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自然
自然爱默生译文

这篇<自然>选自爱氏第一讲演集。
它也是一篇经典。
与美国学者对照,就可以基本了解爱默生关于人关于自然的信念了。
之所以不说理论二字,因为他把这种信念,做为一切关于个体人论的起点,这,就算他自我无需证明的公设吧。
他认为,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对应的,自然是美丽而善意的,人的自性也必如此。
这就是他用他那震撼人心的语言如此鼓吹绝对自由思维的出发点——绝对信赖个体人,就如同绝对地依赖,信赖我们的自然一样。
请注意,在这个信念里没有谁轻谁重的问题,也没有逻辑的先后。
这是在逻辑之前的信念。
如果对照中国教育最基本的设想:人的头脑是需要加以灌输的,自由思维是不可信赖的,其实是从根本上对人的自我否定,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源于什么文化传统,与爱默生倡导并为美国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直到人的一生所实践的,又何止是南辕北辙。
我的一位美国同事,神秘地对我说:未来属于中国。
我只有摇头。
她哪里知道,在美国,整个社会是在培养着人,他有全部的力量去行动,自由的发挥着天赋。
而中国,却还是在孜孜不倦地造就工具,活的工具。
这,又如何去竞争呢?一个是主动的社会人,他不惧怕任何变化,他创造着改进着他周围的环境,另一个是只能镶嵌在某个螺丝口径中的螺丝钉,在社会的挤压下,从根本上丧失了行动的力量。
作为生产者,也许后者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那也就是跟在人后爬行的了。
这世界的未来属于创造,无论是产业,社会环境,更别说艺术了,甚至人本身,莫不如是。
我们的国家一天不从观念上改变对人的假设,那么要赶上所谓先进国家,就还是一句空话。
还没有开始的竞争,就已经输了。
从爱默生扯到这里,已经是离题万里了。
然而在美国生活的时光,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他们(美国人民)无须知道爱默生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无处不渗透着爱氏的信念,对个体人的信念!请停止嘲笑所谓美国人的无知和愚蠢吧。
当社会成为个体人信念的实践体时,这个力量是无可战胜的。
试译爱默生:<自然>走入孤独,远离书斋,如同远离社会一样重要。
爱默生论自然(节选)翻译

大千世界绮丽万千,九九曲折妙不可言:困惑观者无法洞悉,心脏跳动有何秘密,天人合一,自能看破尘世境,心灵共鸣,即可唤起深埋意。
原子焚自身以亮天下,只为指引来年芳华。
在这个气候区,几乎一年四季中总有那么几天:空气、星辰、大地完美融合,就如大自然纵容她的孩子一般,万物都趋于臻至;荒凉的高原,我们沐浴佛罗里达和古巴的阳光,无需再求幸福之地:芸芸众生,皆流露满意之色,牛群亦卧而沉思,宁静美好。
纯粹的十月天气,我们称之为“小阳春”,此时寻觅那平安幸福,把握更大。
连绵山丘,温暖广阔的田野,无尽的白昼,在此沉眠。
享尽明媚阳光,不再叹惜生命短长。
荒凉之野,不再寂寥。
立于森林之门,世故之人不由惊叹,评估城市中伟大与渺小、睿智与愚蠢,都已毫无意义。
进入这里,卸下肩头习俗的包袱。
自然的圣洁,使宗教相形见拙,自然的真实,使英雄黯然失色。
在这儿,我们发现,任何东西都无法同大自然相映争辉。
自然如同神明,审判每一个接近的人。
爬出狭窄拥挤的房舍,走进黑夜与白昼,瞻仰日夜拥抱我们的崇高之美。
多么想逃离啊!逃离那无用的栅栏、逃离世故阴谋、逃离怯懦顾虑,逃离无法亲近自然的悲哀。
森林散发着柔和的光,如不曾消逝的清晨,壮丽雄伟,令人激荡。
古老的魔法渐渐生效,松树、铁杉和橡树的树干,散发出了,激动时眼中闪烁的光芒。
无言的树木开始说服我们,放弃那些以庄重为名的琐碎,与之一起生活。
在这里,神圣的天空之上,永恒的岁月之中,再无历史、教堂和国家的立足之地。
走进展开的风景,为崭新的画卷所倾倒,为接踵而至的思绪所吸引,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置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心满意足地,随着自然而去。
魔力似有药效,清醒头脑,治愈身心。
简单的快乐,亲切而又自然。
我们回归本源,无视学校教导的不屑,与物质相交。
我们不曾与之分离,且深深眷恋其本源。
就如水缓解饥渴,大地托起身躯,石块妆点视野。
物质是坚韧的水,物质是冰凉的火,物质维系了健康,物质同我们共源。
爱默生nature第一章译文

