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八、温里药

合集下载

8 温里药

8 温里药



药 材 丁 香
【功效应用】 功效应用】
1.温中降逆――胃寒呕逆(要药)。 1.温中降逆 温中降逆――胃寒呕逆 要药)。 胃寒呕逆( 2.散寒止痛 胃寒脘腹冷痛 2.散寒止痛――胃寒脘腹冷痛。 散寒止痛――胃寒脘腹冷痛。 3.温肾助阳 肾虚阳痿 宫冷。 3.温肾助阳――肾虚阳痿,宫冷。 温肾助阳――肾虚阳痿,
乌头
药材附子(盐附子) 药材附子(盐附子)
药材附子(黑顺片) 药材附子(黑顺片)
药材附子(白附片) 药材附子(白附片)
【功效应用】 功效应用】
1. 回阳救逆--亡阳证。 回阳救逆--亡阳证。 --亡阳证
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适用于 阳气暴脱之亡阳证。
作用强,起效快,“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作用强,起效快,“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 故“走而不守”。 走而不守”
不同点: 不同点: 干 姜─长于暖脾阳, 偏治脾寒腹痛泄泻。 高良姜─ 高良姜─长于散胃寒, 善治胃寒冷痛,噫气呕吐。
花 椒★
【药物基原】 药物基原】 源于《本经》 源于《本经》。 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青椒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或花 Zucc.或花 椒Z. bungeanum Maxim.的果皮。 Maxim.的果皮。
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虚 衰而上浮之虚阳下归于 肾的作用。
4.温运阳气 4.温运阳气―-久病体虚,气血不足。 温运阳气― 久病体虚,气血不足。
【功效鉴别】 功效鉴别】
①附子、肉桂鉴别: 附子、肉桂鉴别: 相同点: 皆为辛热之品,常相须为用。均能: 补火助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补火助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散寒止痛-脘腹冷痛,胸痹,痹痛。 散寒止痛-脘腹冷痛,胸痹,痹痛。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8温里药

8温里药



一、特点: 1、大辛、甘,大热。有毒。为纯阳燥烈之品。 2、峻温下焦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温里药中,附 子温里力最强,故有书称之为大力。 3、治疗亡阳虚脱证的要药 二、应用: 1、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症见冷汗自出,四肢 厥冷,面色苍白,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2、用于肾阳虚小便不利水肿;脾阳虚腹泻便溏,脘 腹冷痛;心阳虚心悸、气短、喘促、胸痹心痛、脉 结代;卫阳虚,腠理不密自汗,怯寒。 3、用于风寒湿痹。 “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


用量用法:一般3~15g,煎服。附子一般 宜制用,生用易中毒。用量超过10g应久 煎,先煎30~60分钟,可使毒性下降。 使用注意: 1、阴虚热证,伪寒真热忌用。 2、孕妇忌用。
药物比较
附子、乌头 共同点:性味、功效应用基本相同 不同点: 附子:以益火回阳为优,长于回阳救逆,毒 性较乌头为小,可入补剂,助阳回厥常用, 入脏温阳。 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善于祛风止痛,毒 性较附子为大,不入补剂,风寒痹痛常用, 入络逐寒。





用量用法:汤2~5g,煎服。散剂1~ 2g,冲服。 注意事项: 1、孕妇忌用。 2、阴虚血燥者慎,热证忌。 3、畏石脂。
肉桂
气厚,主温里而偏主下焦, 温肾脾而通经止痛。
温经散寒 助阳化气 桂枝 气薄,主上行而散寒解表, 走四肢而温通经脉。
附子
长于回阳救逆,为亡阳虚脱 脉微欲绝必用之品。
花椒
温中止痛,兼能杀虫
藿香、生姜、竹茹、丁香均能止呕,如何区别使 用?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肉桂 长于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命门火衰必用之品。
吴 茱 萸
一、特点:辛、苦,性热。有小毒。本品 辛散苦降,功在温降。长于温肝止痛, 降逆止呕,是治疗足厥阴肝经病变的要 药。 二、应用: 1、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 2、用于呕吐吞酸胃寒者或肝郁化火者。 3、阳虚泄泻,有温中助阳止泻之功,为脾 肾阳虚,五更泄泻,必用之品。

