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的补血中药方有什么

便血的补血中药方有什么大便出血是由胃肠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便血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便血的中药方1、金钱草治疗: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在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
金钱草味甘、微苦,性凉,主要有清热解毒、散淤消肿、利湿退黄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淋、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肝胆及尿路结石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金钱草含甾醇、黄酮类、氨基酸、鞣质、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排石、抑菌、抗炎、松驰血管平滑肌等作用。
单味金钱草治痔疮临床鲜有报道,但根据其具有良好的清利热湿、消肿解毒效果,用此煎汤服用对内、外痔疮引起的红肿、疼痛、出血等症状,当能起到较好缓解效果。
患者痔疮发作时,可以服用本方治疗。
金钱草煎服时,如结合煎汤熏洗肛门,内外合治,其效果可能会更理想2、蒲公黄、黄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本方为邹桃生方,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适用于痔疮。
3、槐花、地榆各10克,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各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莱苋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本偏方为黄洪坤方,功能清肠利湿,止血,适用于痔疮。
4、茄子。
将其切片,烧成炭,研成细末。
每日服3次,每次10克,连服10天。
本方清热止血,适用于内痔。
5、硫黄、雄黄各10克,樟脑3克,麻油适量。
前药研成细末,用麻油调匀,擦患处。
本偏方适用于湿热而致痔疮。
6、乌梅、五倍子各10克,苦参15克,射干、炮山甲各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
水煎服,日1剂,日服2次。
本方为凌朝光方,功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疮。
7、黑木耳30克。
将木耳摘去污物,洗净,加水少许,文火煮成羹,服食。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教材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一剂知”纯经方医案系列》一、十天血痢一剂而止一、十天血痢一剂而止徐x伟,男,31岁。
20100311大便便血(纯鲜血块)十天,先便后血,日七八行。
面色晄白,乏力,无寒热汗证,无头晕头痛,喜热饮,无泛恶,纳尚可,溲可。
静滴抗生素治疗十天无效,后三天在静滴的同时服用当地中医开的中药,亦无疗效。
势渐急迫,乃由其兄陪同来诊,诉昨夜便血五六行。
脉弦滑,舌淡红嫩苔薄滑。
六纲辨证:太阴阳明方证:黄土汤处方:黄土汤(赤石脂代黄土)+理中汤(干姜炮制)赤石脂120炮附子30生白术30炙甘草30黄芩30阿胶30(烊)生地30白人参30干姜(炮)30四剂。
二诊:翌日上午,患者自己骑摩托车驮岳母来为其岳母求诊。
诉服药一剂便血即止。
今天(20100320)其妻陪同其岳母二诊,诉丈夫便血痊愈,已经开工忙碌去了。
二、外感纠缠一月余一饮经方解痛苦许X龙,男,64岁,20100312。
患者自新年之日即患感冒,初两日自服感冒药无效,即行静滴治疗,累计静滴已达十四天(药物不详),仍未痊愈,乃来诊。
刻诊:入暮即身冷发热,肢节痛,夜卧汗出,身冷而腿热,咳吐白粘痰量多;口干多饮,饮热水;纳呆,头晕,两便尚可。
刻诊(上午九点)测腋温36.9摄氏度。
脉弦滑,舌红嫩苔白腻。
六纲辨证:厥阴中风+少阴中风+太阴饮证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附子汤为主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柴胡80桂枝30干姜30 黄芩30天花粉40牡蛎20炙甘草20生旱半夏30白人参15生姜30 大枣30 生白芍30 制附子30茯苓30 五味子30 细辛30 杏仁30三剂。
二诊:一剂后即已不身冷发热肢痛汗出,三剂服完,已经痊愈。
患者素来感冒后会遗有顽固性咳嗽之症持续较长时间,这次咳嗽也基本消失。
1、临床要先辨六纲,再辨方证药症,这样才能丝丝入扣用经方,也能避免出现时方思维用经方的弊端,药是治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用经方是最后才考虑到药上的,仲景明言,辨病证脉并治,但是往往是六纲和方证对应了后,药症自然而然的就相牟和了,所以最后这部分脑细胞往往就会省下来的;2、纲证——本案用到了柴胡桂枝汤是因为有个太阳少阳中风的夹杂;3、方证——合方里有两个主干—桂枝汤去对应本案中厥阴中风中内涵的四个中风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中风);柴胡汤对应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半证,而其中的人参是补胃气津液的不可或缺之品;4、药症——瓜蒌根治的是偏于阳明热为主的口渴,牡蛎治的是偏于水饮阻滞的口渴,人参治的是偏于津液不足的口渴,虽然都能治渴,内涵各有不同。
便血的病因病机和辩证论治

凡⾎⾃⼤便⽽下,或⾎便夹杂⽽下,或先便后⾎,或单纯下⾎,均称便⾎,便⾎⼜名⾎便、下⾎、泻⾎、结阴等。
后世医家⼜以⾎之清浊⽽⽴肠风、脏素之说。
西医所指的肠道炎症、溃疡、息⾁、痔疮,及某些⾎液病,急性传染病等属于本证范围。
1、病因病机
主要与风⽕热毒或阴寒内伤、寒⽓下迫有关。
(1)⽕热伤络:暴饮暴⾷,或酗酒过度致迫⾎妄⾏,渗⼊⼤肠发为便⾎。
(2)湿热下注:久居潮湿之处,或饮⾷不节,损伤脾胃,聚湿⽣热,热伤阴络,营⾎失道⽽致便⾎。
(3)脾胃虚寒:久病失养,劳倦过度,⽓失统摄,⾎⽆所归,⾎离脉道,⽽为便⾎。
2、辩证论治
便⾎之证多因肠道湿热,或脾胃虚寒所致,故临证时要分清虚实,然后确⽴治疗原则。
(1)肠道湿热:证候:便⾎鲜红,⼤便不畅或稀溏,或选⾎后便,或腹痛,⼝苦,⾆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
考试⼤站整理
⽅药:地榆散合⾚⼩⾖当归散。
(2)脾胃虚寒:证候:⼤便下⾎,⾊紫暗或⿊,腹痛隐隐,喜热饮,怯寒肢冷,⼤便溏薄,⾆质淡,脉细⽆⼒。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
