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1目录一、总则1(一)目的1(二)任务1(三)基本要求1(四)组织形式2二、设计编制3(一)基本要求3 (二)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一)野外调查记录方式5(二)野外调查记录内容5(三)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群测群防体系12(二)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工作内容14(四)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4(五)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基本要求16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报告编制21 (六)报告附件24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附件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2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
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2.地质灾害调查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浙江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实施细则(国土资源厅)1 总则1.1 为保证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34号)、《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细则〉等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83号),特制定本细则。
1.2 本细则适用于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管理。
1.3 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主要参照技术要求目录见附录1。
2 工作目标与主要任务2.1 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中小学校舍场址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查明全省中小学校址是否存在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评估分析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根据评估分析论证结果,提出治理或避险搬迁等处置意见。
2.2 主要任务:(1)通过资料搜集分析和现场调查,逐校排查本行政区内中小学校舍场址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2)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分析论证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定危险区范围,查明危险区内建筑物及其他设施;(3)提出地质灾害治理或避险搬迁等处置意见。
3 范围与灾种3.1 排查范围为全省城市和农村、公办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类各级中小学校,重点排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已建中小学校舍场址。
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但紧临丘陵山地边缘的和平原地区紧靠河、湖、库、海岸的中小学校舍场址也应列入排查范围。
3.2 排查灾种主要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4 基本要求4.1 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应查明校舍场址遭受地质灾害威胁情况,坚持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4.2 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采用资料搜集分析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勘查、治理等成果,必要时进行专项调查评估。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言为加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技术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牵头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刘广润、程伯禹、黄润秋、王德潜、陈国金、李明朗、王小平。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包括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前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基本术语、总则、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
1.2本技术要求适于比例尺1:25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原则上也适用于比例尺1:500000、1:10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和1:250000区域地质综合调查中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2引用与参考的标准及技术要求ZB/D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 1992年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DZ/T 0061-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 1996年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2001年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基本术语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是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2020年3月目次引言 (5)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任务 (2)4.2 部署原则 (3)4.3 总体要求 (3)5 设计书编写 (5)6 调查内容 (5)6.1 基本规定 (5)6.2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 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 地质灾害调查 (9)6.5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 承灾体调查 (10)7 基本调查方法 (10)7.1 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 遥感调查 (11)7.3 地面调查 (11)7.4 物探 (11)7.5 钻探 (12)7.6 山地工程 (12)7.7 测试与试验 (12)8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 总体要求 (13)8.2 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 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 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 图件编制 (14)9.2 报告编制 (14)9.3 数据库建设 (14)9.4 成果验收 (15)9.5 资料归档 (16)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 D (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 F (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 (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 (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 (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 (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 (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 (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 (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 (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 (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最新版】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目次前言 (3)引言 (4)1范围 (5)2引用文件 (5)3术语和定义 (5)4总则 (7)4.1 目的 (7)4.2 任务 (7)5基本规定 (8)5.1 流域选取与调查分区 (8) 5.2 调查基本工作量 (9)5.3 工作精度 (9)5.4 工作程序 (9)5.5 技术手段 (10)6设计书编审 (10)6.1 基本要求 (10)6.2 编写提纲 (10)6.3 设计书审查 (11)7基本调查方法 (11)7.1 资料收集 (11)7.2 遥感解译调查 (12)7.3 地面调查 (12)7.4 钻探 (13)7.5 山地工程 (14)7.6 物探 (14)7.7 测试与试验 (14)8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 (15) 8.1 目的任务 (15)8.2基本要求 (15)8.3 地形地貌调查 (15)8.4 地质构造调查 (16)8.5 岩(土)体工程地质调查 (16)8.6 地表水与地下水调查 (16)8.7 气候、植被与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6) 8.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 (17)8.9 斜坡调查 (17)9重点调查区工程地质测绘 (17)9.1 测绘的目的 (17)9.2 测绘任务 (18)9.3 基本要求 (18)10 地质灾害调查 (19)10.1 基本规定 (19)10.2 滑坡调查 (20)10.3 崩塌调查 (22)10.4 泥石流调查 (24)10.5 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 (26)11.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 (28) 11.1 基本要求 (28)11.2 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价 (30) 11.3 重点地区评价与区划 (30)11.4流域评价与区划 (32)12.数据库建设 (32)12.1 一般要求 (32)12.2 验收要求 (32)13.图件编制 (33)13.1 一般规定 (33)13.2 图件内容 (33)14.报告编写 (36)14.1 基本要求 (36)14.2 说明书及报告提纲 (36)15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39) 15.1 质量检查 (39)15.2 最终成果验收 (40)15.3 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4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42)附录A.1野外记录本记录格式及内容 (42) 附录A.2 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点 (43) 附录A.3 滑坡调查记录表 (45)附录A.4 崩塌(危岩体)调查记录表 (48) 附录A.5 泥石流调查记录表 (50)附录B 资料性附录 (53)附录B.1 滑坡分类表 (53)附录B.2 崩塌(危岩体)分类表 (54)附录B.3 塌岸分类表 (55)附录B.4 泥石流分类 (56)附录B.5 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57)附录B.6土的类型与结构 (58)附录B.7 斜坡稳定性常规评价方法 (59)前言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提出。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20年7⽉⽬录1.主题内容与适⽤范围 (1)2.引⽤标准及规定 (1)3.基本术语 (1)3.1空间数据 (1)3.2图层 (1)3.3数字⾼程模型 (2)3.4数字线划地图 (2)3.5属性表 (2)3.6数据类型 (2)3.7空间数据库 (2)4.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4.1主要成果图件 (2)4.2图件基本要求 (3)4.3图层划分及命名 (3)4.4图层内部属性表 (8)4.5调查点编号规则 (26)4.6图件必备图层 (27)4.7基础数据提交要求 (28)5.属性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9)6.其它信息化成果 (29)7.信息化⼯作⽂档编写技术要求 (29)7.1信息化⼯作报告提纲 (29)7.2信息化建设质量检查表 (31)8.涉密数据的注意事项 (32)8.1涉密数据内容 (32)8.2涉密数据使⽤注意事项 (32)附件1 野外调查表 (33)附件2 属性数据库建设标准 (55)附件3空间数据库图⽰图例(ArcGIS版) (79)附件4 空间数据库图⽰图例(MapGIS版) (82)附件5地质灾害分类 (85)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根据⾃然资源部印发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然资办发[2020]16号,本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所涉及的成果资料信息化建设进⾏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成果图件编制内容、图层划分及命名、图层内部属性等空间数据库建设进⾏了要求,统⼀了图⽰图例;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属性数据库、成果资料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该技术要求适⽤于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成果资料库等信息化建设,也可供其它同类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信息化建设参考。
2. 引⽤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了部分标准、技术规定和研究成果。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1目录一、总则 1(一) 目地 1(二) 任务 1(三) 基本要求 1(四) 组织形式 2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野外调查记录方式 5(二) 野外调查记录内容 5(三)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 群测群防体系12(二) 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 工作内容14(四) 群测群防灾害体地选定14(五) 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 基本要求16(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 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 报告编制21(六) 报告附件24 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 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 附件3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2一、总则(一)目地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地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地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升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已人为本”,對所属县(市)地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再地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對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地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再充分收集、利以已有资料地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已及社會经济发展计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4.1 基本技术要求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坐标单位:米比例尺:1:100000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县(市)境界范围若包含跨投影带的图幅,必须进行统一投影换带转换。
