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精选: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练习(三)有答案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练习(三)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三)环境保护考向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一讲高考】【例1】(2016•新课标Ⅲ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例2】(2015•山东卷)4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满地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

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10分)【例3】(2014海南地理)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例4】(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

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讲典例】【例1】42.(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月考)(10分)【环境保护】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2(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4分)【趁热打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清单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清单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清单一、大地构造理论1. 地球的形状与尺寸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3. 岩石圈、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4. 阴阳构造学说与板块构造理论二、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构造运动1. 地球大气圈的结构与成分2. 大气循环系统:热带气旋、西风带、信风带3. 水圈与水循环:海洋、湖泊、河流、水蒸发和降水4. 地球的磁场与地磁活动三、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过程1. 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水系、气候、植被和土壤等2. 风化侵蚀与地貌发育:风力、水力和冰雪侵蚀、河流冲刷和沉积3.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4. 生物地理:生态系统和动植物分布与演化四、全球自然地理格局与国情1. 全球气候的分布与变化: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2. 地理区域划分的标准与方法:大洲、国家和地域划分3.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长江、黄河、西南喀斯特地貌、南方红壤等4.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治措施:地震、洪涝、旱灾等五、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保护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2. 地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目标3. 环境问题与生态恢复:水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修复4. 地理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政策措施六、地理技术与信息1.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2. 地图与地理信息的解读与分析3. 地理信息网络与地理数据的使用4. 空间分析与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七、地理人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人口与城市地理:人口分布、人手关系、城市化过程2. 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区域差异、经济合作与发展3. 人居环境与城市规划:住房、交通、环境质量与规划改善4. 地理与旅游发展:景区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八、地理教育与地理思维1. 地理学科的特点与学习方法2. 地理思维与地理问题的解决3. 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的培养4. 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上是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清单,希望对你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风向标》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第二十一章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

《高考风向标》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第二十一章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

材料二:全国酸雨分布图(图 21-1-2)。
图 21-1-2
(1)材料一中所列省市,处于重酸雨区的是(
)
A.上海
C.河北 【答案】A
B.河南
D.山东
【提取信息】图示重酸雨区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和
四川盆地。
【思路整理】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结合图中重酸
雨区分布位置→河南、河北、山东为轻度酸雨区。
(2) 从 长 远 看 , “ 排 污 权 交 易 机 制 ” 的 运 行 将 会 ( ) A.造成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圾的分类处理,分类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少了土地占用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⑤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符合循环 经济原则 A.①②④ 【答案】D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读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图 21-1-9),完成 3~4
题。
图 21-1-9
3.图中①、②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③降水较多 ④纬度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A.①②③
C.①③ 【答案】A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提取信息】南方地区:①有色冶金工业发达;② 降 水较多;③四川盆地地形封闭,不利于大气流通。
【思路整理】重酸雨的形成→污染源多、气候湿热;
地形有利→冶金工业、降水、特殊地形。
考点 2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图 21-1-10
5.有关丹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领土由半岛和岛屿组成
平坦 ③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位于中欧平原,地势
④西临北海,东临亚
得里亚海 A.①③ C.①②④ 【答案】A B.②③ D.①③④ 点拨:亚得里亚海为地中海的一个大海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22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22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22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内容速览►高考考情·速览(三年考情分析)►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建构)►基础知识·清单(5大知识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关键能力·拓展(5个能力点)能力点一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能力点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低碳经济能力点三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能力点四物种灭绝的原因及保护措施能力点五绿色产业►素养提升·训练(模拟+真题)►核心概念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碳循环、碳排放、温室效应;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污染物跨境转移1.环境问题概述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答案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4.资源短缺1.碳循环2.碳排放与温室效应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4.国际减排合作(1)原因:为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碳减排必须采取全球性的行动才能实现。

(2)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1.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设立(3)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4)自然保护区内部分区(5)▶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新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新高考地理学科的考查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板块,其基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如下: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运动和时间差异- 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的阅读和分析2. 气候与天气- 气候系统、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3. 地貌与地质- 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地貌类型- 地质构造、岩石循环和地质年代4. 水文与海洋- 水循环、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和特点- 海洋的构造、海洋环流和海洋资源5. 生物与土壤- 生物群落的分布、生物多样性- 土壤类型、土壤形成和土壤利用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问题- 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和城市规划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和农业问题- 工业地域类型、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3. 交通与通信- 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和交通问题- 通信技术、通信网络和通信发展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三、区域地理1. 世界地理- 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概况和区域发展2.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中国的区域划分、区域发展和区域问题3. 区域分析- 区域的界定、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策略、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新高考地理学科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强调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培养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关注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也是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基础知识点,学生可以为新高考地理学科的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战2025年上海市地理等级考一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 专题4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含详解

