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https://www.360docs.net/doc/055498994.html,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王礼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

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

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

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

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

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

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

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

为两大类,一是生态破坏,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超载放牧等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消失等;二是环境污染,如工农业废弃物对大气、水源、土壤的污染。有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以某一类为主,但在更多的地区两类问题同时存在。

1 3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生态环境的保育(conservation)。保育一词在国内外的百科全书与词典中,是指保护(protection)、改良(improve ment)与合理利用(rational use or wisely use)。因此,生态环境建

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2]。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建

设的内涵,有助于避免从某个地区或部门的利益出发,片面强调某一项生态建设任务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 主体 ,同时也不至于把自然资源保护、改良(改善)与合理利用分割开来。

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多样。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雨热同季,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西部地区,降雨稀少,干旱高寒,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坏,极难恢复。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渡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

根据各地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即: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 三北 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丘陵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冻融保护区;草原区。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区域的自然特点和生态建设现状,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1)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沙不出沟。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实行乔灌草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

(2)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天然林资源,重点林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停止天然林砍伐。

(3) 三北 风沙综合防治区:在沙漠边缘,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以 三北 风沙线为主干,以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为重点,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农田防护林网,改良沙化农田、减轻风沙危害。

(4)南方丘陵红壤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5)北方土石山区: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展缓坡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

(6)东北黑土漫岗区:停止天然林砍伐,保护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完善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农田林网。

(7)青藏高原区: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8)草原区: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超载放牧,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开荒种地。2726卷增刊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28资源科学26卷增刊

3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分区

虽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各大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但是,每个大区的面积仍然太大。如何落实!规划?提出的各大区生态建设的措施配置,仍然存在着 因地制宜 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课题!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对!规划?中的 黄河中上游地区 所涉及的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研究,介绍如下。

3 1分区目的

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的分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在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配置各项措施时,首先应本着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 的原则,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部分划分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区,以实现因地制宜、分区配置的目的。

本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北为阴山,东以黄河与山西为界,南为秦岭,地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5个省(区),总面积约63#104km2,人口7007#104人,共有186个县(市),海拔在500m~2000m左右。按自然地理特征,本区处于温带干旱、半干旱与半湿润区;按经济地理特点处于农林牧过渡区,区域内有众多城市,铁路与公路骨干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本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包括水蚀、风蚀)严重,干旱频繁,植被退化,不仅制约本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黄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3 2分区方法

在西北地区的黄河流域范围内,以省(自治区)为单位,以县为单元,采用综合的生态经济指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参阅各省(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区划分。并以各省生态环境建设分区成果为基础,进行全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3]。

3 3分区成果

全流域可分为6个大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以各省(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图为基础,绘制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图(图1)。

4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

4 1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以下简称 区域配置 )是指在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基础上,对某一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确定、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安排。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某一分区生态建设的根据,具体包括的指标有侵蚀面积治理比率、流域允许侵蚀模数、流域允许产沙模数、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人均口粮、人均纯收入、治理年限等生态经济指标。

生态环境建设模式设计包括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6个方面:天然植被保护、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防沙治沙、植被建设、生态农业和草原建设。具体到某一个分区,可能只以上述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主,如小流域治理或防沙治沙。在模式设计中,还需要明确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及综合治理措施的具体配置。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是衡量建设目标是否合理,建设模式是否符合实际的依据,评价的指标应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

4 2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

根据对前述各分区内建国以来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成果分析,参考各省、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

图1 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

Fig 1 Division of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 on of Yello w River Basin in North W est Chin a

划,提出分区生态环境建设配置措施如下。

? 风沙区 该区包括陕西、宁夏、内蒙古的13个县(市、旗)及另3个县的部分。总面积11 6#104km 2,其中风蚀面积7 5#104km 2,土壤侵蚀模数2500t~5000t (km 2%年),人口密度29人 km 2

,属温带半干旱区,年降水量170mm~400mm 。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本区又可分为长城沿线风沙区、毛乌素沙地风蚀区、鄂托克半干旱草原区和东部风蚀、水蚀交错区4个亚区。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干旱缺水,风蚀、沙化严重,东部风蚀、水蚀交错区水蚀也相当严重;超载过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林草覆盖率低。

