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病例分析
血液病例分析

辅查:血常规 WBC 6.2 x 109 /L, RBC 2.5 x 1012/L , Hg 68g/L, MCV 72fl, MCH 261pg, PLT 136 x 109/L, 大便潜血 (++),尿常规 正常。
5
围绕此病例同学进行讨论
同学各抒已见,根据同学发言,教师给予一 定的启发
11
通过以上分析,该患者有慢性消化道失血 致铁丢失过多,系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单凭 以上2条虽然不能确定诊断,诊断上已高度倾 向于缺铁性贫血,下一步是作进一步检查确 定诊断的问题,以下再作分析。
12
另外2个也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表现的疾病
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于老年人,临床 较少见,是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红细胞铁利 用障碍引起的贫血,体内有较多的铁堆集, 因此血清铁蛋白、血清铁饱和度增高,骨髓 穿刺表现为铁粒幼细胞增多,且环形铁粒细 胞细胞>15%
13
2、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由遗传性基因改 变致珠蛋白合成障碍,该患者中年起病,无 家族史,无黄疸、脾大等溶血表现,如果检 查血清铁蛋白降低即可除外。
14
针对我们分析考虑缺铁性贫血,仅凭上述不能确诊, 因此需要作进一步检查来证实诊断
需要作的检查有: 1、骨髓穿刺:如果有如下形态学表现:红系幼红
9
从一般的普通饮食中即可花获得,该患 食欲可,此种情况引起的可能性小;
②铁丢失过多:该患既往有胃病史,近2个月 来有反复黑便,大便潜血(++),由此可表 明该患有慢性消化道失血,这是男性患者发 生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原因,女性可由月经量 过多引起;
10
③ 吸收障碍:铁吸收的部位为十二指肠及空 肠上段,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物直接进入空肠, 绕过吸收部位导致吸收不良,长期腹泻亦可 引起。该患无此病史,故不考虑这次/分,R 23次/分, BP 114/58mmHg,中度贫血貌,皮肤苍白, 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 结未扪及肿大,睑结膜苍白,口腔、牙龈未 见出血,咽无充血、水肿,扁桃体无肿大, 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3次/分, 心律整齐,心尖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明 显压痛、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双肾区无叩 痛,双下肢无水肿。
血液科病例分析与讨论

血液科病例分析与讨论血液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人体血液的疾病、异常情况以及相关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讨论几个血液科病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血液科的相关知识。
1. 病例一:贫血病例患者XXX,女性,年龄45岁,主诉乏力、头晕乏力、容易疲劳一月余。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舌质淡苔薄,并且存在轻度水肿。
根据患者的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结果,初步判断为贫血病例。
进一步进行血常规检查后,发现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同时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经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现其月经过多,并有长期损失血液的情况。
结合这些信息,初步判断为缺铁性贫血。
治疗方案:给予患者口服铁剂,并指导其加强膳食,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
同时,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以监测贫血状况的改善。
2. 病例二:白血病病例患者XXX,男性,年龄35岁,体检时发现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骨髓涂片检查显示异常细胞增多,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进一步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具体为t(9;22)染色体易位,即Philadelphia染色体阳性,进一步确认为慢性髓系白血病。
治疗方案:患者需进行化疗以及骨髓移植等综合治疗措施。
化疗可通过药物抑制异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骨髓移植则可以替换异常造血系统,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3. 病例三:血小板减少症患者XXX,女性,年龄60岁,近期病史中出现多处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皮肤瘀斑以及牙龈出血等。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有出血倾向,且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