爱默生的《自然》一书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哲学作品,其深度和广度都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反思。
在本文中,我将根据你提供的要求和主题,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来评估和探讨爱默生的《自然》第一章,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自然》第一章是爱默生的经典之作,其主要讨论了关于自然的主题,探讨了自然对于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在这一章中,爱默生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的观点和理念,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他认为,自然是我们周围最重要的资源,它是我们心灵的营养,也是我们灵魂的滋养。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从爱默生对自然的定义开始。
在《自然》第一章中,爱默生将自然定义为“创造力的行为”。
他认为,自然是指神秘的造物者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天空、大地、山川、河流、动植物等等。
他将自然视作巨大的有机体,每一样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的。
这种对自然的定义,展现了爱默生对于自然的宏大和严谨的理解。
我们可以探讨爱默生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见解。
在《自然》第一章中,爱默生提出了自然对于人类的影响和教导。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的良师,她默默地教导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对待自然。
我们应当尊敬自然,学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爱默生还展现了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见解。
在《自然》第一章中,他对于自然美的解读深入浅出,从每一样微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
他认为,自然之美不仅仅存在于壮丽的大自然中,更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理解,启发了我们重新审视并欣赏身边的一草一木。
在总结回顾性内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第一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爱默生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自然,启发了无数读者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我想共享一下我个人对于《自然》第一章的理解和观点。
在我看来,爱默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自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对于自然美的理解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和欣赏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
爱默生论自然

爱默生论自然
范文一:
爱默生说过,“自然就像一本开放的书籍,那些不愿学习的人只读懂了其中的一页。
”对于我来说,这句话很有启示性,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然,也让我明白了自然的奥秘。
写作重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爱默生引导我们通过学习自然来获得灵感和知识。
文章开始后引用爱默生的一句话,引起读者兴趣,然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文章中还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自然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人生领域。
用词分析:
文章运用了比较生动的词汇,如“开放的书籍”、“不愿学习的人”等,让读者更有共鸣。
同时,文章运用了常用的词汇,不过也有涉及到一些学术词汇,带有一些普及自然知识的意味。
范文二:
在爱默生的《自然》中,有一句话:“自然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和大师。
”从这句话中,我得出了结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了解自然,进而保护自然。
写作重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爱默生强调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认为自然是一位最美的艺术家,因此应该好好珍惜。
文章分别从自然的美丽和自然中的动物等方面入手,展开了讨论和探究,最后得出保护自然的结论。
用词分析:
文章运用了一些充满想象力的词汇,如“大师”、“迷人的色彩”等,同时也过于简单。
不过,文章同样包含了科学术语,如“人类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这些术语拉近了读者和科学知识的距离,加深了读者对自然的认识。
结论: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爱默生论自然的核心主张,即需要通过学习和珍惜自然来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智慧。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用词的呼应和平衡,既要充满活力、具有亲和力,也要展示我们对自然和科学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爱默生nature第一章译文

爱默生nature第一章译文
(原创版)
目录
1.爱默生的《论自然》第一章概述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自然的神圣与静止不变的崇高境界
3.爱默生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只是智慧的影子或模仿物,是灵魂中次要的东西
4.爱默生对离群索居的看法:一个人要想离群索居,就需要像远离社会那样,远远地避开他的卧室
5.爱默生对独处的看法:当你在独处时,可以去看天上的星星,从天国传来的光线会将你和你触摸的东西分离开来
6.爱默生对静止不变的崇高境界的认识:在凝视那美妙的星体时,人们可以领悟到静止不变的崇高境界
7.爱默生的哲学思想: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诗篇,有自己体会到的哲学,而不仅仅是历史上留下的
正文
爱默生的《论自然》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自然的神圣与静止不变的崇高境界。
他认为,自然只是智慧的影子或模仿物,是灵魂中次要的东西。
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离群索居,就需要像远离社会那样,远远地避开他的卧室。
爱默生提倡在独处时,可以去看天上的星星,从天国传来的光线会将你和你触摸的东西分离开来。
在凝视那美妙的星体时,人们可以领悟到静止不变的崇高境界。
这种境界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安宁,体会到了自然的神圣与伟大。
此外,爱默生强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诗篇,有自己体会到的哲学,而
不仅仅是历史上留下的。
他的哲学思想鼓励人们去探索自己与宇宙之间本来的关系,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诗篇和哲学。
总之,在《论自然》第一章中,爱默生以自然为切入点,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独处和静止不变的崇高境界的重要性,并倡导人们去发掘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歌和哲学。
拉尔夫·凡尔多·爱默生的《自然》:历史的文本模型的开题报告

