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血常规是医学上的一种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吗?接下来,店铺跟你分享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1)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

正常红细胞数应为4~5×10^12/升,如低于4×10^12/升,或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时,则认为有贫血,医生则根据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关系,来了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及贫血的程度。

(2)白细胞和白细胞分类。

从血球计数即可测出白细胞总数和不同大小的分类白细胞,但真正了解白细胞分类情况则要制成血涂片,然后用瑞氏染色法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判断和计数多形核白细胞、杆状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医生在遇到各种发热患儿,怀疑是感染性疾病时,最简单的检查就是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一般来讲,白细胞总数升高超过10×10^9/升或多形核白细胞超过50%~60%就认为可能是细菌感染,而白细胞总数低于10×10^9/升及多形核白缅胞低于50%就可能是病毒感染,这样就可决定采用抗生素治疗或抗病毒治疗。

但年幼、身体衰弱或病情极端严重时,这些结果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或异常反应,需要综合判断。

(3)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应为100~300×10^9/升。

血小板也是~种血细胞,它与体内凝血和出血有密切关系,如血小板总数低于100×10^9/升,临床上就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或全身皮肤紫癜,即临床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上3类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成熟,然后运行到全身。

如果发现这3类细胞都减少,往往意味着骨髓增生障碍或有其他血液恶性疾病如白血病等,此时就需要查骨髓象来帮助明确诊断。

血常规是一项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临床医生要根据病情,结合体格检查,并参考血常规检查,进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采取合适的治疗。

有时血常规需多次检查,才能予以定论。

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临床分析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

临床分析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

临床分析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不同成分的计数和测量,可以获取一些关键的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血常规检查结果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下面将对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

一、红细胞计数及相关指标1.1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成人男性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多种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贫血等情况。

1.2 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范围为男性130-175 g/L,女性120-160 g/L。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贫血等情况,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脱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1.3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正常范围为男性38%-50%,女性35%-47%。

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症、肺性骨关节病等,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表明贫血等情况。

二、白细胞计数及相关指标2.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10×10^9/L。

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感染、炎症、白血病等疾病,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出现骨髓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等情况。

2.2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的数量,正常范围为2-7.5×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感染、急性炎症等疾病,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情况。

2.3 淋巴细胞计数(LYMPH)淋巴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的数量,正常范围为1-3.2×10^9/L。

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病毒感染、白血病等疾病,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

如何全面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如何全面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如何全面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单现阶段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发生变化,导致机体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而大部分人对自身健康关注较低,无暇顾及自身,因此极易出现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极易出现疾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血常规检查是目前临床检查中常规检查,检查结果能够对患者身体健康状况有基础性了解,大部分人对于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容了解并不全面,小编认为全面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单是十分有必要的,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讲解关于血常规检验报告单那些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容想要了解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具体作用,首先需要了解血常规检验报告单主要包括哪些检验项目以及检验项目的参考值范围。

正常情况下,报告单都会显示各指标的参考范围,根据参考范围的情况以及自身实际检查结果情况进行比较,判断指标是否正常。

血常规指标通常分为4部分,分别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这4部分指标能够有效反应患者机体健康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疾病情况。

因此,需要高度重视。

白细胞如果日常生活中感觉到身体存在不适,可以通过观察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数量,白细胞计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存在的疾病情况。

指标升高: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成人>10×109L,新生儿、婴儿>20×109L,),这种情况可能存在病理性或者生理性因素。

生理性因素具有自然特性,能够通过生理调节使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可忽略。

病理性因素需要重视,导致白细胞病理性升高可能存在白血病,化脓性细菌性炎症疾病,如果患者近期做过手术,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数量增高情况。

指标降低:如果白细胞计数降低,(成人<4×109L,新生儿、婴儿<15×109L,)这种情况。

患者可能存在贫血情况,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者患者存在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果患者化疗期间进行血常规检查同样会显示白细胞数量降低。

