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800字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故事,
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和成长的指南。
通过作者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让读者看到了人生的曲折和坎坷。
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挑战,但最终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平静和生活的意义。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起自己的生活,是否也能像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找到自己的方向。
通过阅读《走到人生边上》,我也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我们无法控制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正如书中所说:“人生就
像一场旅行,我们可以选择去哪里,但无法选择遇见什么。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和应对。
另外,书中也提到了自我认知和成长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学习,
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正如书中所说:“人生的边上,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
长的过程。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改变,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边上
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和思考。
我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但也明白了自我认知和成长的重要性。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找到自己的内心平静和生活的意义。
愿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边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2篇)

《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
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
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
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
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
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
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
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
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
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
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
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
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礼貌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
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我的见解。
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
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
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应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PPT

走 到 人 生 边 上
怀 念 忘 川 夜 空 中 流 萤
风 动 烛 火 似 已 熄
檐 下 花 灯 熟 悉 记 忆
琉 璃 月 下 冰 冷 的 空 气
流 星 泯 灭 光 阴
琴 音 何 处 寄
把 盏 笑 谈 世 间 酒 色 清 浅
素 衣 映 湖 中 月 水 光 潋 滟
风 声 掠 过 指 尖
2.灵性良心被弃置不顾 3.灵与肉的妥协 素(三) 眉 纸 千 风 灵与肉的斗争中,谁做主 ? 衣四、命与天命 声 眼 伞 古 人生有命 映(一) 低 朦 回 掠 (二)命理 湖(三) 垂 ? 胧 首 过 人能做主吗 中(四) 微 间 杏 指 命由天定,故称天命 月五、万物之灵 尖 敛 洒 雨 六、人类的文明 下 西 ( 一 ) 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水 阴 湖 (二)天地生人的目的 光 边 七、人生实苦 影 潋八、人需要锻炼 一 滟九、修身之道 片 十、受锻炼的是灵魂 (一)人受锻炼 (二)在肉体和灵魂之间,"我"在哪一 边? (三)锻炼的成绩 十一、人生的价值 结束语
作品目录
古 典 文 学 自序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怀前言 风 檐 琉 流 琴 把 念一、神和鬼的问题 动 下 璃 星 音 盏 忘二、有关人的问题 烛 花 月 泯 何 笑 (一)人有灵魂 川(二) 火 灯 下 灭 处 谈 人有个性 夜(三) 似 熟 冰 光 寄 世 人有本性 空1.本性的意义 已 悉 冷 阴 间 ? 中2.什么是人的本性 熄 记 的 (1)食色性也 酒 流(2)灵性良心 忆 空 色 萤3.每个人具有双重本性 气 清 三、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浅 (一)灵与肉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 斗争,必有统一 1.斗争的双方 (1)一方面是肉体 (2)另一面是灵性良心 (3)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在哪一面? 2.灵与肉怎样斗 (二)灵与肉的统一 1.灵性良心占上风
走在人生边上_人生感悟

走在人生边上_人生感悟人生就像一条漫长的路,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位置上行走着。
有人走得轻松自在,有人步履维艰,而我常常感到自己就是走在人生的边上。
走在人生边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有人在成功的道路上风光无限,而有人却在挣扎和迷茫中艰难前行。
我明白了,人生并不公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道路。
我学会了接受这个事实,学会了在不公平中寻找自己的机会和可能。
走在人生边上,我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生活的规律,却往往在下一刻被打破。
我明白了,人生没有固定的规律,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我学会了灵活和坚韧,学会了在变化中寻找自己的平衡和节奏。
走在人生边上,我看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有人为了金钱和地位拼尽全力,而有人却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放弃名利。
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而在于内心的丰盈和满足。
我学会了珍惜和感恩,学会了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和意义。
走在人生边上,我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
无论我们的道路多么曲折,无论我们的旅程多么艰难,我们都可以在人生的边上发现美好和希望。
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终点,而在于旅途。
我学会了勇敢和坚持,学会了在人生的边上寻找自己的光芒和希望。
走在人生边上,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力量。
我不再害怕困难和挑战,因为我知道,无论我走在哪里,我都可以在人生的边上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这就是我对人生的感悟,也是我对人生的理解。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边上,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活出自己的光芒和希望。
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1000字

