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2.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3.掌握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4.分析肺病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教学内容:一、肺的结构和功能1.肺的位置和形态2.肺的外观和内部结构3.肺的主要功能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1.气体交换的定义和意义2.气体交换的地点和方式3.气体交换的驱动力和机制三、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1.氧气的运输和释放2.二氧化碳的转运和排出3.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四、肺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和处理方法1.呼吸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症状2.肺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3.肺病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气体交换的概念和重要性2.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肺的结构和功能吗?二、肺的结构和功能(20分钟)1.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肺的位置和形态2.讲解肺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强调肺的组织结构和支气管分布3.引导学生讨论肺的主要功能,如呼吸、气体交换和排除废气等三、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30分钟)1.讲解气体交换的定义和意义,强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转运过程2.分析气体交换的地点和方式,包括肺泡和毛细血管的接触3.介绍气体交换的驱动力和机制,包括浓度梯度和扩散等四、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30分钟)1.描述氧气的运输和释放过程,包括氧气的结合和解离2.解释二氧化碳的转运和排出机制,包括二氧化碳的溶解和运输3.详细阐述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氧合和脱氧过程五、肺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和处理方法(30分钟)1.分类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症状,如哮喘和肺炎等2.分析肺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比如肺炎导致肺泡炎症和肺纤维化等3.提出处理肺病的方法和预防措施,如药物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2.回顾肺的结构和功能3.让学生分享课程中的收获和疑问教学资源:1.图片或模型展示肺的位置和形态2.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肺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图像3.PPT或教案纸质副本评估与延伸:1.课后布置阅读材料,巩固学生对气体交换的理解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析一种肺病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和处理方法3.利用在线资源或实验室设备进行相关实验,观察气体交换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反馈:1.课后对学生的课程反馈进行分析和总结2.修改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演示,成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肺泡的结构特点和气体交换过程。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物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其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是一节重点讲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的课程。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提问:“你们知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吗?”、“呼吸道和肺的功能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肺等器官的功能和特点。
2.重点讲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包括肺泡的结构特点、气体交换的过程等。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小组合作: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使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教师的评价也能够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概述气体交换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主要发生在肺部。

肺部通过气道将外部的空气引入,经过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

在肺泡中,氧气经过肺泡膜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通过肺泡膜排出体外。

本文将详细探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气体交换步骤肺内的气体交换主要包括以下步骤:2.1 气体吸入外部的空气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到呼吸道,经过气管、支气管进入到肺部。

在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生长着纤毛和粘液腺,它们的作用是阻止异物进入肺部,同时也能够帮助清除呼出的废气。

2.2 气体运输进入肺部的空气继续通过支气管分支到达肺泡。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关键部位,它们被环绕着微血管。

氧气在肺泡内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进入到微血管中的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在体内被输送到各个组织细胞。

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沿着相反的方向扩散到肺泡中,并随着呼出气体排出体外。

2.3 气体再吸入经过气体交换后,肺泡中残留的氧气被重新吸入,二氧化碳被重新排出。

这个过程是持续的,保证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三、气体交换的调节肺内的气体交换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确保机体的气体供应满足组织和细胞的需求。

3.1 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的延髓部分,它通过感受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来调控呼吸频率和深度。

当血液中氧气浓度下降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呼吸中枢会发出信号使呼吸加快或加深,以增加氧气供应和排出二氧化碳。

3.2 血液的运输能力血液中的氧气主要通过与血红蛋白结合来进行运输,因此血红蛋白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影响气体交换的效率。

同时,血液的循环速度也会影响气体交换的效率,过快或过慢的血液流速都会对气体交换产生影响。

3.3 肺泡表面积和厚度肺泡的表面积越大,气体交换的面积就越大,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效率也会增加。

肺泡膜的厚度过大会影响气体的扩散,所以保持肺泡膜的正常厚度对气体交换非常重要。

3.4 体温和酸碱平衡体温和酸碱平衡对气体交换有一定影响。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2篇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2篇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2. 理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3. 了解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特点。

教学重点:肺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PPT、肺模型、解剖图。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肺的结构有一个初步了解。

Step 2:讲解肺的结构和功能使用PPT和肺模型,详细介绍肺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肺叶、肺泡、气管、支气管等。

强调肺的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

Step 3:气体交换过程讲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

通过PPT和图示,解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包括:氧气的吸入、肺泡表面与肺毛细血管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的排出等。

Step 4:肺通气与肺换气讲解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特点。

通过对比,解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强调肺通气是指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肺换气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流入肺泡。

