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合集下载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十四章总共分39段(581页-592页) 主要说明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段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20-39段)
请看(第八段第二行 ):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 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 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第八段第八行: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 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 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 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 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 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 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 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 变化为前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 请看第五段: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 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 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 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隶属。 注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过 程通过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劳动组织发证根 本变革,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离开机器不能单独 生产,不仅形式上隶属,而且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 3、如果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价值都不变,一个 产品中转移的价值和新加入的价值是成正比例的, 劳动者加入的价值愈多,转移的价值也愈多。
• “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 保存的价值就越多。但是,他能保存更多的价值,并不是 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的和不以他 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第1卷第 228页)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在生产条件不变,主要是 指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工人加进的 价值越多,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才越多。例如,生产1件 产品需要6小时,相当于加进6 元新价值,需要消耗生产 资料价值12元,也就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12 元。假设 生产条件不变,现在要生产2件产品,就需要追加劳动6小 时,加进的新价值就由6元增加到12元,生产资料转移的 价值也就由12元增加到24元。这就是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 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保存的价值就越多。如 果生产条件变化了,假设生产资料价值降低了 50%,在这 种情况下,仍然按照上例,工人加进价值增加一倍由6元增 加到12元,但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并没有增加,仍然是 12元。这就是说,生产条件变化了,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 他保存的价值不一定也越多。 所以,他能保存更多的价 值,并不是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 的和不以他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
• 如果整个生产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 察,那么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 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而 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劳动 资料还是劳动对象,就要看它在生产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 用。拿土地来说,人们在开垦的荒地,是人们劳动的对象, 而不是劳动资料;工厂的建筑物所使用的土地是劳动资料 而不是劳动对 象;但是在采矿部门,矿场的建筑物所用的 土地是劳动资料,而被开采的 矿山是劳动对象。

资本论资料

资本论资料

资本论名词解释: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公式):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m‘ =m/v。

它准确地表现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反映了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4、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5、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吞小,二是建立股份公司。

6、资本周转:资本价值要不断增值,资本就必须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

当资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7、预付资本:也称“垫付资本”。

资本家为获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

预付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先决条件,通过资本家的经营活动,不仅能全部如数收回,而且还能因带来剩余价值而使自身增殖。

8、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9、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它把原有的价值不变地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10、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第一卷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一、资本主义生产劳动1.简单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劳动概念指:在直接生产物资资料的同时生产价值的劳动。

2.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1)从劳动过程看,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因为总体工人和结合劳动产品的出现,使生产劳动从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扩展到了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

(2)从价值增殖过程看,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因为对资本家来说,只生产物质资料和价值而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叫生产劳动。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3)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指:在直接和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辩证关系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两者的技术基础不同。

3.两者的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不同。

4.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互为前提,又有根本区别。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1.一定程度的(自然)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2.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3.劳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首先要受自然条件优劣的影响。

(1)自然条件的分类:人本身的自然(人种)自然条件{ 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人周围的自然{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2)这两类自然富源在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3)自然条件越好,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劳动量越多;(4)自然条件不能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4.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价值生产的可能性,其现实性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错误1.李嘉图出来没有考虑这个爆炸性的问题;2.李嘉图学派则回避这个问题;3.约翰.穆勒曲解剩余价值的起源。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解读:
• 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么,我们就会面临 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力和劳动的强度已定,剩 余价值率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 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 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相 对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 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下,有以劳 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 (见135页第二段
• 联想:比较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差距,来理解“巧妇”与“米”的关系 。 • “巧妇”——日本 “米”——非洲
本章感悟语段一
• 生产工人的概念绝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 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 史地生产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 接手段。所以,成为生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 幸。(见136页第四段第一句)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制作人:xxx
班 级:xxx
学 号:xxx
讲析 脉络
第一 本章主要内容
第二 本章难句的理解
第三 赏析精彩语句
最后 分享学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启示本 章 主 要 内 容

1、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定义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统一性和差别性
第一,概念的扩大是有一个前提的即:存在着“产品 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 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 成员较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见134页第 一段中间)的社会化大分工时才会成立。因为随着劳动 过程的协作性质本身的发展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 产工人不限指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者而且还包括有间 接的参与者。 第二,对于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我们可以引用课 本134页第二段第四句“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 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显而易见加上了一个限定条件后范围当然自然缩小了。

