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16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十四章总共分39段(581页-592页) 主要说明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段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20-39段)
请看(第八段第二行 ):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 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 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第八段第八行: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 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 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 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 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 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 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 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 变化为前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 请看第五段: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 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 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 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隶属。 注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过 程通过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劳动组织发证根 本变革,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离开机器不能单独 生产,不仅形式上隶属,而且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ppt课件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8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 劳动强度可变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劳动强度提高使一个工作日内劳动量从内涵上增 加,不仅增加产量而且增加价值产品。这种情况下,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可以同时有相同或不同程度的 增加。如果劳动强度提高很大以致劳动力耗费过度, 劳动力价值也要提高,这时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如赶不 上劳动力价值提高,就会落在劳动力价值以下。
其中变化的关系为:劳动生产力提高(降低)会引
起劳动力价值降低(提高),剩余价值=价值产品-劳
动力价值,所以剩余价值量会提高(降低)。劳动力
价值与剩余价值量是同量反向变化,而不是同比例变
化。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
Ⅰ .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
三变、劳动力价值的下降或提高是剩余价值量增减的 原因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1
IV.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工作日缩短的障碍在于剥 削阶级的存在强加在工人阶级身上的劳动负担:“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 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Ⅰ605606)只有消灭剥削,使人人都参加劳动才能最大限 度的缩短工作日。
剩余价值理论

加剧贫富分化
一极是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小部分的社会财富
加剧失业现象
伴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出现 “相对过剩人 口”,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 是指相对于资本对劳动 力的需求而言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
失业大军
流动的过剩人口—城市中暂时失业的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农业中的过剩人口
剩余价值理论
授课人:刘昕睿
纲要
一、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二、资本的分类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及其解决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资本的分类
资本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 可变资本:劳动力
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价值增殖
创造使用价值
价值转移
劳动力价值
剩余价值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 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 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停滞的过剩人口—现役雇佣劳动中职 业不稳定的人口
资本的三种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 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 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V 来表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5章资本主义生产(1)

c
v
m1 m2
提高技术之前
之后
三、剩余价值规律
1.含义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原因: 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所有环节 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历史趋势
三、剩余价值规律
2.现代生产自动化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是工 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工 作 日(小时)
0
4
8
4小时
m' =
=100%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小时
工 作 日(小时)
0
4
8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小时
m' =
=100%
4小时
4
2
0
4
必要劳动时间
8 10
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m' =
=150%
4小时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含义 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 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一
劳动过程及价值增殖过程
二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三
剩余价值率
一、劳动过程及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雇佣劳动 特点: 1)工人在监督下按资本家意志进行劳动;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一、劳动过程及价值增殖过程
(二)价值形成及增殖过程
三、剩余价值率
《资本论》的伟大发现

09(2)班47号陈琳《资本论》的伟大发现1848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刚刚问世不久,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就爆发了。
在欧洲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新兴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为了保持自身的既得利益,表现出妥协性和动摇性,甚至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反对革命,导致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革命中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在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中,争取民族解放成了这些国家革命的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验证和丰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对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有了重大发现。
(1)深刻论述不断革命的思想,并将革命分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概念,而且已经提出了可以有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2)首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通过巴黎公社经验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1)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旧国家机器。
(2)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其中以《资本论》的发现最为显著。
资本论共为3卷。
第一卷的结构和内容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论资料

资本论名词解释: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公式):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m‘ =m/v。
它准确地表现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反映了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4、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5、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吞小,二是建立股份公司。
6、资本周转:资本价值要不断增值,资本就必须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
当资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7、预付资本:也称“垫付资本”。
资本家为获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
预付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先决条件,通过资本家的经营活动,不仅能全部如数收回,而且还能因带来剩余价值而使自身增殖。
8、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9、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它把原有的价值不变地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10、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隐秘(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 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差不多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存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存的一样规律(4)所谓原始积存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状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存》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存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