⽅药:黄⼟汤加味。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阴虚火旺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暗,质稀,常伴有热感、干燥、小便黄赤等。
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润燥止血。
常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配合白果桑螵蛸丸。
2.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絮状便血,色黑紫,质干结,常伴有肛门坠胀、疼痛等。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肠止血。
常用方剂为桃红四物汤配合玄米煮芋艾丸。
3.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鲜红,质不稀不结,常伴有恶心、嗳气、纳差等。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消食止血。
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丸配合舒缓口服液。
二、饮食调理1.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蒜、生姜等,以免刺激直肠黏膜,引发或加重症状。
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帮助增加粪便质地,减少便秘和便血发生的机会。
3.注意饮食调理:遵循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原则,不暴饮暴食,调整膳食结构,按照“五谷为基础,畜禽鱼肉为辅,蔬菜水果为主”的比例摄取食物。
三、中药药物治疗1.杭白菊冲洗剂: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肛门湿痒、出血等症状。
2.逍遥丸:具有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肛门坠胀、疼痛等症状。
3.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便血症状,尤其适用于气血淤滞、脾胃虚弱型。
四、中医外治法1.艾草灸法:选用艾叶,将其燃烧,然后放置在患处进行熏灸,可以活血祛湿,缓解痔疮症状。
2.熏洗法:将适量的药材如生薏芽、白物、黄连等煮熟,然后取煮汁熏洗患处,有助于消肿止痛,减轻病情。
3.中药痔疮坐浴:选用适量的药材如黄连、苍术、五倍子等,煮熟后加入坐盆中,患者坐于药水中进行浴疗,可以舒缓局部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以上仅是一种试行的中医诊疗方案,具体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还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用力排便等不利因素,有助于加速康复。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一、引言便血,又称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便血症状表现为大便时血液混入大便,严重者伴有肛门疼痛、肛门瘙痒等症状。
便血病因复杂,包括内痔、外痔、肛裂、肛周脓肿等。
中医学认为,便血属于“血症”、“肠风”、“血证”等范畴。
张仲景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丰富的治疗便血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根据张仲景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探讨治疗便血方案。
二、病因病机1. 内因:中医认为,便血病因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2. 外因: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外界因素也可诱发便血。
3. 病机:便血病机为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导致脉络损伤,血溢肠中。
三、治疗原则1. 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针对肝肾不足、湿热内蕴等病因,采用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之法。
2.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针对气血瘀滞、脉络损伤等病因,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
3. 健脾益气,调和阴阳:针对脾胃虚弱、阴阳失调等病因,采用健脾益气、调和阴阳之法。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基本方剂:四物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丹皮、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加减法:- 若便血鲜红,可加槐花、地榆、白茅根等凉血止血药物;- 若便血暗红,可加三七、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疼痛,可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止痛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瘙痒,可加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止痒药物。
(2)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烟酒等刺激性食物;(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排便;(3)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久坐久立。
3. 外治法(1)中药熏洗:采用中药煎剂,如苦参、黄柏、蛇床子等,煎煮后熏洗肛门,每日1-2次;(2)穴位按摩:按摩长强、承山、秩边等穴位,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甲痔疮诊疗方案2

痔(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2013-2修订)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TCD编码:BWG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184.102)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