备战2025年上海市地理等级考一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 专题4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含详解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辑专题4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专项训练)一,单选题1.2013年11月23日晚,联合国第十九次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落幕。

这次大会被看作是为2020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结束后的新气候条约进行铺垫,将继续确立各方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美国,日本等部分发达国家选择退出《京都议定书》,也使全球减排进程缓慢。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

据此回答由于少数发达国家不合作,《京都议定书》无法有效执行,这将会导致()A.大气中的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B.两极地区的冰山大量融化C.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D.高纬度地区气候更加寒冷2.日本,加拿大等已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

据此完成由于少数发达国家不合作,《京都议定书》无法有效执行,这将会导致()A.大气中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B.两极地区冰川大量融化C.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D.高纬度地区气候更加寒冷日本,加拿大等国已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

完成下面小题。

3.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问题要负更大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A.消耗的资源少B.排放的污染物多C.防治技术先进D.用于防治污染的经费充足4.由于少数发达国家不合作,《京都议定书》无法有效执行,这将会导致()A.大气中的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B.两极地区的冰山大量融化C.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D.高纬度地区气候更加寒冷2019年,部分被临时存放在科伦坡港的“洋垃圾”散发出恶臭。

海关抽检后发现,这批中报进口项为旧床垫的“洋垃圾”没有经过最基础的分拣,其中含有大量生活废塑料,生物废料等,均为斯里兰卡法律严令禁止进口的物品。

斯里兰卡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退回所有“洋垃圾”。

截止到2022年3月,斯里兰卡海关将最后一批装有各种固体废弃物的集装箱装船退回英国。

完成下面小题。

5.若“洋垃圾”不被退回,对斯里兰卡水环境的影响可能是()A.水体总量减少B.水生生物增多C.水体污染加剧D.地下水位下降6.近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禁止或者减少“洋垃圾”的进口,在新形势下,以“洋垃圾”为基础发展的相关产业应该()A.扩大产业的规模B.提高资源利用率C.增加工人的数量D.加大宣传的力度几内亚比绍政府曾和美国,西欧的几家废物处理公司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往后5年内要接收该团体15吨有毒废物,从而获得6亿美元。

高考地理2025年海洋与气候知识点解析

高考地理2025年海洋与气候知识点解析

高考地理2025年海洋与气候知识点解析在高考地理中,海洋与气候这一板块的知识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即将参加 2025 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点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海洋的基础知识首先,我们要了解海洋的组成部分。

海洋包括洋、海、海湾、海峡等。

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面积广阔,深度较大,具有独立的洋流和潮汐系统。

海则是洋的边缘部分,面积相对较小,通过海峡与洋相连。

海湾是一片三面环陆的海洋,其深度和面积通常小于海。

海峡则是连接两个海洋或海洋与陆地的狭窄水道。

海洋的温度分布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水平方向上,海洋表层温度受到纬度、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的海水温度较高,高纬度地区的海水温度较低。

洋流也会对海水温度产生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海水温度升高,寒流经过的地区海水温度降低。

在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 1000 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较小。

二、海洋的运动海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洋运动的主要形式。

海浪是由风引起的海水波动,其大小和周期受到风力、风时、风区等因素的影响。

潮汐则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导致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大潮和小潮的出现与月球、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

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流动,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例如北赤道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等。

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形成的,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洋流。

补偿流则是为了补偿某一海区海水的减少而形成的,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三、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根本能源,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大气环流能够输送热量和水汽,调节全球的热量和水分分布,例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等的影响。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板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题答题模板一、土地退化的防治土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异常和全球变暖;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等。

土地退化的表现有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土壤质量下降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也不同,西北地区主要是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北方地区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和土壤侵蚀,南方地区主要是土壤侵蚀和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青藏地区主要是寒漠化。

我国的三大生态问题是石漠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和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原因包括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等;人为原因包括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等。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以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原因包括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人为原因包括植被破坏、不合理地利用土地等。

江南丘陵区的红色荒漠也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引起的。

自然原因包括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等;人为原因包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过度樵采、人地矛盾突出等。

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

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等;人为原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等。

治理措施包括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合理利用水资源、设置沙障等。

二、森林的保护森林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精选:海洋污染与环
境保护
2019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精选: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1)海洋主要污染源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A来源:海洋污染的来源于陆地污染物排放,以及海洋上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

①海洋有机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②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的废水、化学农药以及含铅汽油等。

③石油污染:油船事故、海上井喷事故、输油管道漏油、沿海工矿企业和城市排放含油污水等造成。

B危害: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某些藻类异常繁殖,消耗溶解氧,使鱼虾和贝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威胁人类健康。

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破坏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2)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①海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保护海洋是全球共同的责任。

海洋环境保护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②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约束海洋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
③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④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
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