病的治疗药物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型的抗 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解决现有药物耐药性和副作用问题。
联合用药研究
联合用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许多研究正在探索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布病的治疗效果。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布病防治的挑战与问题
布病免疫学研究
免疫机制研究
研究布病的免疫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 容易感染布病,而有些人则不易感染。这有助于开发更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疫苗研究
目前,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新型的布病疫苗,以提高疫苗的 保护效果和覆盖范围。这些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合 成肽疫苗等。
布病治疗药物研究
城市与农村
城市地区的布病病例主要来源于食 品和饮水安全问题,而农村地区的 病例则与牲畜接触和养殖环境有关 。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3
第13页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4
第14页
2. 人群分布
各类人群对布病均易感,牲畜 养殖、畜产品加工、收购人员、 畜牧兽医和布病防治专业人员 是高发人群。
男女百分比2.7: 1,以青壮年
为主,20~60岁组占90.04%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5
第15页
90年代中期以来疫情迅猛上升并不停攀升原 因: 畜牧业迅猛发展,辽宁成为第8畜牧大省 防制工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
定水平, 秋季开始下降
35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第35页
向其它动物和人传输
传染源经过泌尿、生殖、消化道、泌乳排 菌污染环境, 人和其它动物接触污染环境被 感染
人宰杀病畜、助产、接触畜产品被感染
食用未经灭菌污染乳、肉等被感染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36
第36页
泌物和胎膜中分离到牛种菌 1914年美国学者Traum于流产猪分离到猪种菌 1953年在新西兰由Buddle从患有绵羊附睾炎公羊分
离到绵羊附睾种菌 1956年美国Stoenner和Lachman在美国西部沙漠林
野鼠中分离到沙林鼠种 1966年Canmichael从美国猎犬流产胎儿中分离到犬
种布鲁氏菌、 1970年FAO/WHO布病教授委员会把布氏菌分为6个
1989年全省经过农业部卫生部组织 基础控制标准达标验收。
1980年前、后数年每年全省无新发
人。
1994
年以明年发病人数迅猛上升, 年发病
人数一直居全国前几位。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7
第17页
年辽宁省布病人群分布:
发病主要集中在25~65岁年纪组,占发病总 数89.58%;男性发病387例,女性112例,男 女发病百分比为3.46: 1。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 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布病的地理分布
01
全球范围内,布病主要分布在 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一 些国家和地区。
02
在我国,布病的高发区主要集 中在北方牧区和农牧交错带, 如内蒙古、*、青海、*等地区 。
03
此外,湖南、湖北、贵州等南 方地区也存在布病疫情。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合作 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布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布病的发病机制
01
02
03
深入研究布病病毒的基 因组结构与功能
分析布病病毒与宿主细 胞的相互作用机制
探讨布病病毒的变异与 传播规律
探索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加强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 开展新型疫苗的研发与临床试验
评估疫苗在人群中的保护效果和免疫持久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2
19世纪末,布病从英国传播到欧洲各国和亚洲、非洲、美洲等
地。
在我国,布病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905年,自此之后,布
03
病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布病的流行现状
当前,布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 性疾病之一。
在我国,布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 蒙古、*、青海、*等牧区和农牧交错带。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2023-10-28
目 录
• 布病概述 • 布病的历史与现状 • 布病的流行因素 • 布病的预防与控制 • 布病的治疗与康复 • 布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布病概述
布病的定义
布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 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 人畜共患病,也被称为布鲁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0 6.00 4.00 2.00 0.00
年龄组(岁)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职业分布
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0%,其次为牧民15%,其他人员
包括学生、家务和待业人员等。与2004年相比,牧民发病人 数增加了56.8%,农民增加了62.4%。
2005年全国布病发病数职业分布