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现患者曾使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凝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治疗方案:停用相关药物,并给予补充血小板的治疗,如输注血小板悬液等。
同时,建议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或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情况,以减少出血风险。
通过以上三个病例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血液科在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以及患者的背景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病例分析模板

• 男性,52岁,上腹部隐痛不适2月
• 2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后 明显,伴饱胀感,食欲逐渐下降,无明显恶 心、呕吐及呕血,当地医院按"胃炎"进行治 疗,稍好转。近半月自觉乏力,体重较2月前 下降3公斤。近日大便色黑。来我院就诊,查 2次大便潜血(+),查血Hb96g/L, 为进一 步诊治收入院。
• 男性,61岁,渐进性活动后呼吸困难五年,明 显加重伴下肢浮肿一个月
• 五年前,因登山时突感心悸、气短、胸闷, 休息约1小时稍有缓解。以后自觉体力日渐下降, 稍微活动即感气短、胸闷,夜间时有憋醒,无 心前区痛。曾在当地诊断为"心律不整",服药 疗效不好。一个月前感冒后咳嗽,咳白色粘痰, 气短明显,不能平卧,尿少,颜面及两下肢浮 肿,腹胀加重而来院。既往二十余年前发现高 血压(170/100mmHg)未经任何治疗,八年前 有阵发心悸、气短发作;无结核、肝炎病史, 无长期咳嗽、咳痰史,吸烟40年,不饮酒。
•
化验:血常规Hb129g/L, WBC6.7×109/L,
尿蛋白(++),比重1.016,镜检(-),BUN:
7.0mmol/L, Cr:113umol/L, 肝功能ALT 56u/L,
• 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 (一)诊断 • 1.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扩大,心房纤颤,心
功能IV级 • 2.高血压病Ⅲ期(2级,极高危险组) 0次/分,R20次/分, BP100/60mmHg,急性痛苦病容,平卧位, 无皮疹和紫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 不黄,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心界不大, 心率100次/分,有期前收缩5-6次/分,心尖 部有S4,肺清无罗音,腹平软,肝脾未触 及,下肢不肿。
• 心电图示:STV1-5升高,QRSV1-5呈 Qr型,T波倒置和室性早搏
实验诊断学病例分析

病例1:血液一般检查某患,女,25岁主诉:近一个月乏力、心悸、头晕、食欲不振查体: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心率100/分钟化验:RBC 3.1×1012/LRC 0.05HGB 7.5g/LHct 0.25%MCV 76flMCHC 300g/L思考题1. 初步考虑为何种疾病?为什么?2. 还应该做那些实验室检查?可能会有什么病理变化?3. 分析其病因可能是什么?4. 应该与那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病例1讨论1.根据其血常规检查结果,初步考虑该患为小细胞低色性贫血2. 还应该做以下检查:(1)RBC形态检查(2)血清铁等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3)必要时可做骨髓检查3.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该患可能是缺铁造成的缺铁性贫血。
4. 应注意与其他贫血及其他血液病进行鉴别本例的最后诊断是:缺铁性贫血病例2:血液一般检查2某男患,30岁,工人。
主诉:3天前开始周身不适,不发烧,无咳嗽、咳痰;昨日开始咽痛,自觉发热,今日加重。
既往史:健康查体:体温39.5oC,呼吸30次/分,脉搏132次/分,BP120/80mmHg。
呼吸急促,声音嘶哑。
颌下淋巴结肿大,双侧扁桃体Ⅲ度大,充血、水肿,有米粒大-黄豆粒大脓点3个。
心、肺、肝脾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RBC 4.80 ×1012/L,HGB 140g/L;MCV 96fl,MCH 30pg/L,MCHC 320g/L;WBC 12.0 ×109/L;Sg 0.72,St 0.08;L 0.19,E 0.01;PLT 320 ×109/L 中性粒细胞见少量中毒性颗粒思考题1. 应考虑该患为何种疾病?根据是什么?2. 请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
3. 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你认为最后诊断是什么?病例分析1. 该患应考虑为急性感染根据是:(1)发病急,病程只有3天(2)发烧,体温39.5oC(3)双侧扁桃体Ⅲ度大,充血、水肿,可见多个脓点(4)实验室检查符合化脓性感染的血象2.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1)RBC的所有检查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2)WBC 的所有检查都符合急性化脓性感染:● WBC 计数增高(12.0 ×109/L)● N 增高达0.80(Sg 0.72,St 0.08 ),L相对减(0.19)● 中性粒细胞有核左移(St 0.08 >5%)● 中性粒细胞见少量中毒性颗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例3:骨髓细胞学检查某男患,24岁,农民。
实验诊断学病例分析