Step 5:巩固与拓展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需要气管和支气管?气体交换发生在肺的哪个部位?Step 6:总结与展望总结肺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气体交换发生的过程。

展望下节课将进一步学习呼吸系统的功能与相关疾病。

Step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肺内气体交换的总结,包括肺的结构、功能和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PPT和图示,提供相关知识点;2. 提问互动法:通过问题和回答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

教学资源:1. PPT;2. 肺模型;3. 解剖图。

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肺内气体交换的理解程度。

对于理解不深入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解答。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教案设计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3.了解肺部的结构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1.题目:《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2.内容:3.基本要求:(1)有教学情境的设置,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简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2.说出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模型和小组讨论,提高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肺部呼吸功能的了解,认识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生共同深呼吸,思考吸气和呼吸的过程中是交换的哪种气体?气体到底是如何实现的交换的?引出本节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肺泡的结构教师:展示肺泡的结构模型,找出肺泡的结构特点有哪些?思考该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有何联系?学生:肺泡和毛细血管是有单层细胞构成。

在肺泡的外膜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网。

这种结构更有利于气体在此处的交换。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气体在肺泡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师:播放动画。

引导学生标记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路径。

小组活动:完善气体交换图解,并讨论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肺泡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一组:展示气体交换的图解。

二组:气体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扩散。

教师:哪个组能说一说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呢?四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是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的快速交换。

五组: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教师:请学生以氧气和二氧化碳历险记为题,用故事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展示。

环节三:巩固提升教师:请学生完成学案上的A级练习题。

环节四:作业设计画一画:画出气体在肺处的交换过程。

讲一讲:给你的家人讲一讲呼吸时如何实现的。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运用气体扩散原理,解释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3.掌握肺内气体交换的相关概念,如肺泡通气量、肺泡换气量等。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肺内气体交换的相关术语。
-学生能够通过计算,估算正常呼吸过程中的肺泡通气量和肺泡换气量。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记录和分析,总结肺内气体交换的规律,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3.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4.情感教育,价值引导:
-结合教学内容,讨论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肺泡与气体交换之间的关系,掌握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图示,深入理解肺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扩散过程。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并将其与肺泡的实际结构联系起来。
2.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关注空气质量问题,了解环境污染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影响。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理பைடு நூலகம்。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呼吸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学生能够倡导节能减排,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学生能够对生物学问题保持好奇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完整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案

(完整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案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授课设计2021-2021第一学期黄丽婷一、授课目的1.知识目标:经过学习,归纳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能力目标:(1). 经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着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 经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解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授课重难点1.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授课准备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塑料袋。

四、授课过程授课内容情景导入肺的地址、结构教师活动你知道婴儿的第一声呜咽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吗?你们还记得呼吸系统的组成吗?那么人体是怎样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呢?让我们今天来揭穿其中的神奇。

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观察图片确定肺的地址、知道胸廓的组成。

2、“左二右三〞表示什么意思?3、宁静状态下,你的呼吸频率为多少?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加思考提出看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依照图片说出肺的地址,经过教师培养学生的的解说认识胸廓的观察能力及组成,知道宁静状态表达能力下的呼吸频率。

过渡:呼吸时,胸廓有什么变化呢?活动一:体验胸廓的变化亲身体验: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感觉肋骨、胸廓的变化。

教师小结:吸气时,胸廓变大;呼气时,胸廓变小。

肺与外界过渡:胸廓是怎样实现扩大和减小的气呢?体交自我体验屈肘和伸肘时,感觉肌肉换的缩短和舒张状态教师解说:胸廓的扩大和减小,是肋骨间的肌肉即肋间肌缩短和舒张的结果。

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胸廓的扩大,可是这种感觉经常会有误差,我们可经过测量胸围差来考据。

过渡: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不过是由肋间肌的缩短和舒张引起的吗?播放呼吸运动动画师生小结:胸廓容积的变化是肋间肌与膈肌共同缩短、舒张的结果。

学生体验呼吸运动并描述胸廓的变化学生体验屈肘和伸肘运动,并描述肱二头肌的状态。

三个同学为一组测量胸围差,并计算平均值。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

2.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4.意识到保护呼吸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

教学准备:1.网络连接和电子设备。

2.示意图、图表和实验示意器材。

3.实验材料:烧杯、水、吸管。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5分钟)1.呈现一张呼吸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3.引入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提问:你们知道气体交换是如何发生在肺内的吗?第二步:讲解(45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视频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