红细胞红细胞作为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能够通过血液运输氧气,其寿命通常为四个月左右,对于维持正常生命状态,保持正常机体代谢有至关重要作用。

血常规报告分析

血常规报告分析

血常规报告分析1. 引言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的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数量、形态以及某些疾病的体征。

本文将对血常规报告进行详细分析,帮助读者了解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2. 报告结果以下是一份血常规报告的检查结果:检查项目结果参考范围白细胞计数 5.2x10^9/L 4-10x10^9/L红细胞计数 4.5x10^12/L 4-5.8x10^12/L血红蛋白135 g/L 110-150 g/L血小板计数140x10^9/L 150-450x10^9/L中性粒细胞55% 40-75%淋巴细胞30% 20-45%单核细胞6% 2-10%嗜酸性粒细胞5% 0-5%嗜碱性粒细胞4% 0-1%3. 结果解读根据以上报告结果,我们可以对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进行分析。

3.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和感染情况。

正常范围为4-10x109/L,而本次检查结果为5.2x109/L,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说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正常。

3.2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反映了机体的供氧能力。

在正常范围内,红细胞计数为4-5.8x1012/L,本次检查结果为4.5x1012/L,属于正常范围。

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为110-150g/L,本次检查结果为135 g/L,也处于正常范围内。

这表明患者的供氧能力正常。

3.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机体的止血功能。

正常范围为150-450x109/L,而本次检查结果为140x109/L,稍微低于正常范围。

这可能提示患者的止血功能稍微下降,需要关注。

3.4 血细胞分类血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的比例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性粒细胞在正常范围内占40-75%,本次检查结果为55%,处于正常范围内。

•淋巴细胞占20-45%,本次检查结果为30%,也处于正常范围内。

血常规检查报告分析

血常规检查报告分析

血常规检查报告分析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来评估个体的血液状态及常见疾病的发展情况。

通过对血常规检查报告的分析,可以帮助医师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

本文将对血常规检查报告中常见的几个指标进行解读。

1. 血红蛋白(Hemoglobin,简称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参考范围通常为男性130-175g/L,女性120-160g/L。

过低的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提示贫血的存在,而过高则可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有关。

2.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简称RBC)红细胞计数指的是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其正常范围通常为4.0-5.5×10^12/L。

红细胞计数的异常可能与贫血、感染、肾脏疾病等疾病有关。

过低的红细胞计数可能提示贫血,而过高则可能与肾脏疾病、高原适应等情况相关。

3.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简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正常范围通常为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而过高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临床上,常见的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原因包括感染、骨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简称WBC)白细胞计数是衡量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正常范围通常为4-10×10^9/L。

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可能与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等有关。

过低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表示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受感染;而过高则可能与炎症、感染等情况相关。

综合以上几个指标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液状态和可能存在的疾病情况。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血常规检查只是一个初筛方法,无法作为诊断某一具体疾病的依据。

如有异常指标,还需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由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老年健康体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老年健康体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老年健康体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健康体检老人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重点分析,以此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人中随机抽取1000例,以性别差异将其分为男性组(500例)与女性组(500例),对两种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检查中4个参数表现为减低趋势,其中女性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减少率均高于男性组(P<0.05),而血小板减少率方面两组并无差异(P>0.05)。

结论:对于老年人健康体检而言,血常规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能够对贫血、血细胞减少、血红细胞及血红细胞增多等进行准确检测,为各种疾病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对于异常项目者,还需接受更加细致的检查,以此来提高健康体检的准确性。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体检;血常规检查老年健康体检项目中,血常规尤为关键,主要包括贫血情况、血红细胞、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等内容,根据检查结果可以准确了解被检查者血红细胞形态变化及分布情况,快捷排除健康隐患,为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给予可靠信息[1]。

本研究选取特定对象,重点对比分析了血常规检查结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盲选我院2019年期间接受健康体检的老人1000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年龄(64.2±1.2)岁,无吸烟史和喝酒史,近七天未服用其他药物。