根据当地综合治理经验,如果治理度由目前的20%提高到70%,土壤侵蚀模数可望由目前的4000t (km 2%年)下降到1500t (km 2%年)。为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要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农业用地比例,增加草业用地比例,粮食生产则不要求自给。

主要地貌类型为沙丘、滩地,地貌部位可分为阶(坪)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滩地、流动沙丘等。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以生物措施为主,合理利用土地,防治土地(草地、农地)风蚀荒漠化。在阶(坪)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上采取的综合措施主要有:营造防风固沙林、沙障、农田防护林、人工种草及改良天然草地、保土耕作。在滩地的主要措施有: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修建蓄水工程,引水拉沙、人工种草、保土耕作。对流动沙丘的治理措施主要有:营造防风固沙林、设置沙障。29

26卷增刊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30资源科学26卷增刊

草地植被建设是生物措施的主要内容,首要任务是控制放牧利用强度,杜绝人为破坏,实行轮封轮牧,给牧草地以休养生息之机,并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大力发展人工和半人工改良草地,合理利用和保护优良乡土植物,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

& 黄土丘陵沟壑区该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的66个县(市、旗)及另3个县的部分。总面积19 9#104km2,其中水蚀面积16 8#104km2,土壤侵蚀模数约12000t (km2%年),人口密度122人 km2。属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半湿润区,年降水量380mm~500mm,干燥度3 5~5 5,土地利用以农为主,口粮不能自给,人均收入1000元。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本区又可分为东部黄河沿岸极强度侵蚀区、中西部强度侵蚀区以及崂山天然次生林轻度侵蚀区3个亚区。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气候干旱,多暴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陡坡耕垦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植被覆盖率低且生长不良,草场退化严重。该区属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每年输入黄河的粗沙达4#108t。其中2 8#108t淤积下游河床。

针对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特点,必须把减少土壤侵蚀与入黄泥沙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如果2030年治理度由2000年的25%提高到80%,土壤侵蚀模数可望由目前12000t (km2%年)下降到3000t (km2%年)。由于生态环境条件恶劣,水土流失治理很难使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到1000t (km2%年)的水平。为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要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农业用地比例,增加草业用地比例,粮食生产则不要求自给。

主要地貌类型分为梁峁和沟谷,地貌部位可分为梁峁顶地、梁峁坡地、阶(坪)地、谷(沟)坡地、沟台(床)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把减少入黄泥沙作为生态效益的主要目标。在梁峁顶地和梁峁坡地主要措施有: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人工改良草地,兴修梯田、水保耕作,修建水窖、涝池等坡面蓄水工程。在阶(坪)地和谷(沟)坡地主要措施有:修鱼鳞坑或水平阶造灌木林、乔木林。在沟台(床)地主要措施为:打坝淤地、修小水库及营造经济林。沟道打坝淤地是分区建设基本农田的重要内容,也是减少流域产沙量的主要措施,必须加强,否则很难实现减少入黄泥沙的目的。

该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坡面植被建设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草地植被的恢复和培育为主,天然草地的建设应侧重草地改良、轮封轮牧,其次是退耕林(草)地以发展人工和半人工草地,改自由式放牧为舍饲或半舍饲养殖为主。加强对崂山天然次生林的保护与管理。

( 黄土高塬沟壑区该区包括陕西、甘肃的35个县(市、旗)。总面积7 1#104km2,其中水蚀面积5 9#104km2,土壤侵蚀模数约4000t (km2%年),人口密度130人 km2。属暖温带半湿润区,年降水量510mm~580mm,干燥度2 8~3 0。土地利用以农为主,口粮350kg~400kg,人均收入1400元。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东部强度侵蚀区、中西部中度侵蚀区及子午岭、黄龙山天然次生林区3个亚区。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严重,除天然次生林区外,一般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耕垦指数过高;水资源紧缺。

根据当地群众多年来的综合治理经验,如果到2030年治理度由2000年的19%提高到70%,则土壤侵蚀模数可望由目前的4000t (km2%年)下降到1000t (km2%年),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该区农业用地比例保持不变,要求增加林果用地比例,粮食生产争取达到500kg 人。