拉尔夫·凡尔多·爱默生的《自然》:历史的文本模型的
开题报告
《自然》是拉尔夫·爱默生在1836年发表的一篇经典文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讲述了爱默生关于自然的诠释和主张,是观念开拓者的重要作品之一。
本文旨在对《自然》进行研究,探讨它在文本模型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在文本模型的研究中,《自然》被视为一个典型的文本模型,因为它集成了爱默生的哲学观点和美学体验,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自然的方法。
作为文本模型,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并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的科学方法。
在《自然》中,爱默生主张人们应该摆脱传统的学说和思想观念,通过直接的个人经验来接触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存在,人们应该通过个人的直觉来感受它的存在。
在这种意义上,《自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方法,使人们能够体验并理解自然中的神性和美感。
此外,爱默生还主张通过个人的经验来发现真理和智慧,这也是《自然》作为文本模型的重要贡献之一。
通过观察自然,人们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真理和智慧,这种经验可以转化为一种知识,使人们更加尊重自然,并从中获取到更多的智慧和实践价值。
综上所述,《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文本模型,它不仅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而且为文化地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参考和启迪。
论自然爱默生解析

论自然爱默生解析自然是一个广阔而神秘的领域,人类对于自然的研究和理解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在这个领域中,爱默生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对自然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本文将以论自然爱默生解析为题,探讨爱默生对自然的理解和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爱默生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无尽的美。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存在,它的力量超越了人类的想象。
爱默生曾经写道:“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她的孩子。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是剥削和破坏它。
他还强调了自然的美和无尽的变化,认为人类应该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和启示,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和潜能。
爱默生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剥削,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力量,而不是试图征服和改变自然。
他写道:“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相处,而不是试图征服自然。
”爱默生的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爱默生还关注个体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发现和追求自己内在的真正需求和激情,而不是迎合社会的期望和规范。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自由和无拘束的存在,人类应该学会从自然中获取自由和独立。
他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情,并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写道:“人类应该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发现自己真正的目标和意义。
”爱默生的这种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爱默生对自然的解析和思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自然的深入理解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爱默生的思想,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并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情,发现自己真正的目标和意义。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爱默生《论自然》赏析