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1000字-读后感大全本书读于高三那年,在偶然翻到一本名为《我们仨》一部以时间为主线对家庭主要人物的记述。
初次读《我们仨》后对于其中的生活经历而深有感触,折射到自身的生活,也从那开始对杨绛先生所写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次主要以《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为例展开,这本书大致分为两块,前一块是杨绛05年后,回到最后和丈夫、孩子一起生活的三里河寓所时所写。
这个时期女儿、爱人已先后离开。
95高龄的她又着手整理爱人的手稿、第二年在老、病、忙中又拿起了笔坦陈对神与鬼、人的灵魂、个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前一块属于带有哲学意味的议论性散文。
后一段就是纯粹的记述性散文,就是对自身经历的回望和感怀。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时杨绛的先生钱锺书在上海创作《围城》的时期,正处于1945年日寇投降,周转流离生活还未好转的生活下所写。
在所读的片段里,照常、亲切的昵称“圆圆、锺书”用最贴切生活的词、句相连,能够很亲切的感受到家庭里日常的趣事,不加任何修饰,会联想到我们与生活的相处。
这个本书里有很多类似家庭趣事的麻烦,两人互相修理头发而闹出笑话、锺书留学书信的来往再到后来远赴他乡的陪伴,都是家庭中真情实感流露的体现,后文会相对沉重是关于黄昏之时的无奈与孤寂,也更能从起伏的情感体会到人生的琐碎和无常。
当一位老人在如此高龄的情况下,不是接受舒适和享乐而是着手再去记下点滴、一个人怀念“咱们仨”的坚决和执着。
不比于伟大,而是一种爱的坚守、家的守候,活的意义。
人们往往把一本书的意义相关与文学性质,在书中样板戏所象征的那个老年代,却已经荡然无存罢,所象征的文革年代已经过去。
在文中前又写到“我”是个老先生,时代更替的长河带走了亲人、留下了时代的痕迹独自咀嚼写下此书,无时无刻不归终于情怀而作,是极为真实和震撼的情感抒发。
在前一块记述方面的冗杂和后文时间的不断跳跃从阿菊、温先生、劳神父不同角色故事的转换,但在阅读之后她都藏着杨绛先生对于过去乐观的看待,守着过去每一滴、每一份情怀而活着,抛开文学价值、文学造诣不谈。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脆弱和宝贵。
这本书通过描写主人公
牧野丰的一生,展现了人生中的苦痛、选择、挣扎与感悟。
牧野丰在年轻时热爱自由与音乐,却因冗长的修学旅行错过了一场音乐会,使得他与
音乐渐行渐远。
他性格坚强,富有正义感,但从未想过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所以他总是
在不断地迷失中前行。
一次意外导致他成为一名残疾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妥协,他很快
学会了用脚尖写汉字和自己的名字。
生命的残缺往往培养出意志的坚强,牧野丰弥补自己
的弱点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一名为人民服务的人,他成为了日本国内外一位知名的残疾
人事务实践家。
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改变人的命运。
牧野丰虽然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但他明白
生活可能会不如意。
书中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表现出对命运的淡定与理解。
牧野丰渐渐
地理解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旅途,我们总是在流连忘返和彷徨中成长,它既有着苦涩和
艰辛,也有着美好和幸福。
生命的美好需要奋斗来换取,不要抗拒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遗憾,而是接受,并且从中寻找生命真正的价值。
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与反思。
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有遗憾和失落,我们需要不断
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前行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需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中的挫折和苦难,以一颗平常之心,用一份执着之心,过一种平淡而有趣的人生,这才是
真正的幸福。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1《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能觉出这本书的好,也只当做普通的散文在读,但读下来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文的第一篇是《窗》,不得不说,窗的定义让我感触很深,门与窗这对搭档倒像是在定义我们的人生,先生在这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以窗来窥心境,这样的认知我实在是佩服不已。
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的默想。
每一句话都让我豁然开朗。
而在《说笑》中,先生仿佛就坐在我的面前和对我讲诉幽默这个话题,从真假幽默到把幽默分人兽,对于笑,对于幽默,我都不可否认,我们平时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看得太过简单了,而现实中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
由此提到的幽默文学,也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幽默文学,又有几人是真的理解了幽默的定义呢?先生在文中这样说到: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绝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所以我想问那些哗众取宠只为博君一笑的'人们,你们真的明白幽默的意义吗?伊索寓言想必陪我们大多数人度过了童年,但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告诉我们,《伊索寓言》是不适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是的,我也觉得如此,寓言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而这对小孩子日后的成长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好处。
这或许是我的偏见吧!先生说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先生讲理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讲,先生在《一个偏见》中就用这种方法帮我正确定义了偏见这个词。
对于天籁,对于人籁,或许我们觉得这都是极美好的声音,但先生眼中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却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
这怕是在许多人看来,只是文人矫揉造作的一些观点罢了,但若细思下来,又是不能说否的。
说到文人,我们不妨来《论文人》,有人觉得文人迂腐,有人觉得文人柔弱,但是文人是真正可嘉奖的呀,够谦虚,懂是非,也称得上是“用人”了,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用人瞧不起文人,自古已然,并非今天朝报的新闻。
我们三读后感800字5篇

我们三读后感800字5篇《我们仨》是一部由杨绛先生创作的散文,于2021年首次出版,是与钱钟书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杨绛我们三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宠爱!我们三读后感1从小梅手中接到《我们仨》,对这本书早有耳闻,却是迟迟不愿读。
想必还是在这本书刚出版时对于这位老奶奶的一些自执的偏见吧,总是认为在这样烦躁的大都市里充斥的永久是为名为利的人。
拿到这本书,最先品味的应当是书中的照片。
是照片让我认识了这对经受大风大雨、经受留学的繁华回来祖国到年老的朴实无华。
我对钱钟书的了解仅限于《围城》,对于《围城》,我也仅仅读了一半。
翻到名目的一瞬间,我感受了一个老奶奶,更甚是一个家人对亲人深深地思念——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最终的年月中孤独前行,不知是怀着悲伤还是温馨的心情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向我们呈现。
我是一个可怕孤独的人,很难想象假如我失去了至亲的亲人和爱人,将会如何在这个世上存活下去……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
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困难最苦痛又长达万里的时光。
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
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突然走了。
他如今有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情愿。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苦痛还是削减苦痛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今不见。
第三部分解释了我对于第二个“梦”的不解。
出身与两个书香门第的两个人,在彼此的吸引下走到了一块,并创造了更温馨的新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800字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走在人生的边上》800字,欢迎大家阅读,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
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
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
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
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
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
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
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
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
此书中,注释部分将
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
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
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
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礼貌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
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我的见解。
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
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
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应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
人到了必须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
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
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
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
律。
但之后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务必推翻。
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能够突破,能够补充。
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我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
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
算命先生可能不明白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
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此刻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
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
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
但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
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
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适宜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
灵性良心在管制自我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
克制自我,当恰如其分。
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
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务必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
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务必思考和应对的问题,不可回避。
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能够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