重点强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2.介绍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并讲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3.着重解释肺泡中氧气向血液中的交换过程,以及二氧化碳从血液向肺泡的交换过程。

第三步:实验演示(30分钟)1.制作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使用烧杯装满水,用吸管连接到烧杯上,并将吸管的另一端放入水中。

2.吹气进入烧杯中,观察烧杯中气泡的变化,并解释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被吸入吸管,代表肺泡中的氧气被血液吸收。

3.停止吹气后,观察烧杯中气泡的变化,并解释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被推出吸管,代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肺泡中。

第四步:概括总结(20分钟)1.教师总结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并强调气体交换对身体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你们认为如何保护呼吸系统?3.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并介绍一些保护呼吸系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巩固练习(30分钟)1.学生完成一份课后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于气体交换在肺内过程的理解程度。

2.教师给予反馈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帮助彼此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肺功能障碍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通过第一课时对“肺与外界地气体交换”学习地基础上.本节“肺泡与血液地气体
交换”具体阐述了人呼出地气体与与环境中地气体地不同;说明了肺泡结构适应气体交换功能地特点;概述肺泡与.血液地气体交换过程以及总结呼吸地全过程教案目标:知识目标包括
肺与外界地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地气体交换;概述肺内地气体交换——1.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地关系;通过吸入和呼出地气体成分地变化,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地能力;通
过探究吸入和呼出地气体成分地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地演示及分析是学
生认识到科学实验地重要性肺与外界地气体交换;教案重点:1..肺泡与血液地气体交换2..教案难点:发生在肺内地气体交换.教案方法:启发式、观察法广口瓶;,烧杯,香水教具准备:澄清地石灰水,干净地玻璃管,.
有关气体交换内容地教案软件教案地点:多媒体教室课时1课时安排:教案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地结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只是呼吸地第一步束液间地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地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地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地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地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地变化二、新课讲授:
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地?引导学生领会气体交换地原理:一种气教师演示喷洒香水地实验,1..,直至平衡为止体总是由多地地方向少地地方扩散2.教师实验、学生观察:教师按课
本实验地图示吹气.学生注意观察.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甲乙瓶中石灰水地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地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地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地原因:由于澄清地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甲乙瓶中石灰水地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地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多于吸入气体中地二氧化碳引导学生观察环境
中地气体与呼出地气体成分对照表:4.
%环境中地气体%气体成分呼出地气体7878氮气1621氧气40.03二氧化碳
1.10.07水0.90.9其他气体5.学生从表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地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地氧
含量;呼出气体中地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地二氧化碳含量.根据呼出地气体中氧减少,
二氧化碳增多地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
交换功能地特点演示肺泡地结构(图),6.7.学生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地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很薄(展示多媒体教案软件).8.
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地气体交换过程提问:肺泡内地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地?.,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9.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教师:肺泡中地氧扩散到血液中;静
脉血中地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10.肺泡中地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静脉血中地氧不向肺泡扩散,提问:为什么在肺部.
学生推测: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地气体中,氧地含量比静脉血中地多,而二氧化碳地含量比静脉血中地少.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地.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地动脉血经过这样地气体交换,原理.11.教师: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地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演示动画:组织细胞
与血液之间地气体交换12.提问:组织细胞里地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地?.学生回答:动脉血中地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地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13.提问: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地扩散方向是这样地?14.学生推测:这是因为组织细胞里地氧含量比动脉血中地少,而二氧化碳地
.缘故三、课后小结:(师生总结归纳呼吸地全过程)
含量比动脉血中地多地
使肺泡适,构成.这一特点由
.宜于气2]是.[1、[1] 是气,[2] (2)图中.作用来完成地体交换是通过
血液,3)当血液流经肺泡内地毛细血管后(.血血变成了由
.两个过程)人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地交换和(4作业布置:选择1.)((1)人体内地气体交换是通过
呼吸运动来完成地气体扩散来完成地 B.A.渗透原理来完成地呼吸作用来完成地
D.C.(2)与吸入气体相比较,呼出气体中总是氧地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
肺泡内地气体交换A.气体在血液中地运输B.气体在呼吸过程中地扩散作用C.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D..并回答下列问题2.分析下表中地数据,
)%BA中(%)气体成分中(7878氮气1621氧气40.03二氧化碳 1.10.07
水0.90.9其他气体(1)A、B两种气体分别表示吸入和呼出地气体,根据数据分析, 是吸入地气体, 是呼出地气.体.先使石灰水变浑浊地是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地石灰水中A、B,)如果将(2.A3()气体中地二氧化碳主要来自
板书设计:
教案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