病例1:血液一般检查某患,女,25岁主诉:近一个月乏力、心悸、头晕、食欲不振查体: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心率100/分钟化验:RBC 3.1×1012/LRC 0.05HGB 7.5g/LHct 0.25%MCV 76flMCHC 300g/L思考题1. 初步考虑为何种疾病?为什么?2. 还应该做那些实验室检查?可能会有什么病理变化?3. 分析其病因可能是什么?4. 应该与那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病例1讨论1.根据其血常规检查结果,初步考虑该患为小细胞低色性贫血2. 还应该做以下检查:(1)RBC形态检查(2)血清铁等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3)必要时可做骨髓检查3.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该患可能是缺铁造成的缺铁性贫血。
4. 应注意与其他贫血及其他血液病进行鉴别本例的最后诊断是:缺铁性贫血病例2:血液一般检查2某男患,30岁,工人。
主诉:3天前开始周身不适,不发烧,无咳嗽、咳痰;昨日开始咽痛,自觉发热,今日加重。
既往史:健康查体:体温39.5oC,呼吸30次/分,脉搏132次/分,BP120/80mmHg。
呼吸急促,声音嘶哑。
颌下淋巴结肿大,双侧扁桃体Ⅲ度大,充血、水肿,有米粒大-黄豆粒大脓点3个。
心、肺、肝脾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RBC 4.80 ×1012/L,HGB 140g/L;MCV 96fl,MCH 30pg/L,MCHC 320g/L;WBC 12.0 ×109/L;Sg 0.72,St 0.08;L 0.19,E 0.01;PLT 320 ×109/L 中性粒细胞见少量中毒性颗粒思考题1. 应考虑该患为何种疾病?根据是什么?2. 请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
3. 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你认为最后诊断是什么?病例分析1. 该患应考虑为急性感染根据是:(1)发病急,病程只有3天(2)发烧,体温39.5oC(3)双侧扁桃体Ⅲ度大,充血、水肿,可见多个脓点(4)实验室检查符合化脓性感染的血象2.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1)RBC的所有检查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2)WBC 的所有检查都符合急性化脓性感染:● WBC 计数增高(12.0 ×109/L)● N 增高达0.80(Sg 0.72,St 0.08 ),L相对减(0.19)● 中性粒细胞有核左移(St 0.08 >5%)● 中性粒细胞见少量中毒性颗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例3:骨髓细胞学检查某男患,24岁,农民。
病例分析——血生化

解答
▪ 考虑本例为哪方面的疾病?
结合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 本例为肾脏疾病。
▪ 本例实验检查结果如何分析?
血液检查:表现为轻度贫血RBC:3.8×1012/L Hb:111g/L,Hct 0.33;WBC:10.8×109/L,N 0.76,提示有感染;血小板 225×109/L正常。
▪ 血生化
④TBil 128.7μmol/L,DBil 60.6μmol/L,该患者的黄疸属于哪 一类?是如何判断的?
该患者属于肝细胞性黄疸。
若STB增高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总胆 红素增高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而三者均 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也可协助鉴别诊断黄疸类型, 如DB/STB< 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常为肝细 胞性黄疸,比值> 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 该患者黄疸的程度如何?如何通过黄疸程度判断病因? 该患者属于轻度黄疸。当STB > 17.1μmol/L,但 < 34.2μmol/L时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 疸,> 342μmol/L 为高度黄疸。
对于溶血性黄疸,通常< 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通常 在17.1~171μmol/L,不完全性梗阻性黄疸为 171~265μmol/L,完全性梗阻性黄疸通常> 342μmol/L。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0.8×109/L,N 0.76, RBC:3.8×1012/L
Hb:111 g/L,Hct 0.33பைடு நூலகம்Plt:255×109/L
急诊科常见血液检查病例分析与处理

急诊科常见血液检查病例分析与处理在急诊科工作中,常见的血液检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通过血液检查,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病情信息,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从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出发,分析一些典型的病例,并介绍如何进行处理。