地貌类型可分为塬、梁峁和沟谷,地貌部位可分为塬平地、塬坡地、梁峁坡地、梁峁陡坡(陡坡指) 25?的坡地)、谷(沟)坡地、沟川地。生态环境建设应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龙头,综合规划、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生物与工程相结合,固塬保沟,制止沟道土壤侵蚀的发展。在塬平地生物措施有: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工程措施有修条田、封沟埂及水保耕作措施。塬坡地及梁峁坡地主要措施有:修鱼

鳞坑或水平阶造护坡林、修梯田造经济林(果)、封坡育灌育草。谷(沟)坡地及沟川地主要措施有:修淤地坝、小水库,营造速生乔木林或经济林。

该区属半湿润区,降雨较多,适宜于人工乔灌木林的发展,但在实施造林措施中,要注重造林整地方法和造林密度,防止造林密度过大,遇到干旱年份土壤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会造成林木生长缓慢或发育不良,形成小老树或低产林分。草地的建设对覆盖度在30%以上的类型可采用封育措施进行恢复,对覆盖度在30%以下的植被类型可修筑水平阶、水平沟进行人工改良。对子午岭、黄龙山天然次生林区加强经营管理。

+ 沿河阶地与平原区 该区包括陕西、宁夏、内蒙古的32个县(市、旗)。总面积4 8#104km 2

,其中风蚀面积1 9#104km 2,土壤侵蚀模数约2000t~4000t (km 2%年),人口密度290人 km 2。属温带半干旱-暖温带半湿润区,年降水量200mm~600mm,干燥度3~3 5。土地利用以农为主,人均口粮400kg~1200kg,人均收入1500元~2500元。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可分为河套平原盐渍化区及渭河平原区两个亚区。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口密度大,水资源相对短缺、造林树种种类贫乏;水土资源污染严重,水沙盐不平衡。土壤盐渍化严重,且面积有扩大趋势。

根据多年来的典型治理经验,如果到2030年治理度由2000年的27%提高到70%,土壤侵蚀模数可望由目前的2200t (km 2%年)下降到500t (km 2%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宜减少农业用地比例,增加草业用地比例,粮食生产宜维持500kg 人的水平。

生态环境建设以发展生态农牧业为主,主要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渠道防护林、道路防护林、以及复合农林业(果粮间作、经粮间作、果草间作等)。林业措施的建设应以农田防护林及四旁造林为主,增加饲草应以复种和草田轮作为主。同时可充分利用秸秆发展饲料工业,促进农区舍饲畜牧业的发展。在河套平原灌区要注意防治土地盐渍化。

, 土石山区 本区包括陕西、甘肃和内蒙古的15个县(市、旗)。总面积2 9#104km 2,其中水蚀面积1 6#104km 2,土壤侵蚀模数约3200t (km 2%年),人口密度460人 km 2。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区,年降水量120mm~650m m,干燥度2~5。土地利用以农林业为主,人口密度460人,人均口粮450kg,人均收入1200元~1600元。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本区又可分为秦岭北麓土石山区、祝南土石山区及阴山南麓土石山区3个亚区。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水资源匮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山洪泥石流灾害频繁。该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如果到2030年治理度由目前的31%提高到70%,土壤侵蚀模数可望由目前的3200t (km 2%年)下降到200t (km 2%年),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提供优质水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宜减少农业用地比例,增加林业用地比例,粮食生产适当压缩。

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岭、沟谷,地貌部位可分为:岭地、石质坡地、土石坡地、谷(沟)坡地、沟川(掌)地。生态环境建设应以流域为单元,综合规划、综合治理,把山区建设成水源林基地,提供优质饮用水源。在石质及土石坡地的主要措施有:营造乔灌木林、封山育林育草、修石坎梯田造经济林(果)。在沟谷和川地的主要措施有:修谷坊、小型塘坝、拦沙坝、闸沟垫地,培育经济林或速生乔木树种。