爱默生《论自然》赏析
人们经常把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名字和美国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联系在一起,自然是精神世界的体现,人应该离开社会,返回自然,只有完全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人才能达到浑然忘我的理想境界。
他认为只有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说在“心灵之花盛开之际”,才能真正贴切表达自我。
《论自然》,内容有“论万物”、“论政治”和“论神灵”三部分。
可惜这部书没有保存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130多个残篇,它们是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摘录出来的。
《论自然》记述了他关于哲学,自然科学和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以干净简练的语言,清晰深刻的结论,表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及伦理道德思想观点,并成为西方辩证哲学的开端。
从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他深刻地阐明了辩证法思想。
在他看来,万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用我们今天的力学思想来说,就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事物的运动变化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无论是火的燃烧、熄灭,还是万物的生成与相互转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即逻辑)进行的。
“逻各斯”思想的提出,是古希腊哲学自发辩证法达到新高峰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默生《自然》
要想独处,那么远离书斋,如同远离社会一样重要。
当我读书或写作时,纵然无人在我身旁,我也并非独处一隅。
如果一个人真的想独处,就请他注目于星辰吧。
那从天界下行的光芒会将他和粗鄙的现世隔离开。
可以这样认为,大气之所以透明,就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天国的恒在的崇高。
从城市的街道向上看,它们是如此深邃伟岸。
假如星辰千年一现,人类关于上帝之城的记忆,必将世代相传,为人们长久地信仰着,珍存着,崇拜着。
然而,每一晚,这些美的使者都会降临,以它们醒世的微笑,照亮宇宙。
星辰唤醒人们心中的崇敬,因为即使它们无时不在,也遥不可及;而当思想敞开心门,自然万物总会留下相似的印迹。
自然永无恶意可憎的容颜。
即便大智慧者也不会因穷尽自然的奥秘而失去对她的好奇之心。
自然之于智慧的心灵绝非玩具。
花朵,动物,群山,它们折射着智者思维的灵光,如同它们娱乐了他纯真的童年。
当我们这样谈论自然时,我们的心灵感觉,清晰独特,诗意盎然。
我们在感觉着多面的自然客体和谐完整的映像。
正是这映像区分了伐木工手中的圆木与诗人心中的树木。
今晨我看到那令人愉悦的风景,它们无疑是由二十到三十个农场组成。
米勒拥有这片地,洛克有那片,而曼宁是那片树林的主人。
但是他们都不能占有这片风景。
除了一个人,没有谁的眼睛能将视野之内的这片地产整合为一,这个人就是诗人。
这是所有这些农场中最可贵的,却无人能凭地契而据为己有。
说真话,成年人难得看到自然本身。
多数人看不到太阳,至少,他们所见只是浮光掠影。
阳光只照亮了成人的双眼,却照进儿童的眼睛和心灵深处。
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他对内心和外界的感知力尚能和谐协调,他尚能在成年时保有婴儿的纯净心灵。
与天地的交流就如每日的食粮一样必需。
面对自然时,奔腾的喜悦传便他全身,尽管可能他正身处现实的苦境。
自然在说,他是我的造物,不管有着不相干的悲苦,与我同在他应欢愉。
不仅阳光和夏天带来欢欣,每一时、每一季都奉献出愉悦,因为从懊热的午后到漆黑的子夜,自然的每一时辰和变化无不对应着和造就着不同的心境。
自然既可是悲剧的,也可以是喜剧的背景。
身体康健时,空气就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补剂甜酿。
越过空旷的公地,停留深雪潭边,注目晨昏曦微光芒,在满布乌云的天空下,并非出于特别的当头好运,我享受了完
美无缺的欣喜。
我欣喜以至有些胆怯。
在树林里也是一样,人们抖落岁月如蛇脱旧皮,无论身处生命的哪一阶段,都会心如孩童。
在森林中,有永恒的青春。
在上帝的庄园里,气派和圣洁是主宰,四季的庆典准备就绪,客人们居此千年也不会厌倦。
在森林里,我们回归理性和信仰,在那里,任何不幸不会降临于我的生命,没有任何屈辱和灾病-请留下我的双眼-是自然无法平复的。
站在空旷大地之上,我的头脑沐浴于欢欣大气并升腾于无限空间,一切卑劣的自高自大和自我中心消失无踪。
我变成一个透明的眼球,我化为乌有,我却遍览一切;宇宙精神的湍流环绕激荡着我。
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我是他的微粒。
密友的名字听起来陌生而无足轻重,兄弟,朋友,主人或仆从,这一切变得细碎而搅扰。
我是不受拘束永恒不朽自然之美的情人。
与街市和村庄相比,在旷野里,我体味到更亲切更可贵的实在。
在静谧的风景里,尤其是在那遥远的地平线,我们看到自然美丽有如我们美丽自身和本性。
田野和树林带给我们心灵的巨大欢悦,指说着人类和植物的隐密关连。
我并非独在而不受关注,植物向我颔首,我向它们点头。
风雨中树枝摇动对我是既新鲜又熟稔。
它令我惊异又让我安然。
它们对于我的影响,就如同我确信自我思维妥贴所为正当时,全身涌起的超越而高尚的感情。
然而,可以肯定地说,这欢悦的力量不仅源于自然本身,它存在于人,或者说,存在于自然和人的和谐中。
要谨慎节制地享有这种欢悦,这很重要。
自然并不总悦人以节日盛装,昨日氤氲芬芳晶亮悦目一如为林仙嬉乐而设的同一景致,今天就可能蒙上悲伤的面纱。
自然总是折射着观者的精神状态。
对于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他自身散发的焦虑挣扎就涵容着悲伤。
当爱友逝去时,人们会对那风景感到些许漠然。
当蓝天落幕于社会底层者眼前,它的壮丽也会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