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急诊科最常用的一种血液检查方法,通常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根据这些指标的异常程度和临床症状的表现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例如,一位急诊科病人来就诊,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伴有发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时很有可能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其他指标的变化,比如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水平,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此外,在血常规检查中,还可以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比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异常。
如果RDW值增高,说明红细胞大小的变异性增加,可能提示出血性疾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二、凝血功能检查急诊科中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凝血功能的异常常见于出血或血栓性疾病等情况。
例如,一位急诊科病人伴有明显的出血症状,我们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发现PT和APTT均延长,血小板计数降低,这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病因。
三、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检查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紊乱常见于各种危重病情,如心衰、肾功能损害等情况。
常规的电解质检查包括血钠、血钾、血氯等指标。
例如,一位急诊科病人表现为头晕、乏力和心慌,我们进行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检查发现血钾明显增高,这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心电图的结果,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四、炎症指标检查炎症指标检查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
例如,一位急诊科病人表现为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我们进行炎症指标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和血沉均升高,这时我们要考虑感染性疾病的可能,进一步进行有关感染的检查与处理。
检验科中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检验科中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在检验科的临床实践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对真实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对疾病的理解,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指导。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临床实践案例为例,介绍检验科中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过程。
第一章:血常规的检验解读在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是一项常用的检查项目,它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下面以一个实际的案例为例,来介绍血常规的检验解读。
案例描述:一位50岁男性病人因头晕、乏力等症状来到医院就诊。
医生为他进行了血常规检查,结果如下:血红蛋白(Hb):80 g/L红细胞计数(RBC):3.5 × 10^12/L白细胞计数(WBC):2.0 × 10^9/L血小板计数(PLT):100 × 10^9/L通过对该案例的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血红蛋白(Hb)偏低,说明病人患有贫血。
贫血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等,与病人的主诉一致。
2. 红细胞计数(RBC)也偏低,与贫血的诊断相符。
红细胞的数量减少会导致贫血。
3. 白细胞计数(WBC)明显低于正常范围,说明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
这可能与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影响有关。
4. 血小板计数(PLT)也偏低,是一种血液凝聚功能障碍的表现。
病人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该病人患有一种溶血性贫血,并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和血液凝聚功能障碍。
但具体的病因和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第二章:尿常规的检验解读尿常规是检验科中常用的一项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疾病。
下面以一个尿常规检验结果为例,介绍尿常规的检验解读过程。
案例描述:一名女性患者来医院就诊,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和尿痛。
