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血常规相关知识以及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验科普知识

血常规检验科普知识

血常规检验科普知识日常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因为忽然地头疼脑热前往医院就诊,还是健康体检,在医生开具化验单的项目中,一定会有血常规检查。

由于抽血化验医疗成本较低,又能最直观地表现出人们的健康状况,所以面对很多疾病时医生都会开具血常规化验单。

那么,下文将针对什么是血常规检查?为什么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血常规检查有什么注意事项?人们感兴趣的这些问题进行科普,以此为参考。

一、什么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一般指全细胞计数,即CBC。

是血液检查中最基本的一项,也是医生在诊断疾病时最常用的一种参考依据。

血常规检查通常是指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等细胞的数量以及某些生物特征在与正常值进行比较,进而来判断身体是否存在健康隐患。

通过血常规检查,除了可以了解患者血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病毒感染、是否患有血液病等情况,如贫血、肺炎支原体等的同时,血常规检查也是很多疾病的辅助检查项目,如女性妊娠反应、先天性心脑血管疾病、青少年营养不良、脱水、痛风、内分泌失调、糖尿病、心肺功能疾病、白血病、尿毒症、恶性肿瘤等。

另外,患者在手术之前也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医生需要通过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具备手术条件。

部分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也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于了解患者恢复情况、是否具备出院条件等。

二、为什么要进行血常规检查?由于血液是人体内循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体内物质代谢最重要的途径,人体大多数疾病都会引起血液内成分的变化。

所以对于血常规的检查,首先可以为医生筛查疾病提供有效依据,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明确方向,有些常见疾病也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结果直接确诊。

既提高了治疗效率,也避免了出现误诊或延误患者病情的情况发生。

其次,血常规检查没有绝对的禁忌。

一般来讲,所有人都可以进行该项目检查,再加上血常规检查并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不良影响,也不会引起任何副作用,更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

血常规检查有哪些王素英

血常规检查有哪些王素英

血常规检查有哪些王素英发布时间:2023-07-05T04:40:13.775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王素英[导读]夏邑县人民医院河南商丘 476400血常规是临床最基本的血液检测项目,是临床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之一,也是大多数人日常体检时的必查项目。

但是依旧有很多人对于血常规不是很了解,不知道血常规是检测什么的,可以检查出哪些疾病,化验单又应该怎么看。

那么本文就详细介绍一下有关血常规的小知识。

血常规检测什么?血液是由有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血常规检查又叫“全血细胞计数”,是用仪器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情况,主要是统计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

检查项目包括白细胞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还有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细胞大小分布、网织红细胞计数等。

为什么要查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检测可以了解白细胞的计数及分类,以及各个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和数目,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感染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以及感染程度等;还可以了解红细胞的计数、血红蛋白的含量、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贫血以及贫血程度等;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可以帮助了解患者血小板的情况判断机体出血是否与血小板有关。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运输和防御功能,是身体上的生命基础,可以调节基础体温和渗透压以及酸碱平衡,可反映血液系统性疾病,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查筛查出多种疾病,可以为医生诊断某些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而且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一些潜伏的疾病,足够预防疾病的突然发作,另外此项目比较安全,检查的不适感非常的小。

血常规可以查出什么疾病1.贫血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当低于正常范围下限时则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出现头晕气短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导致器官进一步病变,这一总合征被称为贫血。

从血常规看贫血,主要看血红蛋白(Hb)浓度、细胞的压积、红细胞的个数。

血红蛋白是判断贫血的重要指标。

注意当血常规里这几项指标增高,可能是癌症的危险标志

注意当血常规里这几项指标增高,可能是癌症的危险标志

· 科普与经验交流 ·902020年 第22期血常规是体检常做的一项检查项目,通过血常规检查,能够帮助人体发现癌症的早期危险性。

一般情况下,当血常规中的某一个指标升高预示人体存在癌症风险。

通过了解血常规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能够发现人体哪些疾病,鼓励现代人定期体检,才能准确了解身体状况,预防疾病。

一、了解血常规血常规是体检项目中最常应用的一种检测方法,由于取材方便、检测快捷,还能全面反映人体的基本情况,因此血常规作为疾病诊断的首要检查方法。

二、血常规需要查哪些指标?由于血常规的检查指标较多,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三个数值对于检查者而言最为重要。

1.血红蛋白(Hb)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不同人群的Hb数值不同。

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血红蛋白计数在120-160g/L,成年女性则在110-150g/L,新生儿在170-200g/L,婴儿在100-140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参与氧气运输,若在检查时发现血常规数值异常,医生可根据检验指标,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以及造血功能障碍。

当血红蛋白计数增高时,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呼吸系统问题,比容缺氧、脱水、慢性阻塞性肺病。