3% 3% 3% 2% 1%1%1%10%%00%0%0%0%% 15%
一般牧区和半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 城镇病人多集中在职业性较密切的工厂,如 肉类加工厂、乳品加工厂、毛纺厂、皮革厂、 畜产品仓库等。
布病简介-危害
牲畜感染布病可导致不育、不孕、流产。 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布病简介-临床表现
发热 多汗 疼痛、神经痛 乏力 其它:肝脾肿大,神经、生殖系统病变, 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
布病简介-防治原则
畜间 因地制宜,免疫、检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 合性防治措施。
人间 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
1950至2005年全国布病发病率(1/10万)
2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年份
2005年全国布病疫情概况-发病数
病例数构成比(%)
2005年全国布病疫情概况-季节分布
发病高峰季节在春、夏季,其中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的69.0%
0.18 0.16 0.14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牛种布病疫区 流行时期可在产期和产后的泌乳期(6~7月),因此人的 发病在春夏季为高,感染率与发病率差距大,病人症状轻, 病程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病疫区 局部散发,在疫区内感染的人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
布病简介-流行情况
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我国大多数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布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70%
农民 牧民 学生 家务及待业 其它 工人 民工 干部职员 散居儿童 医务人员 不详 商业服务 离退人员 幼托儿童 餐饮食品业 其他
重点地区布病疫情概况
2005年高发省份 2005年报告病例数最多的6个省份依次为内 蒙(8663例)、黑龙江(3943例)、山西 (221例),此6省的病例数占 报告总数的93.6%(2004年为89.0%) 。
发病率逐渐上升,1996—2000年一直波动在 0.09/10万—0.25/10万之间,其发病率是1992年 的9—25倍。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
21世纪
➢ 布病疫情继续回升,2001—2004年全国新发病人分别 是2918、5505、6448、11472例;
➢ 2005年全国报告新发病人为18416例发病率为1.4/10万, 发病数首次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63年的12097例) 。
➢ 年增长率分别达到
88.7% 17.1% 76.4% 60.5%
五年内发病数增长了531.1%。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
发病数
1996 2519 1997 1402 1998 1203 199290000 1837 200108000 2181 200116000 3012 2002 5505 200134000 6505
重点地区布病疫情概况
发病数
1996—2005年全国重点省份布病发病数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内蒙 黑龙江 山西 河北 辽宁 吉林
以羊种菌致病力最强
布病简介-传播
传染源 病畜(羊、牛、猪、鹿)为主要传染源,人由 于接触染疫的牲畜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
传播途径 皮肤粘膜接触、消化道、吸入
任何年龄的人都能感染布病,一般中青年感 染机会较多。
男女之间布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布病简介-疫区类型
羊种布病疫区 绵羊和山羊,易形成布病爆发流行,有明显得季节性,一 般是从3~4月份人的发病开始上升至7~8仍保持较高水平, 冬季发病率较低,春季又开始回升。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
20世纪50、60年代 疫情最为严重,1957-1963年、1969—1971年出
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1.17/10万— 1.77/10万和1.20/10万—1.23/10万之间。 70年代至90年代初
布病疫情显著下降,1992年全国仅发生219例病 人,发病率为0.02/10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90年代中期至2000年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
2006.3
内容: 布病简介 全国及重点地区人间布病疫情概况 畜间疫情情况简介
资料来源: 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历年布病监测资料
布病简介-病原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 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根据储存 宿主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布氏杆菌可分为6 个种,即羊种菌、猪种菌、牛种菌、犬种菌、 绵羊附睾种菌及沙林鼠种菌
200142000 11472 2005 18416
10000
1995至2005年全国布病发病数
18416 11472
8000 6000
6505 5505
4000 2000
806
2519
1402
1203
1837
2181
3012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月份
构成比(%)
0123456789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不 详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性别及年龄分布
病例以男性为主,占75.9%;青壮年居多,15~59岁组的病例占93.4%, 少年组(0~14岁)占3.0%,老年组(60岁以上)占3.5%
16.00 14.00 12.00 1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