《资本论》第四篇第十章

《资本论》第四篇第十章
P104/1马克思说:“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 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 价值。” P102/2 “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 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P104/2~106/1
思考问题
1、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如何增加 剩余价值的生产? 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只有改变工作日 的两个组成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的比例关系。 2、怎样改变工作日中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 只有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即只要有降低劳动力本身价值,才能增加剩 余价值。 3、怎样降低劳动力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 资本家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 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P104/3 当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平均水平以上时, 就会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 他仍按社会价值出卖商品,这样就在个别价 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发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 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不是降低商品的绝 对价值,而是通过商品价值降低来降低劳动 力的价值,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为了缩短工作 日,而是要缩短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 提高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的(P107)“目的绝不是为了 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 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协作:把较多的工人集中在同一 时间、同一地点,生产同一商品。
1.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它起初与行会 手工业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 2. 简单协作创造了新生产力:(1)共同劳动使 每个工人逼迫具有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2)节 约生产资料;(3)集体生产力;(4)引起竞争提 高工作 效率; (5 ) 加 速资本 周转( 劳动变 的连 续);(6)集中力量短期内完成紧急任务;(7) 节约非生产费用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 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掌握了一个生产部 门,或者掌握了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就不再单纯追 求相对剩余价值,同时也要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榨取绝 对剩余价值。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一方面, 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 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长度已定,剩余价 值率就只有通过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过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 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
马克思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价格和剩 余价值量之间变化的关系,说明不论采用何种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都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但劳动力价格 和剩余价值量之间也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些 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可以同时增长,因而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得到改 善,但这种改善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劳资力量的 对比。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剩余产品 工作日 产品价值 总产品
首先,公式中的概念及其对应关系是混乱的。 其次,在上述公式中实际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 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 再次,上述公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掩 盖了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 与产品的分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的角度看,生产劳动的 概念缩小了。“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 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定义 书583页 图示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 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5834.3
性质的错误观点。20-39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
• “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 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 大。” 582-7
解析:在一般的生产方式中,劳动者直接作用于
劳动对象来生产产品。伴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以及 劳动过程协作性质的发展,不直接生产具体产品, 只要和“共同产品”有关,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 官就是工人,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例:做桌 子
584-8.1
解析: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
板书图示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么,我们就会碰到 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 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 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 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 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 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
主要内容: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
价值,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点和共同点。
段落分层
第十四章包括39段,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4-8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
课后思考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条件下, 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1.在一般生产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定义是直接生产产品 (即使用价值)的劳动,这对于资本主义是绝对不够用 的。
2.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发 展,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定义:和“共同产品”有 关,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的劳动。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
• “生产工人的概念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 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 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关系。” 582-3
解析: 这种关系是一种劳资关系或者说是雇佣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起 来进行生产,“这种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值的直 接手段。所以成为生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 种不幸。”
课后思考
ppt制作:高雅 写作:刘茜琪
逻辑地位
劳动力成为商品 衡量
工人创造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 规律 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导引: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直接
动机和惟一目的,是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家 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然要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是进行绝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主要内容
段落分层
句子解析
主讲人:柳敏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 见书本585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内容:
1.对李嘉图的评价和批判。 590-20.1
2.对穆勒曲解剩余价值起源错误的批判。590-592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 实际上工人是在一周或其他一段时间内把自己的 劳动无偿地预付给资本家,然后在一周之末或其 他一段时间结束时才取得他的劳动的市场价格; 在看来,这就使工人成了资本家!平地上的一堆 土,看起来也象座小山;现代资产阶级的平庸, 从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测量出来。 592-39.1
解析: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工作日一开始就
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也就是工作日长度必 须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这正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 产。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 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 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 基础上自发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 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 583-5
余劳动时间2天,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前提下,自然条
件越好,剩余劳动量越多,资本主义越发展。

不能反过来说,因为自然条件太好,人们很容易生存,
往往自给自足,自然条件不具多样性,不促进社会分工,
很少交换产品,商品经济难以发展,资本主义也是。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
•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 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决不能提供 它的现实性。588-16.1
• 584-8
• 解析:板书图示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
1.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和起点,相对剩 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发展和继续。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反过来又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前 提,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发展到 一定高度,从而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在工作日的一部分。
• 解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提供了条件,资本家加强管理,增大工人的劳动强 度。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方式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 时间增多。
• 资本主义经过4个阶段:简单协作 工场手工业 机器 大工业 福特主义,工人越来越离不开资本家,实现 劳动对资本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的转变。
• 解析:工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取得工资,工人拥 有工资并不能成为资本家,因为工资即劳动力价 值只能维持工人生存下去。穆勒的理论为资产阶 级服务,他的理论错误百出,水平很低,正体现 了现代资产阶级的平庸。
件,特别是随土壤的肥力而变化。但决不能反过来说,
最肥沃的土壤最适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过于富饶的自然
“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
解析:例,2工人被雇佣,都工作一周,2块土地,肥沃
的单位产量高,3天生产出自己工资的等价物,剩余劳
动时间4天,贫瘠的单位产量低,必要劳动时间5天,剩
解析: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促进了社会分工与协作,也 使人们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多样化。 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人们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良 好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是可能的,但随着技术 和产业的进步,自然对于生产的局限不断退缩。但是, 劳动者最初的生产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而非剩
余价值的生产。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绝对作用,有离开资本家独立谋生的可能
相对:实际隶属,工人成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工 人离不开资本家
4.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 绝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相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
•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成为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并且工作 日保持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量随劳动的自然条
知识链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 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①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②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③ 剩余价值的生产 ④ 生产社会化 ⑤资产阶级专政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是幻想的。相对剩余价值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 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 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 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3.二者都是剩余价值生产,都以劳动隶属于资本为前提, 都以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为基础,都是提高剥削程度的 方法。
区别: 1.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不同。 绝对:绝对延长工作日 相对:提高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 2.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有外延和内延的不同。 绝对:外延 相对:内延 3.劳动隶属于资本的程度不同。 绝对:形式隶属,工人技术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
• “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 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 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 582-3
• 解析:资本主义是通过获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实现 价值增值的,资本是带有逐利性质的,其固有的性质 使得资本家必须不断从工人手中获取剩余价值。因此, 工人如果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而言是没有 利益可图的,这就使得工人必须从事正常生产之外的 剩余价值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