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

第二课时

【基础案】

1.翻译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1)字词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2)句式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

此余之所得也--___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一: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________

6. 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____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

8. 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

2.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检测

1.选出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一项()

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不得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

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好游者不能穷(贫困)也

2.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加点词语是()

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称呼)

C.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谬论,谬误)

4.文中所言“至”的条件有若干,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些条件的一项是()

A.要有志,不随以止B.力要足,又要不随以怠

C.至于幽暗昏惑,需要足以明之火D.要有相之之物

5.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之现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处地方)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D.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明亮)B.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峻)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探究问题)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7.与“莫名其妙”中“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郭橐驼,不知始何名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第二课时

探究一这第三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这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的治学、从事工作,无疑都有启发作用。

探究二(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该轻信盲从,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认真思考辨析,然后谨慎地选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是很可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者之众,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第二段的最后几句,第三段开头一句),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二是两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正是处处为议论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笔,使议论有依据,三是记游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处世这两类事情之间,内在联系紧密,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围绕这一共同点来展开议论。记游,处处为说理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遥相呼应。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而深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五.总结与巩固

探究三.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我们今天强调立志和王安石所说之“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训练案

二、基础知识检测

1.B2.A3.D4.C5.B6.A7.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