《中药学》课程标准

《中药学》课程标准

《中药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G4000063 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60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4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各章药物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阐明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各种中药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后续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及中药调剂学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中药学课程是依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的每一项目下的工作任务又分为具体模块。

其内容确定以掌握各类药材的性味特点,功效及临床应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具备辩证配伍应用药物的能力。

第十一单元 中药学 温里药

第十一单元  中药学 温里药

第十一单元温里药一、概念:凡能温里散寒,以治疗里寒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二、适应证:里寒证:包括寒邪袭肺之咳嗽清稀白痰,寒凝脾胃之脘腹凉痛、泄泻等,寒客肝脉之少腹冷痛、疝气、痛经等。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晦暗、阳萎早泄、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迟舌淡等证。

亡阳证:大汗淋漓、四肢逆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

三、注意:阴虚火旺者、孕妇慎服。

12附子①回阳救逆:纯阳燥烈,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主治亡阳证。

②补火助阳: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主治阳虚证。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尿频;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③散寒止痛: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配伍: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辛热,重在温中,兼能回阳。

两药相合,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辛热,善补阳散寒;麻黄辛温,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细辛辛温气烈,善祛少阴经风寒。

三药相合,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干姜①温中散寒: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

②回阳:亡阳证。

③温肺化饮:寒饮伏肺喘咳。

3肉桂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要药。

①补火助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官冷、畏寒肢冷。

②引火归元: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上热下寒证。

③散寒止痛: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④温经通脉: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寒湿痹痛,腰痛。

阴疽,痈肿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

注意:阴虚、血热孕妇慎服。

畏赤石脂。

吴茱萸①散寒止痛:中寒肝逆之头痛、吐涎沫。

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之腹胀、困闷欲死。

寒疝腹痛,经寒痛经。

②疏肝下气: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③燥湿止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注意:有小毒。

配伍: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性热,功善温阳散寒燥湿;补骨脂性温,功善温脾肾而止泻;五味子性温,功善滋肾涩肠止泻;肉豆蔻性温,功善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4.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6.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7.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8.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9.活血化瘀药:凡具有疏通血脉,祛除血瘀,使血流通畅的药物。

10.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1.开窍药:以苏醒神识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2.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13.麻黄成分与其作用关系:发汗(挥发油、麻黄碱)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机理:(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NA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2)麻黄的化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 TP形成cA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4)直接兴奋a受体,收缩末捎血管,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5)促进肺部PGE的释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该酶的分解,使细胞内cAMP的含量增加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抑制抗体的产生。

14.银花为什么称为阳疮之要药?(1)对抗药金葡菌有效,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

(2)缓解炎症。

(3)WBC吞噬功能增强。

(4)减毒作用。

15.黄连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从而抑制异位节律,其原理可能与影响钠、钙转运有关。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抑制心肌,而黄连素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阻止钾外流,促进钙内流的作用实现的)和负性频率作用,对伴有心衰的心律失常者更有利。

执业中药师复习攻略,附备考资料

执业中药师复习攻略,附备考资料

执业中药师复习攻略,附备考资料国家在中药生产和流通领域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

从事中药(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在其关键岗位配备合格的药师。

中医药专业人员通过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依法独立开展业务。

二、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表明其具有执业药师的水平和能力,其证书作为依法申请从事中药生产、经营或独立执行业务的依据。

国家人事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工作。

中药二作为中药师中最难的科目确实是所有考生头疼的,今天也会把中药二每一章的考点给大家说一下一、备考学习的顺序(我是没有基础的,按照中药二、中药综、中药一、法规的顺序来复习的)方案一:有中药学基础的朋友备考顺序:中药一、中药二、中药综、法规·中药一难点:药剂和药物化学比较难·中药二难点:中药和中成药比较难·中药综难点:医学知识比较难复习方法:各科相关,建议先攻克各章节难点,再按顺序学习即可。