以性别差异将其分为男性组(500例)与女性组(500例),对比一般性资料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抽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2ml,将其置入到装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的真空抗凝管中。

装入后,迅速颠倒均匀混淆,保证在2h内接受检测,并如实记录各项检测结果。

采用迈瑞医疗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BC-1800 血球仪作为检测设备,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照操作流程实施检测,保证检测数据的精确度及可靠性。

1.3疗效评价标准老年健康体检者血常规检查结果判断[2]标准:正常血红蛋白值为女性 120 g/L,男性160 g/L;正常红细胞值女性 4.0-5.5×1012/L,男性 3.5-5.0×1012/L;正常白细胞值为成人 4.0-10.0×1012/L。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的成分进行检测,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常见的项目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等。

下面将对这几个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

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对抗感染和炎症等病理状态。

正常范围是4-10×10^9/L。

若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或器官损伤等情况。

若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感染或药物反应等。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的运输工具,它们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机体氧合能力。

正常范围是3.5-5.5×10^12/L。

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失水、肾脏疾病或肺部疾病等。

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骨髓抑制或慢性疾病等。

3.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它可以与氧气结合,然后通过红细胞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

正常范围是120-160g/L。

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脱水、肺部疾病或肾脏疾病等。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骨髓抑制或长期失血等。

4.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种参与血液凝结的细胞片段,它们对止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炎症、感染或骨髓异常等。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自身免疫疾病、肝脾功能异常或骨髓抑制等。

5.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Hct)是指红细胞占据血液总体积的百分比,它也是反映机体氧合能力的指标。

正常范围是35-55%。

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脱水、肺部疾病或肾脏疾病等。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骨髓抑制或长期失血等。

6.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衡量红细胞大小的指标,它与一些贫血类型有关。

血常规检验报告

血常规检验报告

血常规检验报告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相关疾病的发展情况。

本文将对血常规检验报告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二、样本信息受检者姓名:XXX 性别:XX 年龄:XX 检验日期:XXXX 年XX月XX日样本类型:静脉全血三、报告解读1.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男性XXX-XXXX g/L,女性XXX-XXXX g/L),受检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为XXXX 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各个组织。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贫血的存在,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与脱水、肺部问题或其他疾病有关。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男性X.XX-X.XX×10^12/L,女性X.XX-X.XX×10^12/L),受检者的红细胞计数为X.XX×10^12/L。

红细胞计数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异常的计数可能与贫血、失血、骨髓问题等有关。

3. 血红细胞压积(HCT):正常范围(男性XX%-XX%,女性XX%-XX%),受检者的血红细胞压积为XX%。

血红细胞压积是红细胞占据血液总体积的比例,反映血液的浓缩程度。

异常的结果可能与贫血、脱水、肾脏疾病等有关。

4.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范围(XX fL-XX fL),受检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为XX fL。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大小,根据其结果可以判断红细胞是否正常。

异常的结果可能与各种贫血、骨髓问题、营养不良有关。

5.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范围(XX pg-XX pg),受检者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XX pg。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指每个红细胞内的平均血红蛋白量,异常的结果可能与贫血、营养不良、骨髓问题等有关。