当血红蛋白计数降低时,表示患者存在缺铁性贫血等问题。

2.血小板血小板的作用是凝血止血,通过血小板指标,进一步判断受检者的凝血功能机制是否正常。

一般参考指标为(100-300)×109/L,若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升高,数值范围在(350-500)×109/L为轻度升高,提示人体存在感染或者缺铁性贫血。

若数值大于500×109/L,警惕人体是否出现血小板增多症。

3.白细胞(WBC)化验单中的白细胞一般是指血液中的白细胞,具体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当白细胞数值上升时,需要进一步警惕患者是否出现肺炎、泌尿感染等。

若白细胞数值升高过多,也需要警惕患者是否存在血液性疾病。

生化知识科普检验人小常识张宇

生化知识科普检验人小常识张宇

生化知识科普 | 检验人小常识张宇发布时间:2023-06-14T09:20:41.864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7期作者:张宇[导读] 生化检查是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人体进行检查,在日常的体检中,疾病的筛查和诊断都需要进行生化检查,生化检查可以反映出身体的潜在危险,如果是患有乙肝、高血糖和其它某些疾病,也可以依据生化检查的数值来对病情进行分析,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成都市青羊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生化检查是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人体进行检查,在日常的体检中,疾病的筛查和诊断都需要进行生化检查,生化检查可以反映出身体的潜在危险,如果是患有乙肝、高血糖和其它某些疾病,也可以依据生化检查的数值来对病情进行分析,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对于生化检查都有哪些项目,那些数值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血常规: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

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

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1、红细胞计数(RBC):检测数值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患者。

病理性减少可能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于白血病等病;还常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送二氧化碳的功能。

带你了解血常规检验知识

带你了解血常规检验知识

带你了解血常规检验知识血常规是医学检验的三大常规之一。

这是体检、急诊、门诊和住院治疗中的定期检查项目。

虽然价格不高,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

它主要用于检测和分析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对疾病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血常规可以筛查是否有贫血、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相关疾病。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一下血液常规检查的小科学知识。

一、血常规是什么血常规检查是最基本的血液检查,也是医生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诊断,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然后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

血常规检查主要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细胞,包括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

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查这些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细胞的数量就会改变。

例如,如果患者的身体有炎症,血液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数量增加;如果患者患有贫血,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看到患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数量发生变化。

二、血常规检验注意事项①血常规检查前一晚8点以后不能吃东西,需要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血常规检查前3天左右,不得饮酒。

酒精成分会影响检查结果,不能吃油腻和高蛋白的食物。

一般来说,在血液常规检查之前,不需要吃特定的食物,可以吃和平时一样的食物。

②采血当天,检查人员应穿着宽松的衣服,尤其是袖口,以免采血时卷起袖子带来不便,或者采血后袖子太紧,导致手臂血肿。

③临床上,采血的最佳时间应该是早上8:00-9:00,超过这个时间血液成分相对不稳定。

这是因为即使受试者仍然空腹,血糖值和激素水平也很容易改变。

因此,建议需要采血的患者早上去医院空腹控制杏子。

对于长途旅行的人来说,最好不要跑或步行去医院,而是坐车。

有早上锻炼习惯的人在检查当天应停止锻炼,以免影响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其他成分的变化,这对检查结果不利。

④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因此,要求受试者在体检的前两天保持日常活动,以避免剧烈运动后的血液采集。

关于血常规知识点,超详细!

关于血常规知识点,超详细!

关于血常规知识点,超详细!血液常规是体检或者生病住院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检查。

血常规的检测方法很简单,但是检测出来的数据中有很多的检测指标。

如果检测结果不正常,那就是患者的身体有问题,要做好心理准备,做进一步的检查。

但是有些时候,患者在做血常规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指标,从而导致误诊。

医生在门诊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病人手中拿着一份血常规报告单,看着上面的指标箭头,紧张地问道:“大夫,我是不是得了白血病?”接下来就是血液常规的介绍。

对于血常规,人们需要先看懂三个指标: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这三员大将是血常规必须检查的项目,在血液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做检查时,医生会抽一点患者的血液,作为检查样本,抽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用针刺,抽取食指、无名指、耳垂等部位的鲜血,一种是通过静脉采血。

虽然抽血方法和抽血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可以做血液常规。

检测人员对采集的血液进行稀释后,用显微镜对其进行计数,观察其形态学变化,以确定其是否存在异常。

一、血常规检查基本项目1、白细胞检查(WBC)白细胞对人们的身体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是我们抵御外界病毒细菌主要细胞,当外界有病毒细菌侵入我们身体的时候,这时白细胞就会主动出击,白细胞的增高或降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增多,尤其是嗜酸性白血球增多,最多见于细菌感染;如果出现了大量的淋巴细胞,那么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如果出现了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高,那么有可能是因为过敏或者是寄生虫感染。