生态环境建设要注意保护现有天然林,并在天然林区的外围发展水源涵养林,扩大水源涵养林面积。草地植被的恢复以封育改良为主,陡坡退耕地可大力种植人工牧草。对于有发生山洪及泥石流灾害的小流域,应划分危险区,建立山洪及泥石流预警系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河源区 该区包括甘肃、青海的20个县(市、旗)。总面积16 6#104km 2,其中水蚀面积3 7#104km 2,土壤侵蚀模数约500t (km 2%年),人口密度9人 km 2。属高寒半干旱?高寒半湿润区,年降水量300mm~600mm,干燥度2~4。土地利用以牧为主,人均口粮100kg ~160kg,人均收入1200元~3126卷增刊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32资源科学26卷增刊

1600元。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本区又可分为甘南高原草原区、青南黄河源头区及龙羊峡、共和盆地风沙区3个亚区。

主要生态问题为:气候高寒,年积温低;森林及草场退化,植被水土保持功能下降;风蚀、冻融侵蚀严重,土地沙化严重。

该区属黄河流域河源区,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如果治理度由目前的9%提高到2030年70%,土壤侵蚀模数可望由目前的500t (km2%年)下降到300t (km2%年)。土地利用结构可以基本保持不变,粮食生产可不要求自给。

该区地处高寒地区,人口稀少,地带性植被属高寒草甸或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为:合理利用牧场、防止过牧、对已经退化的草地实行封育措施,促进草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对高寒草甸植被采用保护措施,进行轮封轮牧;对低山丘陵的典型草原,采用保护与改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恢复;在河谷平川地上,营造乔灌结合型防护林或以灌木为主的薪炭林;同时结合农作物的种植,实行草田轮作或发展半人工草地与舍饲养殖。

5对策建议

5 1充分认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严重问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要随意加大治理任务,不随意要求提前 大见成效 ,要有步骤地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如果不改变只顾治理数量不顾治理质量的状况,全国土壤侵蚀面积是难以减少的。

5 2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

!规划?将全国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明确了各区建设重点与主攻方向,并分3个时段即2010年、2030年、2050年规划了相应的奋斗目标,如近期目标要求 到2010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 ,这是必要与合理的。但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必要在大区范围内,以省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将国家在!规划?中提出的宏观目标,落实到流域的各个分区范围内,以保证!规划?中的目标得以具体实现。

5 3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

山丘区: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近期见效的措施与长远见效的措施相结合。治理坡面水土流失要以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土壤流失量小于允许流失量为目标,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沟道侵蚀作用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与工程相结合,尽可能减少流域产沙量,减少输送到下游河道的泥沙。要把流域产沙量、产水量以及水质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的重要衡量指标。

风沙区:防治荒漠化不是单项技术措施所能实现的,它涉及多个方面的结合,既有农、林、牧、水各业的相互结合,又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以及新技术的结合。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遵守水土平衡的原则,保持生产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平衡。植树造林种草要以水为核心划分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防止过垦、过牧。在荒漠化地区,还要注意水盐平衡,防止土壤盐渍化。

5 4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在 退耕还林还草 的植被建设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确定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规模与结构,要注意植被分布的地带性。结合所在地区的立地条件类型,确定树种、草种以及栽培技术。注意生态林草与经济林草的合理比例布局。另外,在干旱地区要注意利用耗水量小的树种或草种,以节约

生态用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进行 退耕还林还草 [4]

5 5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

建议中央财政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预算。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都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并逐年增长。各级地方政府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重点,在资金上给予保证。认真落实拍卖 四荒 。5 6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服务

当前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不同类型区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调查评价技术;综合治理规划技术;综合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设计与施工技术;综合治理效益监测与评价技术;再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等。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刘江.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LIU Jiang.National Plan of Eco envi ronment Conservation of

China[M].Beijing:China Indus trial and Commercial Pres s,1999.]

[2] 沈国舫,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SHEN Guo fang,WANG Li xian.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and Water Res ource Protection in China[M].Beiji ng:China Water Res ource and Power Press,2001.]

[3] 蒋定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J IANGN Ding s heng.Soil Erosion and Restoration

M odels on Loess Plateau[M ].Beijing:China Water Res ource and Power Pres s,1997.]