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摘自《血证论》作者:***朝代:清年份:公元1884年一先血后便为近血。
谓其血即聚于大肠。
去肛门近。
故曰近血。
此有两等证治。
一为脏毒下血。
一为肠风下血。
脏毒者。
肛门肿硬。
疼痛流血。
与痔漏相似。
仲景用赤豆当归散主之。
肠风者。
肛门不肿痛。
而但下血耳。
脏毒下血多浊。
肠风下血多清。
寿世保元。
用槐角丸统治之。
有大便黑色之证。
肝血下渗。
从清道则尿血。
从浊道则下血。
四物汤合白头翁汤。
兼补其血。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此之谓也。
如无白头翁。
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
一先便后血为远血。
谓其血在胃中。
去肛门远。
故便后始下。
因名远血。
即古所谓阴结下血也。
黄土汤主之。
散人译解:便血的症状,一种是先出血后出大便,这种是为“近血”。
是因为出血以后就立即聚于大肠的部位,到肛门距离很近。
所以说是“近血”。
这种“近血”有两种证状和不同的治疗。
一种是“脏毒”下血,另外一种为“肠风”下血。
脏毒症状,症见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
仲景用赤豆当归散治疗。
附:【药方名称】赤小豆当归散【别名】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处方】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当归30克【制法】上二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用法用量】浆水调服2克,日三服。
【备注】本方用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
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
方中当归原无用量,现据《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补。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肠风患者,肛门不肿痛,只是便血而已。
脏毒的下血大多污浊。
而肠风下血则大多比较干净。
这二种情况《寿世保元》记载用槐角丸就可以统治之。
附:【药方名称】槐角丸【处方】槐角3钱,地榆2钱,黄连1钱,黄芩3钱,黄柏3钱,生地3钱,当归3钱,川芎1钱,防风2钱,荆芥2钱,侧柏2钱,枳壳2钱,乌梅3枚,生姜1钱(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大便显柏油样。
(2)、次要症状:胃脘作痛,腹痛,有时烦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等。
2、西医诊断:参照《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1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5年8月)。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一般起病较缓,病程或短或长;
(2)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3)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4)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5)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均可诊断为便血。
(二)证候诊断
1、胃中积热证: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肝胃郁热证:便血,血色紫黯或黑色,有时血色鲜红,脘胁胀痛,口苦而干,胃纳减退。
心烦易怒。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热毒内结: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
舌红,苔黄,脉滑数。
4、中气不足证:便血,血色紫黯或紫黑,脘腹不舒,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谷不香。
舌质淡红,脉细缓。
5、脾胃虚寒证:大便下血,其色紫黯或黑,脘腹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喜暖,怯寒肢冷,饮食减退,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6、气滞血瘀证: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暗滞,或胁下癥块。
舌质紫暗,脉弦细或涩。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学中的因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病或肝硬化、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等疾病所致的便血。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中积热证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黄15g、黄连10g、黄芩10g、大蓟10g、小蓟10g、侧柏叶10g、荷叶10g、茜草根10g、栀子10g、白茅根10g、丹皮10g、棕榈皮10g。
加减:胃热伤津,口干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等以养阴生津;大便秘结加玄参、麦门冬、生地以增液润燥。
出血过多,气阴两亏者加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
而对于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所致的便血,治用黄连阿胶汤以滋阴清火。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火,白芍凉血敛阴阿胶滋阴止血;可加旱莲草、白茅根、藕节以滋阴凉血止血中成药:云南白药,三七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
当归15g、白芍10g、白术10g、柴胡10g、茯苓10g、甘草10g、生姜10g、薄荷10g、丹皮10g、栀子10g。
加减:肝火急迫,灼伤胃络,兼见吐血色鲜量多、血出如涌者,宜清热凉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并以参三七末调服。
火邪伤阴者,亦可加石斛、天花粉、麦门冬等以养阴生津。