②白细胞减少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病毒性感染,化疗等因素都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2、血红蛋白检查(Hb)它能使血液“变红”。

没有这种物质,红血球无法向身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输送氧。

我们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贫血上,观察血红蛋白是否下降。

贫血是指男性的 Hb低于120 g/L,女性低于110 g/L,而孕妇的 Hb低于100 g/L。

红细胞的数量减少并伴有贫血,主要病因以缺铁为最多;具体是什么类型的贫血,需要根据家族史、临床表现、化验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图文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图文

血常规与血生化检查图文详解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是比较常见的体检项目,它们可以帮助医生评估人体的身体状况,发现有无疾病并及早进行治疗。

本文将以图文形式详细介绍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指对血液成分进行检查,了解血中各种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

通常被用于评估炎症、感染、贫血等慢性疾病状况。

血常规检查应该准备什么?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前,应清晨空腹到医院进行采血,并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喝酒、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食物;2.不要吸烟,并避免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3.不要任何药物干扰或者按医生预先的建议停药;4.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劳累和焦虑情绪。

血常规检查的指标解释血常规检查的指标如下:1.血红蛋白:红细胞中的含氧量,正常值为120-160g/L;2.红细胞计数: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值为4.2-5.4x10^12/L;3.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占总血容积的百分比,正常值为37-47%;4.白细胞计数: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值为4.0-10.0x10^9/L;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正常值为55%~70%;6.淋巴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正常值为20%~40%;7.血小板计数: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值为100-400x10^9/L。

什么是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是指对血液中的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用来了解人体内的各种生化代谢情况和器官机能状况,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通常被用于筛查糖尿病、高血压、肝病等常见疾病。

血生化检查应该准备什么?在进行血生化检查前,应清晨空腹到医院进行抽血,并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摄入任何食物,尤其是油腻和高糖食物;2.避免或停止任何药物,包括补品、草药等;3.勿饮茶水和吸烟,并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血生化检查的指标及其解释血生化检查的指标如下:1.肾功能:包括尿素氮、肌酐等,正常值需根据实验室数据进行参考;2.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正常值需根据实验室数据进行参考;3.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血液中的脂质含量、对人体健康影响大,正常值也需根据实验室数据进行参考;4.钾、钠等电解质指标:对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起支持和调节作用,正常值需根据实验室数据进行参考;5.糖类物质: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用于筛查糖尿病。

血常规检验的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的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的科普小常识在医院接受体检或者治疗时,拿到一张血液检验报告单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份报告单上的各种指标和数字却让人一头雾水。

其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就是血常规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小常识以及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血常规血液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与血液的流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血液检查可以反映出身体多方面的信息。

其中,血常规检查是一种较为普遍常见的检查方法。

它通过观察血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判断血液情况以及疾病的诊断。

首先是红细胞计数,该指标反映了人体内红细胞数量是否正常。

如果红细胞数量过低,则可能会导致贫血等问题;而若高于正常值,则可能会存在某些心脏或肺部疾病问题。

其次是白细胞计数,该指标主要用于监测机体免疫功能或感染程度。

如果白细胞计数异常偏高,则通常说明机体正在经受某种感染;而如果过低,则意味着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血小板计数,它能够反映人体止血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低,则可能会导致出血问题,而过高则可能会引起血栓形成等疾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指标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测来获得,如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这些指标都能够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对于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观察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血液检查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前置准备流程。

例如在检查前应该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饮酒以及大量喝水等操作。

这样才能够保证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并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怎么查看血常规检验报告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也有时候会在医院进行疾病筛查。

当我们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看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项指标后带有箭头,很多人容易感到紧张和担忧。

然而,在正确理解这些数据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正常范围。

不同的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会影响血液中细胞数量及比例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检血常规相关知识一、血小板压积0.21偏高血小板压积,指的是单位体积的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偏低时常见于血小板减少,偏高见于血小板增多,如果血小板计数正常,偏高偏低都无意义。

二、淋巴细胞比率43.50,轻度偏高,中性细胞比率轻度偏低,单核细胞比率也高,这多是因轻度的病毒感染所致。

病毒感染时,一般中性细胞比率降低,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相对偏高。

另外,如果白细胞总数无明确降低,单纯白细胞分类比率轻度改变,多无病理意义。

血液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红细胞增多
见于:(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
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
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
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
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
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
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
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
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
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白细胞增多见于: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⑶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

⑷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⑸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

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⑷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

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⒈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⑴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⑵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⑶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⑷急性
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
转。

⑸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见于: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中性粒细胞的
形态异常包括: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⑵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⑶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⑷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⑴病毒感染性疾病;⑵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⑵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⑷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⑵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学形态检查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

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

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