[4] 沈国舫.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J].林业科学,2001,37(1):1~6.[SHEN Guo fang.Eco environment c onser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 China[J].Journal o f Fore stry Sc ie nce ,2001,37(1):1~6.]Connotation and Disposition of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WANG Li xian

(Colle ge o f Soil an d Wa ter Con se rva tion ,Bei jin g Forestry Un ive rsity ,Be ijin g 100083,Ch ina )

Abstract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were analyzed deeply.The essence of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is the protection,improvement and rational use of water and land and other 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in order to reach the optional goals of 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Based on the eight Eco environ ment conservation regions in the National of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of China,the necessity of Eco environment division and conservation disposition taking a river basin as an unit was put forward.Taking the river basin of Yellow River as an exa mple,the method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conservation measures disposition of Eco environ ment division were described.River basin of Yellow River in North west China was divided into six eco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regions by coupling the qualitative and q 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gration methods.As follows,Wind sandy region;Hilly and gully region of Loess Plateau;Plateau and gully region of Loess Plateau;Terrace and plain region along river;Earth rocky mountainous region;River source region.With the aim of regional eco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harmonious develop 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ummarizin g existing restoration achievements,the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patterns of six reg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 environment;Problems of eco environment;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Models of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3326卷增刊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理念]生态建筑理念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理念]生态建筑理念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理念一、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索,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1.能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竹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2.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索。 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绿色建筑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绿色建筑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绿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改善环境。 4.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5.绿色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设计人要具体操作的对象。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对设计原则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里以生态要素为主要对象,扼要阐述其设计原则。 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也越来越低,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园林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的生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其生态效益,目前,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设计师们 纷纷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其中。 生态规划的概念 生态规划是指利用生态学的相关理念,从收集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信息出发,以宏观、综合的角度,提出适合区域长期可 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生态建设、资源自然利用 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协调发展过程中资源、人口增长、环境之间 的矛盾,建设一个适合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和谐舒适的环境是生态规 划的目标。 园林生态规划是指在城市(镇)为中心的范围内,针对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园林的生态系统功能来改 善城市(镇)的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水平,从而改善 整个城市(镇)的环境质量,建设一个美丽舒适的城市(镇)。 生态规划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 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越来 越严重,人们都渴望在生活的地方有一片绿色空间,因此,目前, 生态设计原则成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可以精心挑选出具有环保功能的植物,并充分利用这 些植物使其生态环保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除此之外,设计师 们应该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出发,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要能实现可 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另外,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室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 一、室内“绿色设计”的内容 1.室内的设计体现节能环保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即在风格上要简单大方,这样可以减少原料投 资成本,并且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原料。在设计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的 环境,尽可能把对周围的危害降到最低。使用的室内设施要节能环保如:使用节能灯、太阳能、风能,这样既可以减少资金投入,又可以 保护环境,并且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理念。 2.室内设计体现绿色空间布局对于设计者而言,在有限的空间,为人 民设计出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其设计者的最高追求。“绿色设计”是以人为本,并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为人们做设计的设计方式,因此,被众多设计师们所推崇,并且运用到室内设计之中。它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一是最大程度的满足通风与太阳光接收,这样可以节约电 的使用频率,并且能保持室内有新鲜的空气,减少空调的使用;二是 房屋建设尽量坐北朝南,这样可以使室内冬暖夏凉,并保持其室内温 差不会过于悬殊,这样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比较温暖的环境;三是在 空间结构上要分不同的功能区,有储物间、客厅、卧室,厨房等,并 根据其生活需要选择适当的面积,这样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3.室内设计要使用绿色家具家具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在家具的选用中更要注重绿色环。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 选择绿色家具,这样可以减少室内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在购买家 具时首要选择自然的木质家具,如竹木、原木家具等,目前市场上已 经出现了纸家具,他不仅环保、防水、防火、价格便宜、承载力强, 而且不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因此纸家具成为室内设计中“绿色设计”的首选。 4.室内设计中体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室内的设计中资源可循环利用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的一方面。不仅可以节约生活的资金投入,而且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生态系统不能