医生为她进行了尿常规检查,结果如下:尿液颜色:混浊尿液PH:6.0尿比重:1.025尿蛋白:阳性尿糖:阴性尿潜血:阴性根据以上尿常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尿液颜色混浊,提示尿中可能存在白细胞、细菌、上皮细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几个例子浅谈血常规的误差分析例1.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看片要点):患某,呼吸内科,男,发热待查,今日查血常规,PLT 9×109/L,查看仪器见提示血小板聚集,再查昨日血常规,PLT 8.5×109/L,历次医嘱显示昨日已输血小板,并骨穿行细胞学检查。
联系临床发现患者并无出血倾向,疑似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所致的假性血小板减低,遂告知临床更换枸橼酸钠(PT管)复查,得PLT 185×109/L。
看片要点是重点关注片尾,可见血片的缝隙之间血小板聚集。
例2.冷凝集(严重水浴难以纠正的处理办法,如何判断已经纠正):患某,科别?,诊断?,RBC 1.76×1012/L,HGB 109.8g/L,HCT 0.159,MCV 125fl,水浴后重测,RBC 3.621×1012/L,HGB 112.5g/L,HCT 0.34,MCV 105fl。
但遇到严重者水浴半小时以上亦无效,如何处理?例3.寒冷病(区别于冷凝集):患某,男,27岁,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初诊在急诊科,抽血后立即送检并马上上机发结果,当时WBC 1.46×109/L,PLT 330.6×109/L,次日入院后重抽复查,WBC 335.20×109/L,PLT 1107×109/L,推片发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少见,应为减低。
考虑到初诊是急诊送检,标本温度尚可,因此将标本经水浴30min后立即上机,结果WBC 1.79×109/L,PLT 10.2×109/L。
此结果较为可靠。
如何解释此病例?例4.HCT与HGB不一致(如何向临床解释):患某,男,血液内科,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血常规WBC 423.5×109/L,RBC 1.9×1012/L,HGB 49g/L,HCT 0.31,MCV 159fl。
临床来电,疑问HGB与HCT为何不一致,血色素那么低,而压积仅稍低?解释这个问题,要理解这几个指标中哪些是实测,哪些是换算。
写在前面:请抱着怀疑的精神,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以下内容,鉴于水平有限,个中说法如有不妥请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论著,同时亦欢迎与本人展开交流。
文中述及的主要是误差分析,即假性增高或减低,实际工作中,应注重联系病人的临床特点,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力争发一份准确的报告。
我们先从一张血常规化验单的各项指标说起,谈谈各项指标之间的影响因素。
WBC、RBC、PLT的计数是基于库尔特原理进行的,细胞通过计数池时因存在电阻而产生电压,电压高低表现为脉冲大小,反映了细胞大小,其脉冲数则反映细胞数。
(1)在WBC通道发生了什么?在进行血细胞测定前,全血标本必须用稀释液在仪器的外部或内部进行一定比例的稀释,一般用1:251的稀释倍数来测量白细胞。
在白细胞通道,为了使红细胞全部破裂,再加入一定量的溶血剂(lyse)使红细胞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仅留下红细胞膜微小的残余部分。
体积>35fl颗粒产生的脉冲归为白细胞计数。
此时该通道中存在有白细胞、血小板,因血小板体积比白细胞小得多,故而可以区分。
因此,红细胞、血小板在某些情况下能影响WBC。
①如严重贫血的病人,骨髓造血系统活跃,一些未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即有核红,溶血剂破坏后仍存在核,因而使WBC偏高,严格来说应予以修正。
若镜检100个WBC,见10个有核红,则WBC修正值应为(100/110)×WBC 计数值。
②又如红细胞对溶血剂抵抗,见于肝功能受损者(肝硬化、肝癌等)、异常血红蛋白病(地贫等)。
③血小板聚集,大型血小板。
我们知道,红细胞碎片能影响PLT,使之假性增高,那反过来血小板聚集,巨血小板是否亦影响RBC呢?其实,主要是影响WBC,后面会阐述原因。
④寒冷蛋白的沉淀,即例3出现的WBC假性增高的原因,亦在后面阐述。
⑤前面都是使WBC增高的影响因素,同时亦存在假性减低的因素,如白细胞聚集,可发生于寒冷凝集,抗凝剂相关聚集。
较少见,我们在工作中尚未遇到,或因水平有限而忽视。
(2)在RBC通道,又发生了什么?在此通道,未能对白细胞、血小板进行特殊处理,因而同时存在两者,为何存在仍可计数RBC呢?首先说白细胞,观察其与红细胞的单位可发现相差1000倍,因系数的差异,所以实际上WBC:RBC大致为750:1,因此WBC的影响因素在RBC小数点后两三位数,因而正常情况下自然是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是血小板,前已述及,通过库尔特的电阻抗原理,根据脉冲大小将红细胞与血小板区分开,因而能得到PLT 计数结果。
下面谈到影响因素,①一些白血病出现WBC极高,如例4达到40多万,此时WBC对RBC已有影响,正是这个原因出现了例4的血常规特点,后有详述。
②当发生血小板聚集时,为何前面说此时的血小板主要是影响WBC,而非RBC。
原因与正常情况下WBC 对RBC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是一样的。
PLT的单位与RBC的数量级亦相差1000倍,虽然正常PLT的系数达到100~300,但发生聚集时PLT的数值下降即为明显,如例1,可低至个位数,因此,正如在计数RBC时可以忽略WBC的干扰一样,聚集的血小板对RBC的影响亦可以忽略。
反而时在WBC通道,聚集的血小板体积够大时对WBC造成影响,使之升高。
③RBC假性减低的影响因素,一般有冷凝集,如例2,抗凝剂所致的红细胞聚集,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的红细胞聚集,均未遇到过哦。