4.2 图层命名规则地质灾害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管理,划分的图层在不同县(市)的数字化图中都是一致的。
为保证不同县(市)图形信息及相应属性信息的独立性,防止图层名重复出现,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行政区划压缩代码其中,图类代码为相关专业术语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D :地质,L :地理,Z :地质灾害,G :工程地质,S :水文地质。
本要求将主要图类及相应图层编码规定如下:※图层代码由首码和尾码共同构成。
尾码根据图元类型确定:点文件=0;线文件=1;区文件=2。
行政区划压缩代码详见本文所附《全国行政代码表》示例: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图类滑坡图层命名ZA0H2823 (滑坡点文件)ZA1H2823 (滑坡线文件)ZA2H2823 (滑坡区文件)4.3 ‘统一编号’规则4.3.1地质灾害‘统一编号’规则地质灾害统一编号是GIS连接空间图元与属性表及外部数据库的唯一性关键字,三者必须保持一致。
其编码结构如下:灾害点顺序编号灾害类型编码 01-滑坡,02-崩塌,03-泥石流,04-岩溶塌陷,05-采空塌陷,06-地裂缝,00-斜坡变形行政区划国标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国标代码:422823)灾害点图元编码422823020016 (灾害类型:滑坡,野外顺序编号=0016)422823010053 (灾害类型:崩塌,野外顺序编号=0053)4.3.2其它图类‘统一编号’规则图元顺序编号图层代码行政区划国标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
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国标代码:422823)地形地貌图层图元编码422823F10001 (地形等高线,图元类型:线,图元顺序编号=0001)说明:当顺序号不足四位应在前面加0,补足4位。
4.4 空间图层划分4.4.1 图层划分原则◆按需求将地质灾害图素内容划分成为若干个图层。
◆相同逻辑内容的空间信息一般放在一个图层之中。
◆图层划分要适应GIS软件功能特点,相同的图层、图元类型将拥有且只可能拥有相同的属性表和属性结构。
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地质灾害图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工程地质要素和地质灾害要素三大部分,根据需要,将三者分别划分如下图层:4.4.2.1 基本信息图层数字地质灾害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比例尺、调查单位及编制日期等。
4.4.2.2 水系图层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沟渠等。
4.4.2.3 交通图层包括铁路、公路及其类别和名称。
4.4.2.4 居民地图层包括乡镇以上政府驻地及村组以上的居民地及其名称。
4.4.2.5 境界图层包括乡镇以上各级行政区划线和其它特殊地区、自然保护区界线等。
4.4.2.6 地形等高线图层包括地形等高线、各类测量控制点、山峰高程点等。
4.4.2.7 气象图层包括降雨量分布等值线,降雨量分布等值区等。
4.4.2.8 植被图层包括植被发育密度及类型分布。
4.4.2.9 重要工程图层包括重要电站、水坝、桥梁及矿山等。
4.4.2.10 水文地质图层包括各类泉点、暗河,各类水文地质界线等。
4.4.2.11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包括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及界线、标注等。
4.4.2.12 地层岩性图层各类地层界线及其主要特征。
4.4.2.13 地质构造图层包括各类断裂及其主要特征。
4.4.2.14 地层产状图层包括各类产状符号及注记。
4.4.2.15 斜坡变形体图层包括各类斜坡变形体灾害及其特征。
4.4.2.16 滑坡、崩塌图层包括各类滑坡、崩塌灾害及其特征。
4.4.2.17 泥石流图层包括各类泥石流灾害及其特征。
4.4.2.18 地面塌陷图层包括各类塌陷灾害及其特征。
4.4.2.19 地裂缝图层包括各类地裂缝灾害及其特征。
4.4.2.20 其它灾害图层其它灾害及其特征。
4.4.2.21 易发程度分区图层包括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及其特征。
4.4.2.22 防治规划图层包括防治规划、期次、方案、对策等。
说明:图层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部分图层内容可以缺省。
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在遵循图层划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4.5 图层内部属性表考虑到空间数据的应用和相互转换,每一图层均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属性表,属性表必须包含以下基本字段内容。
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用户可灵活扩充内部属性表字段内容。
4.5.1 基本信息图层线图元基本信息属性表图元代码说明:1001:经度线,1002:纬度线,1003:内图框线,1004:外图框线,1000:其它修饰线图元代码说明:1011:经纬度坐标,1012:图名,1013:比例尺,1014:责任签,1010:其它注记说明4.5.2 水系图层图元代码说明:21011:单线河流,22010:运河,22020:主要渠道,22030:一般渠道,22040:废弃渠道,22050:干沟,22090:沟堑图元代码说明:21000:河流,22010:运河,23011:淡水湖泊,23012:咸水湖泊,85020:淡水沼泽21020:时令河,23020:时令湖,22401:水库,21010:常年河,21030:消失河段4.5.3 交通图层图元代码说明:41011:电气化复线铁路,41012:电气化单线铁路,41021:普通复线铁路,41022:普通单线铁路,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筑中的,42012:规划的,42020:一级公路,42021:建筑中的,42022:规划的,42030:二级公路,42031:建筑中的,42040:三级公路,42041:建筑中的,42050:四级公路,42051:建筑中的,42080:简易公路推荐公路采用代码:4001(国道)、4002(省道)、4003(县道)、4004(羊肠小道)4.5.4 居民地图层图元代码说明:31010:首都,31020:省、自治区,31030:省辖市(地级市)政府驻地,31040:地区、自治州、盟政府驻地,31050:市辖区、地辖市(县级市)政府驻地,31060:县、自治县、旗政府驻地,31070: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府驻地,31080:镇政府驻地,31090:乡政府驻地,31091:乡级以下居民地图元代码说明:4011:住宅区,4012:商业区,4013:机关,4014:工厂,95010:学校,4010:其它4.5.5 境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1000:行政区划界,61010:国界,62000:其他界线,62010:特殊地区界,62020:自然保护区界图元代码说明:61030:省、自治区、直辖市,61040:地区、地级市、自治州,61050:县、县级市,61060:乡镇4.5.6 地形等高线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001:首曲线,6002:计曲线,6003:间曲线,6004:助曲线;6005:陡崖说明:当为陡崖时,高程值项可填写陡崖高度,图元代码说明:11020:三角点,12000:高程控制点,12010:水准原点,12020:水准点,12021:一等,12022:二等,12023:三等,12024:四等,72000:高程,72010:高程点,72020:特殊高程点,72021:最大洪水位高程点,72022:最大潮位高程点,72023:溢洪道口底面高程点,72024:坝顶高程点,72025:堤顶高程点,72026:井口高程点,72027:水位点4.5.7 地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01—615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51—620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4.5.8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图元代码说明:7001:工程地质岩组界线,7002:工程地质岩组不整合接触界线,可自定义扩充—7050特别说明:工程地质岩组图元属性应当包含丰富的内容。
作为技术要求很难给出全国范围的统一标准。
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当地的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特点,合理划分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增加与地质灾害发育密切相关的字段内容,以便于GIS空间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