绿色生态建筑理念

绿色生态建筑理念 发表时间:2018-03-02T16:06:52.98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作者:姜文珏[导读] 找到适合于自然规律,寻找一个既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又符合于自然法则的一个平衡点,然后将它运用建筑设计当中。威海二中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保障自身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基础上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在建筑领域,生态建设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生态建筑”这些年也是风声再起,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并成为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关注重点,本文就生态建筑相关内容进行阐述,总结了其应用及优化绿色建筑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 1.生态建筑简介 所谓“生态建筑”的概念,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找到适合于自然规律,寻找一个既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又符合于自然法则的一个平衡点,然后将它运用建筑设计当中。 1.1绿色建筑理念的特征 绿色建筑必定是保留最大的原生态,避免土地和环境的破坏,将对建筑区植被的影响降到最低,因地制宜设计相应的建筑。如黄土高原的土坯房,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黄土和气候条件;南方的竹楼,南方多雨季且盛产竹子,不仅原料可直接获得还可以方便排水;因纽特人的冰屋,皑皑的白雪和厚厚的冰层就是最好的材料。绿色建筑理念要求对整体的建筑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做到整体的协调与美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不可分割[1]。 1.2绿色建筑的基本内容 绿色生态建筑的主要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对资源和能源要实现高效率的应用,对可再生性资源要充分利用,以实现节能效果;其二,在建筑的审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再利用、环保的材料的应用;其三,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四,建筑最终可以实现为人们提供良好的适宜的居住和工作场所;其五,实现自然与建筑良好的结合[2]。 1.3绿色建筑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建筑布局,在达到建筑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原有的地形、地貌的破坏,最大限度保留原貌,这是建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离不开自然,在进行绿色生态建设时要利用自然地优势,使建筑尽量的亲近自然,让自然改进室内的环境质量,利用自然的景观来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改善空气的质量,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来改善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和光照条件,尽可能降低现代化电器的使用,进而减少污染。 1.4绿色建筑理念的设计方向 通过对加热、通风、空调系统的改造,以及对建筑外形的设计。同时选择环保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改造困难的材料,促进建筑的维修性和更换性,提高建筑的维护功能。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设计与建筑师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提高人居住的质量也是绿色建筑理念的重要的设计方向。 2.绿色生态建筑实施的意义 绿色生态建筑实施的意义指的是为什么要实施生态建筑及生态建筑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优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绿色生态建筑实施的健康意义,传统的建筑在面临种类愈发多的建筑材料及不恰当的节能措施和厨房污染表现出对人类健康极大的威胁,建筑材料存自身存在的甲醛、氯气等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其二,绿色生态建筑实施对占地面积的意义,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减少,因此当下的建筑用地也要实现优良设计、合理利用空间,使得空间利用率最大化,尤其在对新老城区的交替方面,更要注重节约土地面积,而这也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实施意义之一;其三,绿色生态建筑实施的意义还表现在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方面,在资源方面全球淡水资源紧缺,尤其在我国人均用水也存在极大的问题,用水量以及用水的质量都需要极大地提高和采取相应手段进行优化,因此建筑中循环用水等都是绿色生态建筑的优化措施,此外,建筑中涉及到多种材料和施工器材,这些如果缺乏合理地设计及施工计划,难免产生不必要的资源和物资浪费,对能源紧缺的当下来说,是建筑领域势在必行的措施;其四,绿色生态建筑对污染减少的重要意义,环境问题随着近些年诸多恶劣天气的产生并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某种程度的威胁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建筑由于施工规模巨大,过程较为冗长,使其在施工中会产生空气、水源、噪声等诸多污染,而绿色生态建筑则通过对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合理优化而实现对各个过程中污染的减少甚至是避免,实现对环境污染的优化[3]。 3.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对策 针对绿色建筑当下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阐述如下几点发展建议:其一,要在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之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起到监管作用;其二,要逐渐完善对绿色建筑工程的评价体系,构建全寿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其三,我国应该采取有效和实际的措施推广绿色建筑,并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壤;其四,要逐渐加大绿色生态建筑示范范围,在国家的资金引导下逐步实现单体绿色建筑、区域绿色建筑以及单项技术的应用示范;其五,要逐渐完善绿色建筑产品和技术的支持体系,使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并积极推进绿色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最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对绿色生态建筑的认识,形成绿色建筑发展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4]。 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顺应着时代和人们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建筑领域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在能源、环境、健康等诸多领域上都实现了优化,因此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也存在诸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优化和解决,以实现我国建筑领域的再发展和攀向更高峰! 参考文献: [1]徐巍.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特征在实际的运用[J].环球市场,2016(9):227-227.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04T16:53:53.2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王永军 [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态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提升园林建设的节能性与环保性,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入手,阐述了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为我国园林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0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当前,环保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园林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外出空间。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只有基于生态规划理念下开展的园林景观设计,才能够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需要强化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合理设置城市园林景观结构,强化与周围环境、元素的融合,以此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结合相关资料,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遵循的原则主要如下: 1.1 生态原则 城市园林在其创建中,生态性原则指的是,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出发,依据建设区域内的人文、气候、水文条件等,通过建设园林景观有效调节周围的自然系统与生态系统。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园林景观,全面提升各类植物的存活率。 1.2 环保原则 在开展城市园林设计工作时,必须要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一些地带性植物的保护,比如: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乡土植物等,同时,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还必须要合理引进植物品种,基于植物存活率的基础上合理引种,确保植物与城市园林景观之间的融合性。 2 城市园林景观的优势 2.1 生态优势 园林景观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内的生态环境、城市气象等,一些大体积的树木,不仅能够遮挡部分阳光缓解紫外线,在其光合作用下还能够降低周边的气温,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针对一些大面积的园林景观,在空气对流中能够将有害物质扩散到高空,将其中的有害物质与二氧化碳吸收掉,以此实现空气的净化。 2.2 社会优势 园林景观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散步、休息的场所,通过在园林内增加一些健身设备、图书馆等,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怀。同时在发生灾害时,园林是好的避难场所之一。 2.3 经济优势 园林景观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增加周围土地、建筑物的价值,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如此,通过在园林内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还能够提升园林的等级,推动园林的可持续化发展。 3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3.1 合理选择树种 在开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建设区域内的水文情况、区域功能、土壤特点等,强化人工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融合,在植物种类的配置上也需要合理设计,不断优化园林内的植物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植物种类选择时,应该尽量选择本地植物,主要是因为本地植物的适应性较强,存活率也相对较高,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需求,还能够有效节省后期的养护成本。例如:以山东省淄博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为例,可以尽量选择国槐、白蜡、五角枫、丁香、紫薇、白皮松、海棠等,这些植物大多属于本地植物,种植要求不高,后期的养护管理难度也相对较低。 3.2 优化植被设计 由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多种植物,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才能够实现植被布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全面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性与人性化理念,才能够给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突。不仅还需要依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合理搭配植物类型。比如,在河道周围需要设置一些水生植物,在跑道职周围应该设置草坪、低矮植物等,如下图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在植物选择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等,依据周围的生态环境,开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图1 园林河道植被结构示意图 3.3 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式,注重的是园林景观内的整洁性与美观性,随着城市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生态环境与城市环境的恶化