(3)PLT亦在RBC通道,前面说到PLT对RBC的影响,现在PLT受影响因素干扰所产生的误差情况。
①假性增高,红细胞碎片(溶贫、DIC等),小红细胞,寒冷蛋白沉淀(如例3).②假性减低。
需要强调的是,应格外重视PLT减低的情况,尤其是初诊病人。
如例1所述,PLT减低可误导临床输注血小板(输血风险),骨穿(病人受罪),若发生意外,其后果无法估量。
卫生部印发《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述及,PLT<50×109/L已经应该考虑输血小板。
“因此根据经验,门诊患者PLT低于50×10∧9/L,无出血情况,则可信度不高。
”(出自“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P145)所以遇到初诊PLT减低,建议低于100,应考虑涂片复检。
PLT减低,可见于抽血不顺发生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甚至有一些缺乏基本认识的护士抽血发现凝块后直接挑出凝块送检,这种无知令人愤慨;其次便是例1所提到的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此种情况的原理似乎仍有待探讨,其在门诊病人中发生的概率约为千分之一,以我院的门诊量来看,应高度重视这种情况。
若是这种情况,可以参考以下几点信息,1是直方图,可见WBC直方图最左侧约50fl处有抬高,此即为聚集的PLT计数为WBC;2是报警信息,可报巨血小板(GiantPlatelets)、血小板凝块(PlateletClumps);3是联系临床,了解患者应无皮肤紫癜、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4是必须推片复检,且应该重点关注片尾红细胞的缝隙,可发现大量的血小板聚集。
此时应联系临床,告知我们的怀疑,更换PT管得到验证后,嘱医生告知患者今后血常规应用PT 管,这样才算做到位。
综上,说完这三个大头,顺便带过,在推片镜检时,常需判断血小板、白细胞数与检测值是否大致相当,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王霄霞,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书记载如下:关于通过血片推断血小板数量,在分布均匀,无异常聚集或纤维蛋白丝时,涂片可大致估算血小板数量,方法为,血小板数(×10∧9/L)=一个油镜视野中血小板平均个数×15×10∧9/L。
WBC的估算方法,同样是分布均匀,白细胞计数(×10∧9/L)=一个高倍镜视野中白细胞平均个数×2×10∧9/L。
另有文献及专著记载方法:血涂片中血小板数(×10∧9/L)=计数100个白细胞时血小板的数量/100个白细胞×白细胞(×10∧9/L)。
注:白细胞数量为血液分析仪的计数结果。
相差显微镜法:取20μL全血加10g/L草酸铵稀释液0.38mL溶血10min后,充入牛鲍计数板湿盒中放置30min,高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四周4个中方格和中央1个中方格;血小板特别少时,计数中央整1大格。
——血涂片血小板计数法对血液分析仪的复核作用[J]. 临床检验杂志,2004,2(6):442、462(4)说到HGB。
因其检测原理是比色法,通过吸光度变化而来,因此,黄疸、脂血、高球蛋白、高白细胞、高血小板均可能影响HGB结果,但其影响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不得而知。
若是黄疸、脂血,可采用离心置换血浆(生理盐水或稀释液)后测定。
(5)说到WBC分类了。
①三分群。
学生时代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关于白细胞分类直方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小细胞群(主要为淋巴),中间细胞群(主要为单核),大细胞群(主要为中性),看过血片的都知道,单核的体积实际上比中性大,为何直方图大细胞群是中性而不是单核?因计数WBC时,为溶解红细胞加入了溶血剂,此溶血剂可使白细胞浆经细胞膜渗出,胞膜紧裹在细胞核或存在颗粒物质周围,因此,因颗粒在支撑,含有颗粒的中性比无颗粒的单核或淋巴体积大些,但实际体积并非如此。
白细胞直方图并不能代表其自然状况,但可用于判断白细胞体积群分布情况。
说到这里,平时偶尔能发现,LH750时有单核分类特别高的情况,镜检发现实际单核不高,中性高;有时重新复查,分类又可正常。
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一些中性含有的颗粒很少,被溶解时没有颗粒的支撑,这部分中性被误认为是单核了。
个人观点,请勿轻信。
②五分类,仅知道是VCS计数,V是低频波,分析细胞体积;C是高频波,分析细胞核型;S激光,分析细胞的颗粒特性。
关于直方图和散点图,本人认识肤浅,有待今后在工作中继续学习。
(6)其次到HCT、MCV、MCH、MCHC了。
这几个指标要放在一起说,因为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公式联系在一起,因此虽看似复杂,其实亦有道道可循。
从定义上来说,HCT是红细胞沉降下来的体积占所有血液体积的比例;MCV是每个红细胞的体积;MCH是每个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量;MCHC是每个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浓度。
因此MCV=HCT/RBC,MCH=HGB/RBC(记这条公式可以参照MCH的单位是pg,HGB的单位和RBC的单位,哪个是分子哪个是分母应该不难理解);MCHC=HGB/HCT(单位是g/L其实就是浓度,所以分母必须有个体积吧,其实HCT是比积没有单位,意会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中,HCT不是实测,而是通过HCT=MCV×RBC而来,而MCV是实测,库尔特原理;MCH,MCHC都是换算指标,不是实测,但其对于判断误差有重要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