6.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范围(XX g/L-XX g/L),受检者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XX g/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白细胞数目(WBC)成人 4.0-10.0x109/L儿童 5.0-12.0 x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新生儿15.0-20.0x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 50.0-70.0%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 20.0-40.0%单核细胞百分比 (MONO%) 3.0-12.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EO%) 0.5-5.0%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BASO%) 0.0-1.0%中性粒细胞数(NEUT#) 2.00-7.00 x109/L淋巴细胞数目(LYMPH#) 0.80-4.00 x109/L单核细胞数目(MONO#) 0.12-1.20 x109/L嗜酸性粒细胞数目(EO#) 0.02-0.50 x109/L嗜碱性粒细胞数目(BASO#) 0.00-0.10 x109/L红细胞数目 (RBC) 男性 4.0-5.5x1012/L女性 3.5-5.0x1012/L新生儿 6.0-7.0x1012/L血红蛋白浓度 (HGB)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平均红细胞体积(PCV) 80.0-10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V)27.0-34.0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320-360 g/L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MCHC)11.0-16.0%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 35.0-56.0 fL血小板数目(PLT) 100-300 x109/L平均血小析体积(MPV) 6.5-12.0 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9.0-17.0血小板压积(PCT)0.108-0.282%全血细胞图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增多:(1)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2)急性细菌性感染(如脓肿、疖肿、扁桃体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脓胸、阑尾炎、肾孟肾炎、输卵管炎、猩红热、急性风湿热、白喉、百日咳、败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等。

(3)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回归热、小螺菌性鼠咬热等)。

(4)恶性肿瘤及急、慢性白血病。

(5)组织破坏,如急性大出血(尤其是内出血)、严重烧伤、大手术后、血管栓塞或急性心肌梗死。

(6)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砷中毒、汞中毒、铅中毒等(7)肾移植后发生排异反应时。

注意:白细胞生理波动较大,如新生儿、婴儿、妊娠分娩、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感情冲动、冷浴、饮酒或饭后等亦见白细胞增多。

减少:(1)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等)、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极严重败血症以及某些原虫感染如黑热病、疟疾等。

(2)血液病中,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骨髓转移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等。

(3)使用抗癌药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及接受放疗者、药物反应(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药、硫氧嘧啶等)。

(4)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6)当病人抵抗力差或细菌感染特别严重时,白细胞数可以正常,甚至减少(但中性粒细胞数大多增高)。

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计数大致相同增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尤以严重内脏出血更为明显)、急性溶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药物中毒,提示病人抵抗力差。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中毒后的恢复期。

减少: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细胞可相对减少)。

(3)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减少: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4)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支哮、荨麻疹、结节性多动脉炎、药物过敏、血清病等)、皮肤病(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痒疹、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湿疹等)、寄生虫病(蛔虫、钩虫、血吸虫、肺吸虫、囊虫病等)、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猩红热、麻疹潜伏期、吕弗琉综合症、感染性疾病。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大手术、急性心肌梗塞、一般较严重的疾病在进行期等。

(5)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反应(食物或药物等过敏),延迟过敏反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水肿、溃疡性结肠炎、水痘、肾病综合症、慢性溶血性贫血、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减少:甲状腺机能亢进、妊娠、急性感染症、库欣综合症。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图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增多:(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高达7.0-10x1012/L(3)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4)慢性一氧化碳中毒(5)肾癌,肾上腺肿瘤(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6)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7)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减少:(1)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2)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3)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血红蛋白浓度(HGB)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增多:(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2)病理性增多:①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②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③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

减少:(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②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红细胞减少与血红蛋白下降成或不成比例的情况:(1)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即所谓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所引起,如溃疡病、胃肠肿瘤、钩虫病、痔疮出血和妇女月经过多等。

(2)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B12和叶酸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3)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程度相同,见于正细胞正色素细胞性贫血,如大出血、再障、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贫血。

红细胞比容(PCV)临床意义:增大:(1)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失水等)。

急性心肌梗死。

(2)大面积烧伤。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4)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等)。

减少:(1)贫血或妊娠稀血症、癌症。

(2)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3)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

(4)妊高症。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临床意义: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的敏感指标,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临床价值更大:(1)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生理学改变:①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②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双胍(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甲氨蝶呤,秋水仙碱(伴维生素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②降低:双香豆素乙酯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改变:①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②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临床意义: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平均红血红蛋白浓度(MCHC)临床意义:1.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2.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临床意义:(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更是早期缺铁性贫血的特征,(2)缺血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均可见MCV下降,但前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而后者RDW正常,有助于鉴别,(3)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增大,而再生障碍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无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