景观生态设计理念的运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资源浪费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建立自然和人类永生共存。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未来环境建设的主题。 生态设计是一种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和依据,生态理念贯穿设计全部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设计本身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设计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的优化利用[1]。 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学科。与传统的景观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可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从而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2]。 今天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日益加剧,人类的足迹无处不在,自然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日渐受到破坏,直接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将生态理念引入景观设计,为其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生态理念的培养 贯穿生态理念的景观设计是设计师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的设计表现,从生态学出发,结合传统的审美观念,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不断美化和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为自身造福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生态理念的培养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重视高校景观教育,加强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景观教育不仅要加强美术学科的基础性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学科综合能力,从地球生态的角度来看待所学专业,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应当作为景观设计专业学科必修的基础课程,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个公园,公园内垃圾桶的放置,如果不从人的行为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角度考虑而随意放置,游人很可能会随处乱扔垃圾,那么这个设计就谈不上环保,更谈不上生态,也就是说设计本身没有考虑生态因素,那它的合理性也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此各类高等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制定符合当前实际的教学大纲,加强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景观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带动景观设计学科走可持续的。生态的设计道路,已迫在眉睫。 同时,培养优秀学生离不开优秀师资队伍,目前高校景观专业师资水平普遍提高,教师队伍不断在扩大,尤其一些归国留学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了相应的景观设计知识结构体系,一部分人员在倡导生态设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生态理念不是一句话或一篇文章就可以解决的,它有待于我们乃至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其中景观设计师应当起主导作用,将生态理念真正付诸于实践,真正体现在我们的设计当中。 1.2提高全民素质,共同促进景观设计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外国语学院20103536 王姗姗 第九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但就是,应当清醒地瞧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得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大面积得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得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得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得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得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得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就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得地区。恶劣得生态环境就是当地群众贫困得主要根源。二就是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得可持续发展。三就是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