中成药:云南白药1g,tid。
3、热毒内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约营煎加减。
生地15g、芍药10g、甘草10g、断续10g、地榆10g、黄芩12g、槐米2g、荆芥穗10g、乌梅10g。
加减:大便不畅加白薇、大黄清热通腑;气滞腹胀加枳壳、木香行气消胀;热毒内盛、便血夹脓者,加红藤、金银花清热解毒散结。
中成药:云南白药、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4、中气不足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人参20g、黄芪20g、白术10g、甘草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
加减:出血较多者,可吞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
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细弱者,乃气随血脱之象,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中成药:云南白药。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味。
灶心土15g、甘草10g、干地黄10g、白术10g、炮附子10g、阿胶10g、黄芩10g。
加减:出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出现大便滑泄不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质
淡胖、脉虚细无力者宜加温补固涩之品,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等,并可加重附子的用量。
中成药:温胃胶囊。
6、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淤汤。
五灵脂1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乌药5g、延胡索10g、香附10g、红花10g、枳壳10g、甘草5g。
加减:胁下有癥块者,可加郁金、丹参、鳖甲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瘀血内停,郁而化热,热扰心营,而症见便血、发热,入夜热势加重,可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
如出血过多而至气阴两伤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中成药:云南白药、三七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制剂
1、益气健脾扶正类: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用于虚证便血者。
可用于中气不足及脾胃虚寒之便血,以增益气、健脾、温阳止血之功。
2、活血化瘀类:
香丹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用于有血瘀者。
可用于气滞血瘀证之便血。
3、清热解毒类: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可用于胃中积热、肝胃郁热、热毒内结之便血。
(三)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脾胃虚寒证:
治法:脾胃虚寒者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处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可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
2、中药或中成药保留灌肠:对热毒內结之便血者可使用中成药双黄连3g配以锡类散1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清热解毒;对有血瘀者可使用中成药云南白药4g或单独,或配以锡类散1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化瘀止血。
(四)西医治疗
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抑酸、止血、抑制胃肠分泌、降低门脉压、抗感染、补液、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内镜下介入治疗(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喷洒或注射止血药、金属钛夹止血)等。
三.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便血的治疗,难在准确辩证论治,部分医师临证时,辩证不准,导致治疗效果欠佳;
2、单纯中药疗效不尽人意,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形成气随血脱之危候,常为大出血的征象,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需中西医结合方能转危为安;中药止血效果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1、继续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临证时当详察证情,分清虚实,然后确立治法,进行治疗。
便血的治疗,首当止血,应当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而止其血,如胃中积热,当清胃泻火,化瘀止血;肝胃郁热,当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气滞血瘀,当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热毒内结,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气不足,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脾胃虚寒,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2、继续开展针对便血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治疗的研究,结合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肝清胃,凉血止血;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止血,改善症状的药物。
中药有止血方面的优势,西药止血效果快而明显,应进一步明确不同止血药在止血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