方案二:有中医医学基础的朋友备考顺序:中药综、中药二、中药一、法规难点和复习方法参考方案一。

方案三:没有基础的朋友备考顺序:中药二、中药综、中药一、法规难点和复习方法参考方案一。

法律法规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要多读书,熟悉各章节的考点。

法律法规虽然简单,但是年考通过率很低,复习的时候不要掉以轻心。

二、复习方法(章节融合学习法,口诀记忆法)让我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是陶子。

药剂师需要10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考试。

我觉得中医比西医难。

今天给大家写的不多,主要是总结了各科的重难点和一些复习方法,因为每个人都要结合自己的空闲时间来规划自己的时间。

·复习的整体时间:10个月(在职备考)·复习使用的课程:诺石钻石VIP班·成绩:中药一 82,中药二76,中药综83,法规84各科目的复习方法来喽~~~1)中药一(章节融合学习法)中药一:中药一从考试的重点来说,第三、四、六、八章在历年的考试里面占分是最多的,需要重点复习。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淡酸 涩
“淡”味药,本类药无明显味道;“淡”则“ 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小便;常用于 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
“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大多具有收 敛固涩作用,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 、出血等病证 。
(三) 升 降 浮 沉
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 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 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 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 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 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定义
指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 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包括 植物、动物、矿物等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


中药炮制

中药性能

中药用法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
桂 枝②
【使用注意】“桂枝辛散,能通子宫而破血 ”。
《名医别录》云其“堕胎”,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 用。 单味桂枝治冻疮:桂枝60克,加水1000㏕水煎浸洗
防 风①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 肝、肺、脾经
【功效主治】 ⒈ 辛温解表 ⒉ 除湿止痛 ⒊ 祛风止痉 ⒋ 透疹止痒 【用量用法】3~10g。
桂 枝①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 1、发汗解表→助阳化气。 用于风寒感冒。
①风寒表实无汗者,常配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 散风寒,如麻黄汤。
②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1月21日
2
附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系乌头子根,如子附 母,故名附子。主产于四川、陕西等省。由于炮制方法不同,故有 盐附子、黑顺片(黑附片)、白附片 之分。黑顺片(黑附片)、白附片可 直接入药;盐附子需加工炮制成淡附 片、炮 附片用。
2020年11月21日
3
性味归经: 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2020年11月21日
7
干姜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 重庆、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均系栽 培。冬季采收,除去须根 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 烘干。切片或切块生用。
2020年11月21日
8
性味归经 :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 效: 温里散寒,回阳通脉
2020年11月21日
9
2020年11月21日
15
用法用量: 煎服,2~5g,宜后下;研末冲服,
每次1~2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或里有实热者忌用。畏赤石 脂。
2020年11月21日
16
枝202、0年1白1月2术1日 、甘草同用。
5
2020年11月21日
附片蒸羊肉
6
用法用量: 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时,至
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因有毒,
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
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主产于广 东、广西、海南、 云南等地。
2020年11月21日
13
性味归经: 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功 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2020年11月21日14源自应 用: 1、用于阳虚诸证 2、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 3、风寒痹阻腰膝疼痛 4、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等
功 效: 回阳救逆,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2020年11月21日
4
应 用:
1、回阳救逆
用于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
、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
与干姜、甘草同用。
2、温里助阳 用于虚寒性的阳萎宫冷,脘腹
冷痛,泄泻,水肿等证。
3、散寒止痛 用于寒痹证。凡风寒湿痹周身
骨节疼痛者,常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桂
九、温 里 药
含 义: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
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功效主治:
功效:温中散寒,温中止痛;散寒止痛,祛寒止痛 主治:里寒证
2020年11月21日
1
九、温 里 药
性能特点:
性温热;味辛,或者甘;归经:脾胃为主;
温经归肝经,温补阳气归心肾经或脾肾经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热 证、阴虚证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应 用: 1、温里散寒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
寒、健运脾阳。用治里寒证。 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常 与党参、白术配伍; 胃寒呕吐,常与高良姜同用; 若肺 寒停饮所致咳嗽胸满、痰多清稀、舌苔白滑,常与麻黄、细 辛、茯苓等同,温肺化饮。
2、回阳通脉 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 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 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2020年11月21日
10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主意: 阴虚内热及血热者忌用。
2020年11月21日
11
功 效 鉴 别:
相同: 附子与干姜 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回阳救
逆,同可用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泻,以 及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 附 子── 有毒,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较强,为温
里散寒之要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善于补火助阳,善治肾 阳、脾阳、心阳虚证;以及寒湿痹痛等证,以治中下二焦之里 寒证为主。
干 姜── 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又能 温肺化饮,以治中上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2020年11月21日
12
肉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