浅析风景园林与生态的设计理念

浅析风景园林与生态的设计理念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迅猛持续发展以及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许多城市环境大幅度恶化,市容市貌岌岌可危,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者开始重视生态设计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设计是指设计过程中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开发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的设计形式。景观的生态设计是一种新式美学观念,也夹杂着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也隐含着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关系。本文在总结生态设计基础上,主要分析景观生态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标签: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原则 20世纪70年代伊恩·伦诺克斯首次提出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学思想,设计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理念由此诞生,生态环境和景观设计开始慢慢糅合,生态景观设计时代由此正式拉开序幕。与此同时更为广泛的建筑生态设计、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工业设计也产生了。本文将以生态景观设计为主展开论述。 一、生态景观设计 (一)生态景观设计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协调 将人与自然共生友好发展的生态理念内化于设计过程中,为的是设计者在构思时将人与自然看作整体生态系统,摒弃诸如“人类主导论”“自然决定论”,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最小程度改造自然环境。 (二)当代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结合 进行景观设计时遵守的首要核心内容是要有生态学思维,正因为如此景观设计才会向不同方向发展。一方面主要強调对过程进行组织并且要有条理,另一方面则偏重美和艺术方面的重现。此前设计师主要沉醉于美和形式以及文化里面,是生态设计理念将他们引向对大自然的关注,以及其他文化中人与自然方面的一些关注点,然而缺乏美感与文化内涵的生态决定论和生态设计唯一论都是一滩死水。1997年西蒙兹在自己的论作中重新阐释了景观设计者的工作,作为景观设计者的终生目标与理想就是助人为乐,让人类与城市建筑、环境以及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谐共存。 二、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特性 (一)城市化进程和自然生态的平衡统一 目前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建设中,有一些都背离了自然的规律。城市化是为了解决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美好途径,也是为了更加有效地配制资源,合理控制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控制比例,也能给其他系统提供更多更好的拓展空间,这个平衡假如被破坏,人类本身生存空间将受到致命打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研究 1.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 2.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滦县的生态条件、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治理措施,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生态环境同社会、经济、生活一起融入城市可持续发展之中,建成“生态滦县”、“和谐滦县”、“宜居城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绿色空间;滦县 中图分类号: tu984.1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ba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know the luan county ec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existed problem, and ascertain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orking out the measure suiting the actual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and govern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rmoni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mel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生态规划理念设计思潮

生态规划理念 1.从人类中心到自然中心的转变 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核心,以人类与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的相互依赖、相互滋润为出发点。 2.可持续发展 生态主义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提高对自然的利用率,加强废弃物的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手段实现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通过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3.把景观作为生态系统 在生态主义景观中,景观的内涵不局限于一片美丽的风景,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合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只是处理视觉的问题,而是要处理更大的环境,即城市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4.以生态学相关原理为指导进行设计 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系统论和协调机制是指导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的根本理论。 生态设计的表现形式 1.反映生物的区域性; 2.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 3.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 4.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 5.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 6.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 7.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8.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 生态主义在景观中还有-些视觉化的表现,如在西方城市中-些人造的非常现代的建筑环境中,种植一- 些美丽未经驯化的当地野生植物,与人工构筑物形成对比;在城市中心的公园中设立自然保护地,展现荒野的景观,不设任何游览与服务设施。 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乡土景观的视觉和精神上的需求,还具实际的生态价值,它能够为当地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一一个自然的、不受人干扰的栖息地。 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整体,除了考虑生态原则,还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同时也属于艺术的范畴。 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的启示: 1.生态主义景观实现了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的转变 2.生态主义景观突破了传统的景观审美思想 3.生态主义景观是以生态设计为主导的,同时兼顾艺术,经济,社会等属性。 4.生态主义景观要求景观设计师具备严密,系统的生态科学知识。 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以城市更新和旧城保护及适应性再开发并存共生的新阶段。而其主要内容